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来的?曹值的七步诗是什么_曹植_七步_曹丕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七步诗 曹植 七步 曹丕

本文目录

  • 《七步诗》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来的
  • 曹值的七步诗是什么
  • 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
  • 《七步诗》真的是走七步吗历史上都是谁写《七步诗》了
  • 曹植写的《七步诗》使得曹丕没有杀他,对吗

《七步诗》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来的

七步诗是魏晋时曹植所写。传说是曹丕想杀害兄长曹植,又无别的借口。于是,令曹植作一首诗,须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杀掉他。此时此刻,曹植悲愤交加,借“燃萁煮豆“,喻兄弟骨肉相残。在七步之内完成了这首寓意诗。逃过死亡之劫。

细敲之,疑点甚多。如果曹丕真想杀兄长曹植,他也深知兄长曹植有才,怎么会以作诗来决定其生死呢?

曹丕真想杀曹植,在曹植作出七步诗之后,也有的是办法置曹植于死地。

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塑造的故事情节。贬低曹丕,拔高曹值。

原文是:

“者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值的七步诗是什么

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曹植的《七步诗》通行的有两个版本。版本一长这样: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然,诗的第二句有的版本作“漉菽以为汁”。

版本二长这样: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一更接近原作,版本二坊间流传更广,原因很简单:它简短易记,又不失其原意。

曹植在文学方面的名声,因这首七步之内写就的《七步诗》更加广为人知。可以说,人们从《七步诗》中,看到了一个天才诗人的形象。

那么,曹植为什么非要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呢?

原来,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于220年的正月,太子曹丕顺理成章地成为魏王,十月,曾经的傀儡皇帝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

要知道,曹操曾经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因为这个儿子才气最高,深得曹操喜爱,不仅如此,他还随父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曹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因为他担心曹植的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再加上曹植经常率性而为,尤其是饮酒无度,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这让曹操对他更多了一层担心。

有一件事彻底打消了曹操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又一次醉酒,他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禁道上纵情驰骋,要知道,这是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路,醉酒后的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看到自己钟爱的儿子竟然做出如此不合礼数的事,曹操很是失望,他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个更谨慎、懂礼法的人来治理,所以,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几个儿子。他发现,曹丕更适合做国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太子。

从此,曹植的人生便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之前是踌躇满志的阶段,之后是了苦闷和悲愁的阶段。

你可能会问:说了这么多,和《七步诗》有什么关系?

这不曹丕称帝了吗?但他的心里总不怎么踏实,有这么一个才高傲世的弟弟,对他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不行,得想个办法除掉他。

想什么办法呢?有了,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内容要和兄弟相关,诗中又不能出现兄弟之类的字眼。

这不是高考命题作文吗?只不过,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这七步成诗,则是为了要弟弟的脑袋。

这不是我的臆测,是有文字备案的。《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当然,曹丕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这在过去是大不孝。

有了站得住脚的理由,接下来就开始实施吧。

你看那曹植接到任务后,不慌不忙,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在七步之内脱口而出一首千古流芳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以豆和豆萁比喻同根而生的兄弟,既符合命题作文的要求,又说出了自己真实的处境,难怪曹丕闻听此诗,深感惭愧。

曹植能在七步之内赋得此诗,决不是凭运气,完全靠的是实力。

曹植自小便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很小的时候,他写出来的文章被曹操看到了,曹操就跟他开玩笑道:你这是找人代写的吧!曹植却说:心里怎么想,说出来就是了,您要不信,当面考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作赋,曹植也在其中。在这些人中,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名篇《登台赋》就此产生。他可是第一个交卷的人呢,那时的曹植才十八岁。

关于曹植的才华,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出自谢灵运之口。谢灵运是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人,为人狂放,恃才傲物。就是这样一个不大把天下文人放在眼里的人,曾在一次饮酒时感叹道:“天下才共一石(读作dàn,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谢灵运的评价足以见出曹植文才之高,才高八斗的成语也就此产生。

《诗品》的作者钟嵘也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曾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这些评价,足以见出曹植的盖世才华。这样说来,他七步成诗,当在情理之中。

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还有三个相邻的村庄以七步命名,它们是:前七步、中七步、后七步。

曹丕的江山早已湮灭,曹植的七步,在中原一隅,倔强地生存着,似在向后人讲述一个骨肉相残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

在野史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忌恨,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将行大法处死。

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又被小说家演化为只有四句的《七步诗》,知名度很高。

但曹丕称帝后他们兄弟二人见面次数极为有限,曹丕拿作诗这种小把戏为难诗才横溢的弟弟,于情于理于客观情况都不大可能。被贬后曹植很快又被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一直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遇事无不小心谨慎。

