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谈话,竟能准确预知天下大势,建立大明王朝_江西_朱元璋_刘伯温

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和诸葛亮都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可以说,这两人都是中国人智慧的化身。

一聊起诸葛亮,或许很多人便会想起他和刘备的“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从而形成三国鼎足之势,继而北伐图取中原的战略宏图。后来刘备也正是按照诸葛亮的这番战略宏图去实现,终于形成了三国鼎力之势。

既然诸葛亮一出山,便有了“隆中对”的惊人之作,那么与其并肩的刘伯温刚见朱元璋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隆中对"呢?

答案是肯定的。至元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四人来到应天府,投靠了朱元璋。当时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江南就有很多割据力量,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

陈友谅无疑是最有实力的,自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来,陈友谅不断劫掠朱元璋和元朝的领地,先后占领了安庆(今安徽安庆),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今福建邵武)、吉安(今江西吉安)、抚州(今江西抚州)、建昌(今江西南城)、赣州(今江西赣州)、汀州(今福建长汀)、信州(今江西上饶)、衢州(今浙江衢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等地,势力不断扩大,在他最为鼎盛时期,势力范围覆盖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区。至少可以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四个省的势力范围,绝对是江南地区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仅仅是江苏和安徽的一小部分地区,还有就是浙江的中南部,全部加一起最多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个省的势力范围差不多。

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后,先后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后又率军渡江作战,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一强一弱),到底要先取哪个,后取哪个?朱元璋一直拿不定主意。

有一次,他问手下谋士,关于陈友谅和张士诚,到底该先打哪一个?

手下谋士们都认为想办法先吃掉张士诚,积蓄力量,然后再和陈友谅决一死战。

先弱后强,徐而图之,似乎这是最正确不过的道理,但是刘伯温看法却不相同。

刘伯温笑了笑,说道:“张士诚是婴城自守之人,没有什么好担忧的。陈友谅挟持主上威胁臣下,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此人的地盘又在我们上流,时刻想着消灭我们,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把他吃掉。只要我们消灭了陈友谅,那么张士诚就更加弱了,到时候可以一举拿下,然后再北伐中原,帝王基业就能创下了。”

朱元璋闻言后,大喜,颔首说道:“既然先生有妙计,不要吝啬,请全部说出来吧。”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明史 刘基传》

我个人认为,刘伯温对当时天下形势的这番经典论断堪比三国时的“隆中对”,朱元璋也正是按照刘伯温的这番论断,通过龙湾战役、鄱阳湖战役,一举灭掉了陈友谅,然后再一举拿下了张士诚,统一江南,最后不断派兵北伐,打跑北元,从而开创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