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西施、貂蝉是确有其人还是杜撰而来有什么依据吗_康熙_何晏_夫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阿苏纳 康熙 何晏 夫人

本文目录

  • 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 西施、貂蝉是确有其人还是杜撰而来有什么依据吗
  • 《康熙王朝》中,皇上同意伍次友可以把苏麻喇姑带走,而伍次友却婉拒了,为什么
  • 有哪些罚球命中率特别高的球星
  • 在处置曹操的继子何晏时,司马懿暴露怎样的残忍
  • 什么是阿尔宾娜(ALPINA)
  • 曹操三个养子个个能力出众,为何结局都不如意
  • 相传曹操总喜欢抢别人的夫人,总共抢过多少个夫人其中抢哪个夫人损失最惨重
  • 秦朗到底是谁
  • 北宋灭亡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吗

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苏麻喇姑,本名苏茉儿,实际上“苏麻喇姑”是在她去世之后对她的尊称。苏麻喇姑一生的经历可谓是颇为传奇,特别是她仅仅凭借着一介宫女的身份,便赢得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的极度尊崇,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后,都享有了极高的殊荣和地位,从而成为了整个清朝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宫女”。

然而,苏麻喇姑却有着两个非常“奇特”的生活习惯,其一是她一年只洗一次澡,其二就是她生病了从来不治病吃药。

只不过,这两个在常人看来有些无法理解的生活习惯,对于苏麻喇姑来说,却是坚持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最好体现。

苏麻喇姑“奇特”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并且她也坚持了一生。

苏麻喇姑,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之后被科尔沁贝勒寨桑看中,让其成为了自己二女儿的贴身侍女,而寨桑的这个女儿,便是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布木布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便开启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主仆情谊。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不满13岁的孝庄正式嫁给皇太极成为其侧福晋。而苏麻喇姑也就此离开了蒙古草原,跟随孝庄来到了盛京,继续担任孝庄的贴身侍女。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苏麻喇姑的出生年月,但是按照当时的惯例,苏麻喇姑应该与她的“主人”孝庄年龄相仿,所以这个时候的苏麻喇姑应该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

而也就是这此前十多年在蒙古草原上的成长经历,给苏麻喇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其一生都铭记这草原的生活传统。

在初代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即第九代礼亲王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苏麻喇姑的记载: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性巧黠,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仁皇帝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至康熙壬午始逝,葬以嫔礼,瘗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

这其中的“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便对苏麻喇姑一年只洗一次澡的事情的描述,意思是说苏麻喇姑只有在每年除夕的时候,才会用少量的水擦拭身体,洗去全身的污秽,并且还要将这些洗完身体之后剩下的“脏水”全部喝掉,以表示忏悔之意。

其实这样的习惯与苏麻喇姑从小生长、生活的环境的密切相关。由于蒙古草原极度缺水,牧民们是惜水如金、爱水如命,他们认为浪费水是会遭受上天惩罚的行为,因此他们都是整年不洗澡的,而即便是在每年除夕的时候为了迎接新年会用少量的水擦拭完身体,但在洗完之后将这些水喝掉,并且还要进行忏悔,以祈求上天不要降灾难于他们。

因而苏麻喇姑如此,就是保持了她在蒙古草原时期的生活传统,并且还将此坚持了一生。

至于苏麻喇姑一生没有看病吃药,也是与当时蒙古牧民在草原上的传统密切相关。

当时的蒙古诸部,早已信奉了藏传佛教,苏麻喇姑亦是如此,并且她还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所以,在她生病的时候,首先选择的便是祈祷。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时期蒙古部落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的落后,牧民们也是缺医少药,根本不能像中原地区的人那样得到有效的治疗,更加没有树立有病就医的观念,相比之下,他们更认为这是上天对于他们的惩罚,因而只会默默接受与虔诚祈祷。

于是乎,苏麻喇姑在其年老病重的时候,哪怕是康熙皇帝亲自劝其进药,她也已然选择了拒绝,终生都没有打破这一传统。

不过,苏麻喇姑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去世的时候,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寿了,可见苏麻喇姑本人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还是非常好的。

苏麻喇姑,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宫女”。

苏麻喇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与殊荣,不仅仅是因为其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与孝庄有着数十年的亲密情谊,更为重要的是,她是真的有“恩”于顺治、康熙这两代帝王的。

顺治皇帝登基之初,摄政王多尔衮专政,并且为了更好的控制顺治,多尔衮有意将顺治与其母亲孝庄太后进行了“隔离”。这一时期,孝庄与顺治之间的联络,全靠苏麻喇姑来实现,并且孝庄也通过苏麻喇姑,将自己的教诲传递给了年幼的顺治,这就使得苏麻喇姑成为了顺治在这一时期实际上的“老师”。

而对于康熙皇帝来说,苏麻喇姑的“恩情”那就更重了。

幼年时期的康熙曾因染上“天花”被安排在宫外,其实当时孝庄和顺治并不重视康熙,这样做更多的就是已经将其“放弃”了。但是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康熙竟然最终痊愈了,这就相当于苏麻喇姑对于康熙有着“救命之恩”。

而在这之后,苏麻喇姑也对康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导,特别是在汉字与书法上,给予了康熙重要的培养,使得康熙对此颇为感念。

