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真的不懂《论语》,还是为了大众能听懂故意那么讲?有人说人们对优秀国学文化《论语》、《道德经》等的传承方面存在“少读”现象,你怎么看_论语_国学_百家讲坛

于丹是真的不懂《论语》,还是为了大众能听懂故意那么讲

于丹,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其实不仅仅是于丹,几乎所有曾经在《百家讲坛》这档节目上露过脸的“专家”后来或多或少都被人诟病。

实话实说,既然是“百家讲坛”,就必须能够容忍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学术研究重点;从这个逻辑思维出发,于丹当然是“懂”《论语》的那个人。

于丹不仅仅“懂”《论语》,而且还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语录加工烹制成了“心灵鸡汤”;当初凡是喝了这碗汤的听众应该知道它的滋味。

换句话说,于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把《论语》中传达出来的“正能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上传播开来,也是一家之言;

当然,于丹所讲的内容也应该和那时的“国学热”有很大的关系,说不准也是电视编导的授意。简单说,于丹讲《论语》,那是她个人的理解,学术自由无可非议。

如同足球比赛,于丹在“上半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人家可是当年的网红,圈粉的大卡;她主要是在“下半场”没有把握好自己,人设崩塌;用一句套话,那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个人主义膨胀;学术可以与众不同,但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守相同的底线;也不知于丹下了《百家讲坛》以后是否能够铭记孔子的教诲: 吾日三省吾身?

如此说来,于丹不过只是懂了《论语》的皮毛,根本不知道儒家学说的真谛。

有人说人们对优秀国学文化《论语》、《道德经》等的传承方面存在“少读”现象,你怎么看

从小读《论语》,《道德经》等这类国学书籍有助于熏陶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孩子对古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提高阅读审美能力,对日后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人在儿童时期记忆力最好,先多诵读古诗词及经典,不要急着去弄明白意思,待到一定年龄后再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这样才能累积足够多的诗词,在大脑里形成语感,对写作和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

现代语大白话固然表达清楚但和古汉语相比不够凝炼,美感欠缺,古人寥寥数语便可说出许多事物及抒发情感,唐诗宋词堪称文化瑰宝离不开语言文字展现的神韵和审美情趣。从小多读国学文化,对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甚至气质的形成都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国学传统文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有一些内容已成糟粕,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暴露无遗,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文化,书籍出版工作者,把有代表性和积极向上内容的国学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少年儿童。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多给孩子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明白该学什么,该抛弃什么,让他们从小受到国学文化的滋养,明礼知理,思想深远,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传承好,发扬好!

《百家讲坛》从什么时候开始火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销声匿迹了

百家讲坛讲历史,其实许多观众对中国历史都非常了解,对历史上的得失成败也非常清楚。大家就只是想听听你这个专家有什么独到见解,有什么自己研究多时的结论和创意启发一下自己。如果照着历史书去读去背,那大家还不如直接去看书。但百家讲坛的问题是什么呢?讲述历史文化的所谓专家根本不是历史学者或大家,知识面比较狭窄或偏激,不能从哲学政治、经济各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所以提不起大家的兴趣和重视。同样的一件历史事物。哲学家看到了必然,历史学家看到了偶然,经济学家看到了货币购买力,而普通人群只看到了热闹。当今社会能人辈出,对同样一件事物,1000个人有1000种眼光和视角。许多现众的观察能力甚至比专家还强,所以听众不容易被忽悠!你如果没有从历史的全视角来看待分析问题,必然不能够让听众满意!更何况借着百家讲坛标心立异、胡说八道的伪专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