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真实的么,皇帝用了什么计谋?晏子二桃杀三士翻译_桃子_公孙_晏子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真实的么,皇帝用了什么计谋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中。这个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流行了,应该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这个故事讲的是晏子抓住对方的弱点,巧施计谋,轻易的就消灭了对方。

当年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都勇猛善战,为国家立下过功劳。但是,这三人由于自己的功劳卓著,也互相拉帮结派,就不把他人看在眼里。晏子认为,如果放纵他们继续为非作歹下去,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因此,晏子向齐景公建议,除掉这三个人。

齐景公却害怕这三人勇力,怕万一除不掉他们,反而会带来祸患。于是,晏子就为齐景公献上一计。那就是请三个人来,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来决定谁来吃桃子。

于是,公孙接和田开疆都先说了自己的功劳,一人拿了一个桃子。而没有拿到桃子的古冶子则述说了自己的功劳,让他们把自己的桃子退出来。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如古冶子,于是退出了桃子。但是两人感觉自己遭受了屈辱,都伏剑自杀了。古冶子虽然得到了桃子,可是他感觉为了两个桃子,逼自己要好的两个朋友自杀,自己实在是没脸活在世上,于是也自杀了。就这样,晏子没有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齐国的大患,安定了国家。

这个计谋十分有名,到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就喜欢唱《梁父吟》。这《梁父吟》里的主要内容就是“二桃杀三士”,可见此事已经成了谋略之士必修的内容了。

晏子杀死三个猛士的计谋,其实就是抓住了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所以才会一击必中。他从这三人平日里的无礼态度,料定他们肯定争强好胜,互不相让。同时三人又勇猛无敌,自视甚高,不能忍受羞辱。

于是,晏子就用两个桃子挑起他们的纷争。在两个桃子的背后,这三人更看重的是吃桃子的荣誉。于是,他们果然为了桃子而你争我抢起来。最终,古冶子的功劳最大,其他两人由于不能忍受羞辱而自杀。剩下的古冶子也因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羞愧,因而自杀。

晏子就是抓住这三人追求荣誉,不甘下人的心理态度设计了这个计谋。这种设计的办法,也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的教材。后人用这条计谋,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剧。

晏子二桃杀三士翻译

《晏子二桃杀三士》的翻译: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奉景公,凭着勇猛有力能徒手搏击猛虎而闻名齐国。 晏子在他们面前走过,谦逊地小步急走,他们三人却不起身。 

晏子入朝拜见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蓄养的勇猛之士,对上有君臣之义,对下有长幼伦常,对内可以禁止暴力,对外可以威慑敌军,国家因为他们的功绩而得到好处,臣下也敬服他们的勇力,所以使他们的地位尊贵,让他们的俸禄丰厚。 现在君王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大义,对下不讲长幼伦常,对内不能禁止暴力,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是危害国家的人啊,不如除掉他们。”

景公说:“这三个人,搏击他们恐怕不能成功,刺杀他们恐怕不能刺中。”

晏子说:“他们都是有勇力能攻取强劲敌人的人,但是不讲长幼之间的礼让。”于是请景公派人送了两个桃子给他们,说:“你们三人何不按功劳的大小来吃桃子呢?”

公孙接抬头看着天叹息说:“晏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啊! 让景公计算我们的功劳,不能得桃子的,就是没有勇力的人,人多桃子少,怎能不按照功劳大小来吃桃子呢? 我公孙接曾经一出手就徒手打死了一只敢于驱逐老虎的猛犬,再出手又打死一只产仔后的母虎,像我公孙接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说完就拿起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田开疆说:“我手执兵器两次击退三军齐备的强大敌人,像我田开疆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说完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古冶子说:“我曾经与君王一起渡黄河,大鼋咬住着左面拉车的马而潜入暗礁激流之中,那个时候,我年纪尚轻不会游水,就潜入水中步行,逆水前进了百步,又顺流行了九里,捉住大鼋并杀了它。 我左手握着马尾,右手提着大鼋的头,像白鹤飞跃一样跳出水面。 渡口的船夫都说:‘是河神!’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大鼋的头。

原文: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扩展资料:

《晏子二桃杀三士》原文出自于战国刘向的《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像我古冶子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 你们二位何不把桃子交回来!”说完拔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猛不如你,功劳也不及你,我们拿走桃子而不谦让,是贪功的表现;如果不死,就不是勇士了。”二人都退还了他们所拿的桃子,刎颈而死。































































































































































































































































古冶子说:“两位都死了,我却独自活着,这是不仁;用言语羞辱别人,来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 不满自己的行为,不去死,不算勇士。 虽然可以这样说,他们二人同吃一个桃子是合适的,我一人吃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说完也交还桃子,刎颈而死。































































































































































































































































使者回去禀告说:“三人都死了。”景公用官服收殓了三人的尸体,用葬士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内容是什么出自何处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释义:晏子让齐景公赐三士二桃,让他们论功食桃,终致三士自杀而死。后遂用“二桃杀三士、齐相计”等谓施用阴谋手段杀人;用“齐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谋害的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内容是说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借刀杀人:指让别人的情况去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提供优势。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引证:明代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翻译:说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死范仲淹。

引用:清代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周老爷因为胡统领不能遂他的心愿,晓得这里县丞单太爷神通广大,他二人从前在那里又同过事,交情自与别人不同,所以特地进城拜望他,同他商酌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

例句:他打算借刀杀人,借你的力量来打击我,所以才不断地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他这一招厉害,既交了新朋友,又借刀杀人,除掉了眼中钉。

2、二桃三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拼音:èr táo sān shì。

引证: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翻译: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例句:狡诈的国王,二桃杀三士,以计谋除去了心头之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桃杀三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