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是怎么体现“龙文化”的?你们的家乡有龙文化吗对于龙文化你了解多少_中国_龙王_文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龙文化 中国 中国 龙王 文化

本文目录

  • 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是怎么体现“龙文化”的
  • 你们的家乡有龙文化吗对于龙文化你了解多少
  • 关于中国的龙文化,你了解多少
  • 什么是龙文化
  • 何谓中国龙和龙文化
  • 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为何龙文化如此普及
  • 中国龙文化是如何起源的是如何从图腾成为文化象征的
  • 龙是中国的图腾之一,日本人是否也认同“龙文化”
  • 什么是龙的文化

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是怎么体现“龙文化”的

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特别是当时的环境和设备有限,最能体现龙文化的建筑,个人认为有长城,这是最经典的也是最形象的,连绵万里,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大地上,还有一个是兵马俑,体现的是龙的精神。

你们的家乡有龙文化吗对于龙文化你了解多少

我的家乡营口坠龙事件,1934年8月8日,营口辽河入海口河北芦苇荡中发现疑似龙骨,长10余米脊骨29节,龙角1米有余。







关于中国的龙文化,你了解多少

中国现代考古,发现汉代一个建鼓鼓架是由许多小蛇聚集在一起,撑起了一个鼓。个人认为小蛇就是龙。鼓形圆筒,有江山一统的意思。如何江山一统,当然需要超级智慧。超级智慧怎么来。当然需要很多龙贡献出他们的智慧。集众智成大智,龙又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普通人中来普通人怎么成为龙呢?当然需要有智慧有本领的人的引导,走入龙的境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龙,能让这条龙灵活了,你也就成了龙。龙头在哪里。龙头在尾椎骨上。我和我老婆通过练据我学的知识自创的龙凤舞,心舞让我和我老婆走上了一条健康路,智慧路,幸福路。愿每个人心中的这条龙活起来,走上健康路,幸福路。愿中国这条巨龙腾飞而起。

什么是龙文化

龙的精神,指中国人善于变化创新的精神,其实中国人每个人都是一条龙,正如:“龙生九子,各显神通”的说法:

即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

其实说龙生九子,九代表多,是很多。所以说中国人,每个人都是一条龙!

何谓中国龙和龙文化

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号称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为什么要以龙为图腾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原始农业起源很早,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而在上古时期农业要有收成,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掌管下雨的神就是龙。为了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们便不得不对管水的龙产生敬畏,于是便有了龙的信仰。一直认为龙最初应是蛇,随着其他图腾的加入,于是在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鳄鱼和兽类的四条腿、马的头、鬣鬃毛和尾巴、牛的耳朵、老虎的鼻子、兔子的眼睛、鱼的鳞、鹰的爪子和鹿的角等。

龙王庙与唐玄宗把四海龙封为王有关,到了宋仁宗时,又加封东海龙王为渊圣广德王。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为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龙已封王,其地位无疑是大大地提高了。至元明清时期,祈雨无不祭祀龙王,加之道教的推波助澜,创造出了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并发展到凡有水之处无不有龙王的程度。

中国的龙文化自产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趋势。比如中国的皇帝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穿的袍服称为龙袍,坐的椅子称为龙椅,用的桌案称为龙案,皇宫的建筑处处都有龙的图案。在中国的许多节庆中都有不少与龙有关的活动,如端午节许多地方都要进行龙舟比赛,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各地都表演舞龙灯,专门的与龙有关的节日,即二月二的龙抬头。这源于一个传说,说有一年天旱,天河里的龙偷偷地下了一场雨,此事被玉帝知道了,就把这条龙压在了一座山下,说是要等到金豆花开才能上天。于是人们便把玉米粒炒开了花,使这条龙重新抬头上了天。除了炒玉米花外,有些地方还在这一天炒黄豆,吃龙须面、龙鳞饼,并相沿成俗。此外,许多少数民族还有一些与龙有关的节日,如云南哈尼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基诺族的“祭大龙节”,通常在六月举行,连续庆祝三天;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每年二月间搭起高高的龙塔,在龙潭边祭龙;每年三月湘西的苗族举行“看龙场”迎龙下界的活动;谷雨时节山东的渔民要在海滩上祭祀海龙王,在龙王庙杀猪祭祀;三月十五,云南德昂族举行“祭龙王节”,纳西族则要举行“龙王庙会”;三月十八,浙西的农民要过“龙王生日”,在龙母庙进行祭祀;四月十五,云南中甸藏族要举行“祭龙王节”;五月二十日是分龙日,相传是古代吴越的节日;在今天的贵州清水江边生活的苗族,则在五月下旬举行“龙舟节”,规模很大,周围数十个苗寨都要派舟参加竞赛;六月初六,是湘西土家族的“晒龙袍日”;七月二十日,是云南瑶族的“龙母上天节”,八月二十日则是“龙公上天节”;九月初十,是湘西苗族的“接龙节”。分布在云南的独龙族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令,都以各种龙命名,所以他们每个月都有与龙相关的节日。中国的龙文化还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中的“龙汤”“龙须面”,生活用具中的龙袍、龙椅、龙案,建筑上的龙柱、龙壁、龙屋脊和华表上的龙浮雕等。语言中也有不少与龙有关的词语,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在古代把科举及第者称之为“登龙门”,升官称为“鲤鱼烧尾”,意思是鲤鱼要化为龙时,有天火烧掉其尾,所以在唐代凡官员升职都要举行烧尾宴,有时还要请皇帝参加,以感谢皇恩浩荡。一些珍贵的植物则以龙来冠名,如龙爪槐、龙柏、龙须藤、龙舌兰、龙竹等;许多地名、山名、水名也以龙命名,如龙山、龙泉、龙江、龙河、龙潭等。甚至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年号都以龙命名,如汉宣帝的年号“黄龙”,三国魏明帝曹叡年号为“青龙”,十六国之一后凉吕光的年号为“龙飞”,十六国之一夏国赫连勃勃的年号为“龙升”,唐高宗的年号为“龙朔”,唐昭宗的年号为“龙纪”,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太宗年号为“龙启”,五代十国南汉高祖的年号为“白龙”,五代后梁末帝的年号为“龙德”等,据不完全的统计,共计约14个与龙有关的年号。