“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后来顺治皇帝去世后,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极为良好的文化修养,这与苏麻喇姑的教育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病逝,为了不让苏麻喇姑感到过度的伤感与孤独,康熙将十二胤祹安排给了其抚养。

在此之前,康熙都只是将自己那些出身比较低的皇子,交给其他级别较高的后妃抚养,而如今康熙却将自己的皇子交给了苏麻喇姑,一方面,这便是对于她的极度信任,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康熙是根本没有拿苏麻喇姑当做“外人”,而是将其视为了自己的“家人”。

胤祹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顾下,不仅得到了极为全面的培养与健康的成长,同时,其也受到了苏麻喇姑的深刻影响,心性也极为平和,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祹并没有参与到康熙朝晚年的那场“九子夺嫡”之中,进而得到了雍正、乾隆的善待,成为了所有康熙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一位。

当然,对于苏麻喇姑的抚养与照顾,十二阿哥胤祹也非常的感念,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苏麻喇姑去世后,其也主动提出要为苏麻喇姑守陵。

“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康熙听后非常感动,随即以“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同意了胤祹的请求,同时安排其他皇子则每天一人轮流着给胤祹做伴。

而苏麻喇姑也就此极为难得享受到了由皇子为其守陵的殊荣。

众所周知,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没有将其下葬,而在将其的棺椁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长达37年之后。而在苏麻喇姑去世后,康熙除了按照嫔礼为其治丧外,还将她的棺椁停放在此,定期进行祭祀。

这也使得苏麻喇姑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按照妃嫔礼仪治丧下葬的后宫宫女。

雍正三年(1725年),在雍正皇帝的主持下,孝庄太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后,与此同时,雍正在昭西陵东墙外为苏麻喇姑另建一座陵寝,用以安葬苏麻喇姑,使得孝庄太后与苏麻喇姑能够继续她们之间的主仆情谊。

西施、貂蝉是确有其人还是杜撰而来有什么依据吗

西施,貂蝉,古时中国的四大美女,西施比作沉鱼,貂蝉比作闭月,都是人们喜爱的古美人。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人,她经常浣沙于河边,鱼儿见了都自愧不如,纷纷沉入水中,所以比作沉鱼,貂蝉生于三国,传说她是一位凄美的美女,只是出身低贱,是一个婢女,但却有一个美貌的尊容,美的可以将月亮比下去,故称作闭月。正史对于西施和貂蝉并末见记载。我只是认为,是笔者对故事情节的需要,加以美传,真实并非存在。而四大美女的王昭君(落雁)和杨玉环(羞花),史书却一直有记载,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这些凄美的故事,确有其人并不假。西施,貂蝉历史无法考证。谢邀请,真真假假,我个人只是当作故事来传阅!???

《康熙王朝》中,皇上同意伍次友可以把苏麻喇姑带走,而伍次友却婉拒了,为什么

因为伍次友非常聪明,情商非常高,也非常爱苏麻喇姑,所以即使康熙同意,他不敢也不想带着苏麻喇姑远走高飞了。

从康熙和苏麻喇姑的感情关系说起

这就要从康熙和苏麻喇姑的关系说起,其实电视剧中康熙和苏麻喇姑的关系是非常深厚的关系,康熙幼年的天花,苏麻喇姑用了一种土办法,最终救了康熙,从而她也来到了孝庄的身边,可以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救命恩人也不为过。

还有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康熙很信任苏麻喇姑并且苏麻喇姑在很多时候都会康熙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苏麻喇姑在康熙的心中分量也是很重的。

可以说青年懵懂的康熙内心是喜欢苏麻喇姑这个大姐姐的,他想娶她,甚至都为了苏麻喇姑求了孝庄,而孝庄准许了,可苏麻喇姑却不同意,因为苏麻喇姑始终拿康熙当弟弟看待,所以她不想嫁给康熙。

尽管苏麻喇姑不想嫁给康熙,但是康熙也离不开苏麻喇姑,可以得不到她的心和身体,可是康熙也想永远把苏麻喇姑留在自己身边。

少年康熙少年苏麻喇姑偶遇才华横溢的伍次友

少年康熙认识了伍次友,并且还是带着正当少年的苏麻喇姑和伍次友见面。

那个时候康熙刚刚要亲政,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并且寻找各种人才为自己服务。

而那个时候伍次友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忧国忧民不畏权贵,那篇《圈地乱国》直言圈地乱国之害,并且不害怕得罪鳌拜等权贵,可以说他的一番言论要苏麻喇姑十分佩服并且对他很是倾心,觉得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真爱未必能成美满姻缘

伍次友有才华,人品又非常好,他和苏麻喇姑原本是佳配,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带着苏麻喇姑远走高飞呢?

