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语跟其他方言差异大?山西怎么个个地区的方言都不一样比如晋中的听不懂大同、吕梁、运城的方言_闽南语_汉语_方言

本文目录

  • 为什么闽南语跟其他方言差异大
  • 山西怎么个个地区的方言都不一样比如晋中的听不懂大同、吕梁、运城的方言
  • 空耳听汉语各大方言,如何分辨出来
  • 为啥福建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差那么多
  • 为什么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方言在地图上标注的是晋语片区
  • 西南方言官话,为何大家只认同是四川话呢
  • 为什么有人说四川话和武汉话很像
  • 为什么会有语言差异,方言的存在
  • 大家都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你的家乡话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闽南语跟其他方言差异大

闽南语和其他方言的差异主要在音韵和词汇上,文章就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为科普文,欢迎评论探讨,请勿刻意引战。小字部分是具体案例和说明,读者可只阅读大字部分获得概览。)

音韵体系

闽南语音韵体系极为庞杂,是由于吸收并保存多个时代的语言层次。其他方言尽管也不断融入各时代特征,但整体是新层次同化旧层,而非各层次共存。

1)层次分析

闽南语的语言层次主要来源如下。

•古百越语,是先秦时期从长江口到海云关的原住民语言。当时越地各部落生产水平和文化层次各不相同,极可能没有通用的百越语,只是其文法、语体可能存在共性。今天的闽南地区属古闽越地东南隅,继承了闽越语为主、南越语为辅的语言体系。

图1:海云关(越南岘港)。

注:语言学和人口学可能有关联,但不绝对。基因图谱显示先秦时期闽地居民,其遗传背景接近瓯越、吴越人。

闽越语底层存在的遗迹是少数固有词,占现代闽南语常用词的2~3%。如?liớ(高)、㾪sản(瘦)、䖙the(躺)、?sóng(土气)等。

图2:liớ图档字(汉典)。

图3:sóng图档字(汉典)

•上古汉语,是汉代至晋代随江淮移民(第一批入闽潮)迁入的语言层次,学界称金陵雅音。上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各家的观点有一些出入,但核心特征是取得共识的。

图4:中古汉语体系。在探讨上古汉语特征的时候,会从中古汉语的一些变化点出发。

闽南语保留上古汉语层次的证据如下。

注:为避免不同注音方案混淆,下文汉语拼音用灰色细体字表示,闽南语国语字则一般用黑色细体字。说有文白异读则加粗并用斜线隔开,黑色的前者为文读,灰色的后者为白读。

①古无舌上:上古汉语中舌上音(知组,今官话多作zh、ch)尚未从舌头音(端组,官话作d、t)派生出,现代除闽语外的各方言几乎均区分这两组声母。闽南语保留声母未分化状态,如智tì、猪tư、茶té、陈tín/tán、场tióng/tiû́、竹tik;储thử、豸thoạ、痴thi、窒thit/that、衷thiong等。

②古无轻唇:上古汉语中轻唇音(非组,今官话多作f、w)尚未从重唇音(帮组,官话作b、p)派生,现代除闽语外各方言几乎均区分。闽南语保留未分化状态,如飞hui/、风hong/hoang、房hóng/páng、覆hok/phak、物bu̍t/mư̍ngh/mih、问bụn/mựng等。

③喻三归匣:中古喻母(y)三等字(即含介音-i-的读音,官话作y),上古汉语读匣母(gh,官话作h、x)。现代除闽语外的各方言几乎均区分喻三等字、匣母。闽南语通过文白异读保留早期声母状态,如学ha̍k/ơ̍h、远oản/hững、鞋hái/、胡/ó、云(雲)ún/hún、后hiợ/ạu等。

④喻四归定:中古喻母(y)四等字(即含介音-iu-的读音,官话作y),上古汉语读定母(官话作d、t)。现代除闽语、汉越语外的各方言几乎均区分喻四等字、定母。如逾jú、榆jyú、喻jụ、裕jụ等。

⑤无撮口呼:中古汉语阶段新出现韵母/介音ü,闽南语并未吸收。粤语、客话、闽东语、莆仙话皆同官话一般,有大量撮口呼。韵母ü、üan、ün、üe在闽南语多作ư、oan、un与oat,如旅lử、虚hư、预ự;权koán、全coán、宣soan;军kun、运ụn、薰hun;决koat、雪soat、绝coat、月goa̍t/gă̍h

