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历史故事(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刘邦_斯大林_昭君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呢
  •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 历史上有哪些不见于或少记载却口口相传至今的历史故事
  • 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大力推荐韩信是萧何,出谋划策,杀他的也是萧何,故事的好坏全由萧何主宰。

说到萧何与韩信,就会让人想起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韩信生前怀才不遇,投楚,不为人重用,投刘邦,同样得不到重用,韩信愤而出走,于是就有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是刘邦治国平天下的股肱大臣,在刘邦即帝位后论功行赏时被推为第一。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月夜追韩信,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

话说韩信出生贫穷,为人看不起,后来参加项羽的起义军,但一直不受重用,因而背楚投了汉军,经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管理粮响的军官,萧何经过几次谈话看中了韩信,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韩信也认为自己还没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又从汉营逃跑,萧何知道了,来不及禀报刘邦,趁着月夜追赶韩信,刘邦当时觉得追赶这样一个小吏不值得,经过萧何一再推荐,刘邦最终让韩信统率三军,后来在军事上完成击败了项羽,萧何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深受人们的敬佩,他也因此被刘邦称之为,猎人!???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呢

北宋变法家拗相公王安石《昭君曲》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讲的就是王昭君以民女入宫,画师绘秀女像,以备皇帝御览挑选时,她由于没钱或不屑于行贿画师毛延寿,画师一怒之下,不但不如实作画,还把她画得歪果劣枣一般,呈上去后,连太监公公都看不进眼,何况皇帝,第一轮选秀就被刷下来,雪藏宫中多年。待到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愿婿汉氏”,昭君心想在宫内反正见不到皇帝,长期被埋没,还不如前去和番成一番功业,于是报名自荐,被单于选中,成为匈奴的宁胡阏氏。

汉皇重色失倾国,单于抱得美人归,话说昭君告别汉宫,出塞和亲,沿路北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王昭君心潮难平,南望故国渐远,此去一别,料今生故乡难回,柔肠百结之际,在马上弹奏起《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美艳动人的女子,哀怨的乐声,配上一片黄沙,景色美绝,使南飞的大雁都忘记了摆动翅膀,听呆了看晕了,纷纷跌落在平沙之上,昭君之美有了落雁的称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故事虽好,见于演义传说,但有一些故事却是史书上有载,当时汉匈经过百年大战,经汉武时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多次打击,再经昭宣时霍光辅政的苦心经营,至汉宣帝刘病已,匈奴已基本屈服,不再成为汉朝主要敌人,百年争战分出强弱主从,汉匈从战场上走向邦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王昭君和番意义重大,汉元帝为此抱有极大期望,把昭君出塞当年的年号改为“竟宁”,寓意边境安宁之意。而昭君到匈奴后,劝呼韩邪单于以和为贵,又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后人认为其功劳不亚于卫青霍去病。

事实总是残酷的,昭君出塞和番的事也不全是香艳励志,据《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习俗,昭君必须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第一位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感到无法接受,便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国,但成帝嘉勉她一番后,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前20年,雕陶莫皋死亡,昭君自此寡居。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

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断给刘邦送兵源和给养,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也没有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

张良主要是负责战略,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类似刘邦的脑袋。比如要不要分封六国之后,定都在哪里,怎么分封功臣等等这些方向性的事情,张良就会发表意见。具体的事情一般张良都不插手。如果刘邦架的是大船,张良就好比刘邦船上的指南针。

萧何跟着刘邦时间最久,张良次之,韩信最短。

大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以谋反之名降为侯,最后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杀害。张良被封为留侯,本来刘邦说你挑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不要,最后张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队吕后,受到吕后礼遇。

萧何被封为丞相,定为功第一,享受上朝不趋,带剑这样的特权,哪怕萧何再低调,刘邦最后还是怀疑他,萧何没有办法只得自污,故意强占老百姓的田地房产让刘邦抓了下狱,最后释放。

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

刘基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刘伯温是在朱元璋成气侯之后加入的,他的作用类似张良,一方面建议对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采用个个击破的方式,另一方面让朱元璋用“大明”为国号收揽民心,暗中脱离小明王。

当陈友谅来攻时,有人说降,有人说逃,刘基说战,最终朱元璋赢了。

大明朝成立后,有一次朱元璋问刘基谁合适当丞相,朱元璋选了三个人: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刘基一一否了。朱元璋说你最合适,结果刘基说自己也不合适。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经常会请他去密室商议,这种特权其他大臣很少有。

李善长类似萧何,他是比较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主要负责后勤,以及一些人员的推荐工作,他制定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来补充国库。他受封韩国公,朱元璋曾经说过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这有些类似刘邦对萧何的点评。朱元璋将他作为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混在一起,是朱元璋的真正的铁班底。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后攻灭张士诚,再后来攻入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徐达类似刘邦的韩信,百战之神将。

大结局:

刘基急激勇退后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在此之后刘基的病情更为严重,后刘基向朱元璋婉转说起这事,朱元璋没有反应,所以有人猜测是胡惟庸下的手。刘基病死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派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被明成祖下狱,狱中自缢。

李善长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长子李祺因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免死,但被流放。

