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系列和离(大家觉得《知否》剧中对淑兰和离这段的改编怎么样)_曹丕_祖母_父亲

本文目录

  • 大家觉得《知否》剧中对淑兰和离这段的改编怎么样
  • 《当家主母》沈翠喜为什么要跟任雪堂和离
  • 以前农村有这么一句话,“二拇脚指头长,长大了不养娘”什么道理你们家乡有这种说法吗
  • 好看的电视剧有什么推荐男女主不要太丑剧情好,偶像剧、古装剧、穿越剧都可以,先婚后爱之类的,可以吗
  • 农村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每一代人对此的想法跟情绪是都不一样的,你怎么看
  • 如何看待厦门一18岁女孩出庭作证父亲出轨,法庭上表示「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不想要一个爸爸两个妈妈」
  •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大家觉得《知否》剧中对淑兰和离这段的改编怎么样

感觉这段是全剧明兰出嫁前,最不合理的改编剧情。

先说一下原著和剧中这一段的区别:

1.明兰的年纪及参与程度

原著中,淑兰和离是发生在明兰第一次随祖母回宥阳老家过程中的(明兰出嫁前随祖母回过两次老家),主要目的是参加长梧与康允儿的婚礼。由于这场亲事是由祖母一力促成的,所以她亲自带明兰回去参加婚礼,同时也防止盛家三房闹事(盛紘叔叔一家,常年敲盛家大房竹杠,一直靠身份高贵的盛家二房老太太,也就是明兰祖母弹压)。而和离一事,是盛家大老太太提出的,也正因为提前做好了和离的打算,所以才请了明兰祖母回来,因祖母娘家在宥阳附近的金陵城,可在和离一事上有所助力。当时明兰还比较年幼,远不到订婚的年纪,对于和离这件事,全程都是以旁观者身份,所知道的一些细节也是靠和品兰两个钻进家祠偷听。和离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大老太太带儿子、儿媳及女儿完成的,祖母都只是从旁辅助。可以说经此一事,明兰对于婚姻有了更深刻的意识,也学会了如何对付人间的“豺狼”。而剧中是由于明兰刚刚“失恋”,之前又负责管家,在长柏新妇进门这一时机下,为了顺理成章的把管家权交回给王氏,顺带躲开京城的流言,祖母才以长梧亲事为由头,带明兰回了老家。而淑兰和离一事,从提出到如何执行,都是明兰在背后指点。

2.和离关键性证据的提供者

原著中,由于明兰是穿越者,虽然内心是二十几岁的姚依依,但外形不过是10岁左右的小女孩,每天都得模仿小孩子神态,佯装少不经事哄着祖母。祖母此时养着明兰的时日尚短,由于被林氏伤了心,也算不上全心全意对待这个孙女,还是偶有试探。且书中这段之前并不存在王氏犯错的问题,所以明兰从未管过家,不知道贱籍文书为何,更是从未经历过丧母之痛,在盛家虽不多受宠,但也从未被薄待,不太可能因为感同身受,为了几乎素昧谋面的堂姐出头,何况此时的明兰,也不一定有这个见识和想法。明兰、品兰与淑兰全程只是躲在屏风后面听前堂的动静,从提出和离,到搜集证据,到如何谈判执行,几乎都是由大老太太全程把控,大房伯父伯母、姑姑助攻。而剧中的明兰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且经历过强出头丧母,从小受尽父亲薄待,对于家事看的更为通透,也正是她提出和离这一想法,并提供收回淑兰陪嫁的仆人铺子、找到关键性证据——籍契等一系列策略。

可以说,剧中设计这一段,主要为了突出主角明兰的睿智和果断,但结合明兰的身份处境,以及参与这事的人,明兰在这件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十分不合理。

首先,盛家大老太太是什么人?她当年可是出身普通,面临丈夫宠妾灭妻,大女儿被害死后带着子女躲到乡下,受尽丈夫与妾室欺负,也硬扛着没被休弃之人。虽然这个过程中有明兰祖母帮衬,但不得不说大老太太自己能够忍气吞声、韬光养晦也很重要。丈夫去世时,几乎把盛家大房的家业败得精光,祖宅都变买了,是大老太太带着儿子重新赚下了一份家业,将盛家大房发展成为宥阳首富,又处处忍让盛家三房一家,为自己赚下了好名声。对于害死自己女儿的妾室,大老太太也毫不手软,不仅不远万里将她抓回来卖进了最低贱的窑子,还在其死后挫骨扬灰,为长女报了仇。这样一个坚毅、果断,出手狠辣的人物,能需要明兰一个小丫头指点她孙女和离一事?

