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盛年主动禅位?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_岳飞_高宗_南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宋高宗 主动 岳飞 高宗 南宋

本文目录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盛年主动禅位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
  • 中国历史上,宋高宗是最被后世低估的帝王吗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退位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宠信秦桧
  • 宋高宗下场
  • 宋高宗杀了岳飞,为什么后来又为他平反
  • 宋高宗传位给谁了
  • 宋高宗赵构有哪些主要事迹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盛年主动禅位

宋高宗禅位,实属不得已,不过他通过选拨赛定太子的方式,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都比较让历史满意。下面就是我编的关于赵构确立太子的故事。

总决赛考题:给你十个美女你该干啥?仔细审题后,交白卷的赢了。

干爹一改往日庄严做派,笑眯眯的把二十位楚楚可人的绝色处女领到厅堂中央,“一人十个,领回去吧,一个月后再来见我。”说罢,起身离去,头也不回。

总决赛现场的两位选手直冒冷汗,这是要闹哪样?

从二十年前海选时的一千多人,一直走到今天,这俩干儿子,谁也都不容易啊。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因自身隐疾,并无子嗣,时日一长,立储的事儿就成了问题。靖康之变,自身所属之本就寥落的太宗一系几乎被金兵一网打尽,再加上近日太祖托梦教训他,就连群臣也来搞道德绑架,苦苦相谏,使得赵构终于下决心要效仿太祖当年禅让之举,还位于太祖一系。只是太祖一系也太争气,一百多年硬是发展成1600多人的庞大队伍,着实不容易挑选。

千挑万选,最后选出俩孩子,一个叫赵眘,一个叫赵琢,不偏不倚,都认为义子,赵构喜当干爹。经过二十几年的皇室教育,表现都还不错,长大后都封了王。干奶奶韦皇后比较喜欢赵琢,聪明伶俐,粉雕玉琢,不像赵眘那样蔫不出溜的。干爹赵构在二十年未创造生育奇迹的前提下也认了命,但他在选择二人究竟谁当太子的问题上似乎与干奶奶有些不同观点,认为赵眘比较持重,那么到底该选择谁呢?干爹赵构最后还是构思了这么一道总决赛试题。

回到总决赛现场。

选手赵琢面对着家里多出来的十位美貌娇娘,其实早就成竹在胸,回家的路上就已经琢磨明白了。干奶奶平日里有意无意的已然流露出来,想早点儿抱重孙子,至于重孙子的数量,那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难怪,干爹的身体,N久前即已不可描述了......

总决赛的题意已经审得很清楚了,干奶奶早就泄了题,没毛病。为了干奶奶和干爹的殷切目光,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永保万年,牺牲自我,又有何妨!赵琢沉痛悲壮而义无返顾的扑向了人群——就算拼个鱼死网破,也要杀开一片血路!

选手赵眘面对着领回家的这十位莺莺燕燕,平素老成持重的他这回却犯了嘀咕。出题老师出发点到底是什么?考的究竟是生育能力还是行为规范?大型综合考试,是不是应该选择求稳一点?

十均一发的关键时刻,博士史浩导师对赵眘开了一个一对一的小型辅导班,向其陈明厉害,认为考题的本意应该还是立足于德行,赵眘听从了史博导的意见,把十位姑娘当了一个月的王府使唤丫头。

一个月后,干爹考官赵构慢慢打开了密封的试卷。

赵琢选手的十份试卷,不用说,卷面模糊,十份努力,十份空洞。

而赵眘选手的十份试卷,居然是白卷!卷面整洁,原厂包装,一动未动。

小子赵眘,我的白卷英雄,没看错你哦。我大宋江山,有德者居之!

当堂册封太子。一个月后,赵眘荣登大宝,是为宋孝宗。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进取心的皇帝,在位期间,为岳飞平反,启用主战派人士,锐意组织北伐;内政方面,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百姓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恢复发展,史称“乾淳之治”。

敲黑板!划重点!一千年前的这次总决赛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临近大考,有个好的押题老师十份的重要!不会做,好歹保持个卷面整洁分,祝大家人生路上每次考试都能考出好成绩!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

北伐,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地位。议和,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地位。宋高宗赵构的态度根本就没有变过。

只是,岳飞想的不是这些赵构想的这些。岳飞想的是收复河山!迎回二帝只是收复河山的结果而已。

但是,若岳飞万一真的收复河山了,真的迎回二帝了,那宋高宗赵构往哪儿摆?这对宋高宗而已才是做要命的!

这些可恶的统治者,所思所想就是自己的皇位!哪里在乎故国三千里人民在胡尘里水深火热?

