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如何评价明神宗朱翊钧_神宗_万历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明神宗 神宗 万历 明朝

本文目录

  •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 如何评价明神宗朱翊钧
  • 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吗
  • 明神宗时西班牙帝国曾有远征明朝计划,若成行大明水师能敌吗
  • 如何衡量帝王的功与过明神宗朱翊钧到底是昏君还是明主
  • 神宗庙号是褒还是贬为何只有明神宗与宋神宗是这一庙号
  • 万历皇帝历史上真的是个瘸子吗
  • 宋神宗和明神宗哪个更“败家”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因为日本如果占领朝鲜相当于向中国头上插了一把刀。日本会以朝鲜当跳板要中国命。

如何评价明神宗朱翊钧

感谢邀请

明神宗朱翊钧有功有过,总结其一生,则为前十年奋发图强,做出了许多政绩,中间十年平平庸庸,最后三十年不理朝政,沉迷酒色,财权,昏庸无能。

明神宗有功。

在位期间在军事方面:宁夏之役,平息了哱拜之乱;援朝抗倭,明军大胜而归;播州之役,平息杨应龙之乱;用兵女真,扭转东北局势。

在经济方面:纠正田制混乱,改变有田者不交纳税粮、无田者苦于赔纳;推广一条鞭法,成为中国古代赋役史的一次重大变革;矿监税使,大大改善民生。

在文化方面:西学东渐,深切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广纳人才。这些西方传来的技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人,是一剂强心针,启发了古代人的创新意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明神宗有过。

根据张居正的上谏,下令减少学校招收人数,还焚毁书院,迫害天下有学识的人,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的退步。在明神宗执政后期,缺乏贤能坐镇,明神宗对朝政日益懈怠以致于之后的不理朝政,加上强征矿税,百姓苦不堪言,国力日益衰败。这才有了后来的萨尔浒之战,明军被努尔哈赤击败,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吗

真对不起,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万历的“贪财”是为了国家的需要;

他身体病弱,只专宠于郑贵妃,何来好色?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的成长历程:他自幼在其母后和名相张居正的严厉管教下,他自诩“朕五岁即能读书”,常常五更天(早晨五点左右)就起床学习,十岁即位后的前十年依然勤奋不已,刻苦努力,饱读诗书,励精图治,因此才有了他亲政后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在他即位期间,没有党乱之争、没有宦官乱政的祸害,整个社会经济繁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他即位期间发芽的。他思想解放,接受新生事物,亲自接见意大利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并让四名太监学习他赠送的钢琴。东西方文明的东西交流自他而始。他洞明是非,在牢牢把握住权利的前提下,不参与官员们的搬弄是非,不理会官员们的结党营私,装聋做傻,拿出主要精力来做大事,这就有了后人们评说的大肆收取矿税,奢侈糜烂。据统计,他在位期间,内府共收取矿税和其它收入共计三千万两白银,其中矿税为六百万两左右,万历三征耗费了白银一千一百六十多万两,用于边防军兵饷银、救灾、不下三四百万白银,因户部库银准备不足,均为万历从内府里拨付,以至于万历殡天后,当年反对矿税的叶向高在熹宗朝做为首辅后,在奏折中竟然这样写道:我以前总是怀疑皇帝富有四海,为什么皇祖要这样刻意地收敛天下之财呢?现在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

其次,说万历好色,这也是无中生有。目前据有关专家考证,清史对明代的记载出于统治的需要,有意做了丑化,目的是不让汉人对明朝有怀念感。现有能看到的资料均是万历怠政,横征暴敛,说他耽于女色,沉溺于酒色之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挖掘了万历的定陵,根据其尸骨考证,万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而且已有资料记载,万历自二十几岁就头晕目眩,目疾足痛,到后期更是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近乎失聪。二十二岁就着手建造寿宫,可见他年纪轻轻就感到了生年不永。此外,他专宠郑妃,在宫中郑妃行走陪伴,可见他感情比较专一。至于年轻时荷尔蒙爆发,和皇太后的侍女偷情生了个孩子,一个皇帝么有这么一两件荒唐的事情也太正常了!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史实证明了万历皇帝不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身体原因造成了他的“怠政”,也确实影响了明代的政权巩固,以至于史学家评论明朝自万历开始衰败。

