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人类将如何消灭战争_番号_建制_会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歼灭 番号 建制 会战

本文目录

  • 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
  • 人类将如何消灭战争
  • 什么叫成建制
  •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 歼灭的拼音

请问在战争以及和平年代,一支部队在面临什么情况时,会被撤销番号

1940年10月29日,惨烈的关家垴攻坚战打响,第二天下午,陈赓将军发现386旅进攻受阻且伤亡较大,在电话里向彭总建议:“此处的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敌人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彭总断然予以拒绝。

不久在前方指挥的刘帅也打来电话,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彭总仍然态度坚决,争吵中刘帅有些发火:“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老总也来了犟脾气:“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彭总当然是气话,但足以说明撤销番号对一支部队的心理冲击,尤其是战争年代。其实从理论上说,彭总还真没有撤销129师番号的权力,因为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授予的部队番号,发放和撤销的权力也自然归于军政部,而何应钦把持军政部长这个重要职务长达14年之久。那么129师的番号又是从哪来的呢?这就是番号撤销的第一种情况:部队裁撤。

话说西安事变之后,老蒋对抓他的东北军恨之入骨,扣留张学良之后,便以前的方案,最终将16万东北军缩编为六个乙种军,因此每军只辖两个师(原辖四师)。而张学良的部队原有18个师,因此缩编后空出来的第115、第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就被取消了,红军改编时何应钦选择这三个师的番号授予,多多少少有故意的成分。

还有三个师的番号哪里去了呢?原来除两个师投蒋之外,东北军第109师在早期进攻红军的直罗镇战役中,被彭总率部全歼,师长牛元峰毙命。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军政部非但不予补充重建,反而借机取消了该师番号,削弱杂牌军的目的昭然若揭,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致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因素之一。所以,这就是撤销番号的第二种情况:部队覆灭。

当然,这只是对杂牌军的处理办法,如果是嫡系部队全军覆灭,军政部会立即补充人员武器,重建部队并恢复番号。比如之前撰文提到金门战役中的敌人,从胡琏的兵团番号(第十二)到高魁元的军番号(第18军)再到师级番号(第11师)通通是重建的,番号甚至一直恢复到团,而我们知道,这个兵团的所有建制在淮海战役中跟随黄维一起,都被我人民解放军全部消灭了。

“皖南事变”爆发后,重庆政府第一时间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并撤销了番号,因此我方重建的新四军实际已并不在何应钦军政部的花名册上。同样,八路军正式称谓“第八路军”的番号,原本是属于粤系军阀“南天王”陈济棠的部队,1936年陈济棠反蒋的“两广事变”失败后,部队番号被撤销,1937年何应钦又分配给红军。因此这也就是第三种情况,只不过前述两个案例何应钦干得都不怎么地道。

真正因为“部队叛变”被取消番号的例子,其实是曾经台儿庄战役的功臣庞炳勋,他的第3军团(就13000来人)是西北军的底子,徐州会战后因功升格为第24集团军,以庞炳勋为总司令,被顶在华北前线抗日。1943年庞炳勋被俘投敌,成为可耻的汉奸部队,第24集团军的番号被当即撤销。直到1944年王耀武晋升集团军总司令,这个番号才又被重新起用。

第四种撤销番号的情况是:作战不力,比如1939年军事委员会鉴于第10军梁华盛所部在冬季攻势中攻防皆菜,明令第10军与李玉堂第8军合并重建,按道理部队应该继承第8军的番号,因为军事主官和主力师都来自第8军。不过由于这两个军的番号都是北伐时期就成军的老部队,所以李玉堂改任第10军军长,第8军的番号给了刚刚升格的郑洞国,李玉堂就此带出来一个“泰山军”。

所以里面也包含了第五种情况:部队合并,最明显的例子是原我军第54军的番号来历,它是由四野的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的,其中的典故和逸事想必军迷们大多知道。战争时期,差不多就是以上几种撤销部队番号的情况,至于是否重建,那要看统帅机构的宠爱程度和心情了,比如第18军就一定会重建,因为那是中央军嫡系、“土木系”起家部队,而陈诚当时正是权势薰天。