其次,明兰也算是大家闺秀,一身本事几乎都来源于其祖母的,虽然剧中的卫氏也对明兰有一定影响,但肯定远不及祖母的见识与手腕,祖母尚且没有提,明兰怎么会强出头?还没从强出头一事上得到教训?何况和离一事并不像曼娘在余家闹事一般,无人出头,非要明兰看在与嫣然的情分上出面处理。就算明兰有所想法,心中有了智谋,也不太可能当着各位长辈面前提出,顶多是堂下与祖母两人商量,再由祖母出面提出此事。

最后,就是剧中谈判陷入僵局,明兰带着品兰、贺弘文亲自取回籍契一事。就算前面的一切都基于祖母教养的好,明兰天赋异禀,难道盛家大房一家对于谈判一事都没有任何准备?这么多年经商都是过家家么?明知道孙秀才母子根本毫无下限,还天真的以为请到孙家族老就能把这事解决?和离一事对孙家与盛家都极不光彩,哪来的自信孙家的长辈会赞同?何况明兰竟然能亲自跟老鸨谈判,还承诺重金赎买籍契,她哪来的那么多钱?她和品兰两个未出阁的闺秀又不掌家,只是月月领取月钱,能掏出来那么多?何况出门都不要跟主母品兰她妈禀报?平时跟贺弘文聊个天都要有其他亲人在场,此时竟然可以单独约着出门?就算非得出门不可,不能交代好让贺弘文去跟老鸨谈?非得展示一下主角的口才和谈判技巧?最后竟然是靠着女主亲自跟老鸨谈判才锁定了胜局,真是极不合理。

综上,这段改变太过于突出主角光环,完全不符合剧中的大环境和人物性格能力。

《当家主母》沈翠喜为什么要跟任雪堂和离

失踪了7年,错过了23集的男主任雪堂,终于在26集的时候回归。救下了被诬陷谋杀亲夫的女主,沈翠喜。本来绝处逢生,爱人重逢,是天大的喜事,可沈翠喜却选择了和离。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因为魏良弓。可是细细品味,有魏良弓的原因,更多的是沈翠喜经历了生死劫难,看开了,放下了,想要活成自己,而不是谁的妻子、谁的家主。

这么多年,她家遭遇变故,父母双亡,她寄人篱下。幸得,任家老夫人的栽培,在缂丝技术上有所建树,她日复一日的努力,不敢懈怠,只是为了老夫人的一句嘉奖。嫁给任雪堂后,她努力管家、管账,操持着任家一大家子的生计、生活,也是为了任雪堂的一句夸奖。

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敢让自己休息,甚至连脸上都一直严肃,没有什么笑容。她让自己活在被人的评价里,被被人的评价绑架。

在别人眼中,她是任家精明能干的当家主母,一身铠甲,可是每每夜晚来临,独守空房时,她也会孤单寂寞、默默流泪。

任雪堂失踪后,曾宝琴嘲笑她竟然绣不出一幅鸳鸯戏水图,技艺再高超,也没有用。嘲笑她,爱着自己的男人,却开不了口,不知道该怎么爱!

当时,我觉得,沈翠喜是被封建礼教的枷锁束缚,才不懂得表达爱意。到后来,她遇到魏良弓以后,我才发现,或许沈翠喜也才发现,她其实并不爱任雪堂。

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连眼神都会透露出温柔的,心里也是会有小鹿乱撞的。跟魏良弓在一起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是确是沈翠喜,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放下了所有世俗的眼光,放下了所有身份地位,放下了身上的担子,她只是一个恋爱中的姑娘,沈翠喜。

虽然,这段时光很短暂,却给沈翠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她们一起划船听戏、一起画画、一起钓鱼烤鱼。沈翠喜,一下子年轻了10岁,原来,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的感觉,原来,爱一个人可以让人变得更好!只可惜,魏良弓身体不好,最后,靠在沈翠喜的肩头走了!

一切美好得像梦一般,沈翠喜深深地爱上了魏良弓,所以,她的心里再也放不下任何男人,哪怕是曾经的丈夫任雪堂回来,也不能。

沈翠喜说,任雪堂让她的心死了,魏良弓让她的心又活了。

当任雪堂回来,去刑场救沈翠喜,张开双臂,想要拥抱她时,沈翠喜第一反应是躲开,而后是捶打他,最后才接受他的拥抱。

我觉得当时,沈翠喜的心里是极其矛盾的,她庆幸任雪堂还活着,她又觉得任雪堂回来得太晚了,都整整7年了。这7年她过得太艰难,还遇上了一生所爱!

