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法国战争(彻底打碎西班牙霸业梦的战争,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_法国_西班牙_英国

本文目录

  • 彻底打碎西班牙霸业梦的战争,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
  • 法国和西班牙有过战争史吗
  • 英法战争打过几次
  • 1635年5月,法国和瑞典对西班牙的战争主要战场在哪里
  • 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对法国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彻底打碎西班牙霸业梦的战争,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

战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总是那么巨大,战争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更是巨大。宗教战争是近代第一场波及整个西欧的国家的战争,经历了整整30年,因此也称为“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的内容十分复杂,包含民族独立、宗教改革、霸业对决等,如此多的复杂因此集中在一起,让这场战争对欧洲形成了全方面的影响。

一,披着宗教外衣的争霸

这场战争之所以叫做“宗教战争”,就是因为和宗教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5世纪到16世纪,西欧各国进行了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国家控制的民族教会,脱离天主教会的控制;二是建立“廉价教会”“平民教会”,打破教会对文化的垄断。各个国家在改革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其中英法两国已经形成了民族国家,王权强盛,因此两国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民族教会,并没有改变宗教内部的本质。波西米亚、德意志、瑞士、荷兰的改革就比较彻底,建立了“廉价教会”。

此时称霸西欧的是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法国,发迹于瑞士,成长于德意志,最终立国于奥地利。家族通过和西欧各大王室联姻,逐渐取得了各大王室的继承权。1437年,哈布斯堡家族开始把持德意志皇帝的位置,查理五世时期,又继承了尼德兰、西班牙、西西里岛、那不勒斯、撒丁岛的统治权,成为西欧最庞大的帝国。查理五世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分裂为两部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了意大利、德意志的土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了尼德兰。当时西班牙还是殖民帝国,现在又拥有了欧洲最富裕的尼德兰,成为了近代第一个欧洲霸主。1580年,西班牙又兼并了葡萄牙。

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和奥地利虽然并不接壤,但两国都曾经和伊斯兰世界发生了长期的战争,西班牙人和入侵比利牛斯半岛的穆斯林打了800年的战争,最终于1492年光复土地。奥地利长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战,是欧洲抵抗土耳其入侵的前线堡垒。因此,两国都是十分拥护天主教的。在西欧各国进行轰轰烈烈宗教改革的时候,哈布斯堡王朝就会干预,对新教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然,两国镇压新教的目的,也是为了干预他国内政。

此时的英法已经形成了统一国家,国力迅速提高。法国希望摆脱被哈布斯堡王朝两面包围的危险局势,英国想扩大自己的海上殖民势力,于是他们就支持新教国教,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教联盟。两大联盟的对立,还得从尼德兰说起。尼德兰位于莱茵河沿岸,这里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西班牙国库有一半的收入来自于尼德兰。16世纪,尼德兰也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566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对尼德兰新教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一举动引发了尼德兰的独立运动。1573年,尼德兰北部7省宣布独立,在1581年成立了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一般称为荷兰。

英国见到西班牙后院起火,于是趁火打劫。伊丽莎白女王不仅支持英国的海盗去抢劫西班牙的船只,还和荷兰结盟。1588年,腓力二世决定讨伐英国。他派遣“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但是这支舰队却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打的落花流水。这场战争被称为“英西大海战”,是英国开始角逐海上霸主的开端。在战争中,西班牙的舰队曾遭遇了罕见的大风暴,人们戏称为“新教风”,这代表着英西大海战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海战过后,西班牙暂时受损,但实力尚在。英国打破了西班牙不可战胜的神话,于是,各国纷纷参与到争霸行列中,酝酿着更大规模的战争。

伊丽莎白女王

二,从德意志烧到北欧的战争

英西大海战后,西班牙的实力暂时受到损害,处于守势。1609年,荷兰乘机进攻西班牙,西班牙被迫和荷兰签订了12年的和平协议。欧洲的局势开始平静下来,但是更大的风浪正在酝酿。这时候,我们又要从德意志说起了。德国在中世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了欧洲各国逐鹿的场地。德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后,支持新教的诸侯国于1608年组建了新教联盟,次年,主持天主教的诸侯组建了天主教联盟,德国出现两大联盟对抗的局势。