一心收复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可惜碰到了这么一位主子!竟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真是苍天无言啊!

中国历史上,宋高宗是最被后世低估的帝王吗

是的!至少我认为是的。中兴之主,历史上也就两个。一个是刘秀,另一个就是宋高宗。这本身就说明宋高宗很不简单了。

刘秀的基础好,起点也高,就不多说了。但是宋高宗,却是一个在家写字画画的闲散王爷,因为不受待见,远离京城才躲过一劫。也就是在北宋灭亡之前,情急之下封了他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招兵买马勤王救驾。可以说他一无兵马,二无钱粮。面对金兵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追杀,最后能够活下来,还建立了南宋,这样的人能是个简单的人物吗?

北宋末年,也就是宋高宗他爹宋徽宗在位期间,统计过一次全国人口数量约为4673万,之后没过几年就开始打仗了,直至北宋灭亡,人口数量肯定是不断减少的。

南宋要比北宋小得多,建国初期人口数量,也就是2000万到3000万之间,就算是北宋人口都跑到南宋去了,也就4000多万人口(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两三千万人口的国家,支撑了持续十五年的战争,还没被灭国,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都不多见的,这和宋高宗指挥得当,调度有方是分不开的。

他能够认清局势,不盲目做决断。建国之初,他一面组织武力对抗金国,一面派遣人员出使金国,寻求政治解决方案。这一方法直到今天,全世界都在用。他前后派出了宇文虚中、洪皓、王伦等几批使臣,最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知人善任,敢于破格提拔将领。南宋那中兴七王,在北宋时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他手底下都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了。这在两宋319年历史里,都是独一份。

他舍得给手下将领封官封爵,打破了自北宋太宗年间定下的,异姓不得封王的律令。钱财方面也是毫不吝啬,自己过得紧巴巴的,却舍得封赏手下将领功臣等。

他还亲自从事农桑,体察百姓疾苦。每到春季播种的季节,遇到个天灾人祸影响了播种的时候,他都愁的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也因此年纪轻轻的头发都白了。

他几乎用最平和的手段,从武将手里收回了兵权。这在历代开国皇帝里面,也没有几个。

他的节俭朴素,在历代帝王里面也是拔尖的。

可以说他不仅是被低估了而且还是被黑得最惨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首先,宋高宗手下是有很多有能力的将领的,除了岳飞之外,还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那么为什么赵构一定要杀了岳飞,而不杀其他人呢?

先说一下韩世忠,韩世忠当时可是不下于岳飞的名将,统兵带兵能力也是一绝,而且极力主张抗金,对金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韩世忠与岳飞是很相近的,但是他却能免于一死,我认为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赵构对韩世忠是感恩的,韩世忠帮助赵构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两人是有很深的战友情谊的,像济州之围、苗刘兵变,韩世忠可是帮了赵构大忙的,所以赵构也够意思,直接把韩世忠封到了枢密使职位,甚至韩世忠那位出身自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媳妇儿梁红玉也被加升为护国夫人。可见赵构对韩世忠的信任。第二,韩世忠懂得知进退,他能打仗,但是他不要兵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呐,不握兵权,你就没有造反的实力,也就没有威胁,那还杀你干嘛?第三,韩世忠情商非常高,从来不过问皇家之事,而且,韩世忠与文官大臣们的关系也不错,与赵构的心腹秦桧更没有明面上的恩怨纠纷。所以,从这三点来看,赵构没有杀韩世忠的理由。

再说一下刘光世。说起刘光世,也挺有趣,刘光世有“恐金症”,遇到金军部队,不管对方多少人,刘光世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跑!但是,虽然这哥们怕金军,但是打起农民军来一点儿都不含糊。农民军你来多少我就灭你多少。他确实是有能力的而且资历很老,要算岳飞韩世忠他们的前辈了,而且是最早一批“投靠”赵构的高级将领。再加上赵构也有“恐金症”,你不打正好,反正我也不想打。所以刘光世一直打败仗还一直升官。这一点跟他的“恐金”是分不开的。

张俊,很简单,张俊一直都是赵构的嫡系。保护赵构杀出重围,帮助赵构躲过搜山检海危机,辅佐赵构登基即位。一句话,张俊是赵构的“自己人”。而且张俊还和秦桧的关系莫逆,秦桧曾说过:臣尝语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将,譬如两虎,固当各守藩篱,使寇不敢近。确实,张俊打仗水平还是很高的,多次战胜金军,屡立战功。这样的人赵构怎么能杀呢?在这儿,值得提一下的是,岳飞冤死,张俊也是帮凶之一。

中兴四将除了岳飞其他人都没有威胁到赵构统治,所以没有被赵构处死的可能,那么岳飞究竟是因为什么死的呢?

