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之死有什么大蹊跷秦可卿怎么死的?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_秦可卿_雍正_出身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秦可卿 秦可卿 雍正 出身

秦可卿之死有什么大蹊跷秦可卿怎么死的

秦可卿的死,既不是病死,也不是因为与公公通奸羞愧而死,其实她的死,是因为被公公贾珍强暴最后羞愤而死,贾珍在秦可卿葬礼上表现的如丧考妣的样子,不过是为了掩饰秦可卿真实的死亡原因。

一、秦可卿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做出和公公通奸的丑事

焦大醉骂“爬灰”,将污水直接泼向了秦可卿的身上,导致秦可卿回去大病了一场,但是做为一个不得志的在三门外当差的老奴,焦大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宁国府内帷密闻的,所以焦大的“爬灰”说是值得质疑的,而且做为宁国府的少奶奶,秦可卿走到哪里,身边都围绕着一大群的丫环媳妇,真的要和贾珍通奸,想要瞒过众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且从尤氏对秦可卿的态度来看,秦可卿的人品是立得住的,显然秦可卿没有辜负婆婆的这份信任,太医一天四五遍的登门问诊,即使隔着幔子,秦可卿也要一天四五遍的换衣,虽然这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损伤,为了让外人找不出贾府和自己的一点错处,秦可卿还是拿命拼了,如此好强的秦可卿怎么可能和公公通奸?

二、贾珍极力地表演,只为了掩饰秦可卿死亡的真实原因

秦可卿最后的结局是“淫丧天香楼”,表明了秦可卿确实和贾珍发生了不伦关系,而且贾珍在秦可卿的丧礼上,哭得泪人似的,甚至比秦可卿的丈夫贾蓉还要伤心,由此许多人推断,贾珍和秦可卿是真爱。

但是贾珍如果真爱秦可卿,为何在儿媳死后还要表现的这么明显?他怎么忍心给秦可卿带来负面影响?况且,葬礼过后,贾珍的悲伤也很快就结束了,该干嘛就干嘛去了,好像给儿媳操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后,秦可卿就从自己的心里翻篇了。

而秦可卿的两个贴身丫环的举动更是可疑,既然贾珍表现的都不怕众人知道他俩有奸情,秦可卿的丫环没必要一个撞死在大柱上,一个自愿一辈子甘为秦可卿守灵,所有这些疑点,都表明,秦可卿的死有些不寻常,她是被贾珍强暴羞愤自杀的,而她的两个贴身丫环知道真相,即使她们能够做到守口如瓶,贾珍也不会轻易放过她们,而贾珍强暴儿媳致死,如果被御史弹劾,不但要削去爵位,甚至会被治罪,所以贾珍的极力表演,只为了误导别人他和秦可卿有私情。

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秦可卿的一生,始于养生堂,以死封龙禁尉告终。第八回,有脂批指出,"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此批概括了秦可卿的一生,晦涩难懂,但却是极为重要的脂批,因为短短的批语,牵涉到康熙、胤礽和雍正三个帝王级别的人物。那么,何为“褒中贬”?何为"贬中褒”?

秦可卿,如惊鸿般短暂的一生,二十岁左右如花的年纪,便凋亡了。但她青春的脸庞,其实写满了历史风云的沧桑。

在风月宝鉴背面,秦可卿真实身份非同凡响,其出身地养生堂也并非其本意孤儿院,而是隐真之“假”,否则她也不可能嫁入天下望族、时称“八公”之一的宁国府,成为单传之孙贾蓉的正妻。其所隐指的胤礽,出身于皇宫,曾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尊贵无比。因此,秦可卿的出身地一一养生堂,在风月宝鉴背面,别具深意。

封建王朝帝王都以天子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自诩泽披天下苍生,造福黎庶万民。因此,秦可卿的出身地一一养生堂,隐指皇权之象征皇宫,应理解为滋养所有生命之殿堂。

写她嫁与贾蓉为妻,也是为避免“文字狱”所作的充满隐喻的“情”之“荒唐言”,意在暗示她本来就是侧重于隐指皇家的宁国府中人,而且与皇权之象征一一龙位密切相关。

因此,写她出身于孤儿院的养生堂,表面上是贬她,实则暗示其出身于“滋养天下众生之殿堂”一一皇宫,出身之尊贵,无与伦比,即脂批中所谓的“褒中贬”。

但是,《红楼梦》之文常常应从反文着眼。如果皇宫真是滋养所有生命之殿堂,为何秦可卿会入“薄命司”?还是正十二钗中凋零之第一人?因此,此处作者应该是在讽刺康熙的皇宫是杀生堂,根本不是什么养生堂。

