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权宦——冯保?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呢_神宗_张居正_太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冯保 神宗 张居正 太后

本文目录

  • 闲话大明权宦——冯保
  •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呢
  •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怎样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的
  • 明朝时期的著名太监冯保为什么当上了顾命大臣
  • 张居正推行改革与大太监冯保有什么关系
  •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而让张居正捡了“便宜”
  • 大太监冯保怎么死的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的关系如何
  • 冯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闲话大明权宦——冯保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太监,明神宗朱翊钧之“大伴”——冯保。冯保是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宦官,也是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重要政治盟友。

冯保跟着神宗的登基站到了宦官生涯的顶点,也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被发配南京郁郁而终。他为了自己的权势驱逐了高拱,也帮着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推行新政;他恋名好财奢靡无度,又替李太后管教约束年幼的神宗。

我眼中的冯保,是明代皇权式微下宦官的巅峰存在 。冯保以司礼监和东厂为依托,在万历初年自成体系,既不绝对依附皇权,也不肆意打压朝臣,不同于王振时期的为君揽权,亦区别于魏忠贤时代的重整朝堂,而是成为了一股第三方的中坚力量。

冯保出生年月已不可靠,只知道他是嘉靖十五年时入选 内书堂 。三年内书堂的学习生涯,冯保应该表现不错,一毕业就被选送进司礼监做了抄写员。这个起点在明代宦官中算是相对较高的。

嘉靖三十二年,冯保进 文书房 工作,一待就是七年。文书房是司礼监下辖的机构,负责协助司礼监处理政务,你可以理解为司礼监的秘书处。

冯保是明代少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宦官 ,这与其在内书堂和文书房的经历密切相关。

明代中期以后,宫中内书堂的老师,都是从翰林院选出来的。当年严嵩就曾经做过内书堂的老师。这批人最次也是个二甲进士,一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所以内书堂小黄门的授课老师,可以算是当时大明最顶尖的师资力量。

而内书堂与文书房都有藏书,得益于司礼监的滔天权势,其所藏颇丰,各种孤本珍籍,一应俱全。再加上常年与公文打交道,谁要是说冯保不学无术,我估计没人会信。

冯保后来在万历年间,与张居正一同亲自为年幼的神宗刊印教材,神宗上课时也一起陪侍在旁。据说冯保还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这得对自己才学自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做这种事情?比如清代的乾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接着说,到了嘉靖三十九年,冯保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

嘉靖朝是皇帝与朝臣神仙打架的年代,这个时期司礼监的作用非常隐性。 冯保能从一个小黄门成长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是正儿八经拼能力熬资历得来的。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明穆宗朱载坖登基,改年隆庆。

我们注意到隆庆年时,冯保就已经和太子朱翊钧(即明神宗万历帝)走得非常近了。而隆庆元年的时候,冯保被提拔为御马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御马监当时与兵部共掌朝廷兵务,东厂的威势也毋庸多说。

一般来说,提督东厂这个权力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掌握的,很少由十二监其他掌印太监掌控。这个规矩虽然在嘉靖年被打破,但穆宗一上来就给了冯保这个权力,再联想冯保与东宫的亲近,那么可以肯定地说, 在嘉靖年时,冯保与还是裕王的朱载坖,私下就已经走得很近了。

而冯保后来能够被神宗生母李太后投以巨大的信任,应该与嘉靖年间的这段友谊不无关系。

但即使是提督东厂,即使掌管着御马监,冯保依旧没有登顶宦官的顶峰。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才是大明真正的宦官第一人。

直到隆庆六年。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明神宗朱翊钧登基。这一年,神宗堪堪十岁,主少国疑。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次辅是张居正。穆宗托孤的时候,遗诏中除了写明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之外,还加了“司礼监”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的水花。