首先,岳飞的死和“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是没有关系的。赵构杀他不是因为怕迎回了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当然不是这样的,徽钦二帝祸国殃民,早已经成了大宋的罪人,就算迎回了他俩,让他们俩做皇帝他们也不会做的,而且那帮大臣也绝对不会答应。赵构的皇位依然是稳如泰山的。

我认为,岳飞之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让他成名天下的岳家军!

大宋为了避免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大压制了武将的权力,整个大宋朝都是重文抑武的。首先,军队的最高长官是枢密使,而枢密使一般情况下都是文人担任,武将最高只能担任枢密副使。第二,直属于中央的禁军是宋朝最强大的武装,地方武装势力很小,也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第三,把治权、财权、兵权全部分开,就算你有兵,你也没有钱,一样打不了仗!这是大宋朝基本的军事制度。

而赵构呢,因为苗刘兵变,对武将更加不信任。而且他频繁调度将领,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的管理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而岳飞呢,完美地跟赵构杠上了!

岳家军创立自乱世,是以打仗为主要任务的。而打仗就需要有一套军事制度作支撑,岳家军内实行的军事制度叫做屯兵制。而屯兵制度与残唐藩镇割据的府兵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你的军队就算你的!所以,屯兵制下的岳家军有着造成割据的可能性。因为它有了整个宋朝所有军队都没有过的权利,那就是实现军队自给自足!一支军队,一旦战略物资达到了自给自足,那就打破了宋朝既定的军事平衡。一旦你做大了,那就直接威胁到了中央。而中央呢,禁军被赵构在苗刘兵变之后大大削弱了,已经没有了应对地方势力反叛的能力!意思就是说,一旦岳飞率领十万岳家军造反,朝廷将无可阻挡!而且,岳家军自始至终全部由岳飞统御,除了岳飞谁的命令都不好使!岳家军严格意义上已经成了岳飞的“私人军队”。这让朝廷多尴尬!你是皇帝啊还是我是皇帝啊?我的军队我说了还不算了?

岳飞的实力威胁到了皇权统治, 所以,他必须得死!军权,是造成岳飞死的最关键因素!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退位

公元1162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出生的这一年,南宋的建立者高宗赵构主动退位,成为了太上皇,将皇位交给了宋太祖后裔宋孝宗。

这个时候的宋高宗已经56岁,在古代的确是年纪不小了。

但是宋高宗是历史上极少数活到了八十岁以上的皇帝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说,宋高宗的确是在年富力强的鼎盛时期主动选择了退位。

按照高宗自己的说法,是“倦勤”,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太行了,所以要退位,而从现实来说,高宗所说的的确是有道理的,但也并不止于此。

那么,高宗为什么要提前退位呢?

南宋的烂摊子太大,他不想管

高宗赵构是残存的宋皇族,从康王变成宋高宗,赵构也算是非常有能耐的一个人,但是作为一个偏安江南的皇帝,他对于皇位稳固的追求也极其可怕。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赵构可谓是不惜一切,不管什么事情他都敢做。

岳飞北伐之后,换来了所谓的“绍兴议和”,这个时期的南宋进入了相对的安稳状态,不过那时候的南宋朝野上下,实在是一片乌烟瘴气,污糟不堪。

高宗绍兴年间的官数量,已是宋仁宗嘉佑年间的两倍以上,吏的数量更是增长了五倍,由此带来的苛捐杂税数不胜数,绍兴议和后二十年里,南宋出现了九次起义,江山风雨飘摇。

南宋建立初期,出现过多次的大规模北伐,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出于保全皇位考虑的高宗,却强行将精锐给拆得七零八落。

高宗退位之前,南宋的大军几乎都被拆散,甚至于供应军备的作坊也萧条一片。

而自毁长城的高宗,一边把南宋的家底被败掉,一边又对金朝卑躬屈膝,高宗的原则就是只要女真铁骑不南下进攻,他什么委曲求全的事情都能舔着做。

但就算如此,金朝对于南宋的野心也从未消失过,高宗退位前一年还发生了完颜亮南下,对于高宗来说,整个江山就是一团乱,他实在是疲于应付。

养子的确更加出色,更适合接盘

宋高宗赵构膝下原本只有一子,但夭折了,之后再也没有生养,而宋宗室太宗血脉几乎都在靖康之变中被俘被害,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太祖后裔赵昚为继承人。

高宗对于金朝的舔,引发了南宋臣民的极大不满,这让高宗感到了深深的危机。

相较之下,作为太祖七世孙的赵昚,却非常得人心,因为高宗各种求和的做法,让太宗一脉人心尽失,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也算是个很好的借口。

