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文化的繁荣会带来一个民族、国家的强盛吗)_文化_国学_狭义

本文目录

  • 文化的繁荣会带来一个民族、国家的强盛吗
  • 你觉得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 当下部分人从幼儿园开始都趋之若鹜的学习英语,为啥不学国学如何守住传统文化根基
  • 什么才算是“文化”

文化的繁荣会带来一个民族、国家的强盛吗

文化繁荣跟一个民族、国家强盛关系紧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化强则国家强、民族强,文化衰则国家衰、民族衰。科学技术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你觉得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传统媒体怎么会消失呢?

一,传统媒体是历史斗争和社会发展进化中形成的。它是媒体事业不断科技化,网络化的主体架构。没有传统媒体的创立,建设,开拓和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网络新媒体的产生。

二,今后的传统媒体也必然在现代化,科技化上不断提高转型升级。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传统媒体是在社会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军事斗争和科技革命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民众需要它,而且必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当下部分人从幼儿园开始都趋之若鹜的学习英语,为啥不学国学如何守住传统文化根基

幼儿园学英语和守住国学根基不但相互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理由如下:

一、从人的大脑发育特点来看,幼儿园阶段最适合早期语言学习,不管是学英语还是汉语,都是学习效果最好的阶段。国学往往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而且需要抽象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所不具备的。如果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放弃语言的学习去摇头晃脑地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 无异于逼迫他们放弃其擅长的东西去学习不擅长的知识,得不偿失。

二、国学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有那些有深厚的世界文化根基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国学的精髓。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如胡适、钱钟书、季羡林等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其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亚于其国学造诣。不懂外语,不与世界文化融会贯通,关起门来研习国学,想保住国学根基,只能是异想天开。现在常将国学与文化自信相联系。“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只能通过与世界上的主要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国学的精华,才能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三、国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精华和糟粕并存,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幼儿园小孩去学国学,很容易让孩子们受到那些国学中的糟粕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综上可见,幼儿园阶段学英语不但符合人的智力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将来学习国学,有利于保住国学根基。

什么才算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们一直众说不一。我理解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元素,说简单点就是:衣、冠、文、物、食、
住、行,说复杂点即: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给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比较困难,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涵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什么是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什么是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狭义文化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都是社会团体、人类思维的特征。不管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有怎样的定义,但很明确的一点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创造文化的根本。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受文化约束,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如果缺少了人的推动和创造,文化便失去了色彩,人类失去了动力,社会便失去了发展和进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