有一次曹植奉诏入京,快走到洛阳时突然内心里感到了无名的惊惧,就丢下随行人员骑马微行入京,他偷偷地去见了大姐清河长公主,想让她带着自己到哥哥面前请罪。

曹植不见了,关吏不敢怠慢马上报告,曹丕派人沿着来京的路线搜寻,没有找到。太后听说后认为曹植自杀了,在曹丕面前痛哭。

过了一阵曹植散着头发、光着脚并且自行背负刑具来了,太后才转悲为喜。曹植后来又被改封为雍丘王、东阿王,不仅有人监管,而且封地也变来变去,日子很不好过。

曹植的哥哥曹彰也没好到哪里,曹操在时封他为鄢陵侯,曹丕称帝后晋升他为公爵。曹彰本以为自己与其他兄弟不同,他带过兵,对国家有用,所以应该另有安排,但诏书下来他也跟兄弟们一样就国。

曹彰很不高兴。鄢陵这个地方也不好,属经济落后地区,曹彰想改为中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离洛阳不远,曹丕答应了,封他力中牟王,但不久就改封为任城王。曹植奉诏入京的那一次曹彰大概也来了,但他却莫名其妙地暴死在洛阳。

有野史说,曹丕邀曹彰在卞太后那里下棋,一边下一边吃枣,曹丕把毒药弄在枣蒂中,自己只吃没毒的,曹彰不知道结果中毒。

卞太后拿水想救他,曹丕早已密令左右把瓶罐都毁了,卞太后急得只能光着脚跑到井边想去取水,可水还是没打上来,过了一会儿曹彰就死了。

这个记载也不足信,曹彰是不是曹丕杀的先不论,即使是,曹丕杀个人也不必费这么大的事,更不会当着母亲的面。这个记载与《七步诗》一样都属于杜撰。

不过,曹丕称帝后曹彰、曹植以及其他几位宗室的处境确实很不好,遣散出京、一再迁封,内部又有人监视,过的日子连普通人都不如。

《七步诗》真的是走七步吗历史上都是谁写《七步诗》了

谢邀!

是真的。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曹植写的《七步诗》使得曹丕没有杀他,对吗

?从目前史料看,这个说法证据不足,难以令人信服。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其后就是(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包括(晋)陈寿的《三国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如果真有其事的话,两部官方权威史书当有记载,这关系到对文帝曹丕的人品和气度的评价问题。据《三国志》记载,对于曹植只是残酷打压永不重用而已,并没有置他于死地的念头。就是曹叡继位后也是沿袭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弦更张。

?毕竟曹丕与曹植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虽说当年太子之争,免不了有一番激烈博弈。但随着曹丕登上大位,铁腕清理了政敌。“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另一个羽翼杨修也早已被曹操诛杀,这样曹植的势力已消灭殆尽,对曹丕是构不成任何威胁了。杀他无益还自损形象,这种得不偿失的事,精明的曹丕是不会干这桩赔本买卖的。

?二人相比,曹丕的能力也远在曹植之上。就文才而言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的,他们都有名篇佳作流传后世。尽管曹植的文才似乎响亮点,特别是谢灵运评价曹植的“才高八斗”之说,更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但曹丕的文才也是杠杠的,不管是诗信还是文赋。特别是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论文专篇的开始,有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奠定了文学批评的基础。

说到底,曹植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才华横溢的文人而已,且恃才傲物,任性而为,酗酒无度,屡误大事。终至“植宠日衰”,被曹操抛弃。而曹丕就技高一筹,显示了政治家的谋略。《三国志》:“……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即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看来还是曹丕八面玲珑,会笼络人心,大家都为他出力,胜出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曹丕当时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现实情况,就是二人的母亲卞氏还健在。即便曹丕再心狠手辣,也不能不顾忌他母后的感受。这是个德才兼备,母仪天下的厉害角色。既有政治智慧,又是包容一切亲情的女强人,她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她绝不会容许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这样伤害。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不会不考虑用作诗这种游戏来定夺别人的生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恰恰相反,裴松之批注《三国志》引用《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这段自证清白的话,是对当时流言蜚语的有力回击。后继者明帝曹叡也是沿用这个政策,放而不用,弃置一边。致使曹植“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至于后人讲到骨肉相残,就拿这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说事。其实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故事,单凭《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当佐证是没有说服力的。前者主要是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后者是演义的,两者都是小说不是史书。特别是《三国演义》带有极大偏见,以丑化曹操父子,颂扬刘备为正统作为出发点,添油加醋地对历史人物事件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演义夸张,它的真实性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曹植作为一代名士,文坛奇才,报国无门,生不如死。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抑郁而死。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性格决定其命运的必然结果。至于那七步诗的故事,也是至今存疑,站不住脚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