用高拱的话讲,从来没有听说过让太监做顾命大臣的。以致于后来高拱在老家病逝前所作《病榻遗言》,就说穆宗的这份遗诏是被冯保做过手脚的,是 矫诏

矫诏这件事情,有说道。

内阁是把对于政务方案先写好,送入司礼监让皇帝批阅,名为“票拟”。司礼监有时在皇帝授意下代为“批红”,行使最高决策权。 而“批红”后最终出来的结果,到底几分是皇帝的意思,几分是司礼监宦官的意见,这其实很难说清。

而如果遇到皇帝传达口谕,司礼监负责传达的时候,很多内容可以在宦官的嘴下完全变成另一种意思。比如加上某些语气词,更改一些动词之类的。

高拱说冯保矫昭,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冯保如何拿白纸忽悠皇帝,又如何与张居正一起唱双簧欺瞒他。

考虑到高拱与冯保,张居正的私人恩怨,我个人对冯保矫昭的事情存疑。再者,万历年和晚明时期,朝廷聊起这段 历史 的时候很多。

其中既有张居正,冯保当权的日子,也有二人被政治清算的时候,皆没有提起矫昭之说,故而我认为 当时穆宗在遗诏里,的确是在故意抬高司礼监的权重。

穆宗的动机也很简单:儿子太小不能主政,老婆李氏又不是那种能驾驭群臣的女人。高拱虽说自裕王时期就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但总没有宦官用得放心。 用宦官制衡朝臣来过渡,直到儿子亲政。

也难怪高拱会多想,因为遗诏颁布没多久,神宗的谕旨就下来了:冯保改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

遗诏中所谓“司礼监”三个字,现在就是在说冯保。宦官真的成了顾命大臣。

冯保与高拱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隆庆年间,冯保有两次冲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机会,都因为高拱的缘故而错失。如果说第一次高拱推出的人选资历要比冯保老,冯保无话可说,那么第二次高拱的人选,就摆明了是在针对冯保。

这次冯保掌管了司礼监,再一次把二人的矛盾彻底激化,成水火之势。

高拱这个时候率先发起了进攻,指使手下的言官弹劾司礼监与冯保,并要求在皇帝年幼时收回司礼监的“批红”权,由内阁来主导所有政务。

凭心而论,高拱要打压司礼监,除了与冯保的个人恩怨,更多的应该是从朝廷的角度来思考。 高拱作为内阁首辅,朝臣之首脑,在皇帝年幼之时想避免宦官专权的现象,把国家交给自己这批专业的朝臣来治理,作为高拱的立场来说,无口厚非。

但是高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皇帝虽小,但皇族还在

对于神宗生母李氏而言,高拱这是赤裸裸的夺权行为。 票拟权在内阁,施政权在六部,皇帝手里只有批红权。现在连批红权高拱都要拿走,那么这个大明朝到底是姓朱还是姓高?

冯保明白李太后的顾虑,张居正也明白,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其中的契机。于是冯保搭台,李太后唱戏,张居正拱火,以高拱妄言“ 十岁孩子,如何为人主 ”的大不敬和 谋立藩王 的罪名,将高拱驱逐出京。

谋立藩王自然是笑话,可高拱想要夺权这就和谋反没区别了。要不是李太后和张居正还念着与高拱昔日的恩情,以冯保的“除恶务尽”,高拱绝对不可能活着走出紫禁城。

于是,万历年初年冯保为首的宦官集团,张居正为首的朝臣,李太后为首的皇族,三方之势已成,共同为年幼的神宗保驾护航。

也对,从几何学说,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冯保的事情就乏善可陈了。这时候的冯保,已经是大明宦官第一人,权势熏天。他一方面照顾着李太后与小皇帝,一方面与张居正配合无间,帮助张居正顺利推行新政。

那我们就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吧。

很多人奇怪,冯保虽说身任要职,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把他抬高到与李太后,张居正平等的地位。说到底冯保只是皇家的家奴,张居正这样的外臣受制于司礼监与东厂的权势,尚可理解,而李太后又为何如此看重冯保?