这样看来,作者对胤礽父皇康熙似乎也颇有微词。回溯胤礽一生,“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钟山怀古》),出身于皇宫,对他而言,是大幸运,更是大悲剧。

康熙宠幸他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荣光,让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康熙对他心生嫌隙之时,也可以弃之如敝屣,让他曾经拥有的所有化为乌有。其悲剧性结局,其实早在第一次被废时已经注定了。

作者对其悲剧性命运极为痛惜,通部书比托于秦可卿,因此,《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者献给胤礽一曲凄惋的挽歌。

第五十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和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名为怀古,实为借古伤今,其主题仍不脱脂砚斋所谓的“大有深意”的“怀金悼玉”。对康熙皇帝的微词,就很巧妙地隐藏于其中。试举其中与康熙和胤礽父子之间爱恨情仇相关的、隐含作者微词的几首诗作如下一一

薛小妹怀古诗之《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所有人都会认为,在封建时代,一个人故去能够得到朝廷的追封,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姑且先不追究秦可卿之隐寓,一个出身于养生堂的女子,二十岁左右夭亡,却能"死封龙禁尉”,虽然只是五品,但也不算太小,可谓是莫大的褒扬。但是考虑到秦可卿就是废太子胤礽,他的非凡的出身、独特的人生履历、曾经所处的高位,区区五品,对他又可谓是莫大的羞辱。即脂批中所谓的"贬中褒”。

在作者的心中,胤礽才是真正的龙。第二回,“读书识事、具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的贾雨村[注],有一段关于“正邪两赋人物”的长篇大论,其中提到了陈后主、唐明皇和宋徽宗,并非没有来由,而是“大有深意存焉”。陈后主、唐明皇和宋徽宗,此三者皆才华盖世,都曾君临天下,最终却“有命无运”,都成为亡国之君。

胤礽,两立两废之间,太子当了三十七年左右,曾经无限接近于皇位,最近的距离,最终却成为最遥远的天涯,人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可谓是另一种形式的亡国。但作者认定胤礽才是真正可以继承皇位之人,这可从文本和脂批中找到其他证据。

第十三回,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地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脂砚斋对此批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秦可卿即胤礽,自然这"家务”不是“那家务”,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是以小喻大,隐喻国家事务。

胤礽是作者心中未能登上龙位的真龙,对历史而言,只是在胤礽这个点上拐了一个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的弯,但对于许多生命个体、许多家庭而言,命运却因此拐了一个颠覆性的、不可承受之“轻”的大弯。

文本也暗示了因此而产生的严重的后果,“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第八回“金玉初聚”),“深知拟书底里”的脂砚斋对此批道:“批得好!……正是极贴切语。”通部书中泛滥着“辛酸泪”的巨流河,其发源地其实正是"有命无运”的胤礽。

而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可谓是意味深长。龙禁尉,在文本中并不只是一个死后封号,而是别有隐意,其隐意即禁绝其成龙,也就意味着有人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要从肉体上消灭胤礽,禁绝他成龙的所有的、最后的可能性。根据胤礽死亡时所处的年代,这个人只能是雍正,当然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历史。

作者对胤礽的命运是痛心疾首地,对雍正是恨之入骨的。消灭胤礽,又追封胤礽,即暗讽雍正手段毒辣,天性奸诈。第三十八回,宝钗作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被众人叹为食蟹绝唱,并赞其小题目寓大意,其中的讽刺入木三分,极为辛辣。

其实就是作者借宝钗锦心绣口,讽刺雍正之流,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残酷失德,虽然能横行一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避免不了败亡的命运,也只不过是历史的过眼云烟、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因此,“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时事,反面春秋也”(脂批)。

天才的作者,用炉火纯青、“灵巧一至于此”的“褒中贬”、“贬中褒”,几乎创造出一个“无缝机关”。这机关里,“寓褒贬别善恶”,隐藏着作者对胤礽、康熙和雍正的情感判断,而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绝对不容触及的禁区,但这对了解作者的“其中味”却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