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我的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文化人都这样说话吗_知识分子_都是_梵高

我国自古以来便推崇孝道,在古代甚至有举孝廉的说法。孟郊就曾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足以见得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尽孝的心,这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高端人群,民国时期以前读书人求得就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成为达官贵族,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人们为官的欲望下降,可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一直存在,许多人都希望通过高学历,高文化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为自己和家庭带来好的生活。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知识分子的品行也出现了变化,甚至说出许多让人难以置信的话,我国著名的画家陈丹青就曾说过:“我的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不禁让人感叹,难道文化人都是这样讲话的吗?

其实陈丹青多次被顶上舆论风口,都是因为他的言论。有一次他在和韩寒的电视节目中明确表示道:虽然巴金和老舍这些作家的作品十分畅销,但是他们的实际水平非常一般。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轰动,一时间针对陈丹青的批评铺天盖地,主要就在于陈丹青仅仅是一名画家,对文学作品可谓一窍不通,行业不同根本没有资格评判文学界大名鼎鼎的老舍和巴金,大家都感到陈丹青的言论太过自大。

展开全文

然而这仅仅是陈丹青众多言论中的一个,他还有许多其他的令人震惊的发言,而他越是引起网友争议,越是能获得电视节目的青睐。他曾在另外一款节目中说的话就让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接受。

当时主持人问陈丹青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降低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陈丹青说道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天生的,任何人都无法克服,而且死亡是一件乏味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着重讨论,如果真的看见一个死人,那么除了生命的流逝其他什么感觉也没有。

这段回答还算自然,然而接下来的话才是重点,陈丹青接着说道“我的母亲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一动不动,非常没有尊严”。这句话一出网络上对于陈丹青的批评达到了顶峰,中国传统文化便推崇孝道,古代许多人甚至不敢直呼父母的姓名,陈丹青却直接将母亲比作一条死狗,这样的言论让很多中国人心中燃起了怒火。

且不说陈丹青在学术界并无杰出贡献,即便他是世界闻名的画家,在中国这样形容自己的母亲也会遭到口诛笔伐。无利不起早,这是亘古以来的规则,陈丹青自然也不例外,他说的这些充满争议的话皆是为了出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陈丹青本是一名画家,他的名气决定了收入,例如梵高生前十分贫困,甚至连买画布的钱都没有,可是等到他死后出名了,他的每一幅画都是天价。很显然陈丹青并不想步梵高的后尘,他希望现在就获取大量利益。

还有一点陈丹青是一名文化人,这也是一个挡箭牌,在大众看来文化人说话都富含深意,无需在乎他人的眼光。还有一次陈丹青表示道他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十分不满,他直言自己没有读过莫言任何一本书,之所以对方获奖之后自己会去祝贺,完全是出于礼貌原因。

文人相轻是我国文学界一直存在的问题,古时文人之间就相互看不起,认为对方的学问不如自己,不过以前所有人学习的东西都差不多,相互轻视也很正常。到了现在文学早已变得十分多样化,每个人的领域都不同,再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可以说最终作品差别极大,这样的情况下还互相轻视实在令人费解。

早些年的知识分子们文化觉悟很高,他们是新中国前进的希望,也确实在帮助祖国发展。但如陈丹青此类知识分子却失去了公信力,他们参加各种脱口秀节目,人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知识分子在节目中说了什么,只会关注节目的笑点在哪里。

时间一长知识分子们都成了一只只螃蟹,他们每一个都陷入利益的漩涡中,对那些不屑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人嗤之以鼻,甚至攻击他们为假清高。时至今日,这样的情况毫无改变,甚至变得越发严重,人们追求利益并没错,但是许多知识分子追求利益的同时还想要清高的名誉,这无疑是贪得无厌。

究其原因,还是和大众的关注点有关,他们正如小丑一般费力表演,只为博眼球,而当人们将关注点放在真正的国家大事,例如科研开发,民生经济等节目中,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大大改善。

参考资料:

《游子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