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shen(历史上的和珅是什么样的和珅贪了多少钱)_乾隆_和坤_刘罗锅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heshen 乾隆 和坤 刘罗锅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和珅是什么样的和珅贪了多少钱
  • 客观评价和珅,他能力到底有多强
  • 乾隆宠臣和珅有几个儿女和珅死后他们结局如何
  • 和珅难道真的该死吗
  • 历史上和珅和刘罗锅在一个级别吗
  • 和珅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 如何评价和珅
  • 和珅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宠爱他位高权重为何没有造反
  • 影视剧中的和珅和历史中的和珅究竟有什么不同
  • 《乾隆王朝》中的和珅跟历史上的和珅有多大的区别

历史上的和珅是什么样的和珅贪了多少钱

谢邀

说到历史上的贪官,人们首先想到和坤。一个“贪”字概括了和坤的一生,这对和坤来说未免有失公平。凡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辈,坏并非一开始就头上长疮,脚底流浓,其中都有一个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就象和坤开始也是个能人丶好人:

一,和坤的学识丶能力,在当时可以说无人可及。

比如他学识渊博,能背《四书五经》,甚至连书中的注释都熟记于心。他还会汉丶满丶蒙丶藏四种语言,当时与少数民族交流非他莫属。他文功底深厚,常与乾隆对诗。他书法造诣很深,大作常被皇上点赞。你可知道,和坤是考场失意,并非进士,属于自学成才典型。

比如他工作能力超强,让他管理布库,他能从管理中悟出怎么理财,使布库数量聚增;皇上查办云南贪官李侍尧,派谁去也找不到证据,最后任务给了和坤,结果和坤牛刀小试,李侍尧的管家就一五一十交待了,让皇帝都刮目相看。让他管理外交事务,他的精明连英国公使都赞赏有加。

二,和坤“贪“也创了历史之最

历史记载和坤财产二十亿两自银,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税收总和,我觉得这数字有出入,他的家产不是他全贪来的,其中比如他的俸禄,还有他的近四百间的银号丶当铺收入算入贪污所得也不和适。但把话说回来,就算其中数字有点不实,和坤你也不用觉得冤枉,即便挤掉水分,这历史首贪也非你莫属。

和坤,我就想不明白,你光工资就够花的,也够养情人的,贪这么多干嘛?花不了的又给了国家,你真是国家的钱“管家”,不过你这富可敌国的“管家”得来的只是三尺结束生命的白绫,何苦呢?!

和坤,如果你地下有知,你肯定为前世后悔,如果还有来世,切记要向你前世刚开始工作那样:清正廉洁,公仆一生!

客观评价和珅,他能力到底有多强

感谢邀请。

和珅在乾隆时期,备受乾隆的宠爱,可谓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通过一些电视剧的传播,和珅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但和珅留给世人的形象,却不是那么光彩,已经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和珅能得到乾隆如此重用,撇开那些比如说和珅是乾隆喜欢的女子转世、乾隆与和珅是同性恋等传说不提,和珅肯定是有他过人的本事的。

一、和珅的文才

首先和珅精通汉、满、蒙、藏等几种文字,乾隆时期满朝大臣中,也只有他一人有这种才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第五次南巡,銮驾到山东济宁时,收到六世班禅呈递的书信,因是藏文,随行的官员也没有一人认识,最后找来和珅,才知道是班禅为乾隆七十大寿发来的祝寿函。乾隆听后非常高兴,让和珅用满、汉、藏三种文字拟定诏书,准许六世班禅届时到热河。在乾隆五十三年,廊尔喀(今尼泊尔)派兵侵犯西藏,清政府先后两次对廊尔喀用兵,这期间,乾隆的谕旨和西藏的呈文,都是由和珅负责翻译,可见其语言、文字功底还是较为深厚的。

和珅在诗词、书法上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乾隆自诩“十全老人”,没他不懂的,特别喜欢谈文论史,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也没少在诗词方面下功夫,并且达到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和珅的书法,的确有很深的功底,和珅还刻意模仿乾隆的字体,简直可以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很多时候,乾隆都让和珅替他代笔,据说,现在故宫里有些乾隆的题字,就是由和珅代笔写的,比如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和珅写的。