至于和平时期部队的番号撤销或改变,大多由于裁军和军改所致,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必然会有些部队番号被裁撤,也肯定会出现感情上的不舍,毕竟番号承载着一支部队的历史和荣誉,这方面就不展开多介绍了,见谅。

人类将如何消灭战争

人类社会,有压迫的地方就有战争,又如何去避免战争,形成一个安乐和陸的社会国家,靠的是用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逐步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帝国主义的霸权行为,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要实現共产主义,是要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去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制度,在这漫长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用最完全,最先进的制度,用合理的方法,用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及事业,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制度,用一切力量反动世界霸权主义,最后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現,人类就能消灭战争,给世界带来和平。

因此,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必须由全世界无产者,爱好和平的人民,联合起来,由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相互支持,共同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霸权主义的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在根本利益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消灭战争。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消灭战争的看法,谢谢大家,到此为止,下次再会。

什么叫成建制

什么叫成建制?

这个问题,有点冷。

建制,就是军队中建立起来的体制和编制。成建制,就是该作战单位全体人员。在我军中,建制单位从大到小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所以成建制在不同建制单位下指的就是某军全体指战员,某师全体指战员等等。

在战争中,保全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成建制突围。

如果被敌人包围,应该尽量实现成建制突围,否则伤亡会很大。著名的中原突围中,中原军区下属的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二级军区和7个纵队,只有皮定均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实现了成建制突围,其他部队都遭遇了建制被打散,但没有被成建制歼灭。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被国军8万人围攻,新四军第一纵队电台被击毁,付秋涛将军带领2000多人顺利突围,成为皖南事变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南京保卫战中,大多数国军被包了饺子,不少人死在了江北的码头上,可是就有2支部队实现了成建制突围。这就是粤军部队的第66军和第83军。这两个军能够顺利突围,实在是因为他们服从命令又勇敢。当时唐生智命令黄埔嫡系向北坐船逃离,命令杂牌军向南消耗敌人。没想到,怕死的在长江边上被打死了,只有这两只粤军部队向南正面突围,反而赢得了一片生机。

成建制歼灭。

成建制被歼灭,就是我们常说的成建制在解放军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被成建制歼灭的情况。第一次是湘江战役中,红军34师在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的领导下,掩护中央红剧突围,成了绝命后卫师,伤亡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战后这个师仅剩下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因跳崖被救未亡。

东北亚战场上,180师与军部、兵团部失去联系,选择了分散突围,大部分被歼灭和俘虏。数据显示,后来陆续归还建制的人数近4000人,引起很多人怀疑。

抗日战争中,常德保卫战中的余程万57师,衡阳保卫战中的第十军都是成建制被歼灭了。解放战争中,五大主力如75军、5军、18军、新一军、新六军等都是成建制被歼灭。国军中比较强还最终逃到台湾的,只有52军。辽沈战役中,52军从营口坐船,三个师只有一个师被解放军全歼,另外两个师虽有伤亡,简直基本完整。

成建制投降。

战场上,出现成建制向敌人投降或投诚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很丢脸的事。可是这种事,因为我军俘虏政策执行的比较好,敌人成建制投降还是比较多的。

战场上的成建制投降,最典型的就是北平和平解放、长沙和平解放等。不过这真的是一个技术活,没有硬桥硬马的真功夫,真的干不出来。

东北亚战场上,美军步兵第25师黑人步兵第24团C连,在云山以南的一片树林中被我39军包围。这个黑人连,本来在美国就很受歧视,如今直接举起白旗,全体向我军投降。这在美军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抗日战争中,有数据显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上百万向日军成建制投降,这些成建制投降的国军,有的直接就被杀了(南京大屠杀),有的则是编成伪军为日本人效力。其中溥仪的伪满洲国成立时,汉奸军队总兵力8万,有7.5万来自于东北军各部。毫不过分地说,伪满洲国的伪军,其实就是张作霖的老班底。