德意志地图

欧洲各国都想在德意志插一手,于是英法公然支持新教联盟,西班牙、奥地利支持天主教联盟,这就演变为了西欧两大势力的对抗。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遣耶稣教士进入波希米亚,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想要在这里复兴天主教的统治。

波西米亚是欧洲最早进行了宗教改革的地方,在15世纪初,胡斯派在这里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500座教堂,发展了30万教徒。德意志皇帝此举无异于引火烧身。1618年,波西米亚的新教徒们冲进了王宫,杀死了国王,宣布波西米亚独立,于是,这个火药桶爆炸了。随后,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出兵帮助德意志皇帝,小小的波西米亚哪里是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对手。1620年,波西米亚王国灭亡,领土被再一次纳入到了德意志版图之内。

胡斯雕像

此时法国宰相黎塞留英国、丹麦和法国组建新教联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王朝。路易十三并未急于出兵,而是给他国提供资金支持,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中世纪时期,丹麦是北欧的霸主,统治着瑞典和挪威。16世纪前期,瑞典发生了宗教改革,于1523年独立。丹麦之后也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两国有许多利益冲突,两国都想在德意志扩张。丹麦夺取了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又企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瑞典希望将波罗的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法国邀请丹麦参战,符合了丹麦的利益,于是丹麦欣然加入。1625年,丹麦登陆德意志,正式加入战争。和丹麦同时参战的还有英国。不同的是,英国是节节胜利,丹麦节节失败。1629年,丹麦被迫和德国皇帝签订了《吕贝克和约》,退出了战争,战争的第二个阶段宣告结束。

德意志皇帝胜利后,试图在波罗的海打造一支舰队,这引发了瑞典的不满。于是,瑞典加入了新教同盟作战,战争的第三个阶段开始。1630年,瑞典军队登录德国,一度击败了德国皇帝,攻陷了波美拉尼亚、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等地。在危机时刻,西班牙军队加入战场,瑞典战败,被迫签订了《布拉格和约》,第三阶段结束。

三,法国和荷兰的崛起

在早期,法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和法国国内的局势有关。当时的法国内部刚刚经历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法国内部的胡格诺派贵族十分强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法国黎塞留不断镇压胡格诺派和贵族的叛乱,到1632年,法国大量的封建贵族被处死,波旁王朝的统治才算稳定了下来。法国稳定了,英国又陷入了危机。163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苏格兰推行倒行逆施,引发了苏格兰的起义,随后英国就因为财政问题和宗教问题发生了内战。这使得英国退出了战争,法国成为了战争的主角。

黎塞留

1635年,黎塞留联合瑞典宣布对天主教联盟作战。第二年,西班牙和奥地利从东西两面夹击法国,一度打到了巴黎。但是这些进攻都被法国击败了。随后,分兵四路进攻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瑞士、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区,西班牙的鲁西荣、卡塔罗尼亚和意大利的都灵被攻陷。长年累月的战争引发了西班牙的内部矛盾,出现了加泰罗尼亚大起义。法国则出兵帮助加泰罗尼亚大起义,让西班牙陷入内战中,难以脱身。1638年,法国海军又击溃了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43年,西班牙的陆军主力在罗克鲁瓦战役中被法国击败,从此法国陆军开始称霸西欧大陆

在北欧方面出现了一点小插曲。1642年,瑞典进入德意志作战,又取得了胜利。但是丹麦国王却担心瑞典坐大,于是直接向瑞典宣战,于是把自己变成了新教阵营的对手。其结果就是,丹麦的海军被尼德兰海军全歼,丹麦坚持三年后,在1645年宣布停战求和。丹麦第一次参战,很快就失败,而这一次又被瑞典击败。从此,瑞典取代丹麦成为了北欧霸主。

三十年战争期间,荷兰迅速发展自己的海上势力。1619年,荷兰派遣军队远征东印度,取代了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的统治。1621年,荷兰和西班牙的12年和平协议结束,两国开始重新交战。1631年,荷兰摧毁了西班牙在安特卫普的舰队。1939年,西班牙再一次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荷兰,但是又在英吉利海峡被荷兰舰队全歼。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开始让位于荷兰,荷兰逐渐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战争打到最后,双方都无法继续坚持了。尤其是德国的损失最大,德国损失了一半的人口,成为了最大的受害国。西班牙、奥地利遭受长期战争,国内也矛盾重重。法国的路易十三去世后,再次陷入了贵族叛乱的泥潭。于是,战争的双方在1648年停战,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的宗教战争终于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确立了欧洲在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方面的原则,是国际法的开端。这就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主权,不容许外国干预。这本来是针对哈布斯堡王朝而规定的,不过却成为了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条约的签订了,让荷兰和瑞典的独立得到了承认。不过对于德国来说,却不是好事,因为德国的各邦都拥有了主权,在法理上确定了德国分裂的格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也标志着欧洲的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从此欧洲进入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三十年战争,也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战争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奥地利两个天主教国家,为欧洲的新教运动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新教的地位得到了承认,天主教会的权威至此一去不复返。

