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多少位皇帝啊分别有哪些政绩啊?长孙皇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说她是帝王之妻的标杆_亲征_御驾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帝王 亲征 御驾 皇帝

本文目录

  • 唐代有多少位皇帝啊分别有哪些政绩啊
  • 长孙皇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说她是帝王之妻的标杆
  • 易经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术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帝王
  •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
  • 为何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不是“献”或“奉”呢
  • 历史上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 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杰出帝王是哪些人
  • 何为帝王之术古代皇帝如何培养和应用
  • 古代帝王的称呼里为什么大多含有文、武、慧、孝等字

唐代有多少位皇帝啊分别有哪些政绩啊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样板皇帝,伟光正,高大全的化身。

3、唐高宗李治:

在怕老婆方面,李治绝对是千古一帝。

4、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中宗李显(武则天之子,软弱,没实权,无特别的治国才能)

6、唐睿宗李旦(武则天之子,没实权,无特别的治国才能)

7、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之治: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后引发「安史之乱」後出逃,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

8、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后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庙号肃宗,在位6年。

9、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10、唐德宗李适:任用杨炎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德宗没有知人之明,听从杨炎的话,赐死了代宗时的改革家刘晏。对藩镇用武却失败,德宗回到长安后,再也不敢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了。只能一味迁就。

11、唐顺宗李涌:顺宗执政后,重用原东宫人员,他的棋侍诏王叔文,书法老师王伓被他任命领导永贞革新。但永贞革新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12、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反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13、唐穆宗李恒:“牛李党争”开始。

14、唐敬宗李湛:长久不理朝政,后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

15、唐文宗李昂:他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重视官吏的选拔。即位伊始,对待藩镇横海军的叛乱,派出军队平叛。

16、唐武宗李炎:武宗即位后就粉碎了另一派宦官刘宏逸等人的政变,又杀了文宗的皇太子李成美。

武宗重用李德裕,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对不听中央号令的泽潞节度使刘稹使用武力

17、唐宣宗李忱: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18、 唐懿宗李凗:标准的昏君,喜欢音乐,宴游,不理朝政。

19、唐僖宗李儇:玩物丧志,以致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20、唐昭宗李晔: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21、唐哀帝李拀:傀儡,无作为

长孙皇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说她是帝王之妻的标杆

如果从为人妻的角度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确是一个好妻子、好助手、好母亲。

她是一个好妻子。在隋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公公李渊在涿郡生病期间和婆婆窦氏亡故之后,长孙氏尽力伺候长辈,和李世民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度过了一段艰难期。617年,公公李渊任太原留守后,长孙氏把李世民父子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好名声传遍了太原郡。在李渊掌舵之后,先后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的长孙氏依旧很是孝敬李渊,当了皇帝的李渊对这个儿媳妇心里很是欢喜,把她的亲生儿子直接晋封为卫王。

她是一个好助手。老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无私付出的好女人。用这句话来说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是十分恰当的。在李世民声名盖过太子李建成的时候,长孙氏竭力修补太子在后宫里制造出来的各种麻烦,不断消减皇帝李渊对李世民的提防;在玄武门之变中,作为秦王妃的长孙氏立场坚定地支持丈夫,并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搏杀的现场,激励将士;在丈夫李世民要给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一个尚书右仆射职位的时候,她却坚决反对,虽然李世民没有采纳她的意见,任用了她的兄长之后,她却说服哥哥请辞去职。她能为丈夫忧而忧,护俾忠良,常常劝丈夫记得纳谏勤政,并且营造了亲清的后宫关系。

她是一个好母亲。她不但自己谦恭节俭,对皇子们更是从严要求。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多次提出给东宫增加开支,长孙皇后坚决不给批准,“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这句话真是掷地有声。

《旧唐书》里有一句话:“坤德既轨,彤管有炜。韦、武丧邦,毒侔蛇虺。阴教斯僻,嫔风浸毁。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贤哉长孙,母仪何伟!是呀,说长孙皇后是帝王之妻的标杆,这没有异议。

易经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术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称为“三易”。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由此可见,学《易经》,不能随便找本《易经》就来读,那样是读不懂的。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易经》大多是监本。所谓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的课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其中多的是帝王诉求,少的是自由思考。

秦始皇以前,中国没有大一统,文化思想还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因为自大禹的夏朝开始,大禹就放弃了禅让制,而将王位传给了儿子,所以,孔子说“圣人之道”自大禹而坏。然而,这时候,“圣人之道”虽然坏了,帝王们虽然不再圣贤了,但是他们的“帝王之术”还不精纯,还能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然而,到了秦始皇就不一样了。在法家的引领下,秦始皇的“帝王之术”炼得炉火纯青,开始对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实行严格的管控。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扼住了文化自由发展的咽喉,使后世的文化发展都带上了帝王色彩。