在李太后看来,冯保是家奴不错,可也是她自己联系外朝,制衡朝臣的重要手段 。李氏只是平民家庭出身,夫君做裕王的时候,本就郁郁不得志,自己的公公也不喜欢裕王一家,李氏一直都只是默默尽着一个女人的义务。

从父,从夫,从子。她没有当年张太后的眼光手腕,能够扶持宣宗,英宗上位;也没有“夺门之变”中孙太后的狠辣,发动所有力量整垮代宗,助英宗复辟。她只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并为之坚持不懈。

所以她需要张居正来主政,让大明帝国正常运转;还需要冯保来主内,照顾母子二人的生活,并时不时地用冯保来“提点”下张居正。

冯保做的很出色,也很让人放心。冯保早在嘉靖年间,就与裕王府有交情,在隆庆年更成为了太子的近侍。 双方是有传统友谊的

且冯保良好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不会因为飞智而轻易干政;他自幼入宫的出身履历,也代表着他对大明皇室的绝对忠诚。 而冯保掌管下的内宫,也很好地配合着李氏,监管约束着年幼的神宗。

一动不如一静,并不存在冯保之外还有“王宝”之说,对于李太后而言,冯保就是最好的人选。

对于张居正来讲,如何对待冯保,他只有三个选项: 打压,吸纳,盟友

打压不现实,张居正可以打掉冯保,但司礼监依旧存在。他推行的新政,依旧需要司礼监“批红”的配合才能够顺利施行;吸纳冯保?那和当年高拱想要收回司礼监权力有什么区别,皇家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所以成为盟友是张居正如何处理与冯保关系的唯一选择。好在万历初年,冯保只需要对李太后负责,年幼的皇帝也尚无集权亲政的念头,冯保便没有染指外朝的动机,张居正可以全力施为。

我以前说过, 冯保,张居正,李太后的三角组合,是建立在皇权弱小的基础上的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但所有人都忽视了年幼的神宗。

神宗也许因为害怕冯保无处不在的监视网与时不时在母亲处的小报告,而忌惮冯保,却绝不会把冯保上升到张居正,李太后这样的高度等同视之。

从神宗后来亲政时,选择自己上去和朝臣硬刚,也不扶持宦官来恶心群臣这点看,神宗是真的把冯保当做了自己的家奴。

张居正管自己,因为他是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内阁首辅,劝谏是理所当然的;李太后管自己,因为她是自己的母亲,是自己世上唯一可以真心信任的人,管教自己也是正常的。冯保呢?

在神宗眼里,冯保就是一个借着太后狐假虎威的家奴。一个爷爷时期进宫的奴才,因为资格老,就能够站在主子头上大呼小叫了?

于是,每一次因为冯保打的小报告而受罚的神宗,都把这股怨气撒在冯保身上。我们看到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神宗好几次把蘸满墨水的笔掷到冯保身上,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他亲政后收到言官弹劾冯保的上疏时,神宗居然说是:我等这封奏疏很久了。

但冯保依旧毫无察觉, 在冯保心里,他只是在尽心尽职地照顾着年幼的君主,帮着皇太后约束君主的贪玩与意气,这一切等到神宗日后成为一位明君时,皇帝就会体恤自己的良苦用心。

但他最后等来的,只是神宗一道发配南京的圣旨。

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仅仅半年之后,冯保被贬为奉御,全家削去官职。万历十一年,冯保于南京病逝。

这位由冯保服侍长大的君主,最后告诉冯保:我不需要你了,我恨你。

就我个人来看,冯保的 历史 作用是正面居多。他与张居正的合作,稳定了万历初年的朝局,保证了张居正新政的推行。同时,尽管神宗对冯保的管束非常反感,却的确使神宗成为了明代 历史 上不多的有文化的君主。

