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周必大《亲征录》_高宗_秦桧_岳飞

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周必大《亲征录》

(2022-09-24 04:08:57)

宋高宗为和议起用秦桧导致了淮西军变再起用张戒劾罢了张浚

(2022-08-16 11:00:3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宋高宗为和议起用秦桧导致了淮西军变再起用张戒劾罢了张浚

张戒(1104年前-1157年后),字定复,绛州 ( 山西运城市 新绛县 ) 正平人 ,一说为 川人,字定夫 。 北宋 徽宗宣和六年 ( 1124 )进士 。 作为小人被宋高宗利用劾罢主战名相张浚。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南宋高宗建炎末年(1129-1130),张浚在川陕时,张戒上书言利害,张浚喜,檄用之,张戒倔强不从,张浚遂疏远之,张戒由是不乐。南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1134),张戒累官左迪功郎、夔州路关寨干办官。

绍兴五年(1135),张戒以赵鼎(1085-1147)荐召对,除左承事郎、国子监丞,改秘书郎。

绍兴七年(1137)正月初一,已从临安驻跸平江(今苏州)的赵构再下移跸建康之诏。期间,宋高宗谓辅臣曰:“元帅旧僚,往往沦谢,惟汪伯彦实同艰难。朕之故人,所存无几,宜与牵复。”秦桧、张浚曰:“臣等已议曰郊恩取旨,更得天笔明其旧劳,庶几内外孚信。”始汪伯彦之未第也,受馆于王氏,秦桧尝从之学,而张浚亦汪伯彦所引,故共赞焉。不久,沈与求自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召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癸未,宋高宗在平江,召见,沈与求除同知枢密院事。丁亥,行在平江,问安使何藓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崩殂,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时因胡安国等推荐,张浚荐秦桧(赵鼎素鄙秦桧之为人)于宋高宗,秦桧遂被召除枢密使。后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用秦桧制约张浚准备议和迎回其母韦氏。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独任丞相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宋高宗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宋高宗亦尝改容流涕。二月,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三月甲子(初二),宋高宗次镇江府。初五(丁卯),尚书吏部侍郎吕祉迁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议军事。辛未(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诏诣都督府与张浚议事)发生严重争论,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癸酉(十一日),岳飞列出了北伐的全盘计划。赵构面对岳飞的奏折,回复道:“览奏,事理甚明,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丙子(十三日),宋高宗下诏赏岳飞立功部将。十四日(丁丑),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新知临安府吕颐浩入见(初颐浩至平江,欲劝上辍行而不得见,乃随上西来),至是引对,言者论其罪,宋高宗不听,抚谕久之。同日,岳飞收到了两封诏书和一份张浚都督府的兵札【里面列出了刘光世军的人马清单】。第一封诏书命令岳飞招纳陷齐旧臣,第二封诏书则允许岳飞在“行军入贼境”时便宜行事【重申了“朕不中制”的承诺】。十四、十五日左右,岳飞匆匆离开了建康西上。戊寅(十六日),沈与求从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十九日,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浙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吕颐浩为少保兼行宫留守。吕颐浩辞行,宋高宗赐《御书兰亭》。

展开全文

四月,宋高宗命王伦使金国,迎奉梓宫。同月壬子,张浚辞往太平州、淮西视师。张浚因论刘光世以八千金为回易,沈与求曰:“臣闻光世之去,尝语人以陶朱公自比,是诚可以致富矣。”张浚等论范蠡之贤,人所难及,宋高宗曰:“蠡固贤,朕谓于君臣之义犹未尽也。”同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五月,张浚荐胡安国于朝。六月,沈与求去世。七月,秘书郎张戒提举福建路茶事。宋高宗因论馆中人材,以为张戒好资质而未更事任,可令在外作一任,复召用之。张戒闻,请补外。后二日,宋高宗谓辅臣曰:“士大夫须更历外任,不必须在朝廷,若既练达而止令在外,则又不尽用材之道。”陈与义进曰:“前日陛下惜张戒人材,除外任以养成之,圣意甚美。”宋高宗曰:“中书省可籍记,他日复召用。”不日,召张戒为监察御史。