赵昚虽是养子,但从小被教养宫中,而且仁孝忠义,对高宗极其孝敬,当年金朝人打来,赵昚也主动护驾,让高宗对这个养子十分放心。

威望更高、能力更出众,把皇位交给赵昚的确是个非常好的选择,而高宗禅位之后,发生的事实也的确如了他的愿,孝宗把江山治理得很好。

尽管高宗成了太上皇,但是他仍旧大权在握,经常对朝政进行干涉。

孝宗对于养父极其孝敬,每个月都给相当丰厚的供养钱,高宗的晚年生活也相当安逸,他的生活比起做皇帝的时候,更加快活逍遥。

孝宗登基后,他成为了南宋罕见的圣君,南宋的江山在他的收拾下蒸蒸日上,朝野上下也都焕然一新,只可惜在山河光复有望的时候,孝宗崩逝。

高宗赵构在自己的退位诏书当中说自己“今老且病,久欲闲退”,这并不是什么假话。

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赵构是个很长寿的,但是古时候能够活到八十岁的实在少见,高宗又不可能未卜先知,晓得自己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赵构作为南宋的建立者,几十年岁月里也是被吓破了胆,整天担心个没完,身体也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经常三病两痛的。

宋朝皇帝大多数都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驾崩,高宗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也是正常,整体来说高宗退位是综合考虑,觉得还是退位甩锅,才是最好的做法。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宠信秦桧

宋高宗赵构,字德基,东京汴梁人。他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大观二年(1108)正月庚申日,赵构被封为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十二月壬子日,他进封为康王。

赵构天资聪慧、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年幼时,他每日就能读诵书籍千余言,远超常人。宣和四年(1122),赵构行成人礼,并搬到宫外的府邸。

而秦桧,字会之,生于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境内),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秦桧是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政和五年(1115),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秦桧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

靖康二年(1127),秦桧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秦桧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秦桧再拜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逝,时年66岁,被追赠为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收复北方。同时他还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宠信秦桧?难道他堂堂一个南宋开国君主,会如此识人不清?事实上,宋高宗之所以重用秦桧,正是因为看清了秦桧的能力。秦桧是当时唯一一个主张赵构收回军权,以确保南宋朝局稳定,并最终成功的大臣。

秦桧的到来,为赵构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暂缓与金国的矛盾,获得暂时的和平。二是巩固南宋的统治,确保皇权的稳固。秦桧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方针,令赵构安心偏安江南,与金国划江而治。此外,秦桧还篡改历史,提高赵构的身份地位,巩固了赵构的皇位。秦桧的所作所为令赵构得以安安稳稳地当好他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因而赵构十分宠信秦桧。

赵构在南渡之后首先宠用的丞相是救驾康王,拥有从龙之功的汪伯彦和黄潜善二人。而汪、黄二人实际上也非常符合赵构设计的整个南宋局势构成,二人一是坚定对金求和,二是支持强化中央直辖军的编制,加强对军权的掌控。这个时候,和赵构想法一致的秦桧自然也入了赵构的眼,成为南宋的一大权臣。此后,秦桧还成功帮助赵构削掉了张俊、岳飞和韩世忠三大将的军权,将其旧部全部归为中央军,让南宋的政权牢牢掌握在赵构手中。

没人愿意做无用功,尤其是那些终日浸在政坛的人。秦桧能被赵构器重,自然是秦桧对赵构而言是有价值的人。秦桧被骂作千古罪人,他背后的赵构又如何能脱得了干系?

宋高宗下场

如果历史只是一出戏,可以随意编排的话。我相信快意恩仇的吃瓜群众绝对不会让赵构同志捱到退休。早早就手起刀落,送他下去给岳爷爷陪葬了。然而很遗憾,历史没有剧本,尽管身后骂名滚滚 ,宋高宗本人却是没病没灾,五十六岁禅位给孝宗赵昚后,退而不休、以八十一岁之高龄善终。

既然高宗没能不得好死,广大群众自然盼着他能suffering,最起码不要歌舞升平。你别说,还真有那么一次,吓得赵构同志差点要重操逃跑皇帝的旧业。却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两淮前线宋军一触即溃,致使金军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之宋军未有敢缨其锋者,纷纷后撤。一时“中外震恐”,宋高宗都打算卷铺盖了。俗话说国难思良将,此时离岳飞蒙难已逾二十载,建炎年间的名将早已凋零殆尽。加之绍兴和议之后武备松弛、文恬武嬉,高宗环视四周,却发现几无可用之人。无奈之下只好启用“素不习军旅”的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并以虞允文为辅,负责协助叶义问、参赞军务。这一安排看似无心插柳,却在无意间将赵宋王朝最后一位抗金名将推向前台,挽救了南宋和赵构本人的命运。