沈翠喜,刚回来后,并没有直接提出和离。而是,在任雪堂提出要跟她生个孩子,以后可以有所依靠,他就可以带着曾宝琴和秀山去赴任。

这句话,恰恰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跟她生孩子,换做是7年前,沈翠喜肯定会很愿意。但是,沈翠喜遇到了一生所爱魏良弓,他们才是真爱。所以,沈翠喜不愿意再跟任雪堂生孩子。一个女人,是不会跟自己不爱的人生孩子的。

沈翠喜,是个聪明人,很显然听明白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那就是任雪堂要跟曾宝琴走,去逍遥自在的过日子,把任家的担子扔给她一个人。他觉得对不起沈翠喜,这才愿意,跟她生一个孩子。

沈翠喜,这才彻底对任雪堂死心,她不要再做这个当家主母,她要干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再委屈自己。所以,和离才是她最好的选择。

我想当时沈翠喜会想:不爱我,仅仅因为愧疚,就跟我生孩子,想用孩子把我捆绑在任家,想得挺美!我爱的是魏良弓,我才不要跟你生孩子!

是啊!爱你的时候,你不珍惜,现在不爱你了,你还想要跟她生孩子,想得挺美!男人,不管爱不爱你,都可能跟你生孩子,而女人就不一样,只有爱你,才愿意给你生孩子!

看到沈翠喜和离的时候,心里有那么点开心,在那个时候,离婚是属于离经叛道的事,祝福她一切顺利吧!

所以,沈翠喜选择和离,是因为爱上了魏良弓,找到了自己,看开了、放下了!

好的爱情,从来都是让你变得越来越好!守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执念,是痛苦!

以前农村有这么一句话,“二拇脚指头长,长大了不养娘”什么道理你们家乡有这种说法吗

以前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体貌特征来判断一个人的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手指的螺纹判断一个人的命运,通过一个人的五官面容,老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以前听到最多的是看手相,而其实还有一种可以通过看脚指头的形状和长短来判断一个人的特点。

那么题主所说的这句农村老话“二拇脚指头长,长大了不养娘”,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以前我听到最多的是,有些老年人会通过一个男人的脚拇指形状来判断他是什么命,如果脚拇指又大又粗又扁,那么这一种可能就是人常说的劳碌命。脚拇指一般是承受重力最多的,如果长期做比较累的体力活,形状就会变压得越来越扁大。

这种虽然表面看上起有点道理,但是其实我们用科学的方式解释,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一个人的脚拇指长成什么形状主要是根据基因来决定,有些人是因为遗传导致的,后天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因素,所以个人觉的不没有太大的道理。

下面就说说脚二拇指,一般脚指头有两种,一种是小拇指到大拇指逐渐变长,而还有一种就是二脚拇指明显更突出,这就是所谓的脚二拇指长。题主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脚二拇指长,就说明这种人不孝顺,父母老了都不管,没有孝心。

但是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我身边好几个都是这种脚型,但是他们都非常孝顺,所以我是觉得这句话不对。你们有没有见过脚二拇指长的人呢?他们真的不孝顺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好看的电视剧有什么推荐男女主不要太丑剧情好,偶像剧、古装剧、穿越剧都可以,先婚后爱之类的,可以吗

我想给你推荐一部符合你的要求电视剧萌妻食神。该剧讲的是现代女性叶佳瑶意外回到古代,并成为了知府叶秉怀的女儿叶瑾萱,后来 醒来就被掳掠上黑风寨,机缘巧合下与原为世子却潜伏在黑风寨的夏淳于成婚,思想理念截然不同的二人相遇后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叶佳瑶使出重重套路,誓将撩心进行到底,更发挥绝佳厨艺试图俘获夏淳于的胃,在撩心又撩胃的高能攻势下,不识情趣的夏淳于则见招拆招。两人经历太多生离死别的坎坷过程彼此感情更加浓厚。尤其是当夏淳于被太子拖进充满电的沼泽时,叶佳瑶不顾生命危险冲上去推着太子一同掉进沼泽里穿越到现代,这才救了夏淳于的性命,不过两人却要经历不同时空相思之苦。最后两人经历十年等待,叶佳瑶成功穿越于到故代,回到夏淳于身边过着幸福的生活。