二、和珅理财、经商的才能

和珅善于理财,这从其担任内务府总管后可以看出来。乾隆贪图享受,极度奢侈,在和珅担任内务府总管之前,内务府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珅担任总管后,不担填补了亏空,还常有盈余。乾隆几次南巡,耗资巨大,朝中和民间批评之声不断。乾隆又想享受,又在乎名声,和珅看透了乾隆的心思,暗中通过地方政府和一些盐商资助,在乾隆第五、六两次南巡就没再用内务府的钱,深得乾隆赞许。

和珅虽然是个贪官,但他的财产也不能说全部是贪污所得,也有一部分,是他经营工商业所得的。在嘉庆查抄和珅的家产时可以看出来,和珅有当铺七十五间,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有商业贸易。和珅通过放贷获利,据说和珅的舅舅向他借钱,到还款时利息也是一分不少。可见其已等同于地地道道的商人了。

三、游戏官场的和珅

上面说了和珅个人的文才和经商本领,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他单靠这些本事就能让乾隆对他无原则的宠爱,这些才能也不可能就让乾隆离不开他。纵观和珅的一生,他并不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没见他立下什么旷世奇功,就他那些才能,在乾隆朝时也算不了什么,我不相信满朝文武就找不到一个比他强的。但为什么就是他能一直常盛不衰呢?我们就不说那些乾隆与和珅有“宿缘”的传说了。

我认为和珅能得到乾隆的“专宠”,最关键的是和珅的“善解乾隆意”,和珅肯动脑子,善于观察,他时刻关注着乾隆,对乾隆的一切都非常上心,凡是乾隆交待的事情,和珅都想尽一切办法去办好,乾隆喜欢的东西和爱好,他都极尽可能去迎合。特别是乾隆晚年,已经达到日夜都离不开和珅的地步。因和珅常年陪伴在乾隆身边,对乾隆的生活习惯已非常熟悉,有人说:“和珅对乾隆了解之深,照顾之周到,几任皇后莫如”,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已超过乾隆与其皇后的感情了,而且,和珅即便封为一等候爵后,在乾隆面前仍以“奴才”自居,深得乾隆的喜爱。晚年的乾隆年老昏聩,嘴里经常嘟嘟囊囊的,别人都听不清他说的什么,只有和珅能够听懂,在乾隆做太上皇后,乾隆全靠和珅来与外界沟通,就连嘉庆皇帝要见乾隆,也得通过和珅才行。

总结语:和珅的确有其过人的本领,其出生于武官家庭,以任侍卫入仕,可以说能文能武。其一生忠于乾隆,深得乾隆宠信,但其利用乾隆对其无原则的偏爱,结党营私,大肆搜括财物,排除异己,最终落得个下狱赐死的结局。拋开“大贪官”不说,我认为和珅还是个重感情的人。和珅死后,他的小妾豆蔻悲痛异常,写了两首七律以挽之,其中有:“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自古桃花怜命薄,伤心一派芦沟水。直向东流竟不还,一缕青丝坠玉楼。”豆蔻从楼上跳下,为和珅殉情而死,而这也让我们看到和珅的另一面,说明平时和珅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乾隆宠臣和珅有几个儿女和珅死后他们结局如何

简单地说乾隆宠臣和珅实际有两儿两女,其中小儿子很小就夭折了,存活下来的只有一儿两女。既大儿子丰珅殷德,也就是乾隆的女婿;大女儿钮钴禄氏嫁给了康熙的重孙永鋆;小女儿钮钴禄氏嫁给了成都将军观成的儿子贵庆,和珅死后虽然也受到了连累,但还是官至礼部尚书,是和珅三个儿女中状况处境最好的一个。和珅的大儿子丰珅殷德,和珅死后受到连累,虽然免于连坐,但免除官职,最终发配到乌里雅苏台充军,病死军中,时年36岁。大女儿钮钴禄氏,和珅死后受到打击,郁郁成疾致死。

和珅难道真的该死吗

和珅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钱包,嘉庆亲政后,大清危机重重,矛盾尖锐,急需用钱,必须拿和珅开刀,和珅只有一死。

