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攻城”是个什么典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到底怎么讲现代战争有用吗_孙子兵法_攻城_伊拉克

本文目录

  • 其下攻城”是个什么典故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到底怎么讲现代战争有用吗
  • 如何评价“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如何运用到目前的商场中去
  •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其下攻城”是个什么典故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

上兵:用兵的上策。

交:结盟,交好。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到底怎么讲现代战争有用吗

【苏联解体是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美国上兵伐谋的经典是海湾战争。】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孙子兵法》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中国2500年前的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西方称为东方兵学之祖;西方德国200多年前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西方兵家之祖。《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早2000多年,谁先谁后不言而喻,客观的说,《战争论》是在《孙子兵法》基础上发展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无论成书时间的早晚,还是内容的继承发展,《孙子兵法》无愧是世界的兵家鼻祖。

对于战争的含义和表述,《孙子兵法》高度概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论》用了八个章节,三万多字叙述“战争”的含义,其中只有一句话准确而概括:“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孙子兵法》中“兵者”的“兵”,就是指战争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死亡或者生存所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战争论》用三万字解释战争,谁能够有耐心记得住呢?

战争是人类生存竞争的产物,战争是优胜劣汰进化的组成部分,战争也是有规律的,战争也是有交战法则的,这就产生了研究战争规律的人,由此诞生了诸多的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谋”,“谋”必须有所依托,用两个字表达就是“势”。简单的说,“谋”就是策划、运筹,谋的是“势”,“势”就是力量、实力。

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那你怎么才能战胜对方呢?这就是兵法研究的内容。《孙子兵法•谋攻》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前一句话,不打仗而让敌人屈服,是政治家、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后一句话,是统帅、兵家的纵横捭阖,是战争的制胜法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说的,打一百场战争都胜利,并非最好的战略结果,战争总是会死人的,还会大量的死人,歼灭敌人三千,自己也会损失八百人。不使用战争的手段,而通过非战争手段:政治较量、军事对抗、经济制裁、外交斗争、舆论宣传、策反瓦解等等,让敌人、敌军、敌国最终崩溃,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以往的解释是:“用兵的上策是和敌人比拼谋略,其次是和敌人进行外交斗争,再其次是对敌人发动战争,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市。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自古以来,大多都是这样解释的,今天的很多军事理论家也是这样解释的。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就是错误的,但是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在《孙子兵法》中,“谋”字在不同章节、段落中有不同的含义,战略、谋略、战术、计谋等等。冷清先生个人认为,上兵伐谋的“谋”,在这里是战略部署的意思,并非通常人们认为的对敌谋略。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国家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等等,都得围绕打赢战争而部署动员,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而孤立敌对国家,战略部署完成后对敌国展开全面军事打击,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必须攻打敌人坚固的城市。战争中攻打敌人的城市,也是不得不进行的军事行动。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家层面全方位的冷战对抗,时间漫长资源消耗巨大,策反和瓦解对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最终将敌国、对手拖垮、耗死;上兵伐谋,是军事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打击,歼灭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用战争的手段达到某种战略目标。现代或者当代,《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现代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伟人毛泽东,并且还有独创性的发展;当代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美国人,以往我们都小瞧了他们。美苏冷战、苏联解体,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应用“上兵伐谋”的典范。

【美苏冷战45年苏联解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

二战结束伊始,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国组织,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抗,这就是后来历史定义的“冷战”。三八线、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地缘性标志,根据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雅尔塔宣言”“波斯坦公告”,剥夺了德、意、日轴心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法获得的利益,划定了美苏两大集团的势力范围。在西方,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首都虽然是苏联独自攻克的,根据协议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东方以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为界,划定了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日宣战后遵守了协议规定,进军到三八线就终止了,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两个国家“北朝”和“南韩”。

两大阵营对抗的两个领导者美国和苏联,他们一开始制定的整体战略是相似的,尽可能地避免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以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影响力、意识形态、势力范围等等诸多方面。尽管美苏两个核大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代理人战争却贯穿冷战全程。代理人战争的实质,是两大阵营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渗透蚕食对方的势力范围而爆发的。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5年的越南战争,四次中东战争,1980年的两伊战争,1981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军备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大特点,双方生产、储备大量的军事装备,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超越对方的军事力量,以期达到威慑压制对方的效果。美苏两霸都是“核武器”大国,谁也不敢轻易地和对方开战,因为核武器是毁灭性的。军备竞赛的结果演变成“核武器竞赛”,美苏两霸生产装备的“核弹头”均在万枚以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的触角,升入到太空领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就是引诱苏联跟风,拉垮苏联的经济。