伍次友那一次和少年康熙对话,康熙说:“无论他是要人还是要物都可以说出来,有话现在就说,晚了朕可能会后悔。”

这句话很有意味,说明了康熙非常欣赏伍次友,同时也很喜欢苏麻喇姑,他甘愿为了伍次友让出他喜欢的苏麻喇姑,愿意成全他们俩。

但是伍次友是聪明人,他也从这句话中看出康熙是多么喜欢苏麻喇姑,没错,伍次友喜欢苏麻喇姑,但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康熙的,他做为一个书生怎么敢和皇帝争女人,除非他不想活了。

所以电视剧中伍次友说的很直接,“可他是皇上,我就不敢争了。”这一句话就说的很直白了。

因此伍次友才决定放弃这段姻缘,伍次友放弃的同时,也说明了伍次友是真的喜欢苏麻喇姑。因为至少苏麻喇姑在康熙这里她可以锦衣玉食风光的度过一生,而跟自己四处漂泊十分不稳定,可以说就算自己得不到她,他也希望苏麻喇姑今后人生能活的更好,因此他选择放弃。

还有一点就是清初那个时期的政治因素,因为清朝政权是满族人所建立,而满族人是和蒙古人世代联姻,苏麻喇姑正是蒙古人,还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

而伍次友是汉人并且还是没有功名的书生,在身份地位上苏麻喇姑比伍次友高出很多,并且清初满汉之间是禁止通婚的,所以从政治角度看他们是没有机会的,因此伍次友也很聪明自然选择放弃了。

而且康熙同意伍次友把苏麻喇姑带走,也是有要求的,他希望伍次友能留在京城为他效命,否则伍次友也不能带走苏麻喇姑。

而伍次友向往的是自由纯真的爱情,他也不想入朝为官,他只想一生闲云野鹤传授他的理念,伍次友不愿意在自己的爱情中参有政治因素,因为这份感情是康熙赐给他的,所以伍次友拒绝了这份感情。

虽然,伍次友很喜欢苏麻喇姑,苏麻喇姑也喜欢伍次友,但是他知道他和苏麻喇姑一起他必须为康熙效力,而古代那句伴君如伴虎可以说虽然可能伍次友可以一时可能获得重用,但是未来呢?

别忘了,康熙也是深深喜欢着苏麻喇姑,伴君如伴虎,今朝伍次友能获得康熙欣赏和青睐,万一将来康熙反悔想从伍次友手中要回苏麻喇姑呢?万一将来康熙对伍次友生出杀意了呢?毕竟君心难测。

所以伍次友不能和苏麻喇姑相守相伴,伍次友只能闲云野鹤过着贫苦的游学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苏麻喇姑对康熙的感情也产生了改变,后来孝庄也多次劝苏麻喇姑嫁给康熙,但是依旧被苏麻喇姑拒绝了,而康熙和孝庄也没有强迫她,可以说是对她非常尊重。

在苏麻喇姑去世前写过一封信,但是她最后没有寄出去而是烧掉了,其实这封信中说的是她最后还是爱上了康熙。

但是苏麻喇姑又说不出口,可能因为她在看尽人世繁华后认为最重要的人还是康熙。但是无奈康熙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因此她只能拒绝并把这份感情带走了。

上面说的都是电视剧,下面说的是历史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不可能和康熙产生感情的,因为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40多岁,按照清代年纪来看,苏麻喇姑的年纪做康熙的祖母都富裕。

而且也确实如此,苏麻喇姑在清代皇宫中是身份地位极其特殊的宫女,她是孝庄太后的陪嫁丫鬟,她一生未嫁未出皇宫,就是陪伴孝庄太后。

康熙年幼时,都是由苏麻喇姑抚养,而康熙年幼出天花时,正是苏麻喇姑对他的细心照顾才使得康熙恢复健康。

康熙即位后,孝庄太后又让苏麻喇姑做康熙启蒙老师,教他满文、蒙文和汉字等文字,因此康熙对苏麻喇姑只有像母亲一般的亲情,而没有男女之情。

从后来康熙对苏麻喇姑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是像母亲一般对待苏麻喇姑。

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年逾七旬的苏麻喇姑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康熙看在眼里也很着急,于是康熙把刚生下来的十二子胤裪交由苏麻喇姑抚养。

按照清代规矩,只有嫔以上的宫人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而苏麻喇姑的身份只是一个先太后丫鬟,可见在心目中康熙已经把她当成了母亲,就相当于为了哄老人开心,把儿子交给奶奶带一样。

苏麻喇姑确实也不负康熙所托,胤裪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非常贤能,而且在政治上能独善其身,没有参与康熙朝诸皇子九子夺嫡之中,所以胤裪在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去世,享年79岁,他是康熙二十多个儿子中寿命最长,得享善终的儿子之一。

苏麻喇姑在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去世,享年90余岁。苏麻喇姑去世后,康熙为她举行了风光大葬,葬礼已经远超一般宫女,康熙按嫔的等级给苏麻喇姑举行了葬礼,将她和孝庄太后葬在了一起。

而苏麻喇姑去世后,胤裪坚持不顾皇子身份要为苏麻喇姑守灵戴孝,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康熙认为胤裪这是至孝的表现,对胤裪很是赞赏。

这些都说明了康熙对苏麻喇姑是有着像老姐姐或者母亲那般感情,而历史上的苏麻喇姑也不可能和康熙产生什么男女之情,毕竟年龄相差太悬殊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有哪些罚球命中率特别高的球星

1、史蒂芬.库里。

这位伟大的篮球球员一共获得了2827个罚球,并且命中了2560个,他的罚球命中率达到了90.6%。生涯场均23.5分、4.5篮板、6.6助攻、投篮命中率47.6分、三分命中率43.5%。

2、马翰墨德劳夫。

对于这位球员可能球迷们或者是一般的观众都不那么熟悉,因为马翰墨德劳夫的NBA篮球职业生涯比较短他的罚球命中率在NBA史上排在第二位,达到了90.5%,在他的整一个篮球职业生涯中,一共得到了1161个罚球,投中了1051个。