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为何龙文化如此普及

龙为上古神物、能吐云吐雾,翻江倒海之功能,它发起威来,能带来毁灭性不可承受的灾难,也被历代皇帝推祟备至,顶礼膜拜,把九五之尊的帝皇权贵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这种虚无飘渺神兽利物被民间崇拜为吉祥镇国之宝!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传插海内外!

我们从闻一多先生《伏義考》中,看他是怎么说的:“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龙这种神物,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民间百姓和皇权贵族高层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也星深入人心的!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认识龙文化层次特征——

一,龙为古代图腾演化而来

龙作为一种吉祥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祟,在农耕时期还没有来临之前的狩猎时代,部落与部之间的连年征战,开启了蒙昧时期的图腾想象,把龙作为一种心理安慰和依托来供奉祀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龙图腾也变得更为神秘和高深莫测!

在过渡到农耕时代的生产劳动进化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劳作经验——据《春秋命历序》记载,“天体在上古时代定天象划“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各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易经·乾卦》称其为“飞龙在天”,是为大吉大利之象,因此有说法称古人在仲夏端午举行盛大图腾祭祀,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皇权贵族祟拜的对象

在三界之中的人间帝皇,被称为“九五之尊”其地位权力无比祟高、尊贵无比,主宰人间一切的生杀大权;其威望无比荣耀,从朝臣俯首称呼之中,仰望皇帝,犹如高山仰止、近在只咫,却变的遥不可及;对于参拜皇帝人员及各路人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心理,使人不寒而栗!而皇帝几乎等同于龙的化身!

皇帝坐的椅子,称为龙椅、穿的朝服、称为龙袍、戴的帽子称为龙冠,乘坐的车叫龙车、住的地方叫龙宫、用的灯叫龙灯;而高兴起来称为龙颜大悦!真是比龙的真身还真身……

我们再从远古神话的排名中看出龙的显赫地位,上古十大神兽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这十种神兽分别是记载于青铜器皿中:

①太阳烛照②太阴幽荧③青龙④白虎⑤玄武

⑥朱雀⑦黄龙⑧应龙⑨螣蛇⑩勾陈。

另外有说法十大神兽为:

①白泽②夔③凤凰④麒麟⑤梼杌

⑥獬豸⑦犼、⑧毕方⑨饕餮⑩腓腓。

但这几种神兽都各有古籍出处,其中最晚的犼的形象直到明清才完全形成,无论具体的十神兽是那些,还有待专家学者考查论证。

三,民间大众喜爱的神物

龙为民间广大人士所喜好称道的神兽物类,人们是无比崇尚的……比如每年的端午节赛龙舟比赛、春节过完、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舞龙灯竞赛!