明神宗时西班牙帝国曾有远征明朝计划,若成行大明水师能敌吗

明神宗时西班牙远征明朝计划,若成行大明水师恐怕难敌。主要原因如下:

一、我们从1521年、1522年明朝水师与葡萄牙舰队在屯门、西草湾的两次海战中,可以看出由于葡萄牙人船坚炮利,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装备落后的明朝战船,即使在家门口作战也无法直接将葡方战舰击毁歼灭,最后是靠长期围困、以放小火船火攻、派人水下凿漏其船的方式才勉强取胜,而且两次交战最后葡方仍有超过半数战舰全身而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牙海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悍。而当时西班牙帝国的整体实力更是远超葡萄牙,至于其海军舰队规模、装备水平以及战斗力相比于葡萄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521年8月明朝在出动士兵10000多人,战船及渔船50多艘情况下,进攻屯门岛的葡萄牙人武装集团。当时屯门岛的葡萄牙武装力量拥有5艘战船,士兵及船员约700到800余人。结果由于葡萄牙人的战舰体形巨大,又装备了性能远比明朝水师火器先进的佛朗机火炮与火绳枪,加之葡萄牙人由于长期在世界各地远洋航行,海上作战经验丰富。明朝水师虽然人数与船只数量占绝对优势,但仍是久攻不下。葡萄牙人在遭受长期围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仍然能强行突围出去3艘战舰。

至于葡萄牙的另外两艘战船,明朝水师是如何使其丧失作战能力的?当然不是凭着明朝水师的火炮将其击毁的或是战船撞沉的。是明朝水师使用点燃的小火船顺风冲向葡人战舰以及用善游泳者下水凿漏其船的方式将其摧毁的。

在1522年的西草湾之战中,明朝水师96艘战船与葡萄牙的6艘战舰再次爆发激战。在战斗中,明朝水师的炮火还是无法直接摧毁葡萄牙人的船身巨大、火炮先进的战舰,再次以小火船顺风火攻的方式才击毁了葡人的2艘战舰,葡人剩下的4艘战舰仍然全身而退。

二、16世纪80年代有些近距离观察过明朝海上武装的西班牙人,对大明水师的的评价非常之低,从中可以看出明朝水师装备水平与西班牙海军装备水平的差距。

西班牙人胡安·包蒂斯塔·罗曼(西班牙驻菲律宾王家财库管理人),1584年曾到达澳门搜集过有关明朝的资料,近距离观察过明朝的海上武装情况,他对明朝水师的装备和战斗力不屑一顾,并对大明水师这样描述:“这些看起来浩浩荡荡的船只和水师,如果再细看一下,只不过是俗话所说薄雾浮云而已,因为他们十分脆弱。(明朝人)只注意给舰只打扮装饰,吹牛皮,华而不实,他们是不敢驾舰出海三里格(一种长度名称,1里格等于3.18海里)之遥的。他们只是在风平浪静之时沿着岸边航行,一觉得起了风,就马上抛锚,不冒任何风险,保持一切都整整洁洁,保持舰只平平稳稳。他们使用的炮是是一些铁的古炮,为数很少。没有一门炮有围住炮口加固的圈箍,火药极差,并不全部实用,主要用来放礼炮而不是用于打仗。他们也有一些火枪,很差劲,短得很,火药多而铁少,依我来看用随便一块甲胄护胸就能挡得住,更何况他们枪法不准确。其余的武器就是一些竹矛和一些棍棒,有些带铁,有些尖端,还有短而沉重的砍刀,有些锡制的,另有些铁制的头盔。”

并且包蒂斯塔·罗曼也向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建议:“陛下只要出动5000名西班牙人,就可以平定这个王国,成为他们的主人,至少可以占领沿海地区……”

包蒂斯塔·罗曼对大明水师装备的描述,虽然不免有夸张的部分,但作为一个同时观察了解过明朝与西班牙海军军事装备的人,他说的话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至少可以说明大明水师整体水平是落后于西班牙海军的。

参考资料《西班牙征服明朝的梦想》、《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屯门—西草湾神话与欧洲第一位驻华大使的悲惨遭遇》

如何衡量帝王的功与过明神宗朱翊钧到底是昏君还是明主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登基称帝,年号万历。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占据着明朝统治五分之一的时间,却有着连续28年不上朝的历史。荒于朝政的明朝在他手上走向了绝境。