《孙子兵法》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注解是这样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文眼要点,不使用战争的手段,全方位的和对手敌国冷战,这才是正确的战略方法呀!美苏冷战当然也就少不了间谍战、舆论战,美国有中央情报局,苏联有克格勃,他们是干什么的,就是偷取敌人的情报,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民心,瓦解策反敌人中立场不坚定者,从而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

美苏拼国力民心的全面对抗,真的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拉力赛,就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是不容许出现重大失误的。美国苏联都出现过失误,美国的失误较少而苏联的失误较多。朝鲜战争中国参战后,美国被中国打回三八线,战争打了三年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美国总统杜鲁门突然醒悟,中美打成这个样子,苏联还没有出手,决定结束战争。一个美国将军说了著名的那句话:“在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同样的,1975年,美国终止了打不赢的越战,1979年美国和中国建交,卸下了两线为敌的包袱。

反观苏联,赫鲁晓夫主导“中苏交恶”,把自己的盟友变成对手。“古巴导弹危机”虎头蛇尾,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让同一阵线的小兄弟们很不满意,波兰统一工会上台,意味着华沙条约解体。出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军备竞赛搞垮了国家经济,政治腐败导致意识形态垮塌,戈尔巴乔夫的“休克疗法”,直接把苏联政治、经济都搞崩溃了。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戈尔巴乔夫竟然默许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为苏联全面解体开创了先例。1991年苏联轰然垮塌了,美国取得全面的胜利,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海湾战争是美国学习《孙子兵法》,使用上兵伐谋的取胜的典范】

两伊战争以前的伊拉克面积43.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盛产石油。海湾战争以前的伊拉克,在中东、中亚地区绝对是一个强国。拥有常备军一百多万,民兵接近二百万,军用飞机2000多架,其中战机700多架,坦克一万多辆。伊拉克也是久经战阵的国家,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之久,当然两伊战争也可以称为代理人战争,正是因为两伊战争的缘故,伊拉克从富庶国家变成了债务国家,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主要债权国。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债务谈判破裂,萨达姆借口科威特一百年前是伊拉克的附属国,悍然发动对科威特的入侵,20多万军队、2000多辆坦克开进科威特,占领了科威特全境。第二天,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发表声明:“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赤裸裸的侵略”,第一时间表明了美国的态度。既然是侵略,美国警察就要管这个事情,很快美国高层就确定了美国的国家战略,维护石油美元、维护石油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是美国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必须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美国针对伊拉克的国家战略确定以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全方位的国家战略部署、动员即刻展开,核心任务是全面的军事动员和部署。政治、外交层面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用成熟、详实的报告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安理会通过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以及达成一致谴责和制裁的11个决议。美国动议通过第668号决议,确定了对伊拉克动武,规定1991年1月15号,是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众多的联合国决议,让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美国动员并部署军队的同时,凭借联合国的多个合法决议,动员了37个国家出兵,组成38国组成的“多国部队”。美国及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部署了100万军队,其中美军73万之多,10个航母战斗群、9个两栖打击大队,数百艘舰船,一万多架作战飞机,数百万吨军事物资。美国白宫任命美军四星上将“施瓦茨科谱夫”,为海湾战争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在制定具体作战计划的同时,紧急印刷了一万多本《孙子兵法》,参战美军连级以上军官“人手一册”。

由于美国的科技太强大,美军的装备优势太明显,战后人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海湾战争还是《孙子兵法》的胜利。美军在五个月时间的部署当中,从来没有间断对伊拉克的侦查和轰炸,而萨达姆在五个月当中,也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反突击,从而打乱美军的军事部署,判断美军将来发起进攻的方向。五个月时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有条不紊的部署,美军在小规模的侦查活动中,只有一名女兵被伊拉克方面俘虏。