军事历史上常见的“成建制突围”“成建制歼灭”“成建制投降”就是这些了,你还知道那些故事,快来说说吧!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大概是因为盲目地照抄某科上的数据,或者是出于某种“YY”的心理,目前许多的网络文章和视频,对抗战期间各战役歼敌数字的夸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轻松干掉10万、那里随便消灭5万,完全无视日本鬼子的难打和抗日之艰难。动不动就是抗日名将薛岳歼灭日寇10万的论调,按日寇第11军20余万人的兵力规模,以薛伯陵的歼敌速度,抗日战争早在1942年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坚持认为,薛岳确实可以视为抗战期间,正面抗日战场作战最为积极主动的战区司令长官,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经常夸大战果,其实这也是当时国军将领的通病,既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也有配合宣传上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而日本人也不愿意让太多的伤亡数字,来刺激东京的政府和民众脆弱的心,在战报中大幅压缩战损,于是一个玩命注水,一个拼命缩水,造成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战报数据相差特别悬殊。

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将战场范围、时间跨度、动用兵力通通较大的战役称为“会战”,有据可查的是总攻23场大型会战,这其中有些会战的规模是不太大的,比如豫南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等等,每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有限,那么无论胜败,中国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大量歼敌。真正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因此讨论歼敌最多的战役名称,只需要在上述会战中比较即可。

一、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日俄战争的惨烈战事,因为在此之前鬼子们并未遭遇过如此顽强的大规模抵抗,会战中日军动用兵力25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战场的亦有70万野战陆军。在三个月的会战中,日军主力第3师团、第11师团和第101师团的战死数量都超过3500人,而第9师团的死鬼达到了5000余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第101师团,经过多次补充后累计伤亡高达15000余人。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淞沪会战中日军总伤亡约为40000余人,其中战死20000余头,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累伤的,也就是轻伤后经过治疗再上火线又受伤的,按照战场上的通常伤亡比例,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战伤数字绝不低于60000人,如果再加上战病的数字、以及在杭州湾登陆之第10军的损失,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总数,应在90000人左右(死20000余),只多不少(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0万人)。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6月打响,至日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于10月末窜入汉口为止,期间整整历时四个半月的时间,日军动用了九个师团和大批野战补充兵共计35万人,他们宣称战死7000余人、战伤25000人,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这个之前有过专文。因为仅在万家岭和富金山两次战役中,日军抛尸数量就超过了6000名,那么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大别山南麓,第6师团等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因此,综合几个版本的抗战细节研究,武汉会战日军的战死数量当在15000名左右,类推整体伤亡和病患数字应该在80000人左右。徐焰将军根据对日军补充情况、损耗情况的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100000人,即伤亡50000人、病患50000人,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仍然以武汉会战歼敌80000人来计算。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应该是数字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在1941年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击毙日军33900余人、击伤23000余人(俘139人),因此日军伤亡总计57000余人。而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承认的伤亡,仅有10000余人(日军战报则称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显然,薛岳的战报是肯定有水份的。

因为在这次会战中,作为牵制性作战的第11军只出动了三个师团外加两个支队,此时日军各师团已完成“三单位”调整,兵力最多者也就在20000人左右,是故日军动用总兵力准确数字为84000人。如果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日本人被毙伤的已经超过68%,也就是第11军的机动力量基本覆灭,那么第九战区30万大军为何不乘胜收复岳阳、甚至直下武汉?这不是扯么。

多方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根据日军主力第3师团的伤亡情况,其实可以基本判断出,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伤亡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8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战绩了。

