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保住性命,现在此诗几乎人人会背_朱元璋_刘伯温_自己的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创立明朝完全是白手起家。从这些就能够看出朱元璋绝对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但是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就,也并非是他个人的努力,他这一路上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扶持,以及跟随。

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个,对于这个名字我们一定感到很熟悉,刘伯温在历史中也非常的有名,我们也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刘伯温作为朱元璋身边的重臣,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因为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变得多疑敏感,也对刘伯温产生了怀疑,渐渐对刘伯温起了杀心,刘伯温知道后,用一首诗保全了自己。

刘伯温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刘伯温与朱元璋这一对君臣之间,也发生过许多的事情。刘伯温自幼聪明好学,学习东西也非常快,12岁就考中了秀才,25岁又中了进士。而那个时候正是元朝末期,奸臣当道,像刘伯温这样真正的人才根本受不到重用,只得了一个小官。

但是刘伯温心怀天下,即使官位低微,依旧用心治理,为百姓谋福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刘伯温看到了朝堂上更黑暗的一面,也深知自己所做的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心灰意冷之下就辞去了官职。刘伯温辞官回家后开始不问世事,一心专研读书,随着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开始小有名气。

展开全文

直到后来,朱元璋带兵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统治,身边急需辅佐自己的贤才,得知了刘伯温的存在,就想要刘伯温成为自己的军师。

为了表达诚意朱元璋亲自登门拜访,终于让刘伯温出山,从这以后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朱元璋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并让朱元璋顺利登基。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是立刻将刘伯温封为御史中丞和太史令,在朝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无人能及刘伯温,但是“树大招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宠信也让别人眼红,很多人想要从中离间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很快刘伯温就遭到了朝堂上一些小人的陷害。

朱元璋对刘伯温新生不满

这些小人默默观察刘伯温的言行,并将刘伯温说的话歪曲成

其他的意思,写在奏折上告诉朱元璋,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朱元璋也并没有在意,对刘伯温也没有丝毫怀疑。但是随着上奏的次数增加,让朱元璋经常能够看到刘伯温不好的报告,时间一久,朱元璋也开始心存疑虑。

在加上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这得之不易的皇位和江山,朱元璋绝对不允许出现一点差池,发现一点威胁都要揪出来,并斩草除根。

再加上后来刘伯温在求雨的祭坛下当场杀掉了大臣李彬,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更是一种无视他的表现,心中也就对刘伯温越发的不满。刘伯温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便借机向朱元璋请了长假,朱元璋知道后也同意了,后来刘伯温除了每年元旦回京外,其他时间都在老家。

就这样拖了几年的时间,刘伯温又以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彻底回家养老,这时候朱元璋就对刘伯温一系列的逃避行为起了疑心。

而刘伯温也将这一切看

的非常清楚,而且天下一片繁荣安稳,所以心中也是不愿意回去过着胆战心惊的官场生活,只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于是干脆对外宣传自己已经身死。

刘伯温凭一首诗保全自己

而朱元璋

的知了刘伯温的死讯后,竟然亲自来到了刘伯温的老家,对刘伯温进行探望,参加刘伯温的葬礼。来到刘伯温老家后看见了一座破庙,庙的墙壁上还刻着一首清晰

地诗句。出于好奇,刘伯温走上前看了一眼,诗句是这样写的: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多年的君臣,看到这几句话朱元璋也立刻知道了,这些诗句出自于刘伯温,聪明如朱元璋也明白了是刘伯温要对自己说的话。回想起自己与刘伯温互相扶持,陪伴,自己不应该轻易怀疑他,也知道了刘伯温是下定决心要回乡养老,不问世事了。朱元璋决定不再过问刘伯温的事情,让刘伯温安度晚年。

而朱元璋经此事情,也是幡然醒悟,自己对着好不容易得来的皇权握

的太紧了,以至于产生了多疑的毛病,最后连一直忠心陪伴左右的人都怀疑,还因此将人逼走,内心也是做了很大的反思。

而后来朱元璋也确实做出了很多改正,虽然没有完全改掉疑心的毛病,但是也收敛了很多。而这句诗也伴随着刘伯温以及他与朱元璋之间的故事,流传千年一直到今年,至今还被人广为流传,很多人都去背诵。

总结

虽然历史中关于朱元璋为人狠毒,疑心太重的评价有很多,但是朱元璋做这一切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人,为了让百姓在自己的统治下安居乐业,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皇帝。

其次,让朱元璋一步步走上皇位,是朱元璋的野心还有谋略支撑着他的,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也要有自己的野心,这样在前进的路上才会更加有动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