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王士珍号称北洋三杰之首,为何却成唯一不当军阀的人_北洋_段祺瑞_大臣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 王士珍号称北洋三杰之首,为何却成唯一不当军阀的人
  • 作为北洋三杰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为何在北洋政府露脸不多
  • 北洋军阀冯国璋,和著名演员冯巩是什么关系
  • “北洋之龙”王士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 做人要低调还是高调
  • 逼清帝退位在场的人都有谁,详细点
  •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1916年6月5日,袁世凯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长子袁克定、表弟张镇芳交代后事。

徐世昌问及继承人时,袁世凯只说“约法”二字。

有心接班的袁克定急问:金匮石屋?

袁世凯微微点头。

袁世凯既然已经退位,自然就不再是皇帝了,而是民国的总统。

既然是总统,就要按照约法来。

早先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责任时,由副总统接班。

不过,老谋深算的老袁已经修改了约法:由总统提名三人,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从人选举一人为总统。

6月6日,袁世凯死后,众人打开金匮石屋,上面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

最后,黎元洪被推为总统。

为什么袁世凯早早把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排除出外呢?为什么最后是实力最弱,非北洋一系的黎元洪接班呢?

袁世凯曾经的期望:袁克定

袁世凯是称过帝的人,有没有考虑让儿子接班就不必多说了。

为了让儿子顺利接班,老袁算是了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袁世凯重构了权力系统,打压段祺瑞。

北洋三杰中,王士珍自清帝逊位后已出于半隐状态,冯国璋则受命镇守南京。

陆军总长段祺瑞在中央的军权膨胀,构成了威胁。

即使不考虑儿子接班,就是自己巩固统治,也是要打击段祺瑞的。

袁世凯请出隐退的“三杰之首”王士珍,令他组建“陆海军大元帅率办事处”。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啥的,每天都要去办事处坐办。

段祺瑞被架空了···

其次,打造“模范团”,企图以袁克定掌握军队。

袁世凯采纳蒋百里的建议,打造一支亲军——“模范团”。

所谓“模范团”,就是从各师中抽调优秀的士官,加入“模范团”。

训练半年后,“模范团”成员再回到各军担任军官。

“模范团”,就是袁克定的“小站”。

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袁世凯的期待不可能实现了。

在袁世凯称帝时,冯国璋等北洋将领纷纷反对,袁世凯退位后,冯国璋等人依然不依不饶地要求袁世凯退位!地方实力派与袁世凯的关系已经接近决裂。

而在“二次革命”后已经势微的革命党,也在护国战争中再次闹起来。

袁世凯自己都镇不住场子了,袁克定又有什么机会呢?

把袁克定排挤出最高权力层,是袁世凯可以为他儿子作得最后一件事情!

徐世昌、段祺瑞:两种可能性

袁世凯之后,北洋军实力最强的有两位。

段祺瑞,是中央的实力派人物。

如前所说,作为皖系首领,段祺瑞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甚至一度引起了袁世凯的警惕。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企图请段祺瑞出来帮忙稳定形势,但是因袁不愿放权,未能如愿。