法国和西班牙有过战争史吗

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一共发生了6次战争。被卷入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他得到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则是法国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军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军。1525年2月的帕维亚一战,法军惨败,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兰西斯一世回国后立即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1527年,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在不利形势面前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7年过后,法兰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战争,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法国使者在米兰被杀一事引起了1542—1544年的战争。法国同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结盟,查理五世与英国结盟。法军先后占领威尼斯和马里尼亚诺,但查理五世却攻入法国境内。双方于1544年签订《克雷普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意大利战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不占明显优势。1559年4月,法西缔结《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争夺,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得以巩固,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继续。

英法战争打过几次

英法自1066年诺曼底征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恩恩怨怨,双方在历史上结盟不下5次,而交战次数更是数十次之多。我大致数了下英法冲突称得上战争的至少有16次(英法百年战争断断续续分4个阶段,在这里算作一场战争;意大利战争那几场我并作一场;方便起见英国的前身英格兰也称作英国)

1.英法战争(1202-1204)参战方:法国、布列塔尼、吕西尼昂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国安茹王朝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地盘,并通过白色城堡之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定了法国成为战争赢家,致使安茹帝国的威望和士气受到重创,安茹帝国失去了诺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欧陆的领土大幅减少

2.英法战争(1213-1214)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神罗、佛兰德伯国、布伦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国三战两胜,特别是布纹之战,法国以劣势兵力重创联军,使法国取代神罗成为基督教世界第一强权,神罗丧失欧陆霸主地位。而法国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下的安茹帝国崩溃

3.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支持安茹帝国一方)结果:英国胜过程:因之前英国对法战争一系列失利而引发英格兰的一场内战,叛乱贵族邀请法国王太子路易登陆,一时间伦敦及英国南部都在叛乱贵族和法国控制之下,直至第一代彭布罗克伯爵摄政后,代理刚继位的亨利三世治国形势开始转变,1217年英国逐步收复失地,法国王太子路易被迫签订和平协议,法军撤出英国

4.圣冬日战争(1242-1243)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1242年英王亨利三世入侵法国,法王路易九世曾两次亲自上阵并在1242年塔耶堡之围取代决定性胜利,最后法国又通过桑特之围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英国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是法国的7倍以上。由于路易对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倍加关注,使他没有因战争胜利而进一步兼并金雀花王朝在吉耶讷的领地

5.英法战争(1294-130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吉耶讷结果:法国军事胜利过程:战争分两个阶段,英文爱德华一世先后两次入侵法国均无功而返,而在第二阶段苏格兰与法国结盟导致英国又陷入与苏格兰的持久战,使英国力渐不支,出现财政问题和厌战情绪,也让爱德华一世与贵族关系紧张,最后不得不与法国议和,恢复战前状态

6.百年战争(1337-145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 VS 英国、勃艮第、神罗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胜,第二阶段法国胜,第三阶段英国胜,最后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英国几乎丧失在欧陆的所有领地,只剩加莱。战后英国又陷入了一段内战,国势一度大减而法国则从最艰难的岁月中熬出来。百年战争后英法彻底分家,各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7.意大利战争中的5次交战(1494-155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英国略处下风最终英国失去加莱,彻底成为岛国过程:意大利战争英国并非主角,当时是法国与查五的哈布斯堡帝国争夺欧陆霸权,法国与英国的海战和陆战皆有胜有负,但英国最终因连年战争导致财力亏空,削弱自身实力,而法国在意大利战争最后的亮点就是夺取加莱

8.英法战争(1627-162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英国白金汉公爵主导下的第二次英西战争由于接连失利,使其不甘失败继续筹措资金但又让英国卷入与法国的战争,插手法国的胡格诺战争(宗教内战),在拉罗谢尔之围中英国又一次遭受惨重失利,最后对西、法战争的接连失利加速英国内战爆发

