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尽仇怨——青年毛泽东眼里“东亚时局形势图”上的“北极熊”沙皇俄国_俄国_沙俄_中国

1949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巨著高屋建瓴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内政外交的纲领。

在这篇巨著中,毛主席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毛主席指出: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走俄国人的路”这个结论,这条道路,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千辛万苦地反复探索,才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促发的结果。

其实,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和“老大中华”非常相似,正如毛主席所指出:“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

俄罗斯起源于古罗斯国家。公元9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入侵东欧并对东斯拉夫人进行了征服,这一过程加速了东斯拉夫人第一个国家的建立。在俄国古代编年史《往年纪事》中,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其建立的国家以基辅为中心,所以古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统治者奥列格被尊为“大公”。

13世纪,蒙古人入侵罗斯,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地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罗斯进行统治。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基辅罗斯的历史,基辅罗斯被分为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两部分。西南罗斯为了抵御金帐汗国的侵略,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公国,而东北罗斯则形成了罗斯人民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莫斯科公国。

135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诺维奇奋起反抗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开始了罗斯为摆脱外族统治长达百余年的独立战争。在1480年11月的乌格拉河战役中,罗斯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彻底终结了蒙古人的统治。

1485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称帝,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

1547年,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伊凡四世被东正教主教宣布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展开全文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他大刀阔斧的对俄罗斯帝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拉开了俄罗斯快速崛起的序幕。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的主要展示包括屡次远征雅俗、北方战争、进军普鲁特河、远征波斯、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夺取远东水域、侵占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通过这些战争,俄罗斯不仅大大拓展了疆域,而且夺占了面向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入海口,使俄罗斯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

因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扩张和崛起的巨大功绩,1721年获得了“大帝”和“祖国之父”的尊号,俄罗斯也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俄罗斯沙皇。作为彼得一世对内对外政策的继承者,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沙俄历来以军事为手段的领土扩张政策,南入黑海,西吞波兰,北控芬兰,巩固和扩大了俄国在彼得一世时期所占领的波罗的海亚南地区的地位。

1855年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因其开明的对内政策被称为“解放者沙皇”,然而,他在对外扩张上却一如其先祖野蛮而贪婪,攫取了中国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其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更是变本加厉,将中亚地区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变成了沙俄的殖民地,并进一步蚕食了中国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此时的俄罗斯帝国已是江河日下。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是俄罗斯帝国的危机时期。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西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帝国的人口较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要多,但大部分都是贫穷的农奴。

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更导致民心对沙皇政权丧失信心,俄罗斯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压垮这匹庞大的“北极熊”的最后一根稻草。

1917年3月,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覆亡。

末代沙皇家族

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先进分子对俄罗斯帝国的认识和印象是以十月革命为分水岭的。

在听到十月革命的炮声之前,毛泽东对俄罗斯的印象并不好,认为它是一匹庞大而贪婪的侵略中国的“北极熊”。

自1840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侵略奴役过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有十几个,这其中就有比较特殊的国家——沙皇俄国。沙俄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也是当时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这使得它侵略中国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它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领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是“从中国得利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对于这样一个近邻,青年毛泽东自“睁眼看世界”开始,就给予了高度关注。

根据现有文献档案大致可以推断:毛泽东对沙俄帝国的关注,约在1910年入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前后。在东山高小,毛泽东从好友萧三那里借阅的《世界英雄豪杰传》中,就包括沙皇俄国的“豪杰”彼得大帝和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传记。彼得大帝统一俄罗斯、建立强大帝国的业绩,使毛泽东十分钦佩,觉得中国应该出现类似的人物来拯救民族危亡。

据《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早期文稿》附录记载,在1910年初夏之时,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多年后,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还谈到这本小册子时。这本小册子既然讲的是列强“瓜分中国”,那么,就不可能不提及历史上“瓜分”中最多的沙皇俄国。

从19世纪中期始,西方列强开始从海上对中国进行侵略。沙俄帝国与列强狼狈为奸,趁火打劫,从陆上的东西两面对中国夹攻,趁机瓜分中国领土。

1856年,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挑起“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随后,十余艘英国兵舰、六艘法国兵舰、三艘美国兵舰和一艘俄国兵舰组成的四国联军,从上海出发北上,攻入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沙俄虽仅出了一只兵舰,但与其他强盗的分赃却是“利益均等”。与此同时,沙俄抢先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在原则上议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可以商量”。

1860年,英法公使带大批兵舰,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避于热河。沙俄换约特使伊格纳提耶夫以“调停”名义,假惺惺地在英法公使与清廷之间游说。

伊格纳提耶夫以一名“中国通”的姿态,一面鼓动英法二使对清廷要求更多特权;另一面又对清廷说,中俄应结成联盟以对付英法。表示:(甲)沙俄政府准备赠送中国若干门大炮与小型武器,帮助中国在大沽口对英法设防;(乙)沙俄政府准备命令俄海军驶入大沽口帮助中国军队。他暗中的目标是要求清廷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