袁世凯死后,无人能压制段祺瑞了。

冯国璋,是地方的实力派代表。

自从“二次革命”进军南京后,江苏都督冯国璋以江南富庶之地为根基,发展成了地方实力派的代表。

早在袁世凯企图“废省改道”、撤掉都督,加强中央集权时,冯国璋就暗中带领各地方实力派联合抵制,俨然成了南方军阀的“盟主”。

因此,徐世昌、段祺瑞,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格局形态。

1、徐世昌:协调北洋。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至交,资历老、面子大。

选择徐世昌,其实就是让徐世昌协调好段祺瑞、冯国璋及北洋各派的关系,共同维持形势。

两年后,直皖矛盾不可开交时,徐世昌曾出任大总统,协调局面。

但是,利益之争,仅靠面子是不够的。

2、段祺瑞:武力讨伐。

长期担任陆军总长的段祺瑞,在当时中央的实力无人能比。

所以,只有他段祺瑞自愿放弃坐总统,拥护总统,人家才能当好总统。

但是,老段的实力还不足以压服冯国璋等实力派。

北洋派的退让待机

徐世昌、段祺瑞不傻。

北洋人物接着袁世凯当总统,就要接过袁世凯所承受的“火力”。

徐世昌的实力,是接不住火力的。

至于段祺瑞嘛。

他还没有能力、威望像袁世凯一样“名利皆占”。

国会、南方护国军、冯国璋直系,他暂时都压服不了。

贸然当大总统,直接从袁世凯手中继承“火力”,显然不明智。

不如让黎元洪出来,安抚各派人心。

而段祺瑞,则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操纵责任内阁,独揽大权!

为什么是黎元洪

1、合法,安抚各派。

黎元洪是个傀儡副总统。

但是,傀儡副总统也是副总统!

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总统不行了,副总统接班。

所以,黎元洪接班,既符合袁世凯版的约法,也符合当年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

2、各派都能接受。

黎元洪当初是革命党“枪口下逼出来的督军”。

但是,“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也是革命党的都督!

因此,南方护国军,相对能够接受黎元洪。

段祺瑞和南方护国军都支持黎元洪,冯国璋更不敢不支持!

3、黎元洪愿意。

相比于心事重重的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自从二次革命以后,这位“首义功臣”就被接到北京,名为副总统,实为袁世凯的“政治俘虏”。

干啥不比作政治俘虏强?

袁世凯斗不过,现在袁世凯倒了,黎元洪可未必斗不过段祺瑞!

从后来的“府院之争”看,黎元洪的政治手腕,虽不如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但也算是不错的。

不过,傀儡···毕竟是傀儡···

协调不了

黎元洪当大总统,是各派协调的结果。

不过,很多事情,本来就是不可能协调的。

黎元洪跟段祺瑞“府院之争”,一不小心斗出了个张勋复辟···

段祺瑞想跟冯国璋避免相残,结果,二人还是反目!

徐世昌先是协调“府院之争”,后是协调段祺瑞与冯国璋,都可谓尽心尽力···但基本没有作用!

北洋与国民党之间,北洋各派之间,已经形成各自利益,仅仅靠“面子”、“义气”,是协调不了利益冲突的。

民主共和的理想、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封建军阀的权力格局,交织一起,拧成一团乱麻。

北洋不知道如何解开乱麻,只是去协调,越是协调,乱麻就拧得越紧!

历史,正在静静等待一个可以真正解开这个乱麻的人。

王士珍号称北洋三杰之首,为何却成唯一不当军阀的人

1914年,夏天,刚下火车的袁克定,顾不上揩掉脸上的汗,急匆匆地赶往正定王府,在来之前,家父袁世凯就叮嘱:若王公不来,你也不要回北京!

这王士珍自宣统二年(1910年)辞职以来,就一直闲居在河北正定老家,过着野鹤闲云的日子,他现在住的宅子是他任江北提督时,在家宅基础上扩建的,他还在正定城内购有二十余亩地,建有王氏祠堂和各式公馆共四百多间。另外在北京西单、前门和天津拥有多处房产,无疑这是他做官以来的收获。

可比起另外两个和他齐名的段祺瑞、冯国璋来。他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底下更谈不上有叫得出名号的将领。在这点上,他甚至都比不上张勋,起码这个江西老表,拥有一支留着辫子的”定武军“。

另外,王一直深感”皇恩浩荡“,当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王则以效忠清皇室自居,说”决不愿署名于皇帝退位诏后“,随后”退居乡里不问政事“。

可袁世凯不忘王士珍,自担任临时大总统以来,已委派好几拨人去请王回京担任要职,都被王婉言谢绝。这次袁亲自指定大儿子袁克定,去请王士珍出山。尽管袁大公子平时看人不正眼瞅,但面对素有”北洋之龙“称号的王士珍,袁克定不敢怠慢,礼节周到请他上京。可惜王并不买账,袁克定最后只得灰头土脸赶回京城。