3、史蒂夫.纳什。

纳什曾经8次入选了NBA的全明星阵容,7次入选了NBA最佳阵容,5次获得了NBA的助攻王的称号。而在他的生涯中,一共纳拿到了3384个罚球,命中了3060个,罚球命中率达到了90.43%,位居NBA联盟史上的第三名。生涯场均14.29分、8.49助攻、2.99篮板。

4、马克-普莱斯。

马克普莱斯可能大家对他的了解也不够深,因为他在NBA的职业生涯 只有短短的12个赛季,但其实他也是NBA中很优秀的球员之一。在他的最为巅峰赛季中,能够获得场均20+4+9的数据,绝对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传统组织后卫球员。除此之外,他的罚球命中率也非常高,达到了90.38%。在马克-普莱斯的整一个篮球职业生涯中,一共拿到了2362个罚球,命中了2135个,在NBA联盟中位居第四位。生涯场均15.2分、6.7助攻、2.6篮板。

5、里克-巴里。

他总是能够以与众不同的姿势稳稳将球投入篮中,罚球的命中率达到了90.0%,在NBA联盟中的历史罚球榜上排在了第五位。除此之外,里克巴里还曾获得过NBA的得分王、抢断王等称号,生涯场均23.2分、5.1助攻、6.5篮板。

在处置曹操的继子何晏时,司马懿暴露怎样的残忍

曹操是个大度的男人,他不仅喜欢收集别人的媳妇儿,甚至连别人的儿子,他也愿意给养着。比如说何进的孙子何晏、秦宜禄的儿子秦朗,就都是曹操的继子。

曹操收了何进的儿媳妇尹夫人后,顺便也将尹夫人的儿子何晏给养了起来。不过何晏比较有傲气,没事儿就在地上画个圈,表示:这是我们老何家的地盘!这也难怪,毕竟何晏的爷爷是汉朝昔日的大将军。

至于秦朗,虽然也是曹操的继子,可是他就低调多了。他老妈杜夫人是个绝世大美人。关于杜夫人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当初杜夫人的老公秦宜禄是给吕布打工的,刘备联合曹操一起攻打吕布时,关羽隔三差五就跑曹操这儿来求一件事:攻破下邳城,请把杜夫人赏赐给某!

求一次也就算了,曹操也不放在心上,果断答应了。可关羽接二连三地来请求,这事儿曹操就觉得不对劲了。难道杜夫人有什么过人之处?等到拿下下邳城后,曹操第一个接见了杜夫人,立刻被杜夫人的美貌所折服,彻底把关羽的请求给忘了,自己把杜夫人收入囊中,从此曹操和关羽就结仇了。

相对于何晏来说,秦朗出身低微一些,他老爹跟着吕布混也没混出什么名堂。跟着曹操混,这脑袋上又是青青草原,最后还被张飞一巴掌拍死了。何晏就不同了,他在老曹家俨然不把自己当外人,吃穿用度,完全跟公子曹丕一个待遇。

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三国志》

这事儿曹丕就很不爽了。曹丕为啥不爽?其实他也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他的母亲卞夫人,也只是小妾转正而已,过去他也是庶子,要不是老妈转正了,他的地位也很低。所以他对何晏大大咧咧的表现,非常不爽。

一、曹丕和曹叡时期,何晏长期坐冷板凳。

何晏在曹家的待遇和曹丕一样也就算了,可他的行为和态度,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家里的主人,这事儿曹丕就有点儿不能忍了。

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於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三国志》

所以曹丕从来不喊何晏的大名,而是刻意强调何晏为假子,啥是假子?就是假儿子呗!这显然是一种羞辱,何晏两手一摊,丝毫不介意。

幸运的是,曹操看何晏一表人才,看他妈尹夫人也是美貌无双,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但是何晏到了曹丕做皇帝的时候,可就倒了霉了,什么官职都没捞着。

好在曹丕只做了7年皇帝就去世了,何晏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没想到新上任的曹叡也不喜欢何晏这家伙,曹叡认为何晏是个假大空的人,压根就没有什么实在的本事。

因此何晏就这么做了很多年的街溜子,整天跟一帮朋友们躲在家里吸食五石散,搞得自己仙气飘飘,更不想做实事的人了。

二、曹芳在位期间,何晏凭关系上位。

曹叡寿命也不长,做了14年皇帝就驾崩了,年仅36岁。曹芳继位以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司马懿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所以曹爽才是正儿八经的执政者。

何晏的好运气终于来了,因为他和曹爽关系好啊!在曹爽的帮助下,何晏立刻加官进爵,先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后又提拔为吏部尚书、侍中,此后更是得到了列侯的爵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晏得势以后,原来那帮跟着一起躲在小屋子吸食五石散的朋友们,全都得到了提拔,因此朝中出现了不少云烟雾绕的大臣。

至于当初那些瞧不起他的人,全都遭到了他的打压。说他坏话的人,也都被他给贬谪了。除了睚眦必报外,何晏还非常贪财,他曾经利用职权,强行给自己搞了数百顷桑田,还有一些地产。

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三国志》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执政者,才不过只有薄田15顷,他何晏居然有数百顷,由此可见何晏究竟有多贪婪。