徐达镇守北平之时得了背疽,后去世,传说他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派人送蒸鹅给他,吃后不久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被明成祖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去世。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这三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曾国藩组建湘军,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对当时的清朝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兵工场,第一批留学生都与他有关。1872年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麻,回到书房端坐不久就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善终了。

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了他心中的大病,六十多岁时他说不当总督要积极备考,最后朝廷赠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收入新疆。台湾设省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完成的。胡雪岩因为他而成为红顶商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一个曾外孙女叫张爱玲。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三杰之首,在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很快就得到重用,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大多会和王士珍商量。后来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王士珍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

不过王士珍是忠于清朝,他对于清朝皇帝退位之事很有看法,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冯国璋开始坐大,有些节制不住,这里袁世凯请了数次才将王士珍请出山,袁世凯死后担任过民国总理。

王士珍是三杰中的龙,段祺瑞是虎,段祺瑞一生清贫,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袁世凯将自己的义女张佩蘅嫁给他当继室。他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冯国璋是三杰中的犬,当过民国副总统,也代理过总统。他被清廷认为是可用之人,可信之人,所以担任禁卫军总统,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时,禁卫军表示反对,最后是他做的工作,使得禁卫军不再反对。袁世凯将自己的家庭教师周砥介绍给冯国璋为妻,所以他是袁世凯的铁杆。

不过令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冯国璋后来成了反对他称帝的一股核心力量,公开要求袁世凯退位。

大结局:

1930年7月10日,王士珍因肠癌而在北京去世,1936年11月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第二天病逝,有一点必须点赞的是他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当然他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他有一个后代叫冯巩。

历史上有哪些不见于或少记载却口口相传至今的历史故事

原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称赞林彪元帅:常胜元帅

斯大林与林彪的故事,没有记载,但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相互一直在津津有味的口传。

斯大林(1878.12.18—1953.12.21),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苏联政治家,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林彪(1907.12.5-1971.9.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

一个是原苏联国家统帅,一个是中华赫赫战功排第三的元帅,斯大林虽然比林彪大29岁,但对他却是另眼相待,尊重有加的。并被称林彪是“常胜元帅“是有他的依据的。

抗日战争林彪指挥平型关,威名传中外。抗日战争开始,“恐日、惧日,”全国阴影笼罩,“不可战胜、战必亡“的论调散布华夏大地。林彪指挥平型关,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了日军的许多武器装备。打乱了日军的侵略计划,压制了日本侵略军嚣张气焰。平型关大捷使抗日军民士气大振,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通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了解了毛主席、朱总等人,但也知道了林彪。书中是怎样写林彪的呢?

林彪给斯诺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好羞,擅使计谋诡术以及和毛泽东保持着无以言喻的亲密关系。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称林彪是:红军天才战术家,他率领下的红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由此,林彪是天才战术家的美誉,也随着斯诺的这本《西行漫记》而扬名于天下!

与日军对峙阶段,林彪身披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缴来的高头大马,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阎锡山士兵以为是日军所误伤,从此,林彪患上“怕冷、怕风、怕光”之病,于是,中央、毛主席批准去苏联治伤。

到苏联,受到斯大林接见。当时正值德国法西斯外侵,苏方政府多次召开高层军事会议也邀请他参加。林彪的建议、预见性、判断性由苏联高层领导人的怀疑到信服,尤其德军围攻斯大林格勒建议以“空城计”,赢得了斯大林百万大军的调遣部署时间,让斯大林对这位小弟弟的军事指挥艺术非常欣赏,据说,斯大林给毛主席提出用15个军换林彪,不知真假。到现在还在一代代、一个个、津津有味的口传。

林彪回国后,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二大战役,从东北一路摧枯拉朽率千军万马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1955年成为十大元帅中最年轻,除了彭德怀外最能打仗、功勋最大的元帅。

抗美援朝时期,林彪去苏联要求军事援助,斯大林多次称赞他是“常胜元帅“,林彪不知可否的笑笑。但林彪得知斯大林不出兵援朝时,酒宴席上,斯大林给林彪敬酒,林彪竟不起立,也不喝他敬的的酒,这就是“常胜元帅”的独特个性吧。

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汉代历史典故灿如星河,数不胜数,具体有:死灰复燃、昭君出塞、前车之鉴、汗流浃背、

汗马功劳、楚汉之争、暗度成仓、捕风捉影

衣锦还乡、家徒四壁、赴汤蹈火、大材小用

安如泰山、唇亡齿寒、防微杜渐、拔帜易帜

断袖之癖、拔帜易帜、狐疑不决、后来居上

汉官威仪、聚米为山、噤若寒蝉、口不二价

夜郎自大、口不二价、牛衣对泣、千钧一发

悔过自新、破甑不顾、让枣推梨、人面兽心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绝世独立、倾国倾城

投笔从戎、舍本逐末、尸位素餐、率马以骥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画地为牢,终不可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金屋藏娇、望尘莫及、五里雾中、先发制人 异军突起、颐指气使、一丘之貉、一决雌雄 债台高筑、约法三章、置之度外、专横跋扈 不学无术、差强人意、豺狼当道、重蹈覆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志者事竟成; 推心置腹、投笔从戎、入室操戈、一问三不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