所以,从秦始皇以后,中华文化再难有“百家争鸣”的辉煌阶段。所以,从秦始皇以后,读各种“经史子集”的注释都要留个心眼,读的时候要问问自己,这是作者自身的思考,还是为了捧帝王臭脚而做。其实古今同理,现在的学术著作,有的是作者真实的思考,有的是为了捧臭脚。所以说从秦始皇以后,读书都要留点心眼,要想了再想。哪怕是著名的《史记》,也不难看司马迁对帝王诉求的妥协。或许他心有不甘,所以留下四大名序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聊表心志。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许慎《说文解字.序》、杜佑《通典.序》和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生要学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学者要学如何写绪论,一定要看看这四大名序,它们文采飞扬,结构缜密,胸怀赤诚,堪为古今绝唱。然而,当时,秦始皇唯独没烧《易经》和药书。因为前者涉及占卜和祭祀,后者涉及治病求人,二者都无伤于帝王统治。由此,《易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得相对完整。也正是因此如此,后世研究《易经》的人以及有关《易经》的书可谓汗牛充栋。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慈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就像父母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易学中,尤以“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大六壬神课”,因其“用之者神,得之者胜”的神奇,被历代皇权贵族独占,民间禁用。

殊不知,当贫穷的你把古人智慧当做封建迷信抵制的时候,另外一些人早运用它赢得财富、地位。他们当然不会告诉你这些……。

周易算命,即是旧时的通俗叫法“算命”,两个名称是同一个概念。《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括,是一切道理之根源,可应用到任何学术上,追根溯源任何学问都跟《周易》沾上边。

原名称“算命”前面加上“周易”两字变成“周易算命”,除名称点缀一下显得高大上之外并没什么不同,其涵义是一样的,这新名称是与时俱进的叫法。

算命要领

一、占卜,占卜时,意念要集中,不可胡思乱想,否则动爻多,卦乱,不好断,不可在强磁场地方占卜,例如电脑、电视、电器仪表等,要在幽静空旷的场所,并且最好是早晨或夜晚,使用的工具最好是一些年代久远有些灵气的物品。

二、算八字,八字算命技术在中国民间最盛行。尤其是盲人派大师许先潮的八字算命论述更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八字算命首先要准确掐定时辰,如果不清楚时间,可以说一些重要的体貌特征或者大事,以方便算命师判断时辰。出生的时间一般都是北京时间,1986-1991年的夏令时除外,要把这种北京时间转化成当地的时间,即真太阳时间。

三、看相,看相时,尽量不说话,不做表情,宠辱不惊,以试探看相师的水平,因为看相师是最容易察言观色的。不试探看相师的水平,会容易上当。

原理解析

周易算命,属于玄学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以《易经》为根基、以阴阳五行体系学说为理论依据的一门学问,它包括的种类有很多,占卜算卦、看相算命等等都属于周易预测。

《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从河图洛书到八卦符号再到解释八卦的卦爻辞,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是取法自然又以人们的经验充实其中的一种思维方法。

各门类学问之理论源泉是《易经》,何为《易》?一是变易,一种混沌现象,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蝴蝶效应);宇宙万物,变幻无常,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三是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律可循而变数无规律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均不变。古今来多数习易者未区分开定数与变数,混淆这概念。“定数”(规律)可根据事物的规律性预测其发展轨迹,“变数”(无规律)因变幻无常、可变因素太多无法准确预测。

万事万物虽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亦有永恒不变的规律,既然存在有规律的一面,那么依据这些事物某些已知的因素结合易理即可推算出其发展轨迹及趋势。

周易预测不是迷信,它是一门略带神秘的玄学。周易预测虽不是迷信,但亦没有如有些江湖术士所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不要认为周易预测什么都可以算得准,其实它没那么神奇,它的准确率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要因某些测不准就全盘否定这门学问,对周易预测这门学问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预测,是根据已知的某些条件去找出该事物的规律,并依据其规律去推算事物的发展趋势。万事万物之中,既存在“定数”(规律)又存在“变数”(无规律),预测某一事物其“定数”的一面是可以测出来的,而其“变数”是无法预测的,为什么“变数”一面无法预测?了解过“蝴蝶效应”定律便不难理解。既有定数又有变数,此乃天地之道,人禀命于天,其理亦然。千年易经一直乃帝王之术,古时民间高人秘密服务于达官贵人、帝王将相,只是百姓不知而已……。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帝王

