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第一个封建一统的封建制国家,秦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陟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_丞相_官职_秦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黜陟 丞相 官职 秦朝

本文目录

  • 秦朝建立第一个封建一统的封建制国家,秦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 陟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秦朝建立第一个封建一统的封建制国家,秦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对战国以来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建立起一整套、整齐划一的行政机构,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核心被后世称之为“三公九卿”制度。

什么是三公

三公学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 儒效》:“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孟子 尽心上》:“不以三公易其介。”却没有清除的说明什么是三公,三公的具体职位是什么,负责那些事情。说明早期的三公,与我们后来理解的三个官职并无关系,三公并不表示有三个公,也不表示是三个官职的合称。

在秦汉的官僚制度中,三公开始由一种泛称、一种理论,向实际的政制转化。

但并没有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视为三公。西汉初期,关于三公的说法已成两派,一派认为是太师、太傅、太保,一派认为是司徒、司马、司空。至西汉晚期三公制最终形成,并且是按司徒、司马、司空来建制的。而在秦朝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视为三公,应该是三公说与现实政治相比较的一种体现。

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就是秦朝官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相国、丞相,皆秦官。”西周、春秋以来已有所谓“相”、“傧相”之称,“出接宾曰摈(傧),入赞礼曰相。”孔子就曾担任鲁国的“相”。到战国后期,“相”才成为总理一国内职事的高级官僚,“相者,百官之长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秦二世在位时期,诛杀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后, 以赵高为中丞相,于是秦宰相又有中丞相一名。

丞相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封建官僚机构逐渐完善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丞相不仅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任职的,国君和皇帝不以“亲”、“贵”而以“贤”、“能”选拔大臣,这对秦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丞相制度的出现是任官制度上突破宗法界限和改变世卿世禄的重要标志。

第二,丞相制度建立后,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从而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一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影响深远。

御史大夫

为了牵制丞相,御史大夫就应运而生了。《汉书 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周朝已有“御史”之称,《周礼 春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可见,周代“御史”已是一种正式官职,但其地位并不高。战国时期,御史的职掌已很清楚。《史记 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时,“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也迫使秦王击缶,“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秦赵两国御史均为跟随国君左右的记事官或掌管文书的官吏。

秦始皇时期“御史大夫”的设立提高了御史的地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是秦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掌相当广泛,“在殿中,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负责掌管律令和司法审判事务。因为御史大夫侍奉皇帝左右,极容易成为皇帝的心腹。秦始皇使御史大夫和丞相既相互辅佐又相互制约的做法也对后代影响深远。

掌管军事的太尉

据史书记载,秦朝还设有“太尉”一职,职掌军事,其地位与丞相相当。

所以后人将“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成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里最高的三个官职。《汉书 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八中也提到:“太尉,秦官。汉因之,金印紫绶,掌武事。”

奇怪的是,史书中却没有记录过秦朝有哪个人被授予“太尉”之职,难道这一职位并不存在吗?很有可能是秦朝不一定存在“太尉”那样固定的最高武官的职位,领兵出征的将领大多数都是临时任命的,除白起、王翦等著名武将外,有时丞相也会出征,也有可能派出去的是一般官吏,而将调兵之权都集中在秦王手中。

九卿

秦朝时期,在“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先秦文献中关于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孟春纪》云:“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可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先秦文献中的九卿说与先秦的实际政制情况并不一样。

一般认为三公是政务官,而九卿则是事务官、行政官。九卿的职能主要是与天子的私事有关,九卿的设置及其功能侧面的说明封建时期设官治理国家的考虑还不成熟,也是封建社会初期国家事务不多,天子及皇族事务压倒一切的表现。

最后说一说,掌管刑狱的廷尉。

廷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官,掌刑辟”。主管刑狱,为秦朝全国最高司法官。廷尉的职责就是依法行事,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不轻不重,更不能徇私枉法。但实际生活中廷尉更多的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总结

秦朝的官僚制度在汉朝最后定型,而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的官僚制度又多继承汉代而加以发展,从而使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最终得以确立。

陟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答:陟 拼音:dé  zhì  

部首:阝,部外笔画:7,总笔画:9 ; 繁体部首:阜,部外笔画:7,总笔画:15

五笔86:BHIT  五笔98:BHHT  仓颉:NLYLH  

笔顺编号:522121233  四角号码:712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65F

基本字义

--------------------------------------------------------------------------------

● 陟

zhì ㄓˋ

◎ 登高:~山。

◎ 晋升,进用:黜~(指官吏的进退升降)。“~罚臧否,不宜异同”。

English

--------------------------------------------------------------------------------

◎ climb, scale, ascend; proceed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 陟 zh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2) 同本义,与“降”相对

陟,登也。——《说文》

陟,升也。——《尔雅》

陟降庭止。——《诗·周颂·闵予小子》

汝陟帝位。——《虞书》

省幽明以黜陟。——张衡《东京赋》

陟彼崔嵬。——《诗·周南·卷耳》

人陟降大艰。——柳宗元《井铭并序》

(3) 又如:陟屺(登屺山。比喻思念母亲。屺,无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比喻思念父亲。岵,草木繁茂的山)

(4) 登程,上路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太甲下》

(5) 又如:陟遐(远行);陟卓(远行);陟涉(跋涉)

(6) 晋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善。否,恶。臧否,奖善惩恶。臧、否,这里都是动词。)——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陟罚(提拔与惩罚);陟黜(进用与贬黜);陟劝(提升与奖励);陟明(进用贤明)

(8) 升遐,升天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书·康王之诰》

(9) 又如:陟配(天子升天后,于祭天时配享)

【zdic.net 漢 典 网】

康熙字典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一、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二、表示辞官、退休的: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4、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5、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6、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