好看的符号组合图(谁有好看的符号组成的图案)_停顿_末尾_句号

本文目录

  • 谁有好看的符号组成的图案
  • 求用标点和特殊符号组成的图,要好看可爱点的要花、兔子、欢迎光临

谁有好看的符号组成的图案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点击
中字旁边这个小键盘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符号。
有很多可以供你选择。

求用标点和特殊符号组成的图,要好看可爱点的要花、兔子、欢迎光临

4 用法说明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例如: a)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例如: a) 你见过金丝猴吗? b) 他叫什么名字?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例如: a)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例如: a)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成奋斗! b) 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a) 你给我出去! b) 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 a)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例如: a)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