历史上和珅和刘罗锅在一个级别吗

历史上的刘罗锅与和珅论官职基本在一个级别上,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级别的人物,说起来也全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只不过是和珅和乾隆关系更为亲近,因此权力还是要比刘罗锅大一些。

刘罗锅原名为刘墉,并不是真罗锅,因为清朝官场首先要看长相,仪表欠佳的是不能步入仕途的。只是嘉庆皇帝看他个字高,显得驼背尤其突出,就带头叫了他“刘驼子”,就这样他刘罗锅的外号才流传至今。

二人职位

刘罗锅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是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于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而后宦海几度沉浮,历任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以清正廉洁、克己奉公闻名后世;相比之下和珅的家世便要逊色很多,他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副都统常保家里,毫无背景可言,就是依仗着乾隆帝这条大腿才一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仪仗队的侍从一跃而上成了国家的一品大员,先后担任过户部尚书、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满洲都统、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官职,其升官速度纵观有清一代三百年间也鲜有人及。

二人关系

影视作品《宰相刘罗锅》中就描述了和珅、刘罗锅意外结怨之后斗智斗勇的一系列故事,但是这毕竟不是史实,历史中这二人的关系并不是这么水火不容,刘罗锅也根本斗不过和珅,毕竟和珅近水楼台,“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为臣下的刘罗锅时常也是无可奈何。

刘罗锅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历1719年),和珅则出生在乾隆十五年(即公历1750年),算起来他们年纪相差能有三十岁,都差着辈分了,又怎么会争斗得你死我活呢?

史书记载,和珅、刘罗锅来往一直比较密切,彼此之间写写诗词、交流佛法、互赠一些不怎么值钱的小物什,因此从表面上他们的关系大体上还是过得去的,只不过是出身书香世家,靠真本事吃饭的刘罗锅打心眼里是看不上和珅这种溜须拍马之辈的,这点和珅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他们再暗地里还是较劲不少。

在嘉庆二年的四月,乾隆太上皇打算把吏部尚书刘墉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和珅当然不会赞同这件事,一听乾隆说起便百般阻挠,想要太上皇收回成命。但是劝阻了半天也不见效果,见乾隆主意已定,和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打算借机羞辱一把刘罗锅,因此请求太上皇在晋封的上谕了加上了这么一句话:

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清仁宗实录》

意思是在批评刘罗锅懒惰不作为,实在没人了才找的他担任大学士,圣旨颁发全国,结果弄得刘罗锅升了官反而颜面尽失,躲在家里不敢出去见人。刘罗锅当然知道这是和珅在从中作梗,因此他也在找机会想要捉弄他一番。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过年的一天,刘罗锅在和珅进宫的必经之道上挑了一段泥泞不堪的路段,在这等着他,不久之后看到和珅的轿子来了,就连忙招呼他下轿寒暄。

和珅一下来便是光彩照人,身着西伯利亚出产的名贵貂褂,手指戴着金光闪闪的大钻戒,手里拿着一个巨型珍珠精心雕琢而成的鼻烟壶。再回头看看刘罗锅,灰头土脸,还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破旧袍子。

两人一照面就又开始玩笑起来了,和珅厉声职责刘罗锅:“你大过年也不穿身新衣服,就穷到这个份上了?皇帝也没少你的俸禄,自己不要脸,不给国家留一点脸面,连我也倒霉跟着你丢人。”

正在说话的功夫,刘罗锅突然跪在了地上,连连磕头,口中还念念有词:“给和中堂拜年,祝中堂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刘罗锅再怎么寒酸,毕竟也是当朝一品大学士,他跪了下来,和珅就必须下跪还礼,结果把这件精美的貂皮大衣弄得污浊不堪,泥渍遍布。

一见此状,刘罗锅知目的已经达到,连忙哈哈大笑,一溜烟就跑的不见人影了。

所以说大家还是不能把电视剧当作历史来看,不然还真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搞错人物关系。

和珅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绝不能以好人和坏人这么浅显的词语来界定。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和珅是一个政治家。在他有生之年,他击败朝廷里所有的强大对手,使乾隆皇帝唯独喜欢他、依赖他。对于当时的封建王朝,他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其次,和珅在经济上、理财上,的确有很多点子,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朝廷,为乾隆皇帝,做了很多难事,这是别人无法做到的。