八月,郦琼叛去,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主动担责求去位。宋高宗曰:“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张浚曰:“臣非才误国,上贻圣虑。今圣志先定,臣复何忧?敢不黾勉,以图报效!”宋高宗问:“谁可代卿?”张浚不对。宋高宗曰:“秦桧何如?”张浚曰:“与之共事,始知其暗。”宋高宗曰:“然则用赵鼎。”于是赵鼎复相,遂令拟批召之,御笔:“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赵鼎充万寿观使兼侍读,疾速赴行在。”张浚既出,秦桧谓必荐己,就合子语良久。张浚言不及之,秦桧渐变(秦桧谓必荐己,退至都堂就张浚语,良久,宋高宗遣人趣进所拟文字,秦桧错愕而出)。张戒为御史,首论张浚。宋高宗喜,谓辅臣曰:“张戒论浚曰:‘不臣之迹已见,跋扈之迹未明。’此两句极当其罪。”谓其已罢宣抚使除枢密,而犹用宣抚使印除吏不已也。是时赵鼎奏曰:“此恐是一时不审之过,亦未至于不臣也。”秦桧徐进曰:“既为臣子,恐亦不宜如此。”秦桧之乘机伺人主喜怒挤陷人,皆此类也。’”御史中丞周秘入对,论:“右仆射张浚轻而无谋,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虽本无疑贰者,皆使有疑贰之心;虽本无怨望者,皆使有怨望之意,故郦琼以此怀疑而叛。愿早正其误国之罪,以为后来之戒。”丁未,张浚论淮西地势险阻,可以固守。丙辰,殿中侍御史石公揆入对,论张浚罪。

九月,左正言李谊论张浚,望收还政柄,置之闲慢。御史中丞周秘入对劾张浚,言:“近上殿论宰相张浚失谋误国,乞正其罪,未蒙付外施行。臣谨摭所闻,为陛下言其二十罪,虽未足以尽浚之所为,而不达军情、不恤民力、不用善言、不畏公议,所以至于败事者,实皆由此。今犹强颜庙堂之上,以淮西之变为细事,以吕祉之死为奇节,尚欲文饰其过,以欺圣明,此亦可谓无耻矣。望将浚前后罪状明正典刑,以为人臣误国之戒。”张浚闻之,复求去。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十四日,宋高宗任命赵鼎为万寿观使兼侍读。十五日,因赵鼎请求:“张浚的罪过不过是失策罢了。”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张浚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七日,重新任命赵鼎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中使传宣促进所拟文字,张浚就坐作札子,封付中使,秦桧色变愈甚,张浚遂上马去)。及赵鼎再相,秦桧反谓之曰:“张浚直恁无廉耻,弄坏得淮上事如此,犹不知去!及主上传宣来召相公,方皇恐上马去。”赵鼎以为然(张浚出知福州,朝辞。宋高宗问:“孰可以代卿者?”张浚荐赵鼎。宋高宗云:“可一面批旨奏来。”张浚还堂,秦桧迎之,以为必荐己也。坐久无语,秦桧色变。少顷,中使传宣云:“有旨,令作召赵相公文字来”。于是张浚指挥堂吏作文字奏上,秦桧大不乐。张浚去国,赵鼎至,秦桧谮张浚于赵鼎曰:“德远到堂中,尚未肯去。直到中使催促召相公文字,方上马。”赵鼎于是益不乐张浚)。秦桧又数数谗间之,赵鼎不能不信也。又如刘光世之罢,实当于罪。郦琼叛去,岂不可举能者?乃复以淮西之军付刘光世,弄得都成私意。