注:虽然闽南语独树一帜地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成分,但现代汉语方言没有一种能直接等同上古汉语。“像”与“是”的红线是很清楚的。

•中古汉语:隋代至宋代随河洛移民(第二批入闽潮)迁入的语言层次,称洛邑雅音。中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各家的观点已基本一致。闽南语保留中古音层次的证据如下。

①尖团对立(舌根细音不颚化):中古汉语舌根音(见组)接续-i-介音的情况,在近代音蜕变为官话中的j、q、x、y。闽、粤、客语均无该变化。闽南语的例证:交kau/ka、群kún、结kiat/kat、九kiủ/kảu;牵khian/khan、欠khiàm、抾khiơh、缺khoat/khăh;喜hỉ、血hiat/huih、翕hip、兄hing/hiâ、旭hiok;语gử、疑gí、玉gio̍k/giơ̍h、迎gíng /ngiá、眼gản/nguỉ等。

②入声与阳声韵体系完整:宋代以前的中古汉语阶段,三套韵尾m/p、n/t、ŋ/k是很规整的,但在宋代开始,m/p尾并入n/t;明代后更全部简化为ŋ/ʔ,清代入声脱落。现代粤语、汉越语、闽南语及部分客话继承了三套韵尾。

③声调体系:声调是中古汉语新出现的现象,清声母派生阴调,浊声母派生阳调,传统的平、上、去、入四种调类各分阴阳。现代汉语保持平上去入分阴阳的情况不多,粤语的情况尤佳(阴入调还根据韵母的类型分为高阴入、低阴入);闽南语泉州、潮州音平上去入分阴阳,其他地点则是阳上并入阳去。

图5:汉越音也保持平上去入分阴阳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阻碍以及人口流动趋势的改变,近代和现代汉语对闽南语影响不大,主要是在现代词汇输入方面。

2)音韵体系

音系指语言(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闽南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特殊,南接广粤,北邻吴楚,西面赣客,因此堪称现代汉语方言中音韵现象的博物馆。

•声母:现代闽南语声母体系是十八音,在现代汉语方言之间数目中等。中古汉语的浊声母已经全部清化。但是闽南语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即鼻音声母/m/、/n/、/ŋ/、/ɳ/发生塞音化,新形成三个浊声母。

具体来说,即/m→b/,如文明bún bíng、目眉(眉毛)ba̍k bái、万物bạn bu̍t;

/n→l(乙类)/,如男女lám lử、农奴lóng ló、难能可贵lán líng khỏ kuì。l(甲类)指原先声母即为/l/的情况,如力量li̍k liọng、卤料lỏ liạu、寽链(拉链)lu̍t liạn;

/ŋ→g/,如语言gử gián、尧疑(怀疑)giáu gí、五月gõ gă̍h;

及/ɳ→dz/,如字迹jị jyah、闰日jụn ji̍t、柔弱jyú jyo̍k等。

•韵母:现代闽南语韵母极多,泉漳片普遍超过85个,其中泉州音达92个,各地可能有微小区别。相比粤语广府话的56个、客家话的40多个,闽南语的音韵现象颇为丰富。受古汉语影响的汉越语,韵母数量则更多,超过130个,因此比闽南语韵母更丰富的情况也存在;只是其已融入现代越南语体系,因此不纳入统计。

闽南语韵母可分为舒声韵和促声韵两类。其中舒声韵可再分为阴声韵(开音节)、阳声韵(鼻音韵尾)、鼻化韵;相应地,在促声韵也有对应的促读音节,分别为乙类入声韵(收ʔ尾)、甲类入声韵(即传统汉语入声韵,收p/t/k尾)、丙类(鼻化)入声韵。

现代汉语方言中,系统保留阳声韵和传统入声韵的来源基本都是中古汉语,而未受到近代汉语的影响。在这一点,闽南语和粤语、客话是有共通性的。鼻化韵曾广泛分布在闽语、老吴语中,这也佐证了文章开头语言学同人类学可能互有参差的观点。

由于部分韵母管辖的字不多,或者是仅有拟声词、固有词,对应的汉字仍在考证。读者可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具体的声韵调体系、注音拼写方案。

A):