在我看来,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帝王有以下几位:

1、秦始皇嬴政。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统一了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统一了语言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修筑了保卫国家安全的万里长城。

2、汉高祖刘邦。他与项羽一起发动起义,一起推翻了暴秦,打败了项羽,统一华夏,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

3、汉武帝刘彻。一次又一次讨伐匈奴,打败匈奴,开疆拓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汉朝。从此树立起了强汉王朝的威风。

4、汉光武帝刘秀。他参加并利用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王莽篡汉建的新朝。重新恢复了大汉江山,建立起了东汉王朝。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用人,从善如流,不固执己见。善待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没有滥杀一人,让大家都得以善终。

5、隋炀帝杨广。他也在不断地开疆拓土,大兴土木,他还开通了大运河,创造了开科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唐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唐太宗李世民。他随父兄参加了反隋起义,最后推翻了隋朝。他野心勃勃,在暗中积蓄力量,通过发动血腥的政变,弑兄杀弟逼父。夺取了皇位,后来又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唐王朝的强大,为了树立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局面。

7、元世祖忽必烈。他是一个来自草原上,依靠四方征战,不断的征伐和杀戮,统一和拓展了中国的疆土,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的世界性大国。

8、明成祖朱棣。他被册封为燕王,却在觊觎最高权力。他通过密谋发动武装叛乱,从侄儿建文帝的手中夺取了皇位。然后迁都北京,加强了对于北方的防御,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他派遣太监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远洋航行,促进了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合作。他还组织编写了一部煌煌巨著——《永乐大典》。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文化瑰宝。

9、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他是一个守成的封建君主。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的任期内,杀了权臣鳌拜,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亲征葛尔丹,收复了雅克萨,与沙俄签订协议了《尼布楚条约》。让清朝的统治达到了封建鼎盛时期。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到清朝灭亡前,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22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能够御驾亲征的皇帝本来就屈指可数,而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

所谓的御驾亲征指的是皇帝亲自率军作战,并且还能成功的,必须要说明的是,皇帝在称帝前四处征战不算,称帝后征战才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南朝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是在称帝亲自征战的,称帝后就没有御驾亲征了。

被追封为皇帝的不算,比如魏武帝曹操、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两人终生没有称帝;幕后指挥的皇帝不算,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这四位都是幕后指挥战争的皇帝。

皇帝

御驾亲征失败了的不算,比如汉昭烈帝刘备、前秦世祖符坚,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得大败,符坚在淝水之战中被谢安打得大败。

这样算起来,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只有六位。

1、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垓下之战结束后不久,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布衣天子,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称帝前后都曾四处征战,并且成功统一天下的皇帝。

虽然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但是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并不稳固,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异姓诸侯王图谋不轨,刘邦在称帝后,采取外和内征的战略,对待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待异姓王的叛乱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战略。

刘邦

刘邦称帝后第一个发动叛乱的是燕王臧荼,刘邦听说后御驾亲征,几个月时间,刘邦就打败了臧荼并杀死了他,这是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很成功。

刘邦第二次御驾亲征是讨伐发动叛乱的陈豨,陈豨是西汉开国功臣,是诸侯国赵国的相国,统领赵国与代国的边防部队,陈豨手中有兵权,心中有野心,再加上又有人向刘邦密告陈豨有违法行为,于是陈豨发动了叛乱。

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当时刘邦手下将领人才济济,周勃、樊哙、曹参、灌婴等人都可以率军讨伐陈豨,但刘邦还是自己御驾亲征,最终陈豨被樊哙手下斩首,陈豨从叛乱到被杀,将近一年时间。

刘邦第三次御驾亲征是讨伐韩王信,这个人跟淮阴侯韩信同名,为了区分,所以史书上叫他韩王信,韩王信驻守代地,被匈奴打败,因为害怕刘邦追究责任,就投靠了匈奴。

刘邦亲征

刘邦为了打击韩王信,开始了第三次御驾亲征,此次刘邦亲自率领步骑32万军队,很轻松地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由于轻敌冒进,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最终刘邦依靠武力与计谋脱身,并与匈奴和亲,而叛乱的韩王信则被汉军将领柴武所杀。

刘邦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淮南王英布,英布是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时期的猛将,靠着个人勇武与胆识,被项羽封为九江山,楚汉战争时期,被刘邦成功策反,彭越、韩信先后被杀,英布也担心自己被杀,再加有人告密,于是在刘邦的暮年发动叛乱。