其实王士珍,并不是不想出山,而是在等一个合适的价格把自己卖出去。老狐狸袁世凯自然深谙其道,等袁克定回京不久,又派出心腹大将段祺瑞前去劝说。终于在1914年5月9日,王士珍出任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担任六大办事员之一,但实权最大。

一直到1917年,张勋复辟,时王士珍任陆军总长兼任京畿警备总司令,手握重兵,但他心向清廷。所以张勋能够得以五千兵力,顺利进入北京城。众所周知,这场闹剧,仅维持十二天以失败告终。

后段祺瑞重掌北洋政权,在对付南方护法军政府策略上,与总统冯国璋针锋相对,愤而离职。冯没辙,让王士珍接任总理一职。可段祺瑞一派势力正盛,王不得不向其妥协。可段派并未就此罢休,时常在机关报上大骂王,暗地里段祺瑞还指使小徐(徐树铮)进行倒阁行动。不愿再经受风波的王士珍,终于在1918年2月20日借病请辞。

从此王心灰意冷,告别政坛,时常担任和事佬,为后来发生的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从中调停。另外他热心公益,多次为北京慈善事业摇旗呐喊。在生活上,野史称他为“天阉”,不近女人不好男色。直到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

作为北洋三杰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为何在北洋政府露脸不多

王士珍是北洋元老,不结党,且一直怀念前清,和张勋一样,更是清朝的遗民。自然到了北洋大舞台,存在感会低于实力派的冯国璋、张作霖。

1、早年血战

(王士珍)

王士珍也是炮兵出生。早年在淮军系统,属于宿将叶志超的部队,参加了甲午战争,并挂了彩。

在战后加入了小站,与袁世凯练兵。在练兵中,事无巨细都会井井有条,其行政能力展露无遗,深受荣禄与袁世凯的喜欢。

(甲午中日战争)

2、军伍升迁

北洋练兵,王士珍是核心成员;彰德秋操,王士珍依然是实际组织者。在秋操后,直接担任陆军部侍郎,进入高级官员行列。

(彰德秋操)

在1907年担任江北提督,既治军,也临民,可见朝廷对其重视。当时江北提督也是显赫一缺。

不过遗憾的是,王士珍的巅峰时期就在清末。到了袁世凯组阁,王士珍担任陆军大臣。

3、怀念清朝

北洋老人却是清朝遗民,这种现象存在的较为普遍。但具体体现到一个人身上,就显得很矛盾了。既要北洋团结,又要怀念大清。

(北洋三杰)

张勋在这上面很撕裂,王士珍也很撕裂。在溥仪退位中,王士珍努力为其争取待遇。

在民国时期,坚定不为官,又要退隐;在袁世凯想任用蔡锷的时候,又要以北洋大局为重。

在张勋复辟的时候,要江朝宗打开城门,拥戴皇帝。

之后常年做着北洋的参谋长、总理之类。直皖矛盾公开化后,逐步退隐京城,基本不过问是非。

(张勋复辟)

相对而言,王士珍为人低调、不结党、对故国充满怀念,是乱世难得的君子。凭他的威望、资历与能力可以在乱世叱咤风云,却选择了理性与良知,难得难得。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北洋军阀冯国璋,和著名演员冯巩是什么关系

近二三十年,春晚上一句“想死你们了!”让无数观众感觉到了温暖,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话是冯巩说的。

2009年,冯巩出演了电影《建国大业》里面的冯国璋,大家发现,冯巩和冯国璋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难道这两人有什么关系?