农村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每一代人对此的想法跟情绪是都不一样的,你怎么看

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几代人奋斗目标,农业实现机械化,农民生产优质农副产品,畅销国内外,农民工资比工人挣的都多,城市人都往农村跑…到那时你想怎么说无所谓了。

如何看待厦门一18岁女孩出庭作证父亲出轨,法庭上表示「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不想要一个爸爸两个妈妈」

回答:女孩小小8岁之前的生活,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8岁之后,因为一个家教老师的到来,英语老师吴某某,她的家庭生活彻底被打乱。

自己的父亲和英语辅导老师吴某某出轨,并且发生了关系,而且吴某某还怀孕了。

(家教到来的时间,2010年,)

2013年6月份之后,因为父亲的出轨,家庭彻底破裂,父母离婚。

父亲和家教走到了一起,而且还被孩子看见了。

出轨,无耻,明目张胆,肆无忌惮,

没有丝毫道德底线和家庭观念的父亲。

这个父亲可以说是不要脸到家了。

2013年,七月份,父亲和吴某某结婚,组成了家庭。

这个父亲的行为,彻头彻尾的渣男,没有一点责任心。

过了2个月,新家庭离婚,又和旧家庭复婚。

这种渣男为什么母亲还要和他复婚,实在无法理解,是对她的伤害还不够大吗?

还是因为父亲有钱,能养活她,经济上依赖父亲。

或者是她的性格上就是一个喜欢讨好父亲的人,活的特别卑微,所以对父亲言听计从。

后来,最奇葩的来了,家教吴某某,父亲的出轨对象,带着儿子找上门来了,

而且还不走了,住下来了,一住就是6年。

整整6年时间,两家人同一个屋檐下,那是何等尴尬场面。

父亲和现任妻子,出轨对象还有她的孩子,还有现任的孩子,

这一家人都是什么样的关系住在一起,

不感觉难受吗?

六年时间,换一般人一分钟都是难以忍受和待下去的。

奇葩的两家人,能够和睦相处这么长时间,真是天下奇闻,少见。

小小的母亲居然没有一点反对意见,居然还能忍受这个丈夫不要脸的行为。

父亲洗脑,弟弟抱,父亲的亲戚更是奇葩,一家五口是对的,

这种莫名其妙的相处和关系,让人看了无比愤怒的情绪。

思想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打起来,而且会闹得家庭鸡犬不宁,谁都不能好过。

凭什么,一家五口,对面那两个人是谁?

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父亲出轨做的好事,凭什么要自己和母亲来忍受,承担,面对这一切。

你把女儿还有她母亲当成什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丫头还是保姆,

这家庭还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吗?

外人会怎么看自己和母亲?

说出去都让人笑话,抬不起头来。

女孩小小愿意站出来面对和指正父亲,

勇敢,有担当。

不想再纵容父亲的放肆行为。

维护自己和母亲应有的权益。

父亲在法庭之上居然还否认自己的婚内出轨,脸皮比城墙还厚。

他的行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闪婚,对原家庭和女儿造成的伤害一点感觉没有。

三观不正,思想道德败坏。

作为父亲和丈夫,做人做到这份上,

让人无话可说。

女儿和母亲离开他,离得越远越好,

再和这种人待在一起,天天都得受气。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历史上的曹丕,虽然与曹植、曹操一起被称为“建安三曹”,但曹丕确实是“建安三曹”中文采最低的,曹丕的文采是比不过曹植的,曹植七步能成诗,出口能成章,这确实是曹丕比不上,曹丕甚至也比不过曹操,这是曹丕的文。

作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在世时,曹丕没有独自领导过一场战争,相反他的亲弟弟曹彰还亲自领导过一场平定代北乌桓的叛乱,曹彰大获全胜,俘虏了数千人马,还迫使鲜卑人臣,论武功,曹彰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强的,曹丕的武功当然比不上曹彰的武功,这是曹丕的武。

曹操与儿子们

论智谋,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是曹冲,根据史书的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历史上有名的曹冲称象就是最好的例子,曹冲称象是通过把大象的重量分拆为石头的重量,通过计谋称出来的,曹丕当然比不上,不仅比不上,曹丕在曹操去世自己当政时,还被孙权耍得团团转,孙权忽悠曹丕,假意称臣,实际上孙权只是不想两线作战,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后,孙权立即不鸟曹丕了,曹丕才发现自己上当,这是曹丕的智谋。

因此总结起来,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武功不如曹彰,智谋不如曹冲,那为何曹丕是曹操选定的接班人,曹丕有什么优点呢?