对于神话中的龙王(水族类),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神魔小说中的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东海龙王敖广为青(绿)衣青面、西海龙王敖闰为玄(黑)衣黑面、南海龙王敖钦为朱(红)衣赤面、北海龙王敖顺为素(白)衣白面。

另一个神话小说《封神榜》——明代许仲琳编撰,其中哪吒大闹东海龙宫,打死龙王三太子,并被抽筋披皮而犯下天条,最后剔骨以还父母再生之恩,被元始天尊用莲花替哪吒肉身换化成人形……

《山海经》记载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有珠的形象。

《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领下”。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而在商周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上刻有龙的类别:蛟龙、螭龙、虬龙、应龙,都不是正品龙类,而正统的龙是叫做苍龙。

四,龙文化对世界的传播影响力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的龙文化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商贸、帮交国也为中国龙文化的传播海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大明永乐元年郑和七下西洋等等……

龙有战神龙和飞天龙之说,有强弱大小之分,也有等级轻重之分,如仙般神人的拉车龙和随行龙等,属于低等龙类;而飞天龙和战神龙才是强大的龙类,在古代也有钓龙、豢养龙的历史传说!

中国龙文化是如何起源的是如何从图腾成为文化象征的

龙文化唯中国所有。龙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代表着很深的意义。中国人自古就说是龙的传人。说明中国文化中龙的传承和蕴义是相当深厚的。

龙,传说中是一种相当迅捷、威猛而又令人恐惧的生猛动物。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其中韵味很深。说明这种叫做龙的动物,它来时很威猛、快速,让人避之不及,观之不及,不知所措。

叶公好龙的故事想必是人皆知,他天天在梁栋柱子上面画龙,有一天突然有条他画的龙活了起来,凶猛翻转、上下飞舞,这下可把叶公给吓坏了。这说明真龙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见过的那种惊恐万状的形态,说明龙的形象是让人十分害怕的情景。

一般在皇宫大殿、寺院殿宇屋顶的上面四角都有龙头琉璃,飞檐若动。就安置着龙头的象征,而一般人家,绝不会在自家房屋顶上这样去设置这个形象。

为什么只有在这些神圣的地方才能得以见到这个龙文化的现象呢?

其中大有文章。龙,是代表着中国道家修炼中的十分神秘的修炼学理和修炼境界。

只有大修行人,快要证道,快要成功之时,他才能懂得这个“龙”文化中学理的深刻和重要性,以及真正修炼证果、得大成就的无上秘诀。

龙者,是代表着道家修炼之时的精气神变化之时也!是“产大药”之时,是大药将要形成之时也。

道家炼丹,所谓炼精化气之时,是内丹大药初步形成的时刻。而龙,就是修炼者体内真气初动的凶猛发动之时机也!你只能看到它凶猛的情况,但却难以抓住机会去利用、降服它!

修行中,这个子时与活子时,就是火候问题。历来修炼者隐秘不肯传人。

这个炼丹的秘境,此时,只有你意识到它,正在凶猛地从体内发生、发动而来,有情来下种,烦恼即是菩提,就是此秘义所在。

但却不知道它从何处出而来,不知道将要到何处去!所以,真气初动,就是大威猛、大威德的龙到来之时也!

此时,修行、修炼者之中,几乎没有人能迅捷、快速地了知这个伟大的秘密,不知道此处就是真火候真龙。

是真气初动的“活之时”产药的秘境所在。

这些修行的人,几乎全都迷惑,不知真龙性,就是佛性。

祂突然降临到我们凡人之躯,那种来到我们身心之时的快捷、凶猛、大威德境界,不知这个时刻,它意味着什么,几乎没有人能驯服这个魔障。所以,历来成道者很少。

所以,历来,不管道家、佛家,修炼得成就,得果位的人,就很少很少。就是因为有这个魔障在考验着修行人,难以通过。难以降服——化掉龙的威猛之真气也!

因为有这个龙的真气的威猛性,所以,修道、修佛,炼丹、证道,就十分困难了。

因为自古以来,修道的人,传说是千家万家,而得道的人,只有一家半家!

中国神仙,留传下来的,只有八仙,最有名了。其他具有大神通的神仙,其实还有许多,在《太平广记》这部书中就记载成千上万的神仙传记。但一般人就少有得知。就是因为人们对中国的神仙文化、龙文化,其实还是比较陌生的缘故。

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系统中的精气神的大威德的转变和演化,就是真气。就是我们身心系统里面,道家称谓的“道”,就是佛性,就是正觉。

所以,自古以来,就少有人真知。因为不知这个原理,不知这个修炼的魔障,所以在修炼之中,就是这个“龙”气,你就几乎根本无法降服它!所以无法证道,得究竟境界。

只有得了口诀、秘法,得了真法门,或是师承的秘诀,口诀的人,才可以成就无上大法,降服真龙,得诸佛菩萨的究竟真位、究竟果位、究竟涅槃的真龙境界。

龙的真实意,少有人知。是因为,不管在佛家修炼还是在道家修炼中,所有的修行人就是难以闯过去这个“初关”——真正可以做到炼精化气的境界。

而炼精化气,其实是相当高深莫测的大神通境界。是由身心灵彻底的得以转化,精气神得以融合,融通为一体的道家极深境界。是地藏经中的大通智慧佛。




龙是中国的图腾之一,日本人是否也认同“龙文化”

