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熟悉的瑞中校歌是他填词的,这位戏曲大家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_西厢记_戏曲_瑞安

提示: "瑞安发布"↑右上角设为星标

编者按:

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在温录制,揭开了“南戏故里”的流量密码。

温州是南戏的故乡,瑞安人高则诚被称为南戏鼻祖,他的《琵琶记》代表了南戏的最高成就。近代著名学者冒广生在《戏言》中写道:“温州戏学,余素举以与永嘉学术称为二霸者,不可无以表章之。”

如此之高的评价,也印证了温州南戏的地位。在瑞安,历史上有不少在戏曲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特开《戏缘》栏目,细细讲述这些大咖们的故事。

戏 缘 ②

人物名片

王起

王起(1906-1996),字季思,瑞安中学校友,逝前为中山大学教授。是继王国维、吴梅之后我国著名的戏曲史论家与文学史家。特别是在《西厢记》的校注与研究方面,开一代之先河,享泰斗之尊称。

红娘、张生、崔莺莺,这三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搁古代,《西厢记》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特别是对闺中女子来说,绝对是本禁书。

可架不住这本书写得好啊,即使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总有人偷偷摸摸地看。

《红楼梦》中曾有一幕,林黛玉玩骨牌抽中了“锦屏”,鸳鸯笑说:“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便行酒令,顺口接了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这句话就改自《西厢记》,黛玉引用了里头的唱词。

展开全文

所以越是“捂着”,越是要看。

△王季思

王季思也是如此。

他不仅爱看,还为《西厢记》作注,高度评价《西厢记》的思想与艺术,成为了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专家之一,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在瑞中求学,借住亲戚孙诒让家

都说南戏九百年,源头在温州。

王季思的瓯海老家所在的村子和周边几个村子,每逢春秋两季,轮流演出社戏。

戏以载道,寓教于乐,他打小对戏曲自然是不陌生的。

13岁,王季思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成绩优异。“五四”运动时,王季思从《新潮》《新青年》等刊物里接受了平民文学的观点,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戏曲。

他迷上了《西厢记》,但这本书在当时与《牡丹亭》《红楼梦》一同被视为“闲书”“黄书”。王季思曾回忆,他在中学时期开始看《西厢记》时,遭到家长的反对,只是他不听劝阻,他说:“我爱好《西厢记》,并发愿替它作校注,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时社会动荡,王季思虽年幼,但思想进步,成了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他在学校礼堂大呼打倒军阀政府,在街头号召市民抵制日货。很快,他的“过激”行为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校方迫于压力,只得劝他退学。

△青年时期的王季思

1922年,王季思从十中肄业,转入瑞安县立中学(今瑞安中学)。

瑞安中学的校歌就是由王季思于1989年11月18日填词的:“飞云涛声,涤荡心胸,西岘岚光,照映晴空。艰难创业,永怀孙公,群贤继起,实大声宏。我们歌于斯,我们诵于斯,沐化雨,浴春风,携手并进,心丹气雄,如川之东,如日之升,歌唱我们亲爱的瑞中。”

正是在瑞中求学的这段经历,给王季思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王季思当时借住清末名儒孙诒让家,因为两家人有亲戚关系,这也为他在玉海楼查阅、博览古籍,提供了方便。

△玉海楼

那个时候孙诒让已经过世,但藏书楼里有一些经孙氏亲笔校勘、批注的本子及与同时代学者讨论问题的通信。王季思看后,非常钦佩他的学识与治学精神,深受影响。以至于在之后的研究中,他采用同样的方法校勘和考证包括《西厢记》在内的元人杂剧。

“南戏故里”浸润滋养,研究之路“青于蓝”

戏曲的种子自幼开始萌芽。

瑞安是戏曲之乡。早在14世纪中叶,瑞安人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上世纪20年代,瑞安城内外常常有各种社戏上演。特别是在唱大戏的日子里,胡琴边鼓唢呐悠扬绵长,精彩戏文跌宕起伏,让在瑞安求学的王季思看得如痴如醉。王季思在晚年时回忆,说自己在研究古代戏曲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和年少时看戏的爱好是分不开的。

“南戏故里”的滋养,让王季思心中传统文化与戏曲学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孙诒让“教会了”他校勘之法,王国维则“打开了”他的学术格局。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坚决摒弃将戏曲视作“末技”的正统文学观念,对元剧高度肯定,将宋元戏曲推上学术殿堂,让王季思在思想上豁然开朗。

而吴梅,则对王季思学术道路起到了关键性影响。

△吴梅

吴梅,字瞿安,将戏曲引入大学课堂,是中国最后一位能用元人曲律写作杂剧的戏曲作家。

1925年,王季思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师从吴梅。在吴梅的“百嘉宝”书斋里,王季思读到了不少明嘉靖、隆庆间刻本。后来在闻一多的指导下,从事话剧与新诗的创作。

吴梅很赏识王季思,在王季思的一次作业后批道:“自万里(国家图书馆版本学家)、宇霆(曾任陕西师大教授)、维钊(曾任浙美院教授、书法家)去后,复得斯才,我心喜极!”并告诉王季思“治曲当从元人入手”,为他指明了戏曲研究的正确方向,确立了他终生治学的目标。