三、司马懿以毒攻毒,可谓快哉。

何晏这帮人将曹魏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司马懿未免自己被陷害,所以早就装病躲回了家里,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曹爽、何晏这帮人,以为司马懿是怕了他们,所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先将郭太后迁到了永宁宫,此后便肆无忌惮地将小皇帝曹芳玩弄于股掌之中。

司马懿可不是吃素的,他只是在等机会而已。曹爽带着曹芳去拜谒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果然就出手了。

在司马懿强大的军事实力压迫下,曹爽被迫交出了权力,束手就擒,曹爽一看就是个软蛋,完全没有他老爹曹真的英勇和智谋。

曹爽倒台了,那何晏岂不是也要跟着倒霉?司马懿这家伙可谓是心肠狠毒啊,他决定以毒攻毒。既然何晏是曹爽提拔上来了,那就让何晏来审理曹爽的案子好了。

何晏在曹爽被抓后,早就墙头草似地倒向了司马懿那一边。司马懿假惺惺地谅解了何晏,但是却给了何晏这么一个棘手的工作。

这可真难办啊!何晏对自己的老上级难道会下不了手吗?不好意思,千万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何晏是什么人啊!他果断开始调查曹爽的案子,并且开始清算曹爽的党羽。

当何晏将参与曹爽事件的7大家族报上去的时候,司马懿却摇摇头,表示应该有8大家族。何晏终于知道司马懿是什么意思了:难道还有我?

司马懿微笑地点点头,随后便将何晏跟曹爽一起,诛灭了三族。不得不说,司马懿这一招真够损的,杀人诛心不过如此了。

总结:何晏跟司马懿比起来,那就是小学生。

司马懿是真的恐怖,谁遇到这样的人,算你倒霉。他利用何晏求生的心理,先让他做出卖主求荣的事情。

这等于是毁了何晏的名声,何晏心里肯定要权衡一下,似乎性命比名声更重要。反正他也没什么好名声。

等到何晏的名声败坏以后,司马懿再把何晏给灭了。其实从一开始司马懿就没打算放过何晏,纯粹就是耍耍他罢了。可见司马懿的心思有多深,何晏压根玩不过他。

参考资料:《三国志》

什么是阿尔宾娜(ALPINA)

说到Alpina相比是大部分人的知识盲区,别说是普通车迷,道行不够深的进阶车迷也不一定能讲出个所以然。或许只有痴迷于宝马性能车的老玩家才听过它的种种传说。论小众还真的很难有厂家敢跟Alpina较量,整个车厂员工共计140人,每年量产600台,在国内能有幸见到它的概率与三大神车不相上下。

一家专注于改装宝马的品牌

Alpina是一家姿态异常之高的改装车品牌,对于客户非常挑剔,除了宝马,其他的业务一概不接。很多人会因此好奇Alpina与宝马之间是否有千丝万缕的嫡亲关系,实际上翻阅各种资料新闻,都没能发现什么关联,而我们熟知的M Power才是宝马的全资子公司。当然咯Alpina与宝马的故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开始的,起初Alpina给宝马提供赛车方面的诸多支持,这让宝马在赛场上夺得了不计其数的冠军,于是Alpina干脆就一心一意的为宝马研发新的赛车技术,时间长了,慢慢地摸索出一套宝马的改装心得。

阿尔宾纳推出的改装车不仅包含了宝马的3系、5系、7系,还有宝马的当红小跑车Z4。下面我们以阿尔宾纳B4为例子简单说两句。

外观拒绝张扬,动力让人惊喜

即使在无数资深玩家的眼中,如果Alpina B4没把宝马的蓝天白云螺旋桨标志换成了自家的盾徽标,大家几乎看不出它是经过深度改装的车。外观上的改动仅限于围绕车身的小包围,轮毂是Alpina标志性的多辐条样式,椭圆形的四出铝合金排气,至少比M4看起来要“原厂”许多。不过很多人还是喜欢M4那夸张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总觉得这才是性能车该有的样子。

但是只有打开Alpina B4的引擎盖,你才会大彻大悟,原来Alpina把所有的功力都用在了内在的部分,要知道所有的Alpina都不是基于M系列改装而来,而是普普通通的435i。Alpina的工程师将435i上的单涡轮N55发动机又加了一颗涡轮,经过重新调校,这台N55的双涡轮发动机可以爆发出410马力和600牛米,在M4面前也毫不逊色。

不仅是发动机,原厂435i的四驱系统,悬挂和变速箱都经过了Alpina的升级,响应速度有所提升,甚至能超过M4很多,可见Alpina工程师道行之深。

所以Alpina B4要比M4更厉害吗?

尽管我十分认可Alpina B4的性能,但客观看来想要全方位超过M4还是有点不切实际,毕竟它的底子只是一部435i而已。M4的S55发动机几乎所有的部件都经过宝马原厂运动部门的强化。不仅如此。M4上碳纤维的车顶和传动轴也是Alpina所没有的,差距之大,远远超出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

话分两头,AlpinaB4的价格可不便宜,一百万出头的价格买M4还能剩个几万块,买一套PS4S高性能轮胎不香吗?不过性价比这东西在玩家眼里都不算什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若能有幸同时体验一下AlpinaB4和M4当真是很棒的体验。