第三,和珅是一个干才、能臣。他前半生的所作所为,还是应该肯定。至于他后来成为一个大贪,这得从历史的角度考虑,绝不应该仅仅从他个人方面考量。和珅的贪污,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自己的问题,但乾隆皇帝在执政后期的一些被人诟病的行为,也间接促成了和珅的贪赃枉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虑,和珅的确给后世树立了一个非常坏的典型,这是应该批评和否定的。因此,我认为,不应该仅仅以好人、坏人这么简单的词语界定他,应该客观地评判他。肯定他积极的一面,否定他消极的一面,批评他可耻的一面。

如何评价和珅

多谢悟空邀请:

一.和珅有长处与优点。

1.忠于皇上,有办事能力。为乾隆老儿绞尽脑汁、处心积虑、赴汤蹈火地辗转、奔波、挣扎、奋斗了一生,这是他生存的基础;能把严苛的乾隆皇帝的事情办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这要有一定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和手腕!

2.学识渊博,堪称当时文人的杰出代表。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甚至后人把他与纪晓岚相提并论,一同视为乾隆左右手,如果胸无点墨,绝难做到; 据记载:早年丧父的和珅读书十分勤奋,不仅掌握了《四书》《五经》要义,还学习了满、蒙、藏文,这在当时很不简单!

3.揣摩上意的功能强大!乾隆附庸风雅,喜欢吟诗作赋,和坤能即景赋诗,随机应变;尽管和珅的文才比刘墉、纪晓岚差十万八千里,但和坤熟悉藏文、蒙文,此类文书往来,只有他能既当翻译又写回信,没两把刷子拿不下来!

4.知恩图报、忠于爱情。和坤未发达时聚妻冯氏,冯氏的爷爷对和坤有教育、资助之恩,和坤念念不忘,发达后,尽管美妾成群,但对冯氏却一直情深意重。冯氏病重,和坤不惜投入大量钱财,为她举行祈福活动;冯氏病中,和坤几乎每天都陪待床边、悉心照料;冯氏死后,他将冯氏住所维持原样,不让任何人进居,保持对她的凭吊怀念。

二.和珅的缺点。

1.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贪官。周所周知:和坤聪明有才,但此“才”为“财“施展,没用在国计民生上,而一生在“钱”套与“权”套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纵横驰骋,终至身败名裂,最后被嘉庆赐死,可悲可叹!

2.玩弄权术,糟蹋人民。后半生几乎专为皇上聚敛银钱,榨取民脂民膏博取皇上欢心,这是骨子里的毛病!乾隆晚年好大喜功、自诩明君,和珅察言观色,辩风识向,处处投其所好,施展钱权交易,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弄得民不聊生!

3.尽管多才多艺,但无治军治国能力,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这是明显的缺点!

和珅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宠爱他位高权重为何没有造反

乾隆盛世 江山稳固 国库充盁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经常巡查暗访地方 和坤观颜查色 洞明乾隆心思所想 句句在心 言必龙悦大喜 两者知无不言 日日喜欢 乾隆毎每政务完成疏臣工亲和坤 此时的和坤好言奉承 寸步不离 乾隆自知和坤所为能事 但身边有和坤解闷斗乐总比刘墉等臣工天天以工作政务所言充耳乏味怡心 所以良言非时时愿听 戏言非时时戏言 和坤虽得乾隆宠爱有加 权倾朝野 但若要造反成事没有半点机会可能 和坤除了爱财如命 权钱交易之能事外再无一技之长

影视剧中的和珅和历史中的和珅究竟有什么不同

拜王刚老师所赐,和珅的形象已经跟随无数电视剧深深刻入人们的脑海里——圆圆的脸,大大的肚子,奸笑,一肚子坏水,偏偏又得乾隆厚宠,一个人单挑刘墉和纪昀两大忠臣都游刃有余,俨然大清的腐败头子。那么,历史上的和珅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的和珅,确实是个大贪官,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他和《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赵德汉有相似点,就是他本来也是个穷苦出身。只不过赵德汉是靠自己的本事,他则是靠着世袭的爵位递补为御前侍卫,从而一飞冲天。

