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为什么民间称之为"刘罗锅",有什么含义?刘罗锅和刘墉是一个人吗_刘墉_嘉庆_乾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刘罗锅 刘墉 刘墉 嘉庆 乾隆

刘墉为什么民间称之为"刘罗锅",有什么含义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一次,刘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一只虱子顺着刘墉的衣领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胡须边上,乾隆帝忍住笑什么也没说,而刘墉还不知道这件事。等到刘墉散会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仆人看见,仆人请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刘墉听了仆人的话,直摇头:“这虱子一直待在宰相我的胡子上,皇帝已经见过了,有福分,千千万万捉不得。

刘罗锅和刘墉是一个人吗

是一个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深度解析:

不论是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还是从说书人的口里,“罗锅”是乾隆皇帝赐给刘墉的。可在实际的历史中,刘墉的绰号是嘉庆皇帝封的,与乾隆皇帝无关。

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偶尔称刘墉为“刘驼子”,而不是“刘罗锅”,这是在刘墉年过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读书,难免会弯腰驼背,因此用“驼子”二字极其自然。但是,不能就此推断刘墉年轻时便是个罗锅。相反,从种种史料记载来看,刘墉即使算不上相貌堂堂,却也不至于身有残疾。这是清代选官取士的标准所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身,即形体素质,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言,即言谈举止,需要口齿清晰,语言通顺;书,即书写表达,需要工整得体,避免潦草敷衍;判,即思维能力,需要头脑敏捷,审时度势。在这四项标准中,“身”是最直观的,也最为重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