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次子,下基层进京卖大蒜,继承父亲遗志_跃进_杞县_大蒜

2000年11月8日,各地特产汇聚在北京的农产品展销会现场,热闹非凡。与此同时,这场展销会也迎来了几位参加者,他们刚结束了一天一夜的奔波,风尘仆仆地赶到展销会现场。

按理说,他们与其他参会者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何会引来北京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

原来,这其中有一个人,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儿子,焦跃进。

一、严峻挑战

焦跃进是已故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二儿子,焦裕禄曾深入基层,扎根基层,被作为基层干部中的典型,帮助当地的兰考人民摆脱了洪涝、盐碱地、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让兰考人民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按理说,如斯伟人的儿子应当风光霁月才是,为何会跑到“京城”卖大蒜?

原来,当时的焦跃进就职于地处豫东平原的杞县,诚然杞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比其父亲当时就职的兰考县,在自然条件上要好上不少。

展开全文

但是,此时的杞县同样面对着严峻的考验。

因为作为一个农业人口高达94.2万的农业大县,想要当地人民致富,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焦跃进看到了,杞县的前任领导班子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曾下大力度帮助政府整改当地的农业结构,但是成效甚微,一方面杞县的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并没有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经过里面的努力,杞县并没有打造出“明星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时,如何打破杞县调整产业结构的僵局成为焦跃进所面对的首要难题。

经过一次又一次基层调研,焦跃进决定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放在当地的大蒜上。一方面杞县大蒜历史悠久,一千多年的大蒜栽培历史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另一方面,杞县大蒜与同类产品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多优势,比如个头大、蒜皮白、味道辛辣、口感爽脆。

经过多番考量,焦跃进最终决定带领杞县人民将“宝”压在大蒜上。

随后,他下达指令,立即减少杞县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杞县人民的农业重心转移到经济作物的种植上。于是,杞县有60%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仅大蒜就有35万亩。

焦跃进关于杞县的农业整改指令一出,杞县人民慌了。以前的农业重心在粮食,在杞县人民看来,粮食是“硬通货”,一方面粮食在晒干之后,很容易储藏,很少发生腐烂、发芽等影响出售的问题。

另一方面,粮食是“畅销品”很容易卖出去。但是,大蒜不一样,大蒜的储存条件要求较高,稍有不慎便会腐烂、发芽,而且如此多的大蒜卖给谁?谁来给农民提供将来的保障?

其实,杞县人民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1999年秋,杞县上下一片阴霾。原来,杞县大蒜的销路受阻,仓库中囤积的大蒜根本卖不出去。

此时,曾主导大面积种植大蒜的焦跃进压力很大,如何打开杞县大蒜的销路成为焦跃进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绝处逢生

其实,在做决策之初,焦跃进就曾预料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在权衡之下,他认为当大蒜收成之后,可以采取很多办法来打开大蒜的销路,他对杞县大蒜充满信心。

然而,自杞县大蒜收成之后,杞县大蒜的销量很是低迷,不早说打响杞县大蒜的知名度,就是拓宽杞县大蒜的销路就很难。

2000年10月30日,被杞县大蒜麻烦的焦头烂额的焦跃进拿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传真电报,即全国农产品产销见面会的邀请函。

据邀请函说明,全国农产品产销见面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而参会日期便是11月8日。

而今距离全国农产品产销见面会举办的日期仅有8天时间,当焦跃进决定去参加的那一刹那,便开始带领当地的领导班子与时间赛跑。

于是,当夜10点,杞县相关领导接到开会的紧急通知,在商议之后,焦跃进果断决定带领杞县的农产品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农产品产销会。

由于距离展销会的时间越来越近,杞县相关领导次日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车程之后。他们终于带着精挑细选的特色产品按照约定时间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京展销会现场。

2000年11月9日上午,还没有从长途跋涉中缓过来的焦跃进众人便投入到推销“自家”农产品的行动中。

而此时的县领导焦跃进一点也不怯场地当起了推销杞县特产的“推销员”,热情友好,没有丝毫架子,赢得了很多顾客的好感,与此同时,杞县的特产也开始逐渐被人知晓。

诚然,焦跃进于展销会现场的优秀表现确实让杞县特产加分不少,但是真正让杞县的特产为全国所知的重要原因,还是他的父亲,焦裕禄。

原来,当北京的相关媒体在听说他是焦裕禄的儿子之后蜂拥而至,他们以“焦裕禄的儿子进京卖大蒜”为话题,对焦跃进与杞县大蒜进行大篇幅的报道。

面对媒体记者,焦跃进并不怯场,他丝毫没有架子地热情介绍杞县特产,利用这波流量让杞县特产走到了全国。

诚然,是父亲的名气给了焦跃进通过媒体宣传,将杞县特产卖到全国的机遇,但是父亲的名气只是焦跃进成功开拓杞县特产销路的加速剂罢了。

因为焦跃进从来没有放弃过开拓杞县特产的销路,哪怕当时从杞县出发之前,有下属质疑道:“咱一个小县的东西,在北京卖得出去吗?”