和王刚老师的中年油腻男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地道的美男子,这从他的画像能够看出来,不然他也不会从众多的御前侍卫中脱颖而出。难能可贵的是,和珅还是个语言天才,他精通汉、满、蒙、藏、维语,甚至英语也不错: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他就负责接待工作。

而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成长为大清第一贪官的和珅,居然是起家于反腐案,那就是针对李侍尧的反腐案件。

但是,在办理李侍尧案的时候,和珅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大量的金银以及各方的打点,这把他从一个年轻有锐气的纪检官员渐渐变成了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官。而在此时,年逾七旬的乾隆也逐渐温和,对这些事情大多睁一眼闭一眼。和珅心想,既然李侍尧可以,老头子又越来越糊涂,我为啥不行呢?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只说一句——无论是刘墉还是纪昀,都没和和珅斗法过,恰恰相反,他们倒是有很大可能去讨好过这位当时地地道道的大清第一官员。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乾隆王朝》中的和珅跟历史上的和珅有多大的区别

《乾隆王朝》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的和珅!

关于和珅的大局观念、经商头脑和超前意识,《乾隆王朝》中有一场“英夷伤人事件”的戏码,就是对和珅形象较为真实的还原。

时任“两广总督”郭世勋向朝廷汇报了英夷开炮打死三位渔民的恶性事件,和珅主动请缨前往广东处理。根据乾隆皇帝给出的最高指示,和珅刚到广东就向郭世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蕞尔英夷,竟敢伤我子民,事关大清天威,皇上口谕,一定要严厉查办,此案要办出我大清的威风来。我想将那几个元凶枭首之时,让所有来华经商的英夷法场观刑,这叫杀一儆百,让他们以后永不滋事。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此精明的和珅为何就不懂这么浅显的道理,初到广东就急慌慌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其实,这正是和珅的精明之处。

首先,“严厉查办”是乾隆皇帝的最高指示,和珅必须先表明自己对最高指示的绝对服从,这是朝廷钦差必须具备的姿态,更是在地方官员面前树立权威的绝对基础。

再者,历史上的郭世勋曾坚决抵制英夷对广东沿海的干扰,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剧中的郭世勋更是有着严重的排外思想。和珅虽然贵为朝廷钦差,但他如果没有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想要完美处理这件涉外事件,几无可能。

所以,和珅才会先顺着郭世勋的对外原则给出态度,先争取到地方官员的支持,才能顺利展开调查,才能完美处理事件。

好了,既然钦差大臣都是“严厉查办”的态度了,郭世勋也不需要顾虑了,赶紧掉不钱江,准备“兵分数路,将海上英夷一律扣押”,就等着来一场扬我大清国威的公开行刑了。

可郭世勋刚刚布置完毕,和珅来了,而且一来就推翻了郭世勋的安排:

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几个英夷,只消一纸通牒,他们就会乖乖就范;如临大敌,反倒显不出我大清天威。

平心而论,和珅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再加上郭世勋已经明确和珅的基本态度,也就没再计较,立马吩咐手下将领回营待命。

一切安排妥当后,英夷代表前来交涉,和珅一瞧,机会来了:

本钦差是代表大清帝国和你们说话,你们听着,英国商人在虎门杀死我大清渔民,该当何罪?

注意,和珅初来广东的时候曾经给出过明确的态度——三位凶手枭首示众,而且要所有来华经商的英夷法场观刑,现在为何又用了询问的口气,开始摇摆不定了?

因为和珅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先调查再处理的理由,这个理由如果自己提出来,违抗圣旨不说,郭世勋也会不满。所以,和珅准备让英夷提出这个要求,自己再“无奈”答应。

既然和珅都有了意见征询,英夷代表自然会赶紧解释:

三名水手放炮庆祝圣诞节,不幸打中了三位中国渔民!

误伤——案件调查的基础,有了!

注意,英夷只是强调了“误伤”,可并没有明确提出“调查审理”的要求,和珅还不能答应,对话还得继续:

大清法度,杀人偿命,你有何话说?