只是最让我替冯保寒心的,是当神宗胞弟潞王大婚时,皇室周转困难,李太后给神宗的提议居然是抄没冯保的家产,以资所需。不知道当年神宗登基时,站在皇帝身边一同接受朝臣拜贺的冯保,有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呢

冯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被称为一代贤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称为内相,与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对万历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当然也有缺点,陷害高拱,贪财等,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形象还是偏正面居多。

冯保其人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冯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书法和弹琴,这是他与一般宦官很不一样的地方。

图:冯保的真迹

据史书记载,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十五年,冯保入选内书堂读书 ,此后辗转司礼监六科廊、内书房和文书房,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中后期,因为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个内阁,首脑掌印太监可以看成与内阁首辅看齐的“内相”,秉笔太监则视同为权力堪比次辅。换言之,冯保在嘉靖年间已经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庆元年,冯保提督东厂,御马监。按道理,掌管御马监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监。然而冯保与时任首辅高拱不和,高拱两次举荐了其他人担任掌印太监。直到隆庆帝去世,冯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庆帝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自此,冯保走上了权力巅峰,权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李太后和张居正一直对他要求很严厉,冯保受李太后信任,对明神宗的教导也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冯保却教导明神宗习文。他所主持的司礼监,专门为皇帝刊刻《启蒙集》、《四书》、《书经》等。明神宗初期喜欢书法,也是受了冯保的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上,冯保对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严格。比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把这些东西都弄来给皇帝赏玩,但是冯保就劝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对于明神宗犯的错误,冯保也会及时地报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调戏宫女,冯保就禀报了李太后,结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点废了明神宗,最后罚明神宗跪了三个时辰,还要下罪己诏。当然,尽管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这是后话。

对内,在教育明神宗方面,冯保和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对外,关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冯保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怎样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的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之所以能够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跟其个人特殊的经历,以及当时李太后、张居正的支持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可以说是在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位太监,就算在太监如林的明朝也能占据一席之地,虽然比不上三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但是其对于明朝的贡献也着实不小,比将明朝江山弄得乌烟瘴气的王振之流要强上不少。历史上对于冯保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还是大多数认为冯保对于明朝是有着不小的贡献的,如果没有冯保的配合,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会得到顺利的实施。也就不会使明朝迎来中兴。

在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是太监的最高级别,太监能够取得这个位置也算是到达了这个职业的顶点,其地位丝毫不亚于那些位列内阁、六部的大臣。在万历年间,冯宝就取得了这个位置,而且还掌管着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冯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跟其个人特殊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冯宝是万历小时候的“大伴”,可以说看着万历长大的,也可以说是万历最为信任的人,而冯保更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的亲信。所以在万历登基之后,冯保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

冯保能够掌握大权,除了得到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居正当时是内阁首辅大臣,一心想要推行自己的新政,而万历当时年幼,李太后又不直接参与朝政,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必须是一个支持自己变法的人,在这种因缘际会之下,冯保顺利掌握了大权。

你知道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怎样顺利上位并掌握大权的?欢迎留言讨论。

明朝时期的著名太监冯保为什么当上了顾命大臣

在明朝众多著名宦官中也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与独特的宦官。冯保善琴能书,通权变达,因书法出众而得到明世宗的赏识。

隆庆帝驾崩后冯保受遗诏(一说是“矫诏”)为顾命大臣。冯保利用机会对李太后说:“高拱独掌朝纲,目无天子,曾当着百官的面说,一个10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当一国之主呢?”李太后听了很害怕,担心高拱专权,从而将高拱罢免并立即出京,返回原籍。冯保外有张居正这个盟友,内有李太后的支持,加上皇帝当时年幼,从而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冯保能上位,有三个巨大的原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得不服。

