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千载琵琶作胡语_分明怨恨曲中论什么意思_昭君_荆门_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意思是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出自杜甫 的《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1.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解释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3.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4.作品鉴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什么意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思是: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全文: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扩展资料: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咏怀古迹五首》百度百科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谁的诗句

诗圣杜甫的诗,出自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全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明妃指的是王昭君,表达对王昭君无限同情之心,映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当朝皇帝昏庸无能,一再忍让,并非圣明。

气势雄浑的群山,衬托出了一代佳人才女王昭君,无私伟大。

离开了家乡,远走大漠,一辈子都未归,让人缅怀。

时时刻刻想念家乡,却不能归,只能空想魂已归。

由于画师没有得到王昭君的贿赂,致使她没有得宠,实属无奈。一个人远在大漠太过悲凉,惋惜叹息。


王昭君和亲,对民族和睦做出了巨大贡献,换来了长久的和平,体现了个人价值。

笔者对王昭君出塞有了别的看法,杜甫的悲愤之情可以理解,王昭君在当时是她比较好的选择,成就了自己,幸福了他人。为什么说她成就了自己?深宫这地方不是人带的地,虽然又到另外一个深宫,至少她是备受关注的,可以一展其才华,让世人永远的记住了她。

王昭君是个不凡的才女,才女应该要有表现的机会,她也是需要存在感的,就好比现在的美女喜欢自拍,美颜发朋友圈一样,并不是炫耀自己的美,勾引男人,就只是单纯的表现自己,不枉自己生来的丽质。

古人都是悲悯她,而我觉得这是她走出去的机会,她会被关注,还有可能被更爱,机会是自己把握得,搏一搏说不定就是耀眼的星星。

事事无绝对,诗人都是矫情的,有大才的人,不一定有大智,就好像可以治国的人,不一定可以治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