9.遗产战争 The War of Devolution

  • 参战方:法国 VS 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瑞典

  • 发生在1667~1668年,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是由遗产继承引起的。路易十四的王后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长女,1665年腓力死后,路易以其后之名义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遗产,因此这场战争史称“遗产继承战争”。当时荷兰与法国在贸易上有竞争,便改变传统政策,转而同西班牙结成联盟。虽然昔日的同盟英国和瑞典一起来阻止侵略,但这场战争还是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的《亚琛和约》使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的某些地区。

    10.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1688-1697)参战方:法国 VS 奥格斯堡同盟结果:平局过程:战争中法国是以一己之力力抗欧洲各大国,陆上法国前期占优,但在1692那慕尔之围后进入僵局。海上法国前期通过1690比奇角海战力压英荷联合舰队制霸大西洋,但在1692拉和岬海战后丧失优势,但依靠劫掠战打成僵局。最后双方议和互相让步,而法国霸权受到削弱

    1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参战方:法国、波旁西班牙 VS 新大联盟(增加一个普鲁士)结果:法国惨胜过程:战争中法国在陆上前期不顺,中后期逆转,通过德南会战取得战争最后胜利,海上则是败多胜少,英国则因俄国崛起而中途退出,最后法国成功使费利佩五世统治西班牙,根据和约法国保有其征服的所有领土,但承认英国对鲁珀特及纽芬兰的主权,并将阿卡迪亚和圣基茨岛的法属一半让与英国

    1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参战方: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等结果:平局过程:英国在1744年加入战争后在大西洋获取优势,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吃瘪,法国通过丰特努瓦战役大败联军重塑陆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威望,在陆上在西北欧攻势的咄咄逼人和盟友普鲁士发挥的关键作用,最终双方议和,条约中双方也各有让步

    13.七年战争(1756-1763)参战方:法国、奥地利、俄国等 VS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等结果:英国一方胜过程: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国、汉诺威的陆军在欧陆牵制了法、奥、俄的许多精力,英国在海外前期虽略有不顺,但在中后期各种大逆转,并挫败法国入侵英国的企图,获取了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霸权。为日不落打下坚实基础,法国则因战争失利,国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

    14.美国独立战争(后半程)(1778-1783)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等 VS 英国及其他土著结果:法国胜过程:这场属于美国独立战争一部分,法国在七年战争后积极发展海军,因而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与英国海军的正面较量中互有胜负,法国通过切萨皮克湾海战有力帮助了美国在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最后美国成功独立,法国借此战争获取一些地盘,国际地位也一度恢复

    15.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参战方:法国、西班牙(1795后)、荷兰 VS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中法国的盟友表现基本弱不禁风,但法国以惊人的爆发力,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前两次反法同盟,只是法国对英国的海战基本失利,毕竟1789后法国海军实力锐减,法国倒是通过一些劫掠战打英国一个措手不及获得大量战利品。而最后法国获得胜利,法兰西共和国得到各国承认

    16.拿破仑战争(1803-1815)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至1807)、奥斯曼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结果:反法同盟胜过程:战争中法国连续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三到第五次反法联盟,使法国欧陆的霸权达到顶峰,这是路易十四时代后法国军事上又一高峰,但法俄战争和半岛战争的烂尾让拿破仑帝国衰落,在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虽然1815又卷土重来,但在滑铁卢再遭失败,英国则借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1635年5月,法国和瑞典对西班牙的战争主要战场在哪里

1635年5月,法国和瑞典对西班牙战场主要在德国境内,但战争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战争开始后,双方蹂躏所占领的对方地区,掠夺和杀戮居民。

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对法国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发生于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争夺战争,表面上看来是英、法、荷、奥等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展开的激烈争斗,然而,其实质则是诸列强借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夺。战争结束,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也随之终结了。

18世纪初,殖民主义者争夺殖民地已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除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统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这样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国王路易十四狂妄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包括修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开辟巨大的园林,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不容法国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国只能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对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其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向外发展,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的王位,以扩大法国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因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由于法国外交活动结果,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了。

这次战争,实际上是同盟战争。一个同盟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参加;另一个同盟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1701年两国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达6万人)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约6万人),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普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在西班牙势力加强。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破产,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