1991年1月17日,由于伊拉克拒绝从科威特撤军,美军主导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每天出动两三千架战机,对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伊拉克军队则消极防御,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隐藏在地下,并用萨姆导弹攻击以色列,试图引诱以色列反击,从而争取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色列为配合美国表现的相当克制。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伊拉克军队完全是消极防御,没有组织任何大规模的地面反击行动。

1991年2月23日,美军及多国部队展开“沙漠盾牌”行动,出动了战机十万架次,投掷了十万吨炸弹,发射战斧导弹288枚,发射空射巡航导弹35枚。24日4时,美军及多国部队在5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从沙科、沙伊边界发起进攻。其实,美军和多国部队正面攻击,只是美军为了吸引伊拉克的注意力。施瓦茨科普夫按照《孙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命令美军精锐的第十军团十几万人,上万辆装甲车辆,秘密的横穿在沙伊沙漠地带,横跨300多公里的伊拉克沙漠,意图包抄伊拉克前沿巴士拉地区,切断伊拉克驻守科威特的30万军队的后路。

26日,苏联间谍卫星发现了美军横穿沙漠的行动,苏联方面通知给萨达姆,萨达姆命令驻扎在伊叙边境的伊拉克第三军司令,紧急出动堵截美国横穿沙漠的第十军,这一切都已经晚了,第三军团距离巴士拉近千公里,远水解解不了近渴,萨达姆宣布停火,命令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20多万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拥挤在伊科公路上,完全成为美军和多国部队空军的靶子,几百公里的公路上留下数不清的伊军车辆和装备,28日,美军停止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完败。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崭新的历史军事史实,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

如何评价“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如何运用到目前的商场中去

孙子兵法谋功篇: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后面还有一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为了扩大本土范围,当年的战火硝烟时,谋略、外交已成为在解决强国与弱小国之间谈判筹码。旨在折衷与妥协,趋避利害,让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实在妥协不了了,才出兵功城。这是两败俱伤的事,万不得已不会动用武力。强国尚且如此谨慎,也直接反应了国泰民安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今日风云瞬息变化的商场,没有了硝烟,但是,战场处处旨是。同行与同行间的竞争,一样体现当年弱肉强食的残酷。甚至于,不同行业都在开始做多元化发展布局,无边界的产业板块变化更是开始弥漫。美团做打车,滴滴也开始做外卖了,还有什么行业不能兼并?这个时代没有稳定一说,今天你停止脚步,明天或许就被强融了。

所以,谋略---不管古时今日,特别重要。蛋糕就只有那么大,可以分你一点,也可以全部占有。高枕无忧那是不能想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同行竞争对手一切核心策略,成为策略手段之一。有一句也是孙子兵法的话: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贻。只有充分了解对手,认识自己优势所在,逐步布局下一步,让彼此间敌对的情形,或变成相互捆绑的关系,即可把蛋糕做大,也让行业变强。

前景道理是摆在桌面。不入心肺,戒备会一直存在,毕竟人心隔着肚皮。外交,就像润滑剂,让彼此调和。行业间的相互通联,也更好地了解对方布局思维,提前防御。

战争面前,少不了伤亡。你无法预估对手下一步棋会不会直接跳到你家里面,用不一定上得了桌面的手段直接挖走你的衣食父母。培养好有远见的队伍,顺势应变。

今年滴滴和美团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场较量,也因了他们这场激战,科技时代的无边界扩张,日益成为新一轮的洗牌。不让对手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你打我左手,我也有能力打你右手的战略,既是进攻也是防御。当有一天,有人攻城,便可以大吼一声:“尔要战,便战”!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有哪些例子

《孙子兵法》里的《谋攻篇》讲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最上策是伐谋,然后是伐交,第三才动刀兵打,最糟糕的是攻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攻城。

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伐掉对方的计谋,伐是谓语,谋是宾语,伐掉他的谋,要打消他的计谋,目的是要把战争消灭在萌芽阶段。

  • 一种是伐掉他主谋的人,让他丢掉主心骨,就没法打了,没人出主意了。

  • 还有一种是伐掉他心头的念想,让他自己不想打了。

举个例子:

东汉的开国名将寇恂,去讨伐一个拥兵万人的叛将高峻,之前打了一年都打不下来。

寇恂大军一到,高峻就派军师皇甫文为使者来见,寇恂二话不说,把皇甫文直接推出去就斩了,然后让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他的军师没礼貌,已经被我杀了。如果他要投降,赶快投降;如果不想投降,那就固守吧,看看能怎样。”

高峻马上就投降了。

寇恂手下的将领们就看不懂这是什么高招。皇甫文是军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怎么也不问他一句就把他斩了,然后叫高峻投降,他就降了呢?