英布叛乱时,刘邦已经生病了,原来不想御驾亲征的,可经不起吕后的请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率军亲征,很快刘邦与英布大战,英布是屡战屡败,刘邦是愈战愈勇,英布最后被长沙王吴回诱骗杀死。

皇帝御驾亲征

刘邦的四次御驾亲征,每一次都成功了,只有白登山之战不胜不败,算是平手,这说明刘邦是有军事才能的,而且还不弱,至少在秦末汉初,刘邦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项羽和韩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北魏是鲜卑人政权,出身游牧民族,拓跋焘骁勇善战,12岁还没有即位时,就上前线与柔然人作战,15岁时,拓跋焘即位为帝,几个月后,柔然人大举入侵北魏,并且攻陷了北魏旧都盛乐,一时之间,北魏政权处于危机之中。

15岁的拓跋焘率领北魏轻骑迎战柔然骑兵,面对柔然的6万骑兵,拓跋焘并没有退却,而是御驾亲征、拼死作战,迫使柔然退兵,几个月,拓跋焘还做出北伐柔然的战略,想要一举解决北方的威胁。

在拓跋焘的数次北伐之下,柔然人被打败,被迫向北方逃走,据说木兰从军就是发生在拓跋焘北伐期间,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拓跋焘北伐柔然的战争是成功的,北魏军队一度打到了瀚海,其势力到达了整个蒙古高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在位期间,先后13次攻打柔然,把柔然从强大打成了一蹶不振,成功地解除了北魏的北方威胁。

打击了柔然之后,拓跋焘率领北魏军队开始攻打胡夏政权,胡夏政权是匈奴别部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拓跋焘第一次攻打胡夏只是抢劫了一番就回军,第二次攻打胡夏采用了诱敌之计,以弱兵示敌,引诱夏军出城作战,以强兵埋伏,一举攻占了胡夏政权都城,俘虏了胡夏皇帝赫连昌,灭亡了胡夏政权。

北伐柔然与西灭胡夏都是拓跋焘御驾亲征,除此之外,拓跋焘还御驾亲征灭亡了北燕和北凉政权,这是十六国时期的两个割据政权,在一系列征战之下,拓跋焘统一了整个北方,稳定了北魏的势力范围。

拓跋焘还亲自率军平定了关中地区匈奴别部卢水胡人盖吴的起义,拓跋焘时期的北魏是其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刻,拓跋焘作为北魏皇帝,不断开疆拓土,这一切都是在拓跋焘成为北魏皇帝之后完成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御驾亲征。

北魏军队

3、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是沙陀人(西突厥一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李克用是朱温的头号敌人,李克用去世后,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的爵位与职务,并与后梁继续为敌。

李存勖在称帝前,亲自率军在潞州之战大败后梁军队,在柏乡之战又歼灭了后梁军队的禁军精锐,李存勖在不断南征北战中,统一了河北,还在幽州保卫战中,打败了契丹军队。

李存勖称帝后,仍然御驾亲征与后梁作战,仅几个月时间,李存勖夺取了郓州,打败并杀死了后梁名将王彦章,成功突袭后梁都城汴州,后梁皇帝朱友贞自杀身亡,李存勖御驾亲征灭亡后梁。

后唐庄宗李存勖

两年后,李存勖死于后唐内部的兵变,他是为数不多战死沙场的皇帝之一,虽然如此,仍然不能抹掉李存勖灭亡后梁政权的巨大的功绩,这仍然算做李存勖御驾亲征的功绩,李存勖也是为数不多的个人勇武与谋略具备的皇帝。

4、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由于开国皇帝郭威没有儿子,于是把帝位传给侄子柴荣,柴荣即皇帝位仅仅一个月后,北汉与辽国联合进犯后周,柴荣虽然身为皇帝,仍然决定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亲自督战,大败北汉军队。

几个月后柴荣打到了北汉都城,但未能攻下,柴荣在位总共只有五年时间,却花了三年亲征南唐,三战三胜,打得南唐割地求和,成为后周的藩属。

柴荣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亲征辽国,用了42天的时间,攻取了17座县城,这次亲征因为柴荣突然患病而终结,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死的时候只有38岁,如果他多活十几年,哪有后来的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文武双全,勤政爱民,虽然是商人出身,但是柴荣当了皇帝之后喜欢御驾亲征,在位五年时间,先后打败北汉、辽国、南唐,以当时后周实力的,柴荣不死,统一整个华夏也不是不可能。

5、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通过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的,朱棣的军事才能很高,在靖难之役中以800亲兵起家,打败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大明王朝的数十万军队,成功当上皇帝。

