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只为国家笃信“修仙“的他也有“小心机“_希望早日位列仙班_屈原_成仙_先秦

屈原

爱国诗人屈原悲愤殉国,投江而死的典故已是人尽皆知。但是,遭遇诽谤和流放的屈原被主君背弃,为何还要投江而去,为故国殉葬?其中真的只是爱国的热忱所致吗?担任三闾大夫的屈原,曾为怀王作《招魂》,深知在先秦的思想观念中,

投江而死的人注定成为孤魂野鬼,为四方所不容。

屈原殉国却为何放弃入土为安,以鉴忠魂?事实上,屈原投江的行为与先秦的升仙观念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认谪仙辅政的他,选择了弃世而去,回归仙界的做法。这样的仙道思想怎样影响了屈原,除了最后的告别,又怎样表现在了屈原浪漫的一生中呢?

楚怀王

先秦流行文化:凡人修仙传

1、先秦的原始宗教思想

先秦的原始宗教并不成熟,但是仙、神、道的观念已经产生,并为时人所熟知。“成仙”成为凡人们追求的终极梦想。虽然统治阶级自诩高贵,不是所有人都有“成仙”的资格,但诸多的升仙故事也表明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展开全文

葛洪认为古人的《仙经》中即有“天仙、地仙、尸解仙”这样的分类,先秦时期虽然没有具体的神仙品次,但也有级别高下之分。正所谓“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人类的原始宗教崇拜常常是从自然的存在和力量开始的,但与其他原始宗教中的自然神明不同,先秦时代崇拜的很多神明是“升仙”而成神,屈原作品中的神仙

,比如彭咸、河伯、宓妃、阳侯、湘夫人,也大部分是贵族或者凡人成仙。

少年屈原

而有很多不凡的伟人也被认为是神仙下凡,自诩谪仙辅政的屈原就是例子。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使用大量的篇幅,强调自己高贵的出身和吉祥的生辰,可见他笃信自己拥有血统上的神性和灵魂升天的资格。

2、先秦“成仙”的模式探究:建立功绩、游访仙人和尸解化仙

那么,凡人要如何才能成为仙人呢?葛洪提到的“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凡人升仙的方法无非是建立功绩、游访仙人和尸解化仙。

有能力的按照上仙的旨意建功立业、有精力的在苍茫的大地上寻访仙人得到帮助,没办法的只能靠死后仙人使其蜕变。黄帝因为其征服东夷、九黎族,进一步统一中华的功绩,“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来铭刻功绩,但“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于是“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得以驾龙升仙;而平定晋乱的秦缪公“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是受到神仙的授命平乱建功,随后“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因为这件功绩也位列仙班。

没有办法建立功业而获得认可,第二个办法就是寻访仙人。

传说周穆王曾被“化人”施法,得以神游天庭,醒来后就开始了寻仙之路,遇西王母,并与之相恋,终寿百余年方辞世。而宋玉《高唐赋》中提到的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侍寝更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其子顷襄王也想仿效先王前往寻找巫山神女。

有意思的是,时人甚至把“妾宓妃,妻织女”看作了神仙的象征。东周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遣方士入海到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去寻仙,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则更是不惜人力物力,多次展开大规模的寻仙活动。

秦始皇

没能赶上头两件事的凡人,成仙就几乎不可能了,于是人们寄希望于仙术操作,即“先死后蜕”的“尸解”之法。有道的方士能够通过方术形解消化,即所谓死后“尸解成仙”。“尸解”的形式有火解、水解、兵解、杖解、剑解等,尸解仙虽然是“仙品之下弟”,在各种成仙的人中等级最低,但是却是无望建立功绩寻访仙人的唯一成仙途径,也是时人实践最多的成仙法术。

屈原投江是为何?信了先秦修仙的邪,认为自己是神仙,希望通过“尸解”早日重回仙班

综合当时的原始宗教观念和成仙的思想,在对屈原投江的殉国之举进行审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屈原的爱国情怀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仅用“爱国”来解释其自沉之举显然不够充分。但不管是洁身、殉国还是赐死的说法,都没有很好解释屈原的行为。

汉武帝

作为兼管宗教祭祀的三闾大夫,屈原应该非常清楚,对于沉江的殉国方式,自己是难以得到救赎的,就像由于被秦所囚,最后客死于秦国的楚怀王,属“凶死”之人,其死后会变为游魂厉鬼,故而屈原要将楚怀王之游魂招回楚国故土以安顿之。

