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敏【中国考古学家】_考古_中国_史前

安志敏简介

安志敏

安志敏(汉语拼音:An Zhimin;1924-04-05~2005-10-26),中国考古学家。

生于山东烟台,卒于北京。

1948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史学系。

1948~1950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助教。

1949~1952年为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考古学研究生。

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考古》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务委员兼考古系主任等职,并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史前与原史科学协会常务理事等,被聘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致力于田野考古,调查发掘遍及中国大部地区。

学术研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重点,兼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其他领域。

主要成就有:通过原手斧概念的提出,对旧石器时代东西方判然有别的砍砸器传统和手斧传统作了仔细划分,进而修正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两个系统的传统概念;深入研究细石器的渊源、传统和发展,揭示了中国大陆和东北亚、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通过对庙底沟遗址的发掘,确立庙底沟二期文化,并揭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深入研究以磁山和裴李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确立提供了新的论据;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地区和类型的划分,为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必要条件;通过对甘肃刘家峡库区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进一步否定关于甘青史前文化的所谓“六期说”,为准确认识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作出新贡献;总结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成果,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着重从文化性质、类型、年代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此外,安志敏还对中国史前农业、中国早期铜器、辽东史前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异常问题、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时期考古中的诸多问题有深入研究。

从1945年以来出版专著十多种,论文近400篇。

主编有《庙底沟和三里桥》(1959)、《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1996)等考古报告,论文先后结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东亚考古论集》(1998),许多论著被译成日、英、德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