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一度是曹丕的有力竞争者,曹操死后,曹丕对曹植怎么样_曹植_曹丕_宗室

曹植是曹操与卞氏所生的第三子,自幼熟读诗书,才思敏捷,曹操和他探讨诗文时,都能出口成章。而且曹植平时比较简易,不追求华丽的车马服侍,很对曹操的胃口,因此深得宠爱。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就被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征讨江东时,还让曹植留守邺城,可见对他的器重。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对曹植的态度,让身为嫡长子的曹丕大为紧张。毕竟虽说当时一般情况下立继承人的时候讲究“立长不立幼”,可之前已经有了不少立幼子为继承人的例子,曹操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未必会继续按照这个原则确立继承人,曹丕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曹植文人气质太重,多愁善感,吟诗作赋还行,政治素养却略显不足。而且曹植行事率性而为,喜欢酗酒,曾经喝醉酒了乘车经驰道夜入司马门,还因为醉酒误了率军出征救援曹仁。这让曹操很是不高兴,认为曹植不堪大用。

相比之下,曹丕在司马懿、贾诩等人劝说下做事小心谨慎,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内敛冷静。加上此前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兄弟相争,基业毁于一旦的教训,经过一番角逐,曹操最终还是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并将辅佐曹植的杨修等人杀死,防止曹植和曹丕相争。

展开全文

不过即使如此,根据《魏略》记载,曹操去世前夕,曾经召留守长安的次子越骑将军曹彰回洛阳。曹彰赶到时,曹操已经去世,曹彰就对曹植说:“先王召我回来,就是想立你继位。”

曹彰素有勇名,手中又有军权,一旦他和曹植联手,那么曹丕的位子也很难坐稳。只是曹植不愿兄弟相争,重蹈袁谭、袁尚兄弟相斗,外人渔利的覆辙,劝曹彰不可轻举妄动,曹丕才得以顺利继位。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丕继位之路走得如此艰难,自然担心日后自己的兄弟,特别是曹彰、曹植等人还会成为后患,有意采取措施加以制约。后世著名的《七步诗》,就是发生在曹丕继位之后。这个事虽然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真实性一直颇有争议,但是曹丕对自己几个弟弟的提防之心却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此时曹丕和曹彰、曹植的母亲卞氏还活着,卞氏劝曹丕要善待兄弟,更何况曹操刚死不久,马上逼死自己兄弟未免过于寒了人心。因此最后曹丕还是没有真正下毒手,只是强行命令曹彰、曹植等人回自己封国,让他们离开洛阳,并下令“亲王不得干政”,杜绝了诸兄弟参与朝政之路。

而且曹丕对待诸侯国十分严苛,给他们的僚属都是一些才能低下之人,亲兵不仅数量只有两百,还都是老弱残兵,以防止诸侯形成自己的势力。曹植作为防范的重点,更是被以种种借口将他的待遇减半。此外为了预防万一,曹丕还屡次改封曹植,让他的封地在十一年里变了三次。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曹丕死后,曹植一度以为自己有机会重返朝堂,施展拳脚。但是曹叡继续了严格控制宗室成员,禁止他们参政的策略。可怜曹植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屡次上书希望能参与政务,为曹魏出力,并警告如此严防宗室,势必导致宗室力量衰弱,不利于长治久安。

曹叡执政后期也意识到曹植所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逐步放松了对宗室的管制,并让燕王曹宇等人开始参与朝政。可是对于曹植,曹叡还是加以防范,只对他的意见表示了嘉许,丝毫没有让他重返朝堂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自然是郁闷至极,年仅四十一岁就因为抑郁成疾死去。类似结局的,还有他的哥哥曹彰。这个曾经带兵南征北战的猛将在曹操死后,也是未能再建一功。曹操儿子中一文一武两个人才,就这么被埋没了。

而曹丕预防宗室夺权的措施也正如曹植所料,直接导致了宗室力量的衰弱,曹叡想设法补救时,已经为时过晚,没有扭转这个局面。这最终也成为断送曹魏江山的重要原因,可谓是双重悲剧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