确实有,而且很近,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亲的,没有一点水分。

1、

冯国璋出生在1859年,比冯巩大了整整98岁。冯国璋的发迹是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的,当时的冯国璋从日本学习回来,专业能力不错,授课能力很强,是袁世凯绝对的的左膀右臂。

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狗”说的就是冯国璋。1911年12月15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兼职察哈尔都统,正是这样的任命,让禁卫军在溥仪和裕隆太后退位时,没有进行反抗,因为冯国璋曾经是这支禁卫军大多数骨干尊敬的冯老师。

1913年7月,冯国璋受命出任了江淮宣抚使,1914年,冯国璋晋升为陆军上将。袁世凯去世后,冯国璋成为了副总统,此时黎元洪为总统。1917年7月,冯国璋成为了代理大总统。1918年8月份,冯国璋辞去了副总统之位。1919年12月28日病逝,享年60岁,留下了300万大洋的遗产。

2、

冯国璋有五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叫冯家遇,出生在1888年的天津。冯国璋的这个三儿子很厉害,曾留学德国,后来投身实业。在抗战期间,汪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长大汉奸王克敏数次邀请冯家遇出任高官,但被冯家遇以生病为由拒绝。为了逼真一些,冯家遇不惜用黄胆水涂面,真是认真,理由只有一个:不做汉奸,不为汪伪政府做事。

冯家遇在1953年去世了,享年65岁,比他爹多活了5岁。冯家遇有六子七女,其中,第三子冯海岗出生在1920年。

冯海岗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后来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冯海岗有三个儿子,第三子,也就是最小的儿子,就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冯海岗在1993年去世,享年73岁。

3、

冯巩原名冯明光,出生在1957年。由于曾经出身显赫,在十年动乱时期,冯巩没少受罪。

1973年,冯巩拜师马季,开始了自己的相声生涯。1986年,冯巩开始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第一次春晚节目是《虎年说虎》,但当时搭档还不是牛群,是刘伟。1988年,冯、牛开始搭档,开始被广大中国人熟悉,那独有的冯氏喜剧(相声或小品)成为了春晚不可或缺的节目。

目前,冯巩是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国家一级演员,担任过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等职务。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北洋军阀冯国璋的第三个儿子是冯家遇,冯家遇第三个儿子是冯海岗,冯海岗第三个儿子是冯巩。曾祖父冯国璋被天下人熟知,过了三代,冯巩又是被天下人熟知,真是一个循环。

虽然,冯巩只是一个演员,但其做人做事可圈可点,深受亲人、朋友和粉丝的认可。可以说,冯巩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自己,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北洋之龙”王士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时,前后收罗的大部分都是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也有些是在旧军中提拔出的老兵老将,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人。

一八九九年,袁世凯曾邀情德国驻青岛总督到济南北洋军营地观操,有一位相随的德国教官,看到主持操练新军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不觉用马鞭一指,赞叹道“此三人者,堪称北洋军中之杰也”。随后就有了“北洋三杰”之称。

后来,北洋之中又将其“三杰”形象化。所谓王龙、段虎、冯狗在军中广为传播。

不过从以后他三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来看,其比喻也未必不恰当呢。先着重说一说这位北洋之龙王士珍。他在后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始至终就是一位时隐时现的人物。他精明沉稳不慕虚荣。据说王士珍在被西太后召见的时候,他不卑不亢应对有度。使西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要有这么个儿子,会有多好!”

王士珍是个随和的人,性格能隐忍,似龙之隐者。段祺瑞人称“段厉公,常显虎威。冯国璋见到钱就会笑眯眯呢。

做人要低调还是高调

问:做人要低调还是要高调?

做人低调点好,虚心谦虚好做人,好办事,做人高调傲满太自大,不易团结人。

办事要高调点来,低调点处理,和气生财,能办的事情诚心办,少吹牛,办不了说出来,遇到事情分清好与孬,诚实做人不会错,太虚伪难成事。

做人不求高低也生存,和和气气老好人,你好,他(她)好,大家都好好,这种人呀也乐观,两耳不间窗外事,一心只读和气书,见人总是嘻哈哈,什么东家长,李家短,这种事事从不言,只求自我心安安。

做人无论是低调点,还是高调点,还是平调的,路子走对了,行世做事算个明白人,就是高人。

个人说法,就谈到这里,欢迎网友们评论,谢谢。

逼清帝退位在场的人都有谁,详细点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距离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只有五天。