对于伊格纳提耶夫的利诱,清廷婉辞敷衍。他又转向英法二使,建议说:对中国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伊格纳提耶夫又向清廷表功苦心调停。他劝英法二使不可把清廷抛开,以免失去交涉的对象。而英法原本就无抛弃清廷之意。软弱的清廷想尽早使英法联军撤出北京,草草于1860年10月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后又与伊格纳提耶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之多,其中第一条至关重要,把1856年签订的《瑷珲条约》中有关黑龙江以北的文字,重新确定;又把原定“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改为完全割让给俄国。就这样,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轻易落入沙俄帝国之手。此约第二条规定新疆的西北边界,以所谓“常驻卡伦”为据,原有的以“边外卡伦”为据的真正边界被无形取消。

1864年,沙俄又以曾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为由,且以为清廷贷款作饵,诱其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盗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2月,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将霍尔果斯河以西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一项。但沙俄早就把朝鲜与整个中国东北,视为自己未来的领土,故对日本之扩张及于辽东,必须加以阻止。于是,沙俄调黑海舰队17艘战舰、若干鱼雷艇驶入太平洋,就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换约前,到达中国山东半岛之烟台,以示武力。日本被迫就范。

清廷为答谢以俄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也欲与俄共同合作防日,派李鸿章以钦差大臣(特命全权大使)之身份访俄。1896年 5月4日,抵俄后的李鸿章呈递国书,当天下午沙皇秘密召见李鸿章,亲自向他提出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横贯铁路的要求。俄为达此目的,不惜巨资,拿出300万金卢布贿赂李鸿章及其随员,终使李同意签约。

1896年5月,《中俄密约》在莫斯科签订,密约共六款。

第三款规定,两国如既经开始对日本战,两国之中任何一国不得对日单独议和。此款还约定,当开战时,如遇紧急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舰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后来,俄国兵舰于德国强占我山东胶州湾时,驶入旅顺大连湾过冬,声言是为保护中国免受德国侵略。其实中德并未宣战,俄兵舰驶入大连湾于约无据,俄舰赖着不走,还要求中国地方官供应舰上官兵生活之“所需”。

第四款规定,今俄国为将来进兵御敌,并接运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允许俄国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惟此项接造铁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国土地,亦不得有碍大清国大皇帝应有权利。其实此款纸面所写两处俄国“不得”,正是俄国真实“所要”。

《中俄密约》表面上是中俄军事同盟,似乎还显示出强盛的俄国“兄长”自愿帮助贫弱的中国“小弟”。在随后的银行、铁路合同谈判中,中俄双方如果发生争议,俄方常以废除密约作威胁,迫使中方让步。但实质上,《中俄密约》是一个沙俄企图全面控制中国东北、达到蚕食中国领土之野心的瞒天过海的阴谋。

与《中俄密约》配合的是《华俄道胜银行合同》及《中东铁路合同》,此两项合同沙俄玩弄文字游戏,可谓古今骗术之“绝唱”。

《华俄道胜银行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于1896年9月与俄方签订。合同大意是中国政府以库平银五百万两入股,银行每年于赢利款下,按股发给中国政府股份以利息,但利息以六厘(年利百分之六)为限,还扣下十分之一作为公积金。但是合同中并未说明中国政府以出资款项,在银行的管理、监促权限有何程度等项。合同仅写出清政府派驻“中东铁路公司”之“总办”,只能查核每月与每年的总帐,但不附细帐,更不附单据。所谓中国之“总办”,既难“总”,也难“办”。全由俄方一手操办。

银行合同签订后,俄方又订出一本近代资本主义金融欺诈性质的《银行条例》。条例规定,该行有权“领收中国国内之诸税,经营与地方及国库有关之事业,铸造中国政府许可之货币,代还中国政府募集公债之利息,布设中国国内之铁道、电线”。仅寥寥数语,表明该行在中国权力之大,俨然成为中国的国家银行兼财政部。但该行的实际管理权却属俄国。

银行合同之后,又由中国政府的许景澄出面,与道胜银行签订了《中国铁路合同》,合同共十二款。其中规定铁路公司设总办一人,由中国政府委派,其专责是“随时查察银行暨铁路公司于中国政府所要办之事,是否悉力奉行”。而“所办之事”不过是指中国政府的公文函件是否免收运费邮费。合同中说“该公司章程,应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一律办理”。这实际上把“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变成第二个“俄国铁路公司”。

