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100句经典语句(中庸励志名句经典)_中庸_君子_名句

本文目录

  • 中庸励志名句经典
  • 中庸48条经典名句
  •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 中庸名句 中庸六条经典名句
  • 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 《中庸》经典名句
  • 中庸中的经典句子
  • 大学·中庸的名言选辑

中庸励志名句经典

中庸励志名句经典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庸48条经典名句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礼记·中庸》。要广泛地多方面地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追问;再仔细地思考、分析;对不同意见要分辨清楚、讨论明白;明白了、懂得了,就要坚定、踏实、不懈地去实行。这些话讲的是求学治学、步步递进、不断进步、知行统一的道理。
2.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出自《中庸·正心》。《诗经》中说道“穿着华美的锦衣,外面罩着一层套衫”,这是为了避免华美的衣服太过于显露。因此,君子的处世之道,在于外表安然,但内在的美德日益彰明;小人的处世态度在于,外表华美,但随着时间便会日益暗淡。
3.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出自《礼记·中庸》。豫:同“预”,事先。废:败坏。跲:绊倒;不通畅。做任何事情,有准备就容易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之前考虑好,就不会打结中断;办事之前准备好,就不会遭遇困境;行动之前有准备,就不会懊悔;道路预先选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4.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出自《中庸·正心》。【译文】君子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
选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赋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规律。修:修明。教:教化。
【译文】
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
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
选自《中庸》第六章。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
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
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中庸名句 中庸六条经典名句

1、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释义】“中”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

【赏析】“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意为不改变。朱熹认为,中,就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中庸”在儒家看来是一个最完美的概念,即是最完美的治国理念,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2、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释义】上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过程,就叫做教。

【赏析】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理论的依据。说明“天命、性、道、教”的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依循本性而行便是道,依道而行并不断的实现,按照道德要求修行就叫做教化。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释义】君子能做到中庸,能顺常理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的。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意为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做事能谨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为都能符合天意,喜怒不超过界线,有分寸。小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和知识,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为往往违反常规,缺乏分寸,无所忌惮,粗野狂暴,故敢于做出逆情违理之事。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释义】广博地学习知识,谨慎的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脚踏实地的去实行。

【赏析】儒家学说主张经世治用,故不学不为则以,学之为之则必须强调实践。掌握前人对自然、社会的知识,有不懂之处就要向别人请教,并把所学经过思考、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并把所学付诸于实践,不断努力。

5、仁者,人也

【释义】仁爱的意思,就是爱人民。

【赏析】孔子学说的外在形式为中庸,而其核心为仁。孔子对仁的阐述,随时而异,因人不同。释迦说慈悲,耶稣说博爱,孔子说仁爱,这三大哲人所处的时代、国情、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学说则似乎如出一辙,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智者所见略同吧。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释义】爱好学习,接近于智;努力行善,接近于仁;知道什么是羞耻,接近于勇。懂得这三件事,就懂得了怎样去修养品德。

【赏析】所谓智、仁、勇,孔子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即天下公认的公共美德。因为“人所常行,在身为德”,故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大德”。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智慧便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无仁,便不能把事情办好;无勇,便不能果断行事,所以智、仁、勇三德是人所必备的品格。这三者也是修身的基础。

中庸经典名句100句

1、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6、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7、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10、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2、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6、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7、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1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19、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0、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中庸》经典名句

1、义者,宜也。
【释义】义,就是去做应该做得事。
2、君子素其位而行。
【释义】君子按照自己当时所处的地位行事。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释义】凡事预先有准备,计划周密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释义】上天所赋予人的气质,就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这本性去做事,就叫做天地间的正道;(在位的人)能修养好这天地间的正道,(推而广之,让别人仿效学习)就叫做教化。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释义】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如果感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释义】别人只用一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百分力气去做;别人用十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千分力气去做。

中庸中的经典句子

《中庸》名言名句1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2、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5、 故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6、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大学·中庸的名言选辑

——《大学》
《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
《大学》是“为学纲目”,“修身治人底规模”。——朱熹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止而后应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an)兮”者,恂僳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u)恶臭(xiu),如好好色。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惟命不于常。道善者得之;不善则失职矣。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慢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之,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人莫不饮食业,鲜能知味也。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qia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