山西怎么个个地区的方言都不一样比如晋中的听不懂大同、吕梁、运城的方言

别说晋中听不懂吕梁话了!就同是归属于吕梁的,文水,交城,汾阳人也难听懂同属吕梁市的,离石柳林那边的话!山西话官方称:晋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是北方方言中独特的一种语言体系!山西话别说十里不同音了,就是大点的村子,村南村北都有略微的差别!比如就拿我的家乡举例子吧!我家乡正好是位于汾阳话和文水话交叉的地界,村南说话就略微带有汾阳人的口音,村北就是文水口音,很奇妙的,虽然只有个别字略微有差别,但仔细听,是会听出有差别的!过了我们村沿着三零七国道往北就完全文水话,过了我们村沿着三零七国道往南就越来越汾阳话。这里面最有特点最明显的话就是:比如汾阳话说我,的读音是你,说你的读音是恩。文水话我的读音是俄,你的读音是你,但读起来又不像普通话那样。并且喜和四,死,是都读si,只是声调有区别,但发音都是si。而沿着三零七国道过了文水再往北的交城发音又不同,比如他们凡是读二这个音听起来是读英文字母A的发音,所以,又和文水话听起来完全不同,但其实,汾阳,文水,交城,沿着三零七国道行驶,互相最远不过五十来公里路,最近的不过几公里路,也就是沿着三零七国道行驶,文水县城往南二十来公里,就是汾阳市区,但语言发音完全不同,很明显的不同!!汾阳往南也是几十公里路就是孝义市,发音又不同,而对于临县离石柳林那边的话,文水人听起来就费劲了!很难听懂了,必须说的慢点才能勉强听懂!更别说其他更远的地方了!!文水沿着三零七国道往北也是二十来公里路,就是交城县城,交城话听起来说话没有翘舌音,凡是需要舌头向上卷舌的,他们的话里就变成了舌头向下卷!!比如,二,他们发音A,交城再往北三十来公里就是太原清徐。太原话又不同于交城话。现在似乎说老太原话的人不多,太原市区的人说话,几乎都变成了带太原口音的普通话!!!

还有,我特别说下我家乡文水的语言,文水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凡是带陵的村名都读离,而不是村名里用这个字就也读ling音。而开栅的栅这个字在村名里读就是读四的音,而不是村名用这个字也读zha。孝这个字用到我们文水村名里就都读耗这个音。比如,武陵村就读武li村,孝陵村就读耗li村,孝子渠读耗子馗。。听说带陵字的村名读离是和武则天有关,而开栅读开四和满语有关。总之,山西人的晋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它其中还夹杂着个别满语的叫法,还有许多被古老习俗的禁忌而改变了叫法的语言等等,有兴趣的语言类研究人员,或者只是爱好这类的人,可以去研究研究山西话,会发现趣味无穷,并且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古老的传说,不,也许那其实就是真正的历史。很有趣。

空耳听汉语各大方言,如何分辨出来

能准确清晰发出z、c、s;zh、ch、sh、r;j、q、x十个音的汉语,就是古汉语正宗嫡传,否则就是“走偏了”的汉语!

为啥福建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差那么多

福建方言和其他方言差异巨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存在差异的主要方言特征。

(本文为科普文,欢迎评论探讨。小字部分是具体案例和说明,读者可只阅读大字部分获得概览。)

一、闽方言和其他方言差异巨大的原因

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闽语大类。除龙岩、三明等城市下辖的客家市县(通行客家话)以及南平的浦城(城关以北通行吴语)外,剩余地区皆使用闽语。

图1:福建省的方言以及闽语的内部划分。(《汉语方言地图集》)

省内不同地区使用的方言按照其构词、语法的共性,虽然同属于闽语大类,但是闽南、闽东、闽北、莆仙、闽中及邵将几个分支之间依旧是无法沟通的。而闽语和其他地区方言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我们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闭塞的地形

在东南沿海地区中,福建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受到地壳板块的挤压,福建省内和边缘山峦迭出,导致和周边地区的交流往往维持着间歇而薄弱的状态。这些地理风貌中,尤以鹫峰山、武夷山的作用为大。

图2:福建省地形图。(《福建省地图集》)

这些山脉整体属于浙闽丘陵,西南部分山脉也可以视为两广丘陵的余脉。这些海拔低则数百米、高则二三千米的山脉将福建隔离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相比起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台地,福建自古以来各片区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就不甚顺畅。这是使闽方言同外部其他方言差异巨大的物质基础。