天时

冯保的资格很老,在嘉靖时期,就做了东厂厂公并兼任御马监。嘉靖驾崩后,明穆宗继位。明穆宗特别不喜欢冯保,不过看在老爹的面子上,没怎么动冯保。所以这几年冯保算是暗中积蓄力量。明穆宗好色,经常夜御数女,身体被掏空了还非用虎狼之药助兴,结果当了六年皇帝就一命归西。临死前写了封诏书,给儿子留了几个顾命大臣。结果冯保好手段,瞒天过海竟然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上去,他也成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顾命大臣。

不明真相的大臣以为真有这么回事,所以冯保名正言顺地站在了万历皇帝身边。

地利

万历登基时才十岁,小孩屁事不懂就喜欢玩,冯保整天陪着其左右,慢慢成了他的好朋友,被称为大伴,也就是大玩伴的意思。一个人每天和你在一起,这个人跟你最熟悉,肯定最值得信赖,所以万历很多事情都交给冯保去做,冯保慢慢也成为了后宫的扛把子。

人和

冯保与张居正很早就相识,当时张居正是外相。张居正是有抱负的人,一门心思为国为民推行各种变法。但张居正并不迂腐,知道要想自己的政策顺利推行,必须要先搞定太后和皇帝。直接搞定领导难得太大,先从领导亲信突破就容易很多。而冯保虽然号称内相,但明朝的大臣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中有人。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开始互相配合。

冯保各种耳边风吹给皇帝和太后,帮助张居正变法。张居正也不停给冯保递帽子,帮他巩固位置,于是冯保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张居正推行改革与大太监冯保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张居正推行改革与大太监冯保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若没有冯保的支持,张居正很难推行改革,二是冯保作为内朝与外朝的联系人,能帮张居正获得两宫太后的支持。可以说,张居正之所以能推行改革,与冯保对他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若没有冯保的支持,张居正很难推行改革

虽然说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已经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但若是没有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也很难将推行改革。要知道,万历继位时年纪还小,因而身为掌印太监的冯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皇权的代表,所以在张居正获得冯保的支持后,他手中的权力也彻底到达了巅峰,同时也让他在朝堂上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这也让张居正拥有了推行改革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若冯保不支持张居正,那么张居正就没办法将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改革也很可能无法进行。

二、冯保作为内朝与外朝的联系人,能帮张居正获得两宫太后的支持

对于张居正来说,冯保的支持不仅让他能将大权牢牢抓在手中,更是能让他获得两宫太后的支持,从而能放开手脚地进行改革。这是因为冯保本就是内朝(皇宫)和外朝(朝堂)之间的联系人,深得两宫太后(万历初期皇宫话事人)的信任,因而在有冯保帮张居正说好话的情况下,两宫太后自然不会去反对张居正,这也让张居正有能力压下那些反对改革的声音,并且也让他拥有了一个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环境。反之,若冯保不支持张居正,那么很可能会演变为内朝与外朝的斗争,张居正也没办法推行改革。由此可见,冯保的支持是张居正能推行改革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有了冯保的支持,张居正才能将大权握在手上,也能在改革这件事上得到两宫太后的支持。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而让张居正捡了“便宜”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说,高拱输给冯保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在新皇登基(万历)后还不知收敛,得罪了朝中众多大臣以及两位太后(陈太后以及万历生母李太后),最终被他们联手赶出了朝堂。而作为帝师的张居正本就内阁中的一员,因此在高拱倒台后,张居正自然就当上了首辅。

一、高拱失去了最大倚仗隆庆

要知道,在隆庆(万历父亲)时期,高拱深得隆庆信任,因而在朝堂上可谓是风光无限,但他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当时在宫中权力非常大的太监冯保,这也让冯保很想找机会扳倒高拱。然而,由于隆庆的关系,高拱依然稳坐首辅的位置。由此可见,隆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才是高拱最大的倚仗,毕竟若不是隆庆对高拱的信任,以冯保等人的权势,高拱很难掌控朝堂,更不用说在首辅的位置上屹立不倒了。可随着隆庆的去世,高拱的最大倚仗也就此消失,自然也没办法与冯保、张居正等人抗衡,被赶下首辅的位置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二、朝中大臣和后宫联手,让高拱没有胜算