如果屈原是赴水自杀,在楚地的巫文化背景下,自杀的亡魂也必成为凶死游魂,

遭受同样的下场,不能转化成仙,天国不纳,四方不收

,为野兽虫鱼所驱赶。对于屈原这样的人,应该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屈原投江的行为更像是“尸解”成仙的做法。

屈原一直笃信自己是“谪仙”,是神仙下凡辅佐楚王的化身。只要辅佐楚王建立霸业,自己自然能够回到仙界。但是楚国被破之后,屈原悲痛欲绝,除了出于爱国的伤感和愤懑之外,他辅佐楚王称霸来建立功业,从而升仙的幻想也彻底破灭。

建功升仙之路和求寻仙人的梦想统统断绝,无奈之下,屈原只得选择“尸解”化去,成为一位下等的“尸解仙”,从而回到自己前世的仙界。而选择投江,也可以认为是“水解”成仙之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屈原自沉之前,楚地早已有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民俗。

屈原在诗中多次提到的彭咸、河伯、宓妃、阳侯、湘夫人等神明都是在水中死后为神。在端午节投江也是刻意选择。这是楚越人们祭龙的日子,自然是水葬成仙的最佳日期。

事实上,屈原是一位楚地的巫文化大师,他的选择自然受到巫鬼文化的影响,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成仙的思想渗透,

因此也不能将他的自杀单纯看作是殉国。

屈原对于成仙思想的痴迷,早已是深入骨髓,其文学作品创作中无不体现着自己“羽化登仙”的愿望

1、“慕仙”的信仰

楚地盛行巫文化,而屈原所任三闾大夫就是《周礼》中的小宗伯,即祝宗卜史,其职责范围是主持宗庙祭祀。

屈原的生活与这些神鬼观念密不可分,自然产生“慕仙”的想法也非常正常。在他的《九歌》中,十一篇内容的前十篇分别祭祀十位神祇,末篇《礼魂》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之曲,描写了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原始宗教场景,可见其对巫鬼文化之熟悉。

《惜诵》中,屈原表达了“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曩之态也”的想法,想要登仙飞升。而在《远游》中,屈原写道:“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登仙的愿望表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

2、“成仙”的渴望

而到了屈原最著名的作品《离骚》中,“游仙求女”的愿望更加明显。屈原的其他作品,言辞虽清高自恋,但大多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但在《离骚》、《远游》二诗中,出现了作者神游仙境的情节,文辞华美、奇幻瑰丽、引人入胜。

《离骚》前文抒发愤懑之情,阐述屈原的政治立场及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而“游仙求女”的篇章却突然开始描写诗人轻举登天,在神仙世界游历之见闻。有人认为这两篇是比兴讽刺,或者单纯的妄想。实际上,“游仙求女”正是屈原的理想,《离骚》中的“游天宫”、“役仙人”、“求宓妃”,都是时人认为的神明象征。

《离骚》中屈原对“游仙界”和“求神女”两部分内容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来说,

实是在强调自己“谪仙”的身份

,而在《离骚》的篇幅中,屈原在神游之时,先是求见天帝,但未能完成凡间之使命,建功升仙失败,转而寻找神女,“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希望增寿成仙。

这样的叙事也对应了先秦时代的成仙模式,即建立功业得到神仙认可,或者寻访仙人神女得到神明垂青。而屈原已经错过了这两个机会,于是在《离骚》最后的“乱辞”中,屈原无奈地写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其中彭咸所居之处就是屈原认为的尸解仙之居所。

屈原曾在《悲回风》中写道“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并认为那里是“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的景象,是高天之上仙界的象征,认为水死的彭咸实际上是回到了仙界,这已经明示了自己最后只能成为“尸解仙”,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到最后,在这样的思想观念驱使下,屈原在汨罗江畔着手实施了这最后一条成仙之路。

屈原与楚怀王

总结

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但屈原自己也是笃信升仙的一位神仙家。受到先秦成仙思想的影响,屈原始终认为自己是受命下凡的仙人,在辅佐楚王建功立业之后,会得以重归仙界,位列仙班。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希冀建立功绩到寻访神女,再到最后决定尸解化仙的思想转变。过去我们会认为屈原投江的行为有些许狭隘和迂腐,但在自视为谪仙的屈原看来,自投汨罗江的行为是他爱国的殉国之举,同时也是他登仙希望破灭之后的无奈办法。

参考文献:

1、《屈原自沉的巫文化解读》

2、《屈原“自沉”动机研究综述》

3、《宋玉〈神女赋〉梦主考辨》

4、《论先秦的成仙模式———屈原“游仙”幻想的宗教学分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