合同规定,铁轨之宽狭,应与俄国铁轨一律,即五英尺约合中国四尺二寸半(中国铁轨的宽度是中尺四尺八寸五分)。如此结果的中东铁路可以和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专供俄国运兵,却使中国的宽底火车无法“假道”。敷设轨道需要土地,本应规定其限度,但合同未提及,只言所需土地如系官地,由中国政府给与,不纳地价;如系民地,则由公司或买或租。其后,铁道建成,沿线两旁若干英里宽的一条长走廊,均成为中东铁路公司之地产。不仅是公司的地产,简直成为沙俄帝国的领土。

在这横贯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全长950英里、数十英里宽的地带,设置俄国铁路警察,大量移进俄国人口,成立属于俄国的地方政府,施行俄国法律。铁路公司称铁道两侧为“附属地”,并在此采矿和经营工商业,成为俄国在远东的又一片“伊里亚乐园”。中国的东北,被这“长带形”的俄国所盗取的领土,切成南北两片,铁路公司成为“国中之国”。公司的全部收入,如货运、客运、开矿、兼营工商业等,一概于中国政府不相干,不仅绝不“分肥”,而且也不纳任何税捐。这与其他西方列强在上海“租界区”的特权没什么两样。

沙俄帝国在取得中国吉林、黑龙江地区筑路特权两年后,又如法炮制,于1898年3月与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条约规定,将中国旅顺口、大连湾租给俄国25年,开旅顺为军港,只许中俄船只使用,允许俄国修筑中东旅铁路南段(即南满铁路)等特权。这一招,俄国又再造了一条由哈尔滨至大连的纵贯铁道,把中国东北南部,切成了东西两片。

就这样,整个东北黑、吉、辽三省约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便由俄国控制的纵横两条铁路所支配。俄国侨民,尤其白俄的遗老遗少们在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大街上悠然闲步。中国东北,俨然成为沙俄的“准殖民地”。

在1900年中国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俄国获利最多。该条约规定清廷向列强赔款白银4. 5亿两,俄国占29%,达1.3亿两,比任何国家都多。条约签订后,俄国又乘机派兵入侵中国东北,企图将该地区变为俄国的一部分。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后,中国东北地区才由俄国独占变为日俄共管。

1911年大清帝国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国内出现军阀混战,这又给俄国提供了“良机”,虽说此时沙皇政府在自己国内也面临着被革命风暴推翻的危险,但它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死在临头也不会改变。俄国仍旧以给中国北洋军阀提供武器和贷款为诱饵,于1913年11月与北洋政府发表了所谓《中俄声明》:中国承认领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自治”,实则是承认俄国对这块土地控制和吞噬的事实。

从1859年《瑷珲条约》到1881年《伊犁条约》,在短短23年内,沙俄帝国从中国割走184万平方公里领土;再至1913年,凡55年,沙俄以直接或间接侵略方式,肢解中国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英国领土面积之总和。

对于俄罗斯这匹如此贪婪成性、从中国攫取如此之巨大利益的“北极熊”,1910年初夏毛泽东读到的那本关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无疑作了详尽的披露。

中国近代的志士仁人都十分僧恶沙皇俄国,把它视为中华民族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之一。早在1898年6月,兴中会会员谢绩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东亚时局形势图”,以警示国人。

“东亚时局形势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沙俄帝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

直至今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仍然采用了这幅“东亚时局形势图”,称之为“时局图”。在这个图上,一只体积庞大、威猛而凶恶的北极熊四肢践踏在中国的东三省上,还“熊视耽耽”着中国南边的广大国土。

这幅“时局图”让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极大震动,他对“北极熊”所代表的沙俄帝国产生了强烈的警惕、厌恶和憎恨,并开始为中国的前途担忧,意识到国家兴亡自己也有一份责任。

1912年,毛泽东在经历了求学、参军、求学的反复之后,他毅然决定退学,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学习。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毫无疑问,此时的毛泽东对沙俄帝国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经历了半年刻苦的自修生活后,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5年5月,毛泽东在悼好友易昌陶的诗中有“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之句。

“岛夷”借指日本;“北山”泛指东北一带,他视盘踞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沙俄侵略者为“仇怨”。毛泽东告诫活着的同窗好友们,祖国已处在日寇和沙俄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国难当头,我们决不能以自己的身世低下贫贱,就不去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

1916年,沙俄与日本狼狈为奸,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毛泽东在这年7月25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

“近日朝野有动色相告者一事,曰‘日俄协约’。此约业已成立,两国各尊重在满蒙之权利外,俄让长春滨江间铁路及松花江航权,而日助俄以枪械弹药战争之物。今所明布者犹轻,其重且要者,密之不令人见也。”

忧国忧民的青年毛泽东认为日俄勾结瓜分满蒙,对中国来说最危险的还不在于公布的协约,而在于见不得人的一些秘密条款。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对沙俄帝国充满反感、憎恶甚至是“仇怨”。在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和同时代先进的中国人一样,一开始并没有把“俄国人的路”纳入自己的视野。正如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述,“那时,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而俄国为何不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的对象呢?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