曹操三个养子个个能力出众,为何结局都不如意

这个问题提的值得商榷。首先不能算都能力出众,其次不如意这个概念实在有些宽泛,我觉得至少曹真结局还是非常好的(儿子们被杀是他们的结局,不是曹真的),虽然可惜伐蜀未成(只是退兵而已,并不是演义中兵败被气死),但要是这种都算不如意,那谁都有遗憾,谁都不能算如意了。而这三个人情况各不相同,也没什么必然联系。

题主说曹操的三个养子,指的显然是曹真、何晏、秦朗。曹真之父是曹操同族曹邵(一说名秦邵,是曹操亲信),早年为了给曹操招兵买马被杀(一说是为保护曹操被袁术部下所杀),曹操怜惜其子,收为养子。而何晏、秦朗都是曹操所纳女子与前夫所生,是曹操的继子。三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要说能力,曹真确实能力出众,何晏的能力实际上很虚浮,不算真才实学。而秦朗其实没有太多表现,能力究竟有多少也不好说。

曹真:一生尊荣。

曹真的一生可谓尊荣备至。虽然年幼丧父,但有了曹操这个养父,却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曹真随军作战,英勇无敌,先后在平定黄巾余孽、汉中之战中屡立战功。曹真被曹操收养后与曹丕共同居住,故而感情非常好。所以后来曹丕即位,曹真更是青云直上,做到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假节钺,是曹魏掌实权的最高级将领之一。又镇守河西,击败诸胡联军,恢复曹魏在西域的统治,并南下参与了江陵之战。曹丕临终前,命曹真与曹休、陈群、司马懿共同辅佐年少的曹叡。曹叡即位后,曹真拜大将军,并在大司马曹休病死后接掌官职,任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无论官职、实权,都是曹魏毫无疑问的第一大臣,可谓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尽早让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曹真被贬低得很厉害,说他在诸葛亮北伐时屡屡中计,丧师辱国,最后被气死。真实历史上,正好相反,曹真可谓诸葛亮克星。第一次北伐时,正是曹真派遣张郃夺取街亭,曹真也亲自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的偏师,指挥军队合围,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曹真又准确判断出诸葛亮将攻陈仓,命众将严加把守,挫败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只不过,之后曹真为了解决蜀汉不断骚扰的问题,力排众议,率军伐蜀,终因天降大雨,蜀道难行,粮草供应不上,加上国内反对声音而无奈退兵,之后不久病死。这只能说是壮志未酬,有些遗憾。但总体来说,曹真绝对是极尽尊荣的。

不过他的子孙确实很惨。曹叡临终前,以曹真之子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曹芳。曹爽压制司马懿,独揽朝政,结果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与弟弟曹羲、曹训等皆被杀,夷三族。堂堂曹魏头号权臣,最后断子绝孙。当然了,这算不得曹真本人的结局,曹真本人是身后事谁晓得了。

何晏:身死族灭。

何晏是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也有说法是何进弟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何晏也就以继子身份成了曹操养子,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成了驸马。但是这位何驸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主要是魏晋时的玄学清谈,没什么实际意义。并且因为早年曾经穿着与曹丕一样的世子服饰,素为曹丕厌恶,在曹丕一朝未获官职,曹叡即位后也只是做了不掌实权的冗官,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

直到曹叡临终,以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打压司马懿。何晏找到机会,巴结曹爽,成为其亲信,官至侍中、尚书,封列侯,一时风光。但是,站队能获利,自然也有风险。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独专国政,何晏也被列为曹爽一党,被杀,夷三族。

秦朗:遭受排挤。

秦朗的母亲很有名,因为连关羽都为她折服。秦朗之父名叫秦宜禄,为吕布部将,受吕布之命出使袁术,袁术看中秦宜禄,强行留下他,而其妻杜氏和儿子秦朗就留在下邳,不能团圆。直到后来刘备联合曹操共灭吕布前,关羽几次找曹操,希望能能将杜氏赐给自己,曹操奇怪,等灭了吕布,特别召见了杜氏,结果一见钟情,竟自己将杜氏纳了,负了关羽一片痴心。秦朗也就成了曹操养子。曹操对秦朗那是疼爱有加,甚至对人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秦朗为人低调,基本什么事都不管,却因此在猜忌宗室大臣的曹叡治下颇受信任,作为天子近臣,受了不少贿赂,颇有家资。青云直上做到骁骑将军、给事中,还出征鲜卑获胜,一时风光。曹叡临终前,本意以燕王曹宇(曹操之子)为大将军,会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却因为曹叡近臣刘放、孙资素来与曹肇、夏侯献不和,甚至被出言威胁,故在曹叡最后时刻力劝其改变主意,以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都被逐出朝廷,从此再无秦朗记载。

所以,曹真结局不错,但是儿子很惨,同时也牵连了何晏。秦朗确实不得志,但至少保住了性命。三个人情况都不相同,没什么必然联系。

相传曹操总喜欢抢别人的夫人,总共抢过多少个夫人其中抢哪个夫人损失最惨重

曹操喜欢女人,英雄爱美人嘛,这不足奇怪。

但说是喜欢抢,这恐怕不太准确。因为曹操不去抢,没人给他送,也没人为他选秀哦。

再说,攻下一座城池,所有的一切都是战利品。如果曹操分享一下珠宝古玩啥的,不算是抢了吧。那为何占几个女人就成了抢呢?这说法不确切。

不管是不是抢,究竟用这个方式弄到多少女人,或者说曹操分享了多少战利品,不好说,但有名有分的,大体还是有个数。

据《魏志·后妃传》及《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正室及侧室,可考者有十五位。根据题主的问题,把曹操的夫人分分类。