不过,对于统治中国已有276年的清王朝来说,已经不会再有近在咫尺的宣统四年了。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爆发,曾是立宪派的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立即通电各省,表达了支持革命的态度,认为新政已是“维新绝望,大陆将沉”。他还与黎元洪一起致电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表达了他们对于革命派的理解,“清廷违拂民意,靳宪不予,人民愤激,不得已起而革命”。

仅仅短短两个月内,就已经有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换句话说,此时此刻的清政府,所能统治的国土已经缩水一半,这出戏已经唱不下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的是,该换演员了。

这一天清晨,乾清宫中济济一堂,分别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大寿。

其中,外务大臣胡惟德面向宝座,其他人则分列两行。

然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上朝,他们今天来,只有一个目的:

等隆裕皇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颁布清室逊位诏书。

等了一会儿之后,隆裕和溥仪出来了,按照惯例是等二人升座,众大臣下跪磕头,给皇帝和太后分别请安,然后再平身。

不过,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皇权即将轰然倒地,清帝在位时间已经是用分钟来计算。

所以,胡惟德等众大臣只是一起三鞠躬,以示尊敬。

礼毕之后,胡惟德作为代表说道,“因为总理袁世凯身体欠安,未能亲自前来见驾。所以委托我带领各国务大臣来给太后和皇上请安。”

这是客套话,隆裕当然知道,袁世凯再也不会来了。一个月前,袁世凯从紫禁城回家的路上,被革命党刺杀,躲过一劫的袁世凯,此后借口“养伤”,再也不上朝了。

闲话多说无益,今天胡惟德带领大臣们前来的唯一目的:不是请安,而是请清帝逊位。

隆裕当然知道,不过哪怕谢幕,该说的话也还是要说的。

于是,隆裕对胡惟德说:袁世凯身受皇恩,局面能够应付到今天,确实为国家,为皇帝出了很多力气。如今议和能够使南方政府满意,确保皇室得到优待,颇为不易。我和皇上为了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恢复和平统一,所以今天按照议和的条件,交出国家大权,由袁世凯来办共和政府。

你回去请袁世凯早点出来,恢复安宁吧。

说完,隆裕站起身,把早已拟好的逊位诏书亲手交给胡惟德,诏书上面写着: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递交完诏书,隆裕又对胡惟德说,你把我说的意思也告诉他吧。

胡惟德连忙走到隆裕太后跟前,鞠躬之后双手接过诏书,说,

“现在大局如此,太后睿明鉴远,顾全皇室,天下苍生,袁世凯和众大臣,百姓哪能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慈衷善意。如今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五族共和,天下太平。敬祈太后保重,太后放心。”

隆裕听完之后,面容惨淡,想到祖宗江山得来不易,如今在自己手中亲手葬送,忍不住悲从中来:

“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

说完这句话后,隆裕放声大哭起来,伤心地对大臣们说:“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寡妇孤儿于不顾。即朝臣亦纷纷告退。卿等独自在此勉力维持,予甚愧对卿等。”

说完之后,隆裕带着小皇帝退朝了,从此,再也无朝可上。

胡惟德等大臣沉默地看着他们离去,看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转身。

随即,胡惟德等人带着诏书直奔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借口身体欠安的袁世凯早已在那里等待。

袁世凯双手接过诏书,也一并接过来大清王权,很快,另一出民国的大戏即将上演。

这一天,除了逊位诏书,隆裕太后还颁布了另外两个诏书,一是公布优待条件诏,二是劝谕臣民诏。

前者是将民国优待条件公布于众,防止日后后悔。

后者则是向那些仍然忠于清朝的臣民宣布,大清over了。

其实,在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等大臣当天所记的日记中,并没有如何渲染。他们都只是简略地记下了这个事实,平静得出奇,似乎波澜不惊。

倒是在辜鸿铭这样的自命遗老身上,反应出奇地激烈,辜鸿铭当天正在上海沈曾植的家里参加宴会。

辜鸿铭后来回忆道,当从晚间快报上得知退位诏书已经发表的消息后,所有人一起起立,随即向北边跪下,一面哭泣,一面叩头。

深夜,辜鸿铭离开时,对沈曾植说:“灾难临头了,我们怎么办?”