虞允文(公元1110年12月14日-公元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颜亮率领大军逼近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淮西宋军主帅王权被就地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劳军犒师。虞允文抵到采石后,发现宋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而其时主将李显忠未至,情势危急,于是挺身而出、亲自担纲前线指挥。他向士兵分析形势、晓以大义,激励宋军全力迎敌,甚至还对一位将军用上了激将法:“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宋史·虞允文传》)。在宋军的抵抗意志被鼓动起来之后,虞允文随即将散处于沿江各处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形成一支一万八千人的战斗部队。随后凭借长江天险,与十五万金军展开决战,结果以弱胜强、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详情请见采石之战)。采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相提并论。虞允文以一介书生决胜于两军阵前,立下了盖世功勋,实在是英雄了得。难怪后世那位睥睨天下的一代天骄也盛赞其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采石之战后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北撤,南宋朝廷的生存危机暂缓。赵构总算把心放回肚子里了。或许是年事已高,不愿在第一线承受压力,宋高宗于第二年六月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实际上宋高宗禅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在近期另文分析,敬请关注)。他自称太上皇帝。这一年,赵构56岁,离他病逝还有25年。退休后的赵构时常干预朝政,完全没有“倦勤”的样子。而且因为有孝宗在前台做挡箭牌,赵构不必忍受朝臣的唾沫星子、乐得耳根清净。闲暇时到灵隐寺喝喝茶,或者在书斋写写字,甚是惬意。赵构书法高妙、影响甚广,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太上皇帝赵构病逝于德寿宫,时年八十又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三月葬于都城绍兴府会稽县之永思陵。赵构其人的历史形象是复杂的、难以盖棺定论。一方面他扶大厦于将倾,独撑危局、肇极南宋,将华夏之亡向后推了一百多年。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没啥好说的,其实不然。要知道高宗南渡之时,身边仅有亲兵一千余人。赵构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守住半壁江山,实非易事。与之相比,尽管有明一代持续经营南都(南京),南京六部七卿虽为虚职但官僚机构完备,且南方四镇的军事实力着实不弱。条件要远远好于赵构。然甲申之变后,南明竟不能拒险守成。可见主事者的能力和手段对于划江割据的重要性,远非只需皇室之冑即可。另一方面,宋高宗对外不思进取、一味求和,有畏敌如虎之嫌。对内也有近奸佞而远贤臣的污点。实在很难算得上是有道明君。最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下令处死岳飞父子都让他难逃千古骂名。岳王墓前下跪的虽然只有秦桧等人,但到此一游的历代访客又岂能不将他们的主子一同唾弃呢?

宋高宗杀了岳飞,为什么后来又为他平反

岳飞一直都被看作是死得很冤的一位英雄豪杰,历史名将,而秦桧的铜像也一直都跪在岳飞墓前不得起身。不过秦桧即便是想要杀掉岳飞,不经过皇帝的允许同意,他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不过既然宋高宗已经杀掉了岳飞,为什么后来又亲自为他平反呢?宋高宗是不是知道岳飞的冤情,那为什么最初还是选择了杀掉他?

1.坚持议和路线

我们知道岳飞被害后,赵构积极配合秦桧把岳飞案做成了一件不许任何人议论、不许任何人上诉、不许任何官府受理的铁案绍兴二十五年六月,赵构应秦桧的要求下诏,改岳州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再次以隐晦的方式诏告天下“岳”这个字已经成为禁忌。

秦桧死后,赵构立马动手收拾秦党,收拾得有多狠呢?秦家的亲戚、各路亲家公、秦桧的亲信一个不漏统统罢职,就连给秦家保过媒都能成为罢职流放的罪名。

秦党纷纷倒霉秦家子孙都被退休,当时应该有传言秦桧家属会受到进一步清算。为了消除秦家疑虑,赵构亲自到秦府祭奠秦桧,并当面向王氏说明会保证秦桧直系亲属安全。

(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甲子,上幸秦桧第临奠,面谕桧夫人王氏,以保全其家之意。~《要录》卷170,同时赵构以高规格葬礼埋了秦桧,并要求新任宰执继续执行求和路线,(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上谓魏良臣、沈该、汤思退曰:“两国和议,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今日尤宜协心,一意休兵息民,确守无变。”~《要录》卷170。

赵构维持和议的基本路线没有因为秦桧死而改变,清理秦党的目的是重新夺回被架空的皇权。他启用的汤思退、万俟卨等人无一不是因忤逆秦桧而曾被打压贬黜的前秦党,这伙人没其它本事,整点人、议点和、割点地还是挺在行。