朱棣当上皇帝后,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北伐,攻打盘踞在漠北的蒙古,第一次北伐,朱棣率领的明军在飞云山大战打败蒙古鞑靼五万骑兵,第二次北伐,朱棣打败瓦剌首领马哈木,第三次北伐,朱棣打败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第四次北伐,逼降鞑靼部首领也先土干,第五次北伐,成功抵御鞑靼的进犯。

明成祖朱棣

这五次北伐都是朱棣御驾亲征,通过五次北伐,明军打败了蒙古鞑靼部和瓦剌部,彻底解决了蒙古人侵犯明朝边境的事情,朱棣是明朝除朱元璋之外,能力最强的皇帝,尤其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可比肩秦皇汉武。

6、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成为后金首领,他在没当皇帝之前,就一直跟随父兄长辈南征北战,是从战场上一路打出来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与军事才能。

皇太极参与了萨尔浒战役,此战后金军大败明军,歼灭5万明军,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势力范围一步步扩大,皇太极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仍然四处征战,称帝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朝鲜,打败了朝鲜,并将朝鲜收为藩属。

皇太极

皇太极第二次御驾亲征是松锦之战,这一战战果辉煌,生擒明将洪承畴,逼降祖大寿歼灭明军五万多人,清军占领了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关外城池,为后来的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也是能征惯战的一位皇帝。

为何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不是“献”或“奉”呢

基本就是一种交易!!!以前封建皇朝,都要文臣,武将的!!!现在亦一样!!!否则怎能定国,安邦呢???从前学文的考状元,以所学谋个一官半职,货,即换也!!!`武将保家卫国又何尝不是!!!忠君,爱国,为人民!!!所以:“凡中华民族之儿女,坚决不做买国求荣的汉姦之事!!!祖国母亲,终有千般不是!!!但她永远是你的母亲!!!背判祖国你就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爱国才是唯一!!!

历史上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如果要从熟知的帝王当中,挑一个功绩最大的皇帝,应该当属奏始皇。

从周朝以至于到上古时期,虽说皇帝是一人,全听命于他,但是那时的国家实行分封制,各个诸侯国都都有自己一套治理自己本地的法律,各自为政,那时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还不在一个概念上,各诸侯国还会时时发生战争和兼并。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指派,废除了分封制,才有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真正由中央一统,政令和律法成为统一,才真正形成了实至名归的国家统一政权。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政令和律法不能统一执行,还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吗?

所以秦始皇称为千古一帝,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建立者,实至名归,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帝功劳最大,国家政权的奠基者。

以至于古代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制度,都是在秦始皇的规划当中,而设立的国家政权。

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十大杰出帝王是哪些人

1.秦始皇,首开中华帝国,便有了皇帝的由来。

2.汉高祖刘邦。拓展大汉疆域400年。

3.隋炀帝杨广,开运河,改革科考,通西域,民族融合。

4.唐太宗李世民,开千年气象一一大唐盛世!

5.武周皇帝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6.宋太祖赵匡胤。

7.汉武帝刘彻,同唐太宗一样,成就了中华帝国的”汉唐气象“。

8.一代天骄一一成吉思汗,蒙古铁蹄横扫欧亚大陆,成就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9.明太祖朱元璋。

10.清康熙大帝(康乾盛世)。

何为帝王之术古代皇帝如何培养和应用

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权谋手段被人们称为权术,说好听点是一种领导艺术。

那么什么是帝王之术?

这个问题在三国“魏劭”的“人物志”里写的比较精辟。

大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

大臣以自己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

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

就是说真正英明的帝王,不需要你多么能冲锋陷阵,以一敌百,也不需要什么都会,君王想成就一番霸业,要善于整合社会上的各种人力资源,知人善人,人尽其才,最合理地选用人才是帝王之术的根本。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大臣以能言善辩,出煤划策为有才能。

帝王以善干听取忠言逆耳,兼听者明,取其善利于行的意见为有才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大臣们以身体力行为有才能。

君王以赏罚分明为有才能。

说白了用人也是一门科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话说的好,画猫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我认为这是每个人的临场发挥,不是能学来的,要是能学来,古代就没有那么多短命的王朝,更不会有朱元璋那样的放牛娃皇帝了。

古代帝王的称呼里为什么大多含有文、武、慧、孝等字

对帝王的这种称谓,反映了该帝王生前的时代特征和其功过是非。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周文王的称谓说明在当时相对和平,以文治国。而周武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武王伐纣,顺天应人。惠及孝也都具有人物特色和时代特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