我觉得同样是龙,在日本常见的对应汉字有两个,一个是“龍”,另一个是“竜”。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从很多日本人的观点看来,“龍”更多指的是东方龙,也就是以蛇的细长身体为基础的虚构动物;而“竜”更多指的是西方的dragon,也就是以恐龙的外形为基础构建的虚构动物。这可以说是两者比较明显的区别了。

至于日本的神话崇拜,据说日本本来并没有对龙的崇拜,他们眼中的神是蛇。所以我们看日本的许多动画和文学作品中,蛇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一种观点认为,蛇可以不断蜕皮再生,所以将其视为长生不死的象征;一种观点认为,蛇可以吃掉老鼠,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因此可以将其视作丰收之神,有点类似现在常见的“稻荷神社”;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蛇可以在水里自由地穿行,因此可以将其视作水中的神。

龙在日本的大规模传开,应该是随着佛教的出现,而逐步传到日本的。佛教中有对龙王以及龙神的描述,因此日本往往也把龙视作水神或雨神,以求风调雨顺。尤其在僧人求雨的时候,龙神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但全国性的对龙的信仰,并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在日本恐怕是没有的。日本据说有800万神,各种附近的代表性动物,植物都有可能被视作地方的保护神。在日本的时候,不时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神社,供奉着这片地区的神。这种信仰的多元化,跟我们是挺不一样的。

不过,实际上日本龙的外形,模仿我们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在于日本龙的爪子一般有三趾,而我们一般是五趾。在明治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国土形状与龙非常得类似,因此也有不少人将日本成为龙国或龙之国土,这显然是一种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做法。而龙纹也被印在了明治和大正时期的硬币上。

因此,谈到龙,我们和日本的共同理念和信仰是有不少的相通之处的,但从规模和程度来说,我们对龙的信仰和喜爱显然更深。

什么是龙的文化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十二生肖里唯一没见过的神秘动物。我们都称为龙的传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龙的文化呢?

关于龙的记载

《礼记·礼运第九》里面就有记载,里面把龙、龟、凤、麟称为“四灵”,分别是:神龙,灵龟,凤凰,麒麟。据记载,里面的麒麟是龙“龙生九子”的第九个儿子。这四灵里面,除了龙,还有麒麟也是没有见过的。

自古以来,很多传世的书籍都记载着关于龙的描述,比如,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说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另外还有《汉书》、《尔雅》等也有着相关的描述。

在这些描述里,我们发现书中所描绘关于龙的特征描写都大同小异,似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样。以前的皇帝都称自己是“龙”,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长相叫龙颜等,什么都带个“龙”字,可见龙在人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真命天子

我们发现,虽然皇帝以龙自称,但还有补充的一句“真命天子”。这个就很重要了,你是龙没有错,但你这条龙只是天的儿子。从这个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是对龙敬畏的,那么龙是对天也是敬畏的。

尽管我们没见过龙,但通过历史书籍的描写,对于龙的特性我们有着这样的印象,那就是龙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可以呼风唤雨的。它可以潜到海里,活动在陆地,也能飞到空中!可算得上是统领海陆空啊,那是人力无法与之抗衡的。

那么人、龙、天三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自天赐给人类第一把火起,人类对这个天就充满了敬畏。人类也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获得了智慧的启蒙。

从古自今,能将天和人类的关系,表达的形象到位的,非《易经》莫属,同样能准确表达龙的文化的,也是《易经》。

在《易经》64卦里的首卦,就是天卦(乾卦),里面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直至今天还被很多人当做座右铭。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乾卦里面的主题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是什么?一抬头你所看到的天空。这个天空它是会出太阳,会有乌云,会下雨,会打雷,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它不但是变化的,而且是从不停息的运动,因此就叫“行”。 不管哪个年代,天都是这样的持续的运动着,它很强“健”,很刚强。

因此人类看到天的规律就受到了启发,人应该像天学习,学习它的持续运行,而自强不息!

这一个乾卦,他根据龙的特性,以龙为象征,描述了龙从开始到发展,发展到巅峰,巅峰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龙的文化

乾卦它以龙为比喻,告诉人跟龙是属于同一个道理的。它告诉我们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要“潜龙勿用”,遇到困难要力争突破,有成就的时候要提高警惕,“飞龙在天”达到人生高峰时要厚德,否则就会“亢龙有悔”。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物极必反,阴阳之道。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存在地球上的一切行为的文明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保持着龙的信仰,始终秉承着龙的精神,龙的品德。

如题,什么是龙的文化?所以我觉得用《易经》乾卦(天)和坤卦(地)里面的两句话,就足矣概括了,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创首发:九步连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