从秦桧死到第二年三月,秦党基本上被清理干净,朝中大局已定,但是近半年的南宋朝廷人事连续动荡引起了金国强烈关注。为打消金人疑虑,赵构诏告天下(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丙寅,诏曰: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遂以为尽出于桧,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造诏命,召用旧臣,献章公车,妄议边事,朕实骇之!………………~《要录》卷172。

秦桧死后南宋“天下望治”但“金国疑前盟不坚”,当时还有传言被罢黜的前主战宰相张浚会复出,宋金马上就会重新开战赵构与大臣们谈起议和一事是以秦桧为榜样,在这道诏书中他极力削弱秦桧的作用,称议和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这道诏书与其说是诏书,不如说是赵构写给金国的决心书,主要是为了说明秦桧死不死他都仍然坚定地执行绍兴和议,请金国不要因为秦桧的死就担心南宋国策有变。

清理秦党可以解释为夺回权力,如果追贬秦桧处理秦桧家人则会被金人视为议和路线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秦桧死后能享受高规格待遇、秦家直亲没受到进一步惩罚的原因。这道诏书同时也断了主战派的念想。在公开承诺不启用主战旧臣这种背景下,张浚复出无望,替岳飞平反这事自然想都不要想。

2.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秦桧死后赵构过了三、四年舒心日子,然而绍兴二十九年四月,黄中使金带回一个让赵构感觉五雷轰顶的消息——金国将迁都汴京,准备大举南侵。绍兴二十九年十二月,双方在边境上已经摩擦不断的情况下,赵构再闻噩耗,谍报,北界揭榜禁妄,传起兵事赵构十分委屈,明明自己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打我?我不信!!!

上曰:“此事有无,故不必问。朕观其科扰劳役,民不卿生,岂是久长之道?朝廷精择牧守,务为自治,安边息民,静以待耳。”~《要录》卷183

赵构不愿意面对自己付出了大代价的和约马上就会被彻底撕毁,以致迴避为迫在眉睫的战争作任何战备,沉浸在和平幻想中的赵构终于被金使一巴掌拍醒。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金使高景山、王全面见赵构,王全当众厉声通报了几件事,1.双方重新划界,南宋割让淮南;2.钦宗死了;3.八月十五日金帝完颜亮会到汴京与南宋割地使见面;4.九月末完颜亮会到泗州、寿州和陈、蔡、唐、邓州一带围猎。

王全言辞粗鄙,态度嚣张,赵构听得目瞪口呆,扔下百官和金使跑回去放声痛哭:时百官未退……(刘)炎遂转屏风而入,见上哭泣。这一来装鸵鸟都不行了,就算赵构真是傻子他也知道这无异于宣战。伤心委屈的赵构气得生日蛋糕都吃不下去:癸巳,天申节,诏以脏腑不调,免上寿~《要录》卷190。

3.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即将到来,而南宋的身子骨早被赵构和秦桧掏空,用金使王全转述完颜亮的话是:“又念岁贡钱绢数多,江南出产不甚丰厚,须是取自民间,想必难备。”~《要录》190

经过赵构和秦桧励精图治后,南宋的军、政烂得一塌糊涂,人心也早就凉了。可遇而不可求;钱粮、精兵、军备,这些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准备就绪的;重新凝聚人心就成了南宋备战的头等大事。

要怎样才能凝聚人心呢?时人看法非常相似,我们选两条在《要录》和《会编》中都收入的奏疏。……国家自议和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赐宇文虚中之爵而为之立祠,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又下亲征之诏,移建建康,则其气固足以吞强敌矣……~《要录》190/《三朝北盟会编》卷237..太学生程宏图等上书

程宏图等太学生建议,追责秦桧,抄了秦桧家;为被秦桧出卖的南宋卧底宇文虚中立祠供奉,为被秦桧陷害的赵鼎、岳飞平反。他们认为这些事与赵构亲征同样重要。

当然还有更激烈的建议:太学生宋芑上叶义问书言……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国以和议者,无问存没,悉正典刑。于是,斩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外而籍其资产……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发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莫不怒发冲冠,而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要录》卷190/《三朝北盟会编》卷236..太学生宋芑上叶枢密书。

宋芑认为人死了也不能逃避罪责,要求开棺鞭秦桧尸;宋芑认为岳飞不能白死,应该复官并追录子孙。这样才能功过分明,激发南北之民的忠义之气,在诸多上疏中,也有替赵构叫屈的,例如:……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会编》卷227.和州进士何廷英上书。