01

正室丁、卞二夫人

丁夫人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因为养子曹昂战死,与曹操产生了矛盾而离异。中间牵涉一个女人,为这个女人,可以说曹操的损失最为惨重,但她没有名分,称不上是曹操的夫人。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张绣投降。曹操纳了张绣的婶婶、张济遗孀,演义中称作邹氏。由于曹操没有及时对张绣及其谋士贾诩封赏,贾诩挑唆张绣再度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邹氏也死于混战中,曹操侥幸逃脱。

丁夫人为此与曹操翻脸,一怒之下回到了娘家,曹操三番五次请不回来,于是与之离异。

与丁夫人离异后,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卞夫人升为了正室。

卞夫人原本是倡家,出身于专门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家庭。据说卞氏出生时,产房整天都充满黄光,初为人父的卞敬侯非常奇怪,便去询问卜者王旦,王旦说:“这是大吉之兆,这个小女孩前途不可限量。”

长大后的卞氏,不可避免的也再操家族卑贱的职业,成为了一名歌舞伎。

后来,卞氏来到了谯地。此时,曹操为了躲避贵戚之祸,辞职返乡回到了谯县。年已二十岁的卞氏因为才色过人,被二十五岁的曹操看中而纳为妾。

曹操与丁夫人离异后,立卞夫人为正室。曹丕继位后,尊卞夫人为皇太后,曹叡尊其为太皇太后。去世后与魏武帝曹操合葬高陵。

02

曹操好人妻

环夫人,沛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历史人物,魏武帝曹操的夫人。
先后生有三子,分别是神童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曹操去世后,魏文帝封为太妃。

据说环夫人前夫是边让,还与边让生了女儿曹宪。曹宪与曹节、曹华一起被曹操送入后宫,被献帝封为贵人。

这个边让可是个牛人,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少年才俊,与陶丘洪、孔融齐名。

后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令史,后辞职回乡。曹操平定兖州,领兖州刺史。边让凭仗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有边让的同乡告发,曹操就让郡中官吏杀死了他。曹操也就把边让的妻子环夫人,收入囊中。

初平五年(194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东郡守备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等人反叛曹操,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当时,除了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二县掌控在曹操手中,其他地区全部被吕布占据。曹操焦头烂额,到了几乎投靠袁绍,把老婆孩子全部送到邺城作为袁绍人质的地步。由于程昱的力劝,曹操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现在许多史学家认为,曹操的这次劫难就与斩杀边让有关。但也有别的说法,认为陈宫反叛是因曹操在徐州杀戮过重引起。

杜氏,有异色,原为吕布将秦宜禄之妻,生子秦朗。后为曹操纳为妾,又生曹林、曹衮、金乡公主。

豹眼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就专门写过秦宜禄之妻杜氏,有很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只说一点吧。

杜氏名气很大,但曹操却不知情。曹操讨伐徐州吕布,并非奔着杜氏而去。由于关羽三番五次的请求曹操,把杜氏赏赐给他,曹操起了疑心,叫来一看,惊若天人,于是自己就纳了。自此,曹操与关羽也就有了些芥蒂。

关羽投降曹操后,尽管曹操赏赐了宝马、美女、珍宝无数,但最喜欢的东西还是留着自己享受,舍不得赏给别人。这或许是曹操得不到关羽最终认可的根本原因吧。

尹夫人,是汉末何太后的侄媳妇、大将军何进之子何咸之妻(《魏略》记载是何进之弟何苗的儿媳妇)。

何进被杀,董卓之乱后,尹氏便带着幼子何晏生活。尹氏的美貌令曹操着迷,便想方设法将她纳为妾室。

曹操本想将何晏收为养子,但何晏年纪虽小,却认为自己姓何不姓曹,坚决不肯改姓。曹操爱屋及乌,不跟一个小孩子计较,心甘情愿抚养何晏。

何晏长大后,以相貌俊美、风致怡人闻名,人称“傅粉何郎”。曹操肥水不流外人田,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何晏与秦朗一样都得到了曹操很好的抚养和教育,成为三国曹魏大臣、玄学家。

03

曹操其他的女人们

曹操妻妾众多,儿女成群,有记载的就有二十五个儿子、六位公主。生有子女的妻妾也就母凭子贵,留下了记载。没有子女的也就没有了历史踪迹。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绝不止这些女人。如果用抢来形容的话,曹操这些女人大多是以此方式得来的。

曹操是枭雄,又好这一口。在汉末混乱时期,再尊贵的身份,比如汉献帝,也没有资格享受三年一次选秀的待遇,皇后、贵人等后宫佳丽都是权臣们强行塞给他的,没有机会和权利自己挑选。

此一时期的女人,都是战利品,谁得到算谁的。城陷之后,所有的女人都作为战利品赏赐给将士,这是通行的规则。男人们卖命征战也就是为了这些。

曹操把最好的留给自己,也就很好理解。

但究竟曹操一共抢了多少,还真不好说。在豹眼看来,除了明媒正娶的丁夫人之外,这个由父母做主,其他的妻妾,恐怕都是曹操看中,采用各种手段弄来的。

铜雀台上佳丽上千,无一不是如此得来的吧。

豹眼很喜欢庞统劝刘备入川时说过的一句话:“逆取顺守”。

用什么手段得到并不要紧,关键是得到以后如何对待。始乱终弃,令人诟病。不能善始,但能善终,也算不错了。曹操能够善待每一位夫人及她们的子女,也算难能可贵。对她们来说,生在乱世,也算不错的结局。

