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次子,没有官架子,继承了父亲遗风_跃进_大蒜_杞县

康熙至雍正时期,清朝出现了两位河臣。他们是

靳辅、靳治豫

父子。他不畏艰险,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河经验。其实,两代父子孜孜不倦造福人民的例子在我国还有很多。比如说焦裕禄和他的儿子焦跃进。

焦裕禄病逝时,焦跃进年仅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不怎么记得父亲的样子,焦跃进也不例外。父亲的早逝,让焦跃进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母亲抚养兄妹六人的艰辛。

但对于年幼的焦跃进来说,父亲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他记得父亲,只是记不太清楚了。不过,焦跃进却时常听身边的人说起他父亲,这些讲述了焦裕禄对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总是对焦跃进说:“你爸爸是个了不起的人。”

在这些人的故事里,父亲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伟岸,那样的无私。焦跃进心中不禁对父亲怀念崇拜,并暗暗下定决心,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像父亲一样。对于焦跃进来说,父亲是他的榜样和精神动力,是照亮他未来的灯塔。

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比,焦跃进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早早辍学打工补贴家用。相反,在母亲徐俊雅和姐姐焦守凤的支持下,他继续在学校读书。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毕业,焦跃进在学校里度过了充满梦想和抱负的时光,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培养了先进、新锐的精神。

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焦跃进,听到毛主席“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号召,十八岁的少年下定决心下乡,成为了“插队知青”。

至于去哪里,他想了很久。一方面,他不想离家太远,在家时时刻刻关心着妈妈。另一方面,他又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能够有所作为。

展开全文

在经历了各种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兰考县——那是父亲一生奋斗的地方,也是父亲无法释怀的地方。他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秉承父亲的遗愿,让兰考县人民过上理想幸福的生活。

而焦跃进这一奋斗就是十几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当书记,还是当县长,他从来没有搞过特殊,更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官,而摆过官架子。他总是说:别人能做的,我也能。他每天搬2000多块砖头,亲自进京卖大蒜,一度获得“大蒜县令”的美誉。

在焦跃进看来,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他都会义不容辞!

杞县的大蒜不仅大而且白。种植多年,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根本没有市场。当地人种的大蒜只能在仓库里变烂或低价出售。焦跃进知道后,带着几名地方干部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产品产销会。为开拓祁县大蒜销售市场,焦跃进在会上亲自充当“推销员”,对前来采购的顾客热情推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焦跃进的辛勤耕耘,杞县大蒜很快名声大噪。趁着这段时间,焦跃进提出“蒜兴县”战略,扩大大蒜种植面积,先后建成数万亩无公害大蒜基地,使杞县成为第二大蒜产地和出口商。为感谢焦跃进,当地人称他为“大蒜书记”。

随着杞县大蒜的名声大噪,攻击和批评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焦跃进的“作秀”行为,焦跃进却一点都不介意。他由衷地说:只要杞县老百姓致富,我宁愿“作秀”。

当然,焦跃进靠“大蒜兴县”的计划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进一步扩大了杞县大蒜种植规模,使大蒜成为祁县王牌产业。2001年,杞县承办了全国大蒜年会,从此杞县大蒜远销全国。

2002年9月,焦跃进被正式任命为杞县委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马上斥责停止了建立广场的1000万费用。而是拿着这笔资金用到了干部职工工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企业转型。

后来,为了更好的工作,他直接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小电炉和两盒方便面是他自己装备的工作包,破旧的家具和沙发是他自己装备的办公门面。

当然,办公室的点睛之笔是父亲焦裕禄的照片,焦跃进在父亲的注视下默默为国家为人民做着贡献。

父亲的“不搞特殊”,这也成为焦跃进践行的原则。即使请客吃饭,他也坚持只在一些小饭店随意一吃。而出外办公,依旧和同事住三人一间的小房间。

焦跃进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官位一次次升迁。从最初的兰考县一中教师到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再到兰考县阳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不管焦跃进在那个位置,在他的心里,老百姓始终放在第一的位置。

焦跃进能有今天的成就,并不是靠着父亲焦裕禄的名声,而是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帮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他不愧是焦裕禄的儿子,更无愧于“小焦书记”的光荣称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