何廷英说,大宋的疆域被金国占去一半,大宋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捉去折辱,大宋尊贵漂亮的皇室女性都做了金人轮流使用的珪胶女朋友,大宋文采飞扬的皇室男子都成了完颜亮出师祭旗的牲口,陛下放弃曾经可以恢复河山的时机,无奈地呆在江南称臣纳贡乐此不疲,臣认为陛下过的太憋屈了。

这个时候南宋朝廷对岳飞案仍没有表态,这些人上疏无疑冒着巨大的风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岳飞含冤被害是时人的共识,要求替岳飞平反的声音已经无法阻止。赵构在不经意中否定了当年不许议论岳飞案的诏令。

4.揭开铁罩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亲率大军南征,宋军人心涣散战斗力不足的弱点在战场上暴露无余。例如,曾经大战缩头湖的张荣,他的部队在战场上走了几趟,根本就没有与金军接触的人便跑光了,曾经打得金军见到旗号就要撤退的刘锜,数次作战失利,无奈退守长江防线,曾经让完颜宗弼告诫部下不可与之对战的李显忠,他亲自率部追袭撤退的金军,结果只是“杀伤略相当”,被金人嘲笑为“礼送”,其他如王权、成闵这种传统跑跑将军的表现就只能用喜剧两个字来说明了。

对赵构来说,人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壬戌,赵构下罪己诏,甲子,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丁卯,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用中书门下省请也。于是飞妻李氏与其子霖等皆得生还焉。~《要录》卷193

与个人上书不同,没有赵构示意,执政不会去主动掀赵构也有份的铁案。但是在动这个案子最初,赵构仍然耍了个小把戏,把岳飞、张宪家属与蔡京、童贯家属并列,只是作为特赦解除拘管。

无论说辞是什么,岳飞和张宪的家属事实上成为了自由人,他们享有上诉的权利。毕竟当年下手太狠,刚开始实质性动作,赵构羞答答地否定了自己不许上诉和不许官府受理的诏令。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御使中丞汪澈对赵构说:“岳飞既已伏诛,岳州与其姓同……臣窃谓岳飞之叛固自有公论,以姓名而改州名尤悖于理……乞改岳州……”。从之。~《要录》卷195。

汪澈作为高官小心翼翼地触碰着赵构和秦桧对岳飞下的最后一道禁令。改州名字一事自然会天下皆知,寓示着大家都知道“岳”字不再是禁忌。

5.平反历程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赵构禅位,七月,在没有重审的情况下孝宗便追原岳飞原官以礼改葬;十月录用岳飞子孙六人为官。按两宋罪臣子孙不受恩荫的惯例,这个举动意味着承认岳飞无罪。第二年(隆兴元年)七月,孝宗在北伐刚刚遭到失败的情况下给了岳飞田宅,使岳家衣食无忧。~《宋史》孝宗一

乾道五年十一月丙寅,为岳飞立庙于鄂州。在岳飞曾经驻军的鄂州立庙以供公开祭奠,等于承认岳飞有大功。乾道六年七月,岳飞庙建成,孝宗“赐岳飞庙曰忠烈”。忠烈庙的意思是不但承认岳飞有大功,还是一位大忠臣。间接承认岳飞死于被人诬陷。~《宋史》孝宗二

淳熙五年九月,赐岳飞谥曰武穆~《宋史》孝宗三

在定谥武穆前曾议谥忠愍,但忠愍的谥词太过于露骨地打赵构的脸。“呜呼……公之大名大节大勋烈,赫赫在人耳目,青天白日,其谁不知……人谓中兴论功,当居第一……兴罗织,致坐事以殁……按谥法,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伤曰愍……”~《忠愍谥议》

再三权衡后孝宗决定岳飞定谥为武穆。

两宋武将谥号并没有统一规制,南宋赵构待卫司亲军将领刘锜谥武穆,北宋配飨仁宗庙的曹玮也谥武穆。孝宗的考量在于如何既给岳飞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又让赵构的脸不要太肿。

淳熙六年三月,录赵鼎、岳飞子孙,賜以京秩。赵鼎被冤人人皆知,岳飞与赵鼎并列,再次表明了孝宗和南宋朝廷的态度。孝宗的作为都是在赵构还活着的时候,孝宗的“孝”字不是白捡来的,换句话说,承认受冤、承认战功、建忠烈庙、赠谥、都在赵构的认可范围,都是经过赵构默许的。

6.尾巴

淳熙十四年十月,赵构在由秦桧故居改造的德寿殿里骑着黄鹤上了西天,由谁配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吏部侍郎章森乞用张浚、岳飞。~《宋史》孝宗三。这……今后朝夕相处,赵构不好意思,岳飞于心不忍,不太好吧?