通过比对福建的地形图以及方言的分布,不难发现尽管具体细节有所出入,地理亚单元和方言分区之间的一致性是非常高的。学界通常把闽方言粗略分为沿海闽语沿山闽语,二者以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一线为界。前者依民系与山河走势,又细分为闽南语(晋江与九龙江流域)、闽东语(交溪流域及闽江中下游)和莆仙话(木兰溪流域);后者也可类似分为闽北语(建溪流域及闽江上游)、闽中语(沙溪流域)及邵将话(富屯溪流域)。这种山川形便的方言分布在粤语、客家话地区也是存在的。

(二)特殊的人群构成

导致闽语和其他地区方言差异巨大的次要因素,则是凝聚的使用人群构成比较特殊。这有必要简单讲一下附近地区历代居民的人群特征。

图3:闽越国祖庙遗址。

自史前时代至周代中后期,福建地区的居民以闽越族为主体。该部族和当时江东的吴越、岭南的南越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基因图谱同近现代的高山族类似。这批原住民奠定闽语的底层部分,从语言学分析发现与现代南岛语系比较相似。所以,虽然闽地方言在中古时期受到权威用语多次冲击,但保留在现代闽语中、约占日常用语2~3%的固有词汇,便极大地和其他方言区拉开距离。

秦汉之交,福建地区的部族联盟出现了松散的政权形态(即闽越国)。由于汉初时期,闽越国趁周边地区动荡而发动叛变,因而被汉朝统治者灭国,并将绝大多数青壮年男性迁入江淮地区。但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福建地区仅设置了几个县治,汉人管辖地区也仅限于县治周边地区,其他地区依旧由山林草莽中越来越多的闽越族及畲民所控制。闽地出现人口真空。

图4:闽越王无诸,其统治期间闽越国经历了相对安定繁荣的时代。

福建各地人口构成出现差异化,始于晋末、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江东移民(以士族为主体)开始向福建千玺主要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经武夷山的破口进入建州(今南平建瓯),使得建州一跃成为当时福建的文化中心直至宋元时期;二是经沿海水路进入东冶(即古泉州,今福州、泉州及漳州北部),使福建沿海出现迥异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亚文化区。读者在后续的内容就会发现,这波移民潮给闽语带来上古汉语的特征,也算是沿海和沿山闽语分化的起点

虽然从晋代开始,江东、岭南也不断接受江淮乃至中原的移民,且这些移民所操的语言奠定了各方言贴近古典汉语的部分,但由于移民的来源、时点存在差异,所以南方方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至于为什么福建的方言在音韵、用词和语法上别具一格,就要认识到当地地形和移民人群的特殊之处。

隋唐以后,福建地区迎来规模更加巨大的、跨越各阶层的移民潮,尤以当时的河洛地区为多。这些移民基本奠定了闽北、闽东、闽南语的形态。而宋代以后,随着当时统治者将北方移民迁入莆仙、邵将地区(即兴化军、邵武军的设置),比上述闽语亚类具有更多宋代北方口音的莆仙话、邵将话也形成了。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移民潮令闽语保留了大量的中古汉语特征,且由于山峦阻隔,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定型保留至今。

明清后大部分闽语的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只是由于客家人的迁入,使得闽西南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客家化;并且受周边闽语、客家话的影响,闽中语也从夹缝中脱胎而出。

像福建地区这样断续进行的人口迁入,在全国范围都颇为罕见。加上地形起伏大,不同片区间的交流相对不密切。很多各地、各移民潮独有的特征就被保留下来,彼此之间和同外界的差异也就越发明显。

(三)特殊的社会形态

因为地形复杂,加上移民潮成为唐宋以后福建地区的主流人群,福建独特的社会形态也为方言的特殊性推波助澜。这点我们主要谈谈宗族力量和近现代的下南洋风潮。

1、宗族力量

宗族力量是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一种非官方势力。因为在古代政治秩序中有“皇权不下县”的思路,乡绅、儒商往往扮演基层治理的角色,对方言传承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教育也受到这些基层治理秩序的影响。福建地区在隋唐开始科举取士后,县学、私塾的教学语言选用具有中古汉语特色的当地方言(可以重点阅读下文文白异读中的“文读”部分)。加上宋代以后福建地狭人稠,各阶层对科举的重视程度颇高,使得方言在宗族社会从教学到大众生活都活跃着。这使得闽语相比起南方的赣语、湘语及客家话,鲜少受到明清官话的冲击。