十月,赵鼎奏欲降一诏,以安淮西军民。宋高宗曰:“当以罪己之意播告天下,俟行遣张浚毕降诏。”赵鼎曰:“浚已落职。”宋高宗曰:“浚误朕极多,理宜远窜。”赵鼎曰:“浚母老,且有勤王大功。”宋高宗曰:“勤王固已赏之,为相也功过自不相掩。”于是台谏周秘等论张浚罪。石公揆、李谊相继论列。周秘对后四日夜的初八(丁酉)夜晚,降周秘书等各两章,后批:“浚散官,安置岭表。”至是赵鼎封起未即行。翌日至漏舍,约诸人救解,与张守面奏,各数千百言,秦桧独无一语,赵鼎奏曰:“外颇传播,以谓浚之出皆诸将之意。今又如此行,外间益疑矣。”宋高宗曰:“若宰相出入由于诸将,即唐末五代之风。今幸未至此!”赵鼎曰:“今谪浚虽非诸将之言,亦少快诸将之意矣。”宋高宗曰:“此不恤也。”枢密使秦桧奏曰:“臣等前日不敢言,今日却当言。”参知政事张守曰:“浚为陛下捍两淮,宣力勤劳。前此罢刘光世,正以其众乌合不为用,今其验矣。群臣从而媒蘖其短。臣恐后之继者,必指浚为鉴,执肯身任陛下事乎?”宋高宗顾而不答。赵鼎又曰:“浚有老母,今过岭,必不能将母,陛下忍使其子母为死别乎?”宋高宗犹未解。赵鼎又留身再恳曰:“浚之罪,不过失策耳。凡人计谋欲施之,岂不思虑?亦安能保其万全?傥因其一失便置之死地,后虽有奇谋妙算,谁敢献之?此事利害自关朝廷,非独私浚也。”宋高宗意解。赵鼎朝退,召勾龙如渊、冯康国、冯楫至都堂,曰:“上怜德远母老,有复辟功,决不远谪,无过岭之患。诸君速以书报上意。”三人退,赵鼎又目之曰:“鼎不负德远,德远负鼎。”秦桧因此憾张浚,反谓赵鼎曰:“上欲召公,而张相迟留。”盖怒赵鼎使挤张浚也。初九(戊戌),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今属湖南)居住。赵鼎之初相也,宋高宗谓曰:“卿既还相位,见任执政去留惟卿。”赵鼎曰:“秦桧不可令去。”张浚既贬,张守、陈与义乞罢,宋高宗皆许之。秦桧亦留身求解机务,宋高宗曰:“赵鼎与卿相知,可以少安。”秦桧退至殿庐,起身向赵鼎,谓曰:“桧得相公如此,更不敢言去。”江西制置大使李纲上疏言:“臣切见张浚罢相,言者引汉武诛王壅事以为比。臣恐智谋之士卷舌而不敢谈兵,忠义之士扼腕而无所发愤,将士解体而不用命,州郡望风而无坚城,陛下将谁与立国哉?夫张浚措置失当,诚有罪矣,然其区区徇国之心有可矜者。愿少宽假,以责来效。”提举江州太平观张浚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都官员外郎冯康国乞补外。赵鼎奏:“自张浚罢黜,蜀中士大夫皆不自安,今留行在所几十余人,往往一时遴选。臣恐台谏以浚里党或有论列,望陛下垂察。”宋高宗曰:“朝廷用人,止当论才不才。顷台谏好以朋党罪士大夫,如罢一宰相,则凡所荐引,不问才否,一时罢黜,此乃朝廷使之为朋党,非所以爱惜人才而厚风俗也。”赵鼎等顿首谢。

绍兴八年(1138),张戒徙殿中侍御史,除司农少卿。 赵鼎在议和问题上与秦桧意见不合,赵鼎又因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忤逆宋高宗,秦桧乘机排挤赵鼎。 本是赵鼎荐 的萧振被秦桧引为侍御史 引 ,劾罢参知政事刘大中,赵鼎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刘大中。”萧振说:“赵丞相不待指责,就会自行去位。”时殿中侍御史 张戒指责给事中勾涛 ,勾涛说:“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而诋毁赵鼎结交台谏官员及诸将。宋高宗疑赵鼎说:“刘大中持论公正,被章惇、蔡京之党所嫉恨。臣的意见与刘大中相同,刘大中去职,臣怎能留任?”十月,宰执入见,秦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宋高宗曰:“朕独委卿。”秦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宋高宗意欲和甚坚,秦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宋高宗曰:“然。”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十月,赵鼎因立嗣、反对出卖祖宗地等原因以称病 力求 去相位的 赵鼎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 改任奉国军节度使。 张 戒 坐疏留赵鼎 , 改外任 知泉州 。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十一月,宋高宗下诏与金议和,百官多认为金朝之言不可信。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反对和之人。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十二月,金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南宋,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宋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以赵鼎为醴泉观使。是月,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说:“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强烈发对卖国求和。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宋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绍兴十一年(1141),外任不满四月的张戒罢,往依岳飞于江夏。

绍兴十二年(1142),右谏议大夫罗汝楫劾张戒为赵鼎、岳飞之党,力诋和议,勒停。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复张戒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张戒卒于南昌。有《岁寒堂诗话》。

宋高宗让位宋孝宗时确认自己失德甚多。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丙寅,诏曰:“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遂以为尽出于桧,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造诏命,召用旧臣,献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仰惟章圣皇帝子育黎元,兼爱南北,肇修邻好,二百馀年,戴白之老,不识兵革。朕奉祖宗之明谟,守信睦之长策,自讲好以来,聘使往来,边邮绥静,嘉与宇内共底和宁。内外大小之臣,其咸体朕意,恪遵成绩,以永治安;如敢妄议,当置重典!”自秦桧死,金人颇疑前盟不坚;会荆、鄂间有妄传召张浚者,敌情益疑。于是参知政事沈该言:“向讲和息民,悉出宸衷,远方未必究知,谓本大臣之议,惧复用兵,宜特降诏书,具宣此意,远人闻之,当自安矣。”时参知政事万俟禼,签书枢密院事汤思退,言皆与沈该合,乃下是诏。闰十月,胡寅卒于衡州,年五十九。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初三(甲戌),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据周必大《亲征录》)。十一日(壬午),宋孝宗即位。七月,以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八月,监察御史周必大拜官起居郎。

分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