在万历上台后,高拱由于不知收敛,公开对万历评头论足,例如“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等,最终让冯保找到了机会,将高拱的话曲解意思后告诉给了陈太后(隆庆的正宫皇后)和李太后(万历生母,隆庆皇贵妃),这也让两宫太后对高拱越发不满。而在朝堂上,随着隆庆的去世,高拱对于朝堂的掌控力度不如之前,这也给了朝堂和后宫联手的机会。也就是说,在朝堂、后宫联手的情况下,高拱又失去了隆庆这个倚仗,因而他面对来势汹汹的冯保、张居正等人自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赶下了台。

综上所述,高拱会在万历初年输给冯保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拱失去了最大倚仗隆庆,二是朝堂和后宫联手,让高拱没有胜算。

大太监冯保怎么死的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的关系如何

保因为明神宗朱翊钧对他的忌恨,将冯保放逐到南京后因病逝世,张居正与冯保是政治上的盟友。冯保他是明代著名的太监、政治家,在张居中担任了首辅以后,张居中和冯保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全面掌握了当时朝廷的政权。

在公元1567年,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一个职位空缺,按照冯保的资历,本应是冯保担任,但是当时的隆庆帝并不喜爱冯保,大学士高拱推荐御用监的太监陈洪出任该职,因为这件事冯保便对高拱心存怨恨。

因为此件事情,冯保便开始结交了张居正,他两一同谋划如何去掉高拱,两个人之间的同盟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次隆庆帝生了一场病,冯保便秘密的通知了张居正起草遗诏,这件事便被高拱发现了,高拱便说现在是我管理政局,你怎么能和张居正一起起草遗诏?于是高拱便想怎么把冯保赶出紫禁城。

后来隆庆帝驾崩以后,冯保手握宫中内外的政权,隆庆帝驾崩的时候,高拱曾经非常悲伤的说,10岁的孩子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这句话便被冯保听见了,冯保便利用机会对李太后说,高拱目无天子,对着文武百官的面说,10岁的孩子怎么能管理朝政呢?李太后听闻后,便把高拱赶回了赶出京。

但是冯保对高拱的怨恨并没有消除,因为他想治高拱于死地,后来冯保与万历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冯保便经常把万历帝的一些情报汇报给李太后,因此万历帝对冯保也特别害怕。

有一次万历帝犯了错误,李太后十分生气,冯保让张居正草拟万历帝犯错的诏书,这个诏书的言辞很严厉,万历帝看后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是因为万历帝十分害怕李太后,他不得不把这个诏书诏告天下。

冯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冯保则是发配到孝陵去干活,最终病逝在南京,从此终结了他的一生。

冯保曾经把神宗调戏宫女的事情告诉皇太后,而皇帝因为这件事情差点丢掉皇位,得到了一定的责罚。作为一个皇帝,不管他再怎么无知,对于自己的面子和尊严是再在意不过了。

所以,神宗在知道是冯保打的小报告后,心中对冯保就充满了敌意。明神宗因为老早就对冯保有了恨意,虽然有些忌惮他的权力,但在张诚等人的怂恿下,对冯保的进行搜查。

随后展开查抄冯保家产的动作,发配他往南京孝陵种菜。之后,冯保“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都是都督,削职后又遭逮捕,坐了很长时间的牢,死于狱中。

扩展资料:

冯宝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远见,但是却也有着大部分太监都有的缺点,那就是贪财。据说张居正虽然是他的政治伙伴,但是却也要向他行贿,这为万历的打击报复找到借口。

史料记载,张居正曾经先后送给冯保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这一点后来也成为了他倒台的一个原因。

万里十年,张居正因为劳累过度,在任上病逝。他一死,冯宝即被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