沈用双手抱住他,流着眼泪,用一种他永远也不会忘怀的声音对他说,“世受国恩,死生一志。”

不过,无论辜鸿铭怎么哭,大清王朝再也不会回来了。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

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断给刘邦送兵源和给养,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也没有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

张良主要是负责战略,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类似刘邦的脑袋。比如要不要分封六国之后,定都在哪里,怎么分封功臣等等这些方向性的事情,张良就会发表意见。具体的事情一般张良都不插手。如果刘邦架的是大船,张良就好比刘邦船上的指南针。

萧何跟着刘邦时间最久,张良次之,韩信最短。

大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以谋反之名降为侯,最后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杀害。张良被封为留侯,本来刘邦说你挑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不要,最后张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队吕后,受到吕后礼遇。

萧何被封为丞相,定为功第一,享受上朝不趋,带剑这样的特权,哪怕萧何再低调,刘邦最后还是怀疑他,萧何没有办法只得自污,故意强占老百姓的田地房产让刘邦抓了下狱,最后释放。

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

刘基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刘伯温是在朱元璋成气侯之后加入的,他的作用类似张良,一方面建议对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采用个个击破的方式,另一方面让朱元璋用“大明”为国号收揽民心,暗中脱离小明王。

当陈友谅来攻时,有人说降,有人说逃,刘基说战,最终朱元璋赢了。

大明朝成立后,有一次朱元璋问刘基谁合适当丞相,朱元璋选了三个人: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刘基一一否了。朱元璋说你最合适,结果刘基说自己也不合适。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经常会请他去密室商议,这种特权其他大臣很少有。

李善长类似萧何,他是比较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主要负责后勤,以及一些人员的推荐工作,他制定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来补充国库。他受封韩国公,朱元璋曾经说过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这有些类似刘邦对萧何的点评。朱元璋将他作为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混在一起,是朱元璋的真正的铁班底。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后攻灭张士诚,再后来攻入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徐达类似刘邦的韩信,百战之神将。

大结局:

刘基急激勇退后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在此之后刘基的病情更为严重,后刘基向朱元璋婉转说起这事,朱元璋没有反应,所以有人猜测是胡惟庸下的手。刘基病死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派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被明成祖下狱,狱中自缢。

李善长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长子李祺因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免死,但被流放。

徐达镇守北平之时得了背疽,后去世,传说他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派人送蒸鹅给他,吃后不久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被明成祖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去世。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这三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曾国藩组建湘军,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对当时的清朝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兵工场,第一批留学生都与他有关。1872年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麻,回到书房端坐不久就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善终了。

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了他心中的大病,六十多岁时他说不当总督要积极备考,最后朝廷赠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收入新疆。台湾设省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完成的。胡雪岩因为他而成为红顶商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一个曾外孙女叫张爱玲。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三杰之首,在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很快就得到重用,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大多会和王士珍商量。后来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王士珍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

不过王士珍是忠于清朝,他对于清朝皇帝退位之事很有看法,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冯国璋开始坐大,有些节制不住,这里袁世凯请了数次才将王士珍请出山,袁世凯死后担任过民国总理。

王士珍是三杰中的龙,段祺瑞是虎,段祺瑞一生清贫,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袁世凯将自己的义女张佩蘅嫁给他当继室。他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冯国璋是三杰中的犬,当过民国副总统,也代理过总统。他被清廷认为是可用之人,可信之人,所以担任禁卫军总统,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时,禁卫军表示反对,最后是他做的工作,使得禁卫军不再反对。袁世凯将自己的家庭教师周砥介绍给冯国璋为妻,所以他是袁世凯的铁杆。

不过令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冯国璋后来成了反对他称帝的一股核心力量,公开要求袁世凯退位。

大结局:

1930年7月10日,王士珍因肠癌而在北京去世,1936年11月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第二天病逝,有一点必须点赞的是他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当然他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他有一个后代叫冯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