其实拿曹丕与曹植、曹彰、曹冲比的话,可以这么比,曹丕武功比曹植强,文采比曹彰强,寿命比曹冲长,合在一块,是不是感觉曹丕算是最强的呢?

曹丕与曹冲

这可不是玩笑,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与曹植、曹彰、曹冲比起来,综合能力是最强的,因为曹操选的是政治接班人,不是选文人,也不是选武将,更不是选聪明人,而是为曹魏政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最高统治者和政治接班人。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学校成绩非常好的人,到了社会上一般都不是出类拔萃的,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各方面综合能力强的中下等生,往往最容易成为领导,因为在社会上闯荡,考虑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而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曹丕

同样的道理,作为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丕不需要很会写文章,因为手下多的是杰出的文人帮曹丕写,比如陈群,曹丕不需要武功很强不需要很会打仗,因为手下有很多会打仗的武将帮曹丕打,比如曹真、曹休等人,曹丕不需要智谋很多,因为手下有很多智谋之士给曹丕打工,比如刘晔、蒋济、司马懿等人,曹丕只需要把谋士提出的正常意见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决策就行。

这就是曹丕能当上曹操接班人的原因,当然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这一身份是其他所有人都比不上的,因为封建宗法礼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也不能轻易更改,再加上曹丕综合能力强,所以他就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那么曹丕有何优点和特长呢?

1、曹丕政治能力强。

曹彰

政治能力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执政能力、用人水平、决策能力,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开创一个新朝代绝对不是灭亡一个旧朝代这么简单,需要各种政治手段,首先,曹丕是让汉献帝“名正言顺”禅让的,虽然“名正言顺”四个字要打个引号,但结果就是如此,这是一种非常和平的改朝换代手法,显示出新朝的宽宏,同时曹丕还开创善待前朝统治者的先例,让汉献帝得以善终,这让曹魏政权增添了仁政,而不像后来的司马家族只知道残酷屠杀,很快就遭到了灭国、灭族的报应。

此外,曹丕在位短短的七年时间,曹丕减轻刑罚,罢兵息战,轻摇薄赋,在封建社会上的所有皇帝中,也能排个中上位子,另外,曹丕时代政治清明,用人唯贤,大的决策方面也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就是受孙权欺骗那事,曹丕虽然大举伐吴,但也是量力而行,拿不下东吴很快就退兵了。所以曹丕的政治能力总体上说还行,虽然不如曹操,但比曹植、曹彰、曹冲要强。

曹植

2、曹丕还算仁慈。

总有人认为曹丕是个睚眦必报、厚黑无情的人,实际上总体来说,曹丕还算仁慈,虽然曹丕赐死了甄氏,这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问题,曹丕是个政治人物,他赐死甄氏有甄氏出身的考虑,因为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如果甄氏的儿子当皇帝,那么立甄氏为皇后就有些不合适,这是政治问题,不是私人感情问题。

曹丕曾经设法把曹洪下狱,但最终也没有杀曹洪,最多就是敲打一下曹洪,曹洪是曹操时代的金主,曹操都不敢得罪,但曹丕敢,这也是政治问题。

曹丕对待曹植和曹彰的方式也让曹丕被很多人认为厚黑无情,但是曹丕、曹植、曹彰三人同为亲兄弟又同生在帝王家,曹丕本来有能力杀害曹植与曹彰,但曹丕并没有这么做,围绕在曹丕身上的各种黑历史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就连那个七步诗也没有完全的证据证明是曹丕迫害曹植的行为,曹植和曹彰都是善终,得病而死,其中曹植还死在曹丕之后,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曹丕称帝

曹丕不让曹植和曹彰染指政治,那是为了权力稳定,这是政治问题,以保证自己的那一族能够在政治上稳定统治,曹丕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曾与曹植把酒言欢,给曹植增加食邑,然后曹丕去世,曹植还活着,一直想在政治有所作为,仍然受到曹睿的打压,这都是政治问题,也能说明曹丕还算仁慈。

另外,曹丕对待汉献帝的处理方式,也算仁慈,汉献帝也曹丕的妹夫,其一生为傀儡,并且善终而死,这同样是曹丕的仁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