图5:泉州府文庙。文庙(孔庙)是封建时代公办教育的基层设施,而闽南地区特殊的建筑版式又反映了宗族社会在古代的特殊地位。

关于在福建,广东地区的官话化运动,还有一段插曲。清朝早中朝统治者由于以满人为主体,朝廷通用北京官话,而粤闽两省的官员通常难以自如使用,使得面奏出现极大困难。为了降低交流成本、提升对思想的控制,康雍乾三朝都曾经在福建和广东设置正音书院,由北方官吏在指定期限内对当地官员进行语言培训。但是除了闽北地区推行官话相对成功以外(南平市区在清代即形成官话方言岛),闽粤两省其他地域的正音运动最后都失败了。

2、“下南洋”为主要形态的海外交流

福建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东方大港,闽人下南洋开辟土地的风潮就不曾停止。而在16世纪开始,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陆续受到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许多新生事物的名称借由外语转音融入闽语当中。即便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一大波新事物的译名运动,但粤闽等地的一些用词仍反映了近现代的异域特色。

图6:粤、闽、客语在东南亚的分布。(《汉语方言地图集》)

这两方面交织在一起,让闽语形成既保守又部分超前的特征。而且在闽语中,不同时代的特征用语并不像其他方言一样,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是不均匀地将各时代层面掺杂在一起。这一点导致闽语和其他方言相论,更加别具一格。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简要介绍了闽语和其他方言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读者能发现这是历史进程与地理区位双重影响的结果,且同社会形态、近代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

二、闽语的独有特点

闽语和其他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韵和词汇上。我们以使用地区最广,人口最多的闽南语为例展开,欢迎其他作者对剩余的闽语分支进行补充。

(一)音韵体系

闽南语由于吸收并保存多个时代的语言层次,音韵体系极为庞杂,这在其他方言并不多见。

1、层次分析

闽南语的语言层次主要来源如下。

(1)古百越语,是先秦时期从长江口到海云关的原住民语言。当时越地各部落生产水平和文化层次各不相同,极可能没有通用的百越语,只是其文法、语体可能存在共性。今天的闽南地区属古闽越地东南隅,继承了闽越语为主、南越语为辅的语言体系。

图7:海云关(越南岘港)。

语言学和人口学可能有关联,但不绝对。上文已述,基因图谱显示先秦时期闽地居民的遗传背景接近瓯越、吴越人。

闽越语底层存在的遗迹是少数固有词,如?liớ(高)、㾪sản(瘦)、䖙the(躺)、?sóng(土气)等。

图8a:liớ图档字。(汉典)

图8b:sóng图档字。(汉典)

(2)上古汉语,是汉代至晋代随江淮移民(第一批入闽潮)迁入的语言层次,学界称金陵雅音。上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各家的观点有一些出入,但核心特征是取得共识的。

闽南语保留上古汉语层次的证据如下。

为避免不同注音方案混淆,下文汉语拼音用黑色斜体字表示,闽南语国语字则一般用黑色正体字。有文白异读的则加粗并用斜线隔开,黑色的前者为文读,灰色的后者为白读。

图9:中古汉语体系。在探讨上古汉语特征的时候,会从中古汉语的一些变化点出发。

①古无舌上:上古汉语中舌上音(知组,今官话多作zh、ch)尚未从舌头音(端组,官话作d、t)派生,现代除闽语外的方言均区分这两组声母。闽南语保留声母未分化状态,如智tì、猪tư、茶té、陈tín/tán、场tióng/tiû́、竹tik;储thử、豸thoạ、痴thi、窒thit/that、衷thiong等。

②古无轻唇:上古汉语中轻唇音(非组,今官话多作f、w)尚未从重唇音(帮组,官话作b、p)派生,现代除闽语外各方言均区分。闽南语保留未分化状态,如飞hui/、风hong/hoang、房hóng/páng、覆hok/phak、物bu̍t/mư̍ngh/mih、问bụn/mựng等。