戏曲方面可供参考的工具书太少,王季思就从掌握第一手材料开始,阅读了全部元人杂剧和散曲,把里面的特殊用语制成卡片,放满了好几个抽屉。他还考查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元代作家的生平和元代戏曲中人物故事的演变,为研究元代杂剧,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四年,王季思汲取了丰富的古典戏曲精华,在品性、学养、见识方面都得到提升,甚至在戏曲史研究诸方面,多有突破,所谓“青于蓝”。

为《西厢记》校注,奠定一生学术里程碑

《西厢五剧注》是王季思一生学术的起点和里程碑。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也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不仅是北杂剧的压轴之作,也是此前所有宋元戏曲所无法比拟的。

△王实甫

迄今所知,《西厢记》在明代就有110种刊本;清代,虽曾两度“禁毁”,其刊本亦至70种之多。十八世纪末至今,已有日、法、英、意、俄十多种译本。近百年来,全国地方戏剧种几乎都改编、演出过《西厢记》。而王季思《西厢五剧注》在国内众多《西厢》注本中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一种。

△《西厢记》剧照

1929年,王季思大学毕业,先后在浙江、安徽、江苏几所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作了许多读书札记,如金元戏曲特殊用语注释;考查了《西厢记》《窦娥冤》《白兔记》等故事的演变;收录了王实甫、关汉卿、高则诚等杂剧及南戏作家的生平资料。加上他年少时看过大量社戏,有了研究的基础和灵感。

抗日战争时期,王季思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任教。那是一个僻静的山村,很少受敌机干扰。那段日子,他开始着手进行《西厢记》的校对工作,每天晚上在油灯下钻研到深夜。

王季思在《西厢记》一九五四年版《后记》说:“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由于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从明代中叶以来,替它校注过的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濛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而以金圣叹批本为最流行。”

但王季思并不因此本流传最广而随大流,底本的选择上,他放弃了金圣叹本,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凌蒙初刻本。在具体的校注中尽可能考查了《莺莺传》以来几乎所有有关崔、张故事的历史资料,厘清了整个故事的演变过程。

△金圣叹本《西厢记》

《西厢记》曲文有大量典故,曲白中夹杂着北方各地的方言、俗语,这是注释中最难的部分。他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西厢记》的几种版本进行校勘,遇到不懂的词句硬下工夫,抠通了才罢休,一点一滴地积累、丰厚元人杂剧、散曲的语言资料,对《西厢记》的文字语言作了详细的疏注,并对金圣叹批注的版本作了若干修正。

1944年,王季思终于完成《西厢记》全书的校注,取名《西厢五剧注》。

△王季思校注的《西厢五剧注》

关于这本书的出版,据王季思回忆,在国民党统治区,官方的出版机构是不会承印这种“闲书”的,他是通过在龙泉私营“龙吟书屋”的朋友替他印了这本书。对方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才会冒着极大的危险出版此类禁书,可惜后来因积极参加反蒋爱国运动而被杀害。

这本《西厢五剧注》,是近现代第一本《西厢记》校注本。之后王季思又多次修改,由多家出版社再版,印数达100多万册,还一度在国外产生轰动,日本学者作了《王季思校注〈西厢记〉索引》,把它作为工具书备查。

△20世纪80年代末,王季思在中山大学

此后,王季思又先后发表了《〈西厢记〉叙说》《关于〈西厢记〉作者的问题》《关于〈西厢记〉作者的进一步探讨》《从〈凤求凰〉到〈西厢记〉》等,厘清了《西厢记》的源流问题,将《莺莺传》到《西厢记》之间的过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决了《西厢记》的作者争端问题,确定了《西厢记》的作者就是王实甫本人。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对文字研究的虔诚,贯穿了王季思的一生。

年近80高龄,他依然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主编《全元戏曲》。

《全元戏曲》是王季思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他与其他人一起定本、选目、标点、校勘、注释、眉批以及撰写题解等工作。甚至后来,他开始手抖,不自主地流口水,仍然认真工作。炎炎烈日,为了避免弄脏书稿,他戴着口罩伏案看稿子。

△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

《全元戏曲》第一卷出版后,王季思欣然赋诗:“半生心力付金元,一代精英继宋贤。燕赵才人萦旧梦,永嘉南戏有新编。”

大家都在看

他名列“瑞安十才子”,戏曲研究如日中天之时,却英年早逝

为了让瑞城女性不再裹小脚,孙家的少爷和姑爷做了这么多事

季家长子才华横溢,被誉为“乡邦之光”,却甘当“隐君子”,辞官不就,朱元璋无奈答应

莘塍季氏诗书传家,家族文学作品“逼盛唐,追魏晋”

更多>>点击导航栏“走进瑞安”—“玉海文史”☟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参考资料:

1.《戏曲史论家王季思:一往情深在“西厢” 》 徐宏图

2.《长留双眼看春星——回忆晚年的王季思先生》黄仕忠

3.《王季思:不爱六经爱五剧 桃李文章焕九州》吴自力

4.《戏曲大师 千古流风——追忆王季思先生》黄世中

5.《怀念王季思:“钻研古戏文犹如钻研严峻的人生”》 曹凌云

6.《梅冷生劲风阁藏戏曲史料汇考》徐宏图

编辑:项丹妮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

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