焦跃进坚定地声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为农民找市场,这是政府的失职呀!我们此次去北京参加展销会,就是到北京闯一闯、探一探门路,让北京市民知道咱县的农产品。”

这样一位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人民公仆,毫不动摇地为杞县人民寻找新的突破口,如何能够不成功?所以,杞县特产的销路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当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否认焦跃进父亲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功绩与声名,为儿子焦跃进将杞县特产卖到全国带来了很大的助力。

三、他是焦裕禄的儿子

1958年12月,焦裕禄的第五个孩子呱呱坠地,他便是焦跃进。

人民群众眼中的焦裕禄书记是伟岸的,他认真负责,多次去基层考察,用自己的双脚尽可能的丈量每一寸的兰考土地。

从洪涝、盐碱地、沙尘暴的“三害”治理,到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身先士卒。他深受群众的爱戴,是我们党树立的典型。

然而,在焦跃进眼中的父亲是严厉而且总是缺席的。在父亲离开的时候,焦跃进还只是个六岁的娃娃,所以,他对于父亲的印象只停留在六岁以前。

在他记忆中,他曾经在大哥的带领下去县里的豫剧团看演出,当时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父亲是焦裕禄,并没有让他们买票,而是直接放进去了。

正当他们因为看了“白戏”之后而沾沾自喜时,迎来了父亲焦裕禄的严厉训斥,非但如此,大哥焦国庆被父亲打得“屁股开花”,这一次年纪尚小的焦跃进被父亲狠狠震慑到了。

焦跃进本以为父亲的严厉会贯彻到整个童年,却不曾想,在自己六岁的时候,父亲焦裕禄便永远地离开了,他依稀还记得父亲离开之前仍然三令五申地告诉自己:“不要向组织提要求。”

随后,在焦跃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便由母亲徐俊雅口中的故事来丰满。

在母亲的叙述中,焦跃进明白父亲曾将自己的根扎在兰考,为兰考的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当兰考群众最困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从不推避,总会在能力范围帮助解决。

其实,母亲徐俊雅一直希望焦跃进可以好好读书,将来用知识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在焦跃进中学毕业时正逢“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徐俊雅坚持丈夫留下的遗言:“不要向组织提要求”,于是她火速为儿子收拾好行李,将儿子送下乡。

为了怕儿子心理抵触,她宽慰儿子说:“别人都能去,咱们也不能搞特殊,下乡也没什么不好的,我跟你爸爸都是在农村锻炼过的。”

在登记下乡地点时,焦跃进想起父亲的故事,于是他选择了兰考县,他想去那里看看,看看父亲曾经挥洒汗水,燃烧生命,砥砺奋斗的地方!

随后,初出茅庐的焦跃进来到了兰考县。

当地政府一方面考虑到焦跃进是中学毕业,是当时兰考受过教育、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其父亲焦裕禄的贡献,将他安排到学校,担任较为体面的教师。

然而,焦跃进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积极努力,做出了大家有目共睹的成绩,很快便被提拔成当地的生产队队长。这便是焦跃进从政生涯的开端。

四、他不愧是焦裕禄的儿子

参加工作之后,焦跃进耳边始终回荡着母亲母亲徐俊雅的话:“干好工作你是焦裕禄的儿子,干不好工作你也是焦裕禄的儿子,但只有干好工作,你才不愧是焦裕禄的儿子!”

而焦跃进也一直以不愧为焦裕禄的儿子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

2000年11月,他不辞辛苦、不顾体面地“进京卖大蒜”,期间他被记者犀利地提问:“作为县里的主要领导,你亲自来这里推销农产品,有这个必要吗?”

焦跃进坚定地回答:“有这个必要!”他明白,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单纯的农业来让农民富起来很困难。

他想让杞县人民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必须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开始,而如今“进京卖大蒜”只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的重要一环,怎么可能没必要?

在媒体的推动之下,焦跃进成了有名的“大蒜县长”,从地方卫视到中央电视台,杞县的农副产品在全国范围打响了知名度。

随着杞县大蒜出名,抨击与批评也接踵而至。有人质疑焦跃进的“作秀”行为,但是焦跃进并没有丝毫介意,他诚恳地说:如果为了杞县农民的致富,我宁愿“作秀”。

当然,焦跃进依靠“大蒜兴县”的计划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将杞县大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将大蒜打造成杞县的王牌产业。

2001年,杞县承接了全国大蒜年会的举办,而杞县的大蒜也从中国一路畅销到全国。让杞县人民增加收入的愿景,焦跃进做到了!

面对如此盛景,焦跃进并没有骄傲自满,他深切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其就任杞县县长期间,他总是去农村做调研,他甚至会抓一把泥土,放在手里碾碎,来研究土壤的情况,他操心土壤,总是叮嘱当地农民:“要注意重金属不能超标,否则会影响销路,受害的还是咱百姓。”

2002年9月,焦跃进正式被任命为杞县县委书记,新官刚上任三把火,焦跃进的火烧在了需要投资1000万的的广场上,他下令放弃这些所谓的形象工程,将这笔钱用在干部职工的工资、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企业改造上。

原以为升官之后焦跃进能够在工作上缓缓,殊不知他为了方便工作,竟然将自己的家直接搬到了办公室。

小电炉、两箱方便面,便是他为自己装备的工作套餐,残破的家具和沙发便是他为自己装备的办公室门面。

当然,办公室的点睛之笔,自然少不了父亲焦裕禄的照片,他便是在父亲的注视下默默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小时候父亲教育自己的“不搞特殊”,成为如今焦跃进践行的准则。哪怕待客吃饭,他依旧是附近小饭店一碗米线,哪怕是上海谈生意,依旧坚持和随行人员住在3人间。

焦跃进的努力,国家都看在眼里,他的官职也一升再升。

然而,焦跃进并不迷恋权势。

2022年2月,他正式辞去了政协第十二届开封市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如果说焦裕禄是洒在人间的光,那么焦跃进便是光的延续。焦跃进接住了父亲传递的接力棒,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践行着什么是奉献,他不愧是焦裕禄的儿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