四、长衡会战。

所谓长衡会战,是指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于湖南段长沙和衡阳两个地区的战斗,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指挥无方,日军几乎是轻取城池,所以损失也比较轻微,其战斗损失主要是在进攻衡阳时造成的,方先觉率领第10军死战不退,用卓越的守城战术奋战47日,让日本人如临地狱。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多次介绍过,综合几个版本以及中日两方军史学者的研究,日寇第11军在衡阳战役中的伤亡应该在48000人左右,其中战死不低于15000人。日本作家伊藤正德认为日军战死10000余,总计伤亡19000余,这就违反战场常识了,伤亡比例不可能如此接近,通常在一比三、一比四左右,所以这个日本人的话不足信,还是按李玉堂当年问询日军高级军官的结果比较靠谱,那么再加上日军在长沙方向上的损失,长衡会战日军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在这四场会战之外,顺便列举一下其他战役日军的损失情况,包括台儿庄大捷的徐州会战,日军伤亡26000余人;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毙伤日军15000于人;包括余程万死守常德的常德会战,日军伤亡15000余人;王耀武大破日寇第20军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35000余人;至于薛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的数量分别为15000人和10000人左右,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于是败了。

所以你说薛岳将军在抗战中率领第九战区官兵消灭了5到6万日本人,那是基本靠谱的,非得说歼敌10万什么什么的,笔者不认为是在夸耀他的抗日战功,反而是埋汰人家。何应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宣称击毙日军48万余(也不太准确),那么按重庆政府的统一说法,薛岳所部的毙敌数字几乎占到了8.3%(以击毙40000人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严重忽略了其他抗日战场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奋战。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歼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三甲战役,分别是第一名淞沪会战、第二名武汉会战、第三名长衡会战,考虑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了70余万人,武汉会战更是出动了110万大军,而方先觉仅仅率领18000人的部队(包含暂54师一部)能够取得毙伤日军48000余的战果,则其单位歼敌数量,绝可名列整个抗战之冠!

战后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的资料显示,日本投降前在华阵亡军人总数为:431100人(东北26500人、大陆其他地区400600人),到日本投降以后,这个数字又增加到504100人,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地)的海陆军死亡人数合计:2121000人,这个数字只能做一参考,因为那个死鬼社的牌位一直在增加。

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就不计算在内了,那毕竟是在异国战场,而非中国抗日战场上。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1947年9月间,许世友领导的胶东保卫战打得很不理想,在敌范汉杰第一兵团(亦称胶东兵团,以六个整编师为主,加王耀武守点部队还真差不多是十个整编师的兵力)的疯狂进攻下,胶东地区几乎全部沦陷,用以保持和东北海路联系的烟台和威海两个港口也丧失掉了。仗打的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从诸城战斗开始,未能形成一次真正的大型歼灭战,遂使局面逐次被动。

(整编第9师王凌云)

范汉杰指挥的六个机动整编师,包括整8师、整9师、整25师、整45师、整54师和整64师,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是李弥整8师、黄百韬整25师和阙汉骞整54师,自9月1日起,敌第一兵团分三路大举进犯胶东解放区。范汉杰的战法是“锥形突进,分段攻击”,当时许谭指挥的部队有华野2纵、7纵、9纵和后来组建的13纵,但却分为内外两线兵团,其中9纵和13纵在胶东腹地,之前在南麻战役中伤亡较大的2纵和7纵在外线作战。

谭震林指挥外线兵团的第一战,选择了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粤军整64师,我军集中2纵、7纵和部分地方武装秘密集结于诸城外围,一俟整64师157旅进入诸城县城,立即将其包围发起攻击。然而从9月9日的午夜打到11日凌晨,尽管已经占领县城大部并接近敌旅部,但是由于负责阻援的2纵6师动作不及时,整64师师长黄国梁率领的131、156两旅很快兵临城下,谭震林和韦国清认为继续打下去会陷入被动,遂下令撤出战斗。

(2纵司令员韦国清)

诸城战斗,我军歼敌1500多人,但是尚未能吃掉敌人一个整编旅,2纵和7纵的部分指战员由此情绪不高,甚至要求离开胶东南下随华野主力作战,可见打夹生了的歼灭战副作用有多大,总体而言,谭韦的兵力不足确是主因,实力大损的2纵和7纵加一起,在兵力上对敌人一个整编师也不具备多大优势,所以很难迅速吃掉这股敌人,而9纵和13纵又远在胶东内线。