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励精图治,中间十年开始懈怠朝政,到了最后三十年干脆不理朝政。导致朝政开始荒废、明朝走向下坡路。

大明王朝从万历皇帝不上朝开始走向了深渊。当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市场就出现了高度自由化,经济发展到最后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怕的是大量地主开始侵占土地,小民纷纷破产,土地兼并加速。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增,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万历皇帝不上朝,确实有失君子气度,但是朝中大臣不为皇帝分忧解难、沽名钓誉,却也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定陵地宫亡于神宗。“

神宗庙号是褒还是贬为何只有明神宗与宋神宗是这一庙号

问题很有深度。 首先,用神宗的除了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外,还有西夏的神宗李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大凉神宗张天锡,但主要正统王朝还是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

个人认为,其实神宗这个庙号并不是明褒暗贬之意,而是一个含义十分高的庙号。宋苏轼曾经说过:“尧之所从受天下者曰文祖,舜之所从受天下者曰神宗。受天下於人,必告於其人之所从受者。《礼》曰‘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 ,祖颛顼而宗尧 ’,则神宗为尧明矣。”

自古以来,称治必谈三代尧舜禹,所以给一个皇帝的盖棺定论,比肩尧舜已经是无以复加的夸奖了。而“神宗”这个词,在没有庙号的时候,就是用来指代尧的。在尚书中有:“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在谥议中也说“帝尧运乃神之德,爰号神宗”,所以最早的庙号中的能用“神”字也是非常牛掰的。

先说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幼子赵煦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决定“以母改子”,彻底推翻王安石的熙丰新法,高氏去世,宋廷开始了哲徽两代长达三十年统治。

翰林学士邓温伯上大行皇帝赵顼谥,曰英文烈武圣孝,庙号神宗。确定先皇赵顼的庙号为神宗,他的神宗谥议的庙号部分记载是这样说的:“粤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抑天之所启、以配大行之庙乎。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行皇帝尊谥。自天锡之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庙曰神宗。”

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偏安南方,淳熙十四年赵构驾崩,孝宗为其确定庙号之时,曾经和大臣们讨论:“尧宗与宗尧,莫不相妨否?昨日谢谔奏乞为圣宗,亦自好,盖可以对神宗。”王相以台谏所主,力以为然。”(周必大《思陵录》

大家都知道,两宋皇帝里南宋孝宗也是难得的一位贤明自强之君,他为他的养父赵构上的庙号是“高”,把抚养他和传位给他的宋高宗赵构和北宋的神宗赵顼比肩,可以想象“神宗”是一个非常好的庙号,也是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的一个庙号。

另外两宋加一起,真正有资格“永世不祧”的皇帝只有五个--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实际上不因世系不因开国之功,仅仅因为在位时期的功绩而得到“万世不祧”待遇的皇帝只有两个--仁宗,神宗。

而南宋朱熹曾经试图把神宗从“不祧之宗”里“请”出去,直接以高宗递补,但是未被采纳。最终解决方案是升太祖于始祖位,以高宗递补。所以最终神宗的地位可以比拟宋朝第一明君宋仁宗

两宋以后,是因为新法旧法的争议不休,连带着宋神宗的个人评价浮浮沉沉,进一步影响到了他用的庙号“神宗”的后世评价。而绝不是宋神宗当年定庙号时,这个庙号本身有任何不妥——这就是一个极其好的庙号,争议在于用的人,不在于庙号的释义本身。

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庙号中的“神”字本身也没有贬义的意思,反而是非常高大上的庙号。

现在历史对朱翊钧的评价是“明实亡于万历”,其实当时的明代人和清初的人并不这么认为,顾炎武评价明神宗:“昔在神宗之世,一人无为,四海少事。”钱谦益评价万历帝:“国家修明昌大之运,自世庙以迄神庙,比及百年,可谓极盛矣。万历中,正国家日中豫泰之候。当盛明日中,君臣大有为之日。呜呼,我神宗显皇帝,丕承谟烈,久道化成,制科取士,人物滋茂。”就连清朝的顺治皇帝都说:“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万历年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天启、崇祯之世,因兵增饷,加派繁兴,贪吏绿以为奸,民不堪命,国祚随之,良足深鉴。”其他“不太出名人士”和朝鲜使臣对万历帝的正面评价就更多了。