再次明确了自己的态度,但又再次给出了询问口气,英夷代表只能会再次给出说法:

按照一般的外交辞令,英夷代表自然要先“深表遗憾”,然后再提出具体要求——按照大清法度,杀人案件必须要有调查审理程序!

好了,和珅想要的要求终于出现了,能够合情合理地展开调查了!

这次事件到底是不是“误会”,非常容易调查,只需要到受害者家中询问一番就行。可和珅毕竟是钦差,代表着大清朝廷;而受害者属于苦主,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所以这次询问就不能是普通的求证,而必须带有慰问性质。

所以,来到苦主家中,和珅先祭奠了死难渔民,这叫深表遗憾;然后又给了三位苦主家属一千两银票,这叫官方慰问;最后,再向苦主家属表达了朝廷态度:

国有国法,本钦差就是为公道而来!

有感同身受,有慰问关怀,还有官方态度,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和珅足以赢得在场所有人的信任。有了这个基础,和珅想问什么都能问出来;有了这个基础,就算和珅真的“回护”英夷,也不至于落得人人喊打的被动局面。

经目击证人证实,和珅明确了这次事件确为“误会”,但这仍未改变和珅想要“严厉查办”的初衷,直到时任“广东藩司”莫维找到自己。

“藩司”,即为“布政使”,掌管一省行政、财政和人事,在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自然还要监管“对外贸易”。

找到和珅,莫维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大人要查办洋商,务请给小官一个回旋的余地,让我先把这些账收回来。倘若欠债不清,您先把他们办了,我这七十万两纹银可就打了水漂了!

和珅此前毕竟没有接触过对外贸易,自然无法明白这件杀人案件和关税之间的联系:

本钦差要查办的是肇事元凶,与你这账务有何关系?

莫维解释道:

听说朝廷派您来严办,那些洋商早就吓破了胆,都要卷铺盖回去,跟他们做生意的那些广东商户也要关门大吉了!这是下官最后一笔关税了,他们要走了,我上哪儿讨去呀?

和珅一听,立马明白了,自己初来广东的狠话在广东商界引发了巨大反应,英夷商人唯恐和珅会株连甚广,准备撤走资金,终止对清贸易了!

一句话,招商环境受到了负面影响,安定繁荣的经济环境被破坏了!

和珅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着莫维找到英夷代表,向其表达了自己的两个态度:

三个凶手必须尽快交出来,不得拖延观望!

毕竟皇命在身,毕竟人命关天,杀人偿命,含糊不得,这是和珅保护广东贸易环境的前提条件,不可更改也不能更改。

杀人者偿命,本钦差不打算株连任何人,尔英国商会也不必因此扩大事态,人人自危,撕毁贸易合约,以至于断了尔等英国商人的生计。该做的生意一如既往,只要你们恪守我大清的法度,做大清皇帝的顺民,本钦差一定如实向我皇上禀报。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安抚英夷商人,稳定贸易环境,从而确保朝廷的关税收入和本地商号的既得利益。

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和珅的语言艺术——只强调了对“英国商人生计”的保护,并没有言及本地商户受到的伤害,彰显了大清气度和胸怀。同时,再次重申了大清朝廷保护外国商人的前提条件——恪守大清法度,争做皇帝顺民!

历史上的和珅曾被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评价为“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被斯当东评价“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就剧中和珅的表现来看,《乾隆王朝》确实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的和珅。

和珅走后,英夷代表冲着乾隆皇帝的画像,由衷感叹:

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谢谢您派来一位通情达理的钦差大臣!

好了,既然这次事件确为误会,而且处理不当还会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和珅再处理这次事件自然就会慎之又慎。更何况,此时的和珅已经不再需要地方官员的支持,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来处理这次事件了。

于是,和珅决定,英夷只需交出三个凶手,不再需要英商法场观刑,用以暂时麻痹郭世勋;等到行刑之日,和珅更是只处决了点火开炮的操作者,释放了另外两个协从。

总之,和珅将这次恶性事件大事化小了!

只是,和珅如此处理这次事件,引起了“两广总督”郭世勋的严重不满,“辱没国体”、“吃里扒外”的正面指责都是轻的,他甚至还一纸奏折呈到御前,重重弹劾了和珅一把。

(本剧仅对电视剧《乾隆王朝》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看官辨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