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凭吊古迹的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_潼关_怀古_诗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凭吊古迹 潼关 怀古 诗人

本文目录

  • 关于凭吊古迹的诗词
  •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 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诗人凭吊古迹时是否流露出对世事的感伤
  • 《潼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 吊古寻幽成语
  • 有人说《台城》中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同意吗为什么
  • 有人说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时时感伤情绪,你同意这种说法么, 为什么

关于凭吊古迹的诗词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这首诗以杨柳的“无情”反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无情最是台城柳”,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诗人又能如何?所以诗人要感叹地应是:为什么六朝的繁盛会如梦幻一样一去不复返呢?

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诗人凭吊古迹时是否流露出对世事的感伤

第一问: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第二问: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

《潼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原诗: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扩展资料:

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

公元1882 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 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吊古寻幽成语

【成语】:吊古寻幽

【拼音】:diào gǔ xún yōu

【简拼】:dgxy

【解释】:吊:凭吊;幽:幽境。凭吊古迹,寻找幽境,感怀旧事。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30卷:“游山玩水,吊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

【示例】:我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凭吊古迹,寻找幽境

【英文】:dwell on the past and make the historic scenes live again

【顺接】:幽人之风 幽囚受辱 幽幽凄凄 幽情逸韵 幽情雅趣 幽明异路 幽明永隔 幽期密约

【顺接】:吊古寻幽 发潜阐幽 含笑九幽 抉奥阐幽 曲径通幽 微显阐幽 下乔入幽 显微阐幽

【逆接】:昊天不吊 虮虱相吊 青蝇之吊 形影相吊 形影自吊 翻贺为吊

【逆接】:吊丧问疾 吊二郎当 吊儿浪荡 吊儿郎当 吊古伤今 吊古寻幽 吊尔郎当 吊形吊影

有人说《台城》中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作品原文: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 — 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有人说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时时感伤情绪,你同意这种说法么, 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这里最有用的信息就是“晚唐”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要靠这种特定的时间信息来解决问题。题干上又说是凭吊六朝古迹,这样问题已能够基本解决。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 答案补充 鉴赏提示] ①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②“江雨”二句: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 “江雨”、“江草”。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
③“无情”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三四句通过台城柳色依旧,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全诗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侧面烘托、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借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