根据《光宗实录》里的记载:“朱翊钧去世后内阁拟上的尊号是“显宗恭皇帝”,但讨论之后发现这个“恭”字是晋,隋亡国君用过的,万历帝龙御皇极四十余年,这个“恭”字的谥号无法彰显万历帝的“功绩”。所以就把显字的庙号变成了谥号,庙号上尊为“神”,有英明神武,运乃神之德,乃武乃文,乃圣乃神。所以今天我们在明定陵的明楼内看到的圣德碑上大书:“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

现在大家都认为“宋实亡于神宗,明亦实亡于神宗”。宋神宗后北宋历经哲徽钦三帝而亡,而明神宗之后也经历光熹思三帝而亡,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但如果单单认为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是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又因为变法迟迟没有成功以及万历帝荒废政事、纵容党争、勤于搜刮、吝啬贪财所以才被冠以“神神密密”(阴阳不测)“神神叨叨”(圣不可知),甚至“真够神的(物妙无方),那就不对了。另外在逻辑上,宋神宗,明神宗甚至西夏神宗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多不足或者失败的地方,但是在后世皇帝给他们定庙号的时候,是要尊孝道,尊礼法,尊皇权的,也是万万不敢有鄙视贬黜之意的。

万历皇帝历史上真的是个瘸子吗

1958年,新华社向世界宣布挖掘了北京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郭沫若、吴晗等专家们打开万历陵寝后,发现这个近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的尸骨的腿脚部确实有残疾。(万历皇帝的尸骨架图)

万历皇帝腿疾的记载和讹传

万历皇帝最初登上帝位时非常勤政,曾经步行20公里为百姓祈雨。突然有一天万历皇帝不上朝了,这下不上朝将近30年。应该是患上了严重脚疾,但是也有其他原因的,主要是立谁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定陵构造图)

万历皇帝时期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著有《召对录》,其中记载了万历皇帝因为疾病不能参加很多朝廷的活动。这一行为遭到言官们的指责。万历皇帝的解释是:

“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不过仍然躲不过言官们的指责,其中一位大臣称万历皇帝贪酒好色才导致的,万历皇帝只是把他打发毁了老家而已。(定陵外景)

不过流言在民间越传越广,认为是万历皇帝懒于朝政,真实的历史被淹没了。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印证了万历皇帝确实有腿部疾病,俗话说的就是瘸子了。

万历定陵的挖掘趣事。

一、寻找《永乐大典》。其实国家为了寻找散失的《永乐大典》,这部巨著有11095册,3.7亿字。但是到了清朝时已经残缺了,清朝的历代文官们偷偷将《四库全书》馆藏的《永乐大典》带回了家,尤其是清朝末期,有些官员将《永乐大典》卖给了外国人,现在散落在日本、韩国、越南、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

国家准备挖掘的是永乐皇帝的长陵,但挖掘过程中,长陵的面积太大,一时间找不到墓道入口。于是转而挖掘较小的定陵,历时两年完成挖掘工作。

二、万历皇帝的葬式。定陵内有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骨,万历皇帝的身体姿势比较特别,应该是北斗七星葬式。万历皇帝信仰佛教,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身体姿势也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涅槃图)

三、尸骨被毁。定陵挖掘没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骨被焚毁,好多文物也毁于一旦,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定陵挖掘考古后,国家决定不再主动开挖帝王陵墓,等以后文物保护技术达到后,由后人来决定是否开挖。

宋神宗和明神宗哪个更“败家”

说宋神宗“败家“,您肯定是在开玩笑了。我个人认为,北宋最值得称赞的皇帝首先是宋太祖,其次就是宋神宗,他比宋仁宗都值得钦佩。

因为支持变法,无论是神宗自己还是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们,都受到了保守派的丑化,但事实上当时的变法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总在说宋仁宗如何优秀如何仁慈,其实他也是有缺点的,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位四十几年没有改革弊端,使得北宋冗军冗费的问题不断严重,把烂摊子都扔给了后人。宋神宗在仁慈、纳谏等方面都不次于宋仁宗,在改革决心方面更是远远强于宋仁宗,他直到死都在坚持改革,是一位非常勤政非常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可以说最后就是压力过大累死的。

至于变法是成是败,我觉得已经不重要了,宋神宗身上所体现的各种宝贵的品质,足够值得称赞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