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饮酒》的赏析?“宜言饮酒_与子偕老琴瑟在御_莫不静好”这句诗的出处是哪里全诗内容是什么_饮酒_词人_屈原

元好问的《饮酒》的赏析

鹧鸪天 金·元好问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樵悴可怜生。离骚读浑杀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解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却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句诗的出处是哪里全诗内容是什么

出处:先秦:佚名《女曰鸡鸣》

原文: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译文:

女说:“公鸡已鸣唱。”男说:“天还没有亮。不信推窗看天上,启明星已在闪光。”“宿巢鸟雀将翱翔,射鸭射雁去芦荡。”

“野鸭大雁射下来,为你烹调做好菜。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

“知你对我真关怀呀,送你杂佩答你爱呀。知你对我体贴细呀,送你杂佩表谢意呀。知你爱我是真情呀,送你杂佩表同心呀。”

此篇的诗旨,至此也可以不辨自明了。《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过于穿凿。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则似有顾头不顾尾之嫌。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也有难概全篇之感。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

关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辞。”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赞美年轻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是一场家庭生活剧。

陶渊明《饮酒》原文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3、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4、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