寇恂解释,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探我们的虚实。

“留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

如果留下他,放他回去,皇甫文一路来观察我们,他就已经想好了怎么跟我们打,回去他俩就商量,定计来对付我们。我把他杀了,高峻就没了主心骨,他就吓破了胆。这就是上兵伐谋,他伐掉了高峻的谋,这个谋就叫皇甫文。

其次伐交

伐交是要伐掉他的外交,破坏他的外交,绝了他的外援。

举个例子:

战国谋士合纵连横,苏秦、张仪都是干伐交的活。张仪伐掉楚怀王和齐国的外交联盟。

楚怀王是合纵抗秦的盟主,又和齐国结盟,这时他的势力在秦国之上了。秦国的丞相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访问楚国,引诱楚怀王,说如果你跟齐国绝交,和秦国结盟,秦国愿献出桑榆之地六百里给楚国。

楚怀王为利益牵引,马上派人去跟齐国绝交。绝交后,又派一个将军去秦国接收桑榆之地。张仪称病不出,不见。

楚怀王检讨自己,张仪丞相是不是不信我?他再派一个勇士去齐国,当面辱骂齐王,让全天下都看到他跟齐国已经彻底闹翻,来取信于秦国,取信于张仪。

齐王莫名其妙受到这么大的侮辱,勃然大怒,不仅跟楚国绝交,而且马上转头,他先去跟秦国结盟了。

这时张仪病好了,接见楚国的使臣,兑现承诺,给楚国桑榆之地六里。之前答应的是六百里,这时候只给六里。楚怀王发现被骗,恼羞成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是没有齐国联盟,他哪里打得过秦国呢?楚国大败,就此衰落。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动刀兵里最糟糕的是攻城,因为攻城的代价最大。《孙子兵法》说,攻城是万不得已之法,因为你要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这得三个月时间,挖战壕,堆土坡,构筑攻城阵地,又是三个月。久攻不下,主将暴跳如雷,失去理智,哇哇叫着让士兵冲锋,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攀援而上,结果被杀掉三分之一,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所以说,攻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攻城是下下策。

举个例子:

民国名将傅作义,他一生最大功绩是向解放军献出了北京城,让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而傅作义最厉害的就是守城,他是民国守城第一人,成名作就是涿州之战。

直奉大战,那时候傅作义在阎锡山麾下。敌方奉军得胜,但是傅作义率一支孤军守涿州城,内无粮草,外援断绝,但他就是不投降。奉军五万人攻他几千人,攻了两个月,攻城总指挥张学良,飞机大炮燃烧弹各种狂轰滥炸,恨不得把涿州都轰平了,傅作义还在守,奉军一冲上去,就被他打回来。

张作霖因此大为恼火,亲自上阵指挥第七次总攻击,他可没下令士兵像蚂蚁一样攀登城墙,他要给傅作义整点高科技,命令向城内发射了五百发毒瓦斯弹。他以为这回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了,谁知步兵一攻城,城上依然枪炮齐发,还是拿不下来。

这回张作霖也服了。说咱不打了,围起来,饿死他!这时候阎锡山看到也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指示傅作义议和,傅作义接到上级指示,这才和张学良签了合议,开城投降。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

含义: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扩展资料: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

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

字面意思会用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别人的战略意图。伐谋其次的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

伐交再差点的呢,就尽量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伐兵最差的方法就是爬城墙去攻城,损失很大。

《孙子兵法》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珍贵结晶。长期以来,人们一般将它归入齐文化范围。

比较公允的意见应该是《孙子兵法》显示着多元综合的文化品格,它在弥漫着齐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吴文化特色,它的成书实际上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沟通、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典兵学开放进取、兼容博采、随时创新的时代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