曹操因为这些女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曹操好色,但不该称作好色之徒。因为曹操从没有为了争夺一个女人而付出惨重代价,这与因为女人付出代价是不一样的。

要说因为哪一个女人付出的代价最大,还是张绣婶婶邹氏。其他的夫人曹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都称不上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兖州之变,曹操即便不纳边让之妻环夫人,陈宫一样会反叛曹操。没有任何史料说明,曹操是因为看中了边让之妻才诛杀了边让。

秦朗到底是谁

秦朗,字元明,小字阿稣(又作阿苏),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秦朗的父亲是吕布部将秦宜禄,曹操破吕布后纳秦宜禄的前妻杜氏为妾,秦朗也随母亲一同住在公宫,甚得曹操喜爱,被曹操如同儿子一般对待。魏明帝曹睿在位时,以秦朗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据说秦朗才能平庸,但众人因为他是明帝的宠臣而多加贿赂,秦朗也因此变得十分富有。公元233年,秦朗奉命率兵讨伐反叛的鲜卑首领步度根及轲比能。其子秦秀在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官至博士。

北宋灭亡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吗

公元1127年,当金兵的铁骑攻破了汴京城之后,正式宣告了建国167年北宋的灭亡。在很多人看来,北宋的灭亡是由金国的进攻直接导致的。诚然这是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造成北宋亡国的深层次原因,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北宋自身。

北宋之亡,亡于腐败

造成北宋灭亡的自身原因有很多,诸如重文轻武、积贫积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贪腐。军政贪腐是当时北宋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虽然宋军跟金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样的差距并不是因为装备、数量造成的,而是在于军队的素质与管理。当时的宋军士兵员额不足、老弱者充斥其中、军事训练极不正常,将领贪财赎货、经商营利、中饱私囊、私役士兵、克扣军晌。

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还将军队交给了根本就不懂军事、只知讨好皇上的宦官童贯、高俅等人。根据《靖康要录》记载:“自恃昵幸,无所忌惮,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以致‘全废教阅’,‘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在童贯、高俅等人的带领之下,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以至于后来面对金兵是不堪一击。

除了军政腐败之外,朝堂之上的腐败也是宋徽宗时代的一大问题。昏庸的宋徽宗在其在位时期,不仅重用了“六贼”,还好大喜功,沉迷女色,挥金如土,大肆修建。上梁不正下梁歪,在昏庸的宋徽宗的带领之下,所谓的“六贼”也援引亲故,广结党羽,卖官卖爵,贪污成风,既相互勾结,又针锋相对。“六贼”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不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致于民不聊生。

到了宋徽宗执政晚期,宋徽宗本人才意识到整个国家的腐败之风已经给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言路塞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赋致,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诛求。’‘灾异,谪见而朕不悟,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这是宋徽宗退位之时,发布的《罪己诏》里面的一段记载,从这段记载当中,可以得知晚年的宋徽宗也意识到了正是由于自己的贪图享乐、放纵下属,才会造成北宋的腐败、衰亡。

腐败之兴,兴于变法

无论是宋徽宗,还是“六贼”,他们都是宋神宗跟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同时“六贼”的崛起,也归功于他们变法派的身份。明朝时期知名学者商辂在其编撰的《续通鉴纲目》里面提出了:“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君子原情定罪,不当置神宗、安石于徽宗、蔡京之下”。

这样的观点在两宋宋时期更加普遍,宋徽宗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杨时认为造成北宋贪污腐败的根源在于王安石。在他看来:“蔡京以绍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致今日之祸者,实安石有以启之也”。南宋初年中兴名臣南宋赵鼎也曾说过:“至崇宁初,蔡京托名绍述,尽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祸。”宋高宗赵构同样也认为:“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如此众多的学者,名臣将北宋腐败、灭亡的根源指向王安石,其实是不无道理的。除了因为蔡京等人变法派的身份以外,更多的还在于,造成北宋贪污腐败风气的恰恰是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石心忧大宋江山,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本没有错。错就错在,王安石变法的部分措施,以及变法时下层官员推行变法措施时的“扭曲”。

比如在王安石变法措施当中,比较出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初衷是在灾荒之年,由政府出面给农民低息贷款,让农民安稳地度过灾荒之年。这样就避免了之前老百姓在灾荒之年向地主借高利贷,避免老百姓家破人亡。但是在实际的推行当中,却变成了官员赚取暴利的工具。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 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本来是帮助老百姓度过灾荒之年的政策,却在实际的推行当中,变成了强制推行。每一个县府每一年都要有贷款任务金额,如果将钱借给贫农,最后就达不到考核标准。于是底层官员便强迫那些中农、富农来贷款,本不需要贷款的中农、富农最终因为贷款而家道中落。然而这些贷款产生的利息最终却都流到了那些官员的口袋当中。

这样被扭曲的变法措施还有很多,而这些扭曲的变法措施则成为了官员们横征暴敛的工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北宋的贪污腐败愈演愈烈。这也是为什么说,北宋之亡,亡于腐败;腐败之兴,兴于变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