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岳少保诬证断案中记载,议配飨的时候,趁孝宗犹豫之际,岳飞案的另一男主角张俊的家人买通史馆官吏,把残存的岳飞的档案偷出去藏了起来。在没有文字记录功绩的情况下,岳飞出局。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平反的过程不但赵构看在眼里,还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参与制造岳飞案的权贵家干扰。岳飞案本就是赵构亲手撕开的口子,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他自然不会反对。直到《金佗》成书,岳飞的资料才重新整理齐备,岳飞改谥忠武受封鄂王,那已经是更后来的事了。

宋高宗传位给谁了

宋高宗传位给了赵昚。

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赵昚介绍:

赵昚,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秀州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宋高宗介绍:

赵构,字德基,东京汴梁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宋高宗赵构有哪些主要事迹

真的,这个皇帝真的很难下结论,我们不仅要揣测一下。如果当初宋徽宗传位给赵构会如何?早期的赵构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宋朝的皇室都是文青,但赵构恰恰相反,双臂可举110斤物件走百步,而且可以开弓射箭,不说百步穿杨但也差不多,书法也不错,颇得他文艺父亲的赞赏,可以说,如果没有靖康之变,赵构就是一个普通皇子。

但历史在1127年发生转折,一个普通的皇子走上历史的前台,在宋金合力灭辽以后,大金侵犯北宋,北宋在无力抵抗情况下只好和谈,大金要北宋派皇子为人质并谈判。此时年仅19岁康王赵构主动要求去金营谈判。而且在临走的时候,对宋钦宗说:定不复国家使命。如果金国叛盟,不不必顾忌与我,国家大事为重,但意料不到是,金营主帅和赵构经过谈判以后,,最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居然把赵构给驱逐了,原因是此人不是皇子 太优秀,回到汴梁以后。被宋钦宗派往相州招兵,也因此成为唯一出逃的嫡亲皇子。

从此以后,赵构就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开国”,应该说,赵构当时情况比后来的南明情况差的太多,南明有着完整的政治体系和政府架构,但依旧覆灭,而赵构在光杆司令的情况下,在文武官员政府架构不完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军事完全是重新开创的。赵构能够带着一群残兵败将平定地方叛乱,重新建立地方府衙门。击溃金兵,从一无所有到南宋建立并站稳脚跟,期间之艰难充满惊涛骇浪。几乎应该算作是建立一个新王朝了(赵构不称祖而称宗,挺委屈的)。赵构表现了相当出色,至少比徽钦二帝强了很多。更比南明那些猪狗皇帝强了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此时完全是一个一代英主的行为。但当赵构站稳了脚跟,成就天下。就彻底完全转了性,简直判若两人,何以如此?当然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就是冤杀岳飞,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冤案,让赵构彻底坐实昏君之名,可以说的彻底坐实了。

可以说,赵构之所以如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第一就是他“得位不正”他的父亲和哥哥虽然被俘但依然健在,始终威胁着他的帝位(而且他还没儿子)。完颜宗弼(金兀术)对金太宗言道“如果赵构兵临汴梁,立即让宋钦宗复位,赵构必不敢来”。可见,这件事情大金也是心知肚明。随时把宋钦宗当“统战工具”用。但这一点岳飞却不明白,缺乏政治头脑,因为这个口号只能皇帝喊,唯独岳飞不能喊。

再就是赵构对以大金的惧怕已经是浸透到骨髓和灵魂了,他曾对反对议和的朝臣的说,你们反对议和,当日我流浪海上,金国“搜山检海擒赵构”的时候,我就算要议和大金也未必同意吧,他也按照和秦桧说,我现在不过35岁,已经是满头白发了。我的心情谁又可以理解。而当他退位的时候对继位的宋孝宗说,不要轻言北伐,对于金国不过是胜负,对于我赵家则是生死存亡。当宋孝宗要北伐的时候,赵构则言,小哥,你就那么等不急吗?等我死了那天再说把。从某一方面来说,赵构应该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惧怕导致他不愿意拿手里的筹码去换取更大利益。就像守财奴一样,拿着手里那点“财物”不肯撒手。也就是丧失了进取心和拼搏的意识。

重文抑武,限制武将权力也始终贯彻了两宋,守内虚外是两宋的国策,赵构也是一样。这也是赵构不允许武将做大。而岳飞不听“调遣”桀骜不驯,被杀就是必然。当然南宋的经济状况也也无法承受北伐的折腾。总之,早年的赵构的表现还算可以,但随之时间的推移,赵构变得愈发狠毒,残忍,昏庸。退位前赵构曾言,“朕在位,失德颇多。但更赖而等掩饰”。可见赵构心里还是很明白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