陈毅和粟裕也于22日致电谭韦首长,指出:“我们认为,此次诸城战役,既缺乏坚持亦未集中兵力”,不久以后的10月5日,许世友直接指挥9纵和13纵在红石山再次截击敌整编第9师,大战三天三夜,虽然将敌人击溃和逐退,但是我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始终未能消灭整9师主力。随着更多敌人的到来,至10月20日左右,我军“内线兵团”连同50000多伤员、干部家属和群众已被敌人压缩到海边,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这是胶东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

(第一兵团司令范汉杰)

直至10月22日,在9纵的坚决阻击下,内线兵团才利用敌整8师、整9师之间的空隙,强行军180里突围成功,胜利进入大泽山区。在此期间,范汉杰的部队连续侵占我15座城镇,虽然伤亡15000余人,但由于没有一个整编师被歼,敌军仍然占据战场优势,华东局和内线兵团不得不申请撤出胶东转战敌后,可见局势之糟糕。

不过由于在其他战场上,我军不断胜利造成敌人兵力吃紧,以及老蒋认为胶东已经“肃清”,所以自10月底开始,连续调走了整25师、整9师、整54师等部队,连范汉杰也调往东北,胶东也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胶东保卫战前期的失利,根本由于在于没有贯彻主席的军事思想:“1,集中兵力打歼灭战。2,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个纵队分成两部分作战,虽然期间重创了敌人数个整编师,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不利局面。

(2纵司令员韦国清)

对比下之前的孟良崮战役,华野以九个纵队大战敌人十个整编师,以五个纵队围歼四个纵队打援,一举消灭整74师,直接让敌人的进攻破产。歼灭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被歼的敌军建制直接在战场上消失,即便重建,由于其指挥机关和骨干全部损失,战斗力绝难恢复,另一方面,会给战场其他敌军部队以有力震慑,再不敢轻易冒头,便于我军撤出战斗和转入休整。

但是击溃战就不成了,战役期间无论击溃敌人几个整编师,其骨架仍在,只要完成兵员、武器和弹药的战损补充,它们很快就可以恢复元气并重新投入战场,而其他敌人亦不会因此胆寒,敢于继续寻求与我军决战,那么战场形势就被动了,因为已经付出一定代价的我军,来不及得到休整和补充,战斗力大打折扣。

(7纵司令员成钧)

根据华野的战史来看,在敌阵中若想全歼一个整编师,至少要集中五个以上的纵队,才能完成歼击、打援和预备队的有效部署。胶东保卫战之前的南麻战役,也是由于粟裕手中兵力不足,才让胡琏的整11师逃出生天,因此胶东保卫战我军仅有四个纵队,又未集中使用,当然很难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师,进而扭转战局。

所以华野“七月分兵”虽然协助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但是也造成了相当的损失,几次战役都没有打好,这也是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后,随着野战主力部队杀入外线,势必造成解放区内线兵力不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胶东保卫战最困难的9月16日,军委特意致电华东局,要求必须坚持在胶东,不求打胜仗,“只要不打败仗就好,一个月至多两个月,局势就会变好”,从其后的战争进程来看,这一判断惊人地准确!

歼灭的拼音

1.【拼音】:jiān miè

2.【解释】:杀尽;消灭。

3.典故介绍

杀尽;消灭。 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论》:“曾不虑机能运衡,权可制众,宗族歼灭,一至于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若得强盗歼灭,只此空门静守,便了终身。”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三回:“前时擒住的布占泰,因他降顺,给了他一个宗女,放他回国。嗣后布占泰复被叶赫主煽惑,服从叶赫,叶赫主又故意出攻哈达,令哈达向满洲借兵,唆使半路埋伏,歼灭满军。”鲁迅《南腔北调集·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工农都像了人样,于资本家和地主是极不利的,所以一定先要歼灭了这工农大众的模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