③喻三归匣:中古喻母(y)三等字(即含介音-i-的读音,官话作y),上古读匣母(gh,官话作h、x)。现代除闽语外的各方言几乎均区分喻三等字、匣母。闽南语通过文白异读保留早期声母状态,如学ha̍k/ơ̍h、远oản/hững、鞋hái/、胡/ó、云(雲)ún/hún、后hiợ/ạu等。

④喻四归定:中古喻母(y)四等字(即含介音-iu-的读音,官话作y),上古汉语读定母(官话作d)。现代除闽语、汉越语外的各方言几乎均区分喻四等字、定母。如臾jú、榆jyú、喻jụ、裕jụ、蝶tia̍p/ia̍h等。

⑤无撮口呼:中古汉语阶段新出现韵母/介音ü,闽南语并未吸收。粤语、客话、闽东语、莆仙话皆同官话一般,有大量撮口呼。韵母ü、üan、ün、üe在闽南语多作ư、oan、un与oat,如旅lử、虚hư、预ự;权koán、全coán、宣soan;军kun、运ụn、薰hun;决koat、雪soat、绝coat、月goa̍t/gă̍h

虽然闽南语独树一帜地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成分,但现代汉语方言没有一种能直接等同上古汉语。“像”与“是”的红线是很清楚的。

(3)中古汉语:隋代至宋代随河洛移民(第二批入闽潮)迁入的语言层次,称洛邑雅音。中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各家的观点已基本一致。闽南语保留中古音层次的证据如下。

①尖团对立(舌根细音不颚化):中古汉语舌根音(见组)接续-i-介音的情况,在近代音蜕变为官话中的j、q、x、y。闽、粤、客语均无该变化。闽南语的例证:交kau/ka、群kún、结kiat/kat、九kiủ/kảu;牵khian/khan、欠khiàm、抾khiơh、缺khoat/khăh;喜hỉ、血hiat/huih、翕hip、兄hing/hiâ、旭hiok;语gử、疑gí、玉gio̍k/gi̍h、雅ngả/ngẻ、眼gản/nguỉ等。

②入声与阳声韵体系完整:宋代以前的中古汉语阶段,三套韵尾m/p、n/t、ŋ/k是很规整的,但在宋代开始,m/p尾并入n/t;明代后更全部简化为ŋ/ʔ,清代入声脱落。现代粤语、汉越语、闽南语及部分客话继承了三套韵尾。

③声调体系:声调是中古汉语新出现的现象,清声母派生阴调,浊声母派生阳调,传统的平、上、去、入四种调类各分阴阳。现代汉语保持平上去入分阴阳的情况不多,粤语的情况尤佳(阴入调还根据韵母的类型分为高阴入、低阴入);闽南语泉州、潮州音平上去入分阴阳,其他地点则是阳上并入阳去。

由于地理环境阻碍以及人口流动趋势的改变,近代和现代汉语对闽南语影响不大,主要是在现代词汇输入方面。

2、音韵体系

音系指语言(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闽南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特殊,南接广粤,北邻吴楚,西面赣客,因此堪称现代汉语方言中音韵现象的博物馆。

(1)声母:现代闽南语声母体系是十八音,在现代汉语方言之间数目中等。中古汉语的浊声母已经全部清化。但是闽南语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即鼻音声母/m/、/n/、/ŋ/、/ɳ/发生塞音化,新形成三个浊声母。

具体来说,即/m→b/,如文明bún bíng、目眉(眉毛)ba̍k bái、万物bạn bu̍t;

/n→l(乙类)/,如男女lám lử、农奴lóng ló、难能可贵lán líng khỏ kuì。l(甲类)指原先声母即为/l/的情况,如力量li̍k liọng、卤料lỏ liạu、寽链(拉链)lu̍t liạn;

/ŋ→g/,如语言gử gián、尧疑(怀疑)giáu gí、五月gõ gă̍h;

及/ɳ→dz/,如字迹jị jyah、闰日jụn ji̍t、柔弱jyú jyo̍k等。

(2)韵母:现代闽南语韵母极多,泉漳片普遍超过85个,其中泉州音达94个,各地可能有微小区别。相比粤语广府话的56个、客家话的40多个,闽南语的音韵现象颇为丰富。受古汉语影响的汉越语,韵母数量则更多,超过130个,因此比闽南语韵母更丰富的情况也存在;只是其已融入现代越南语体系,因此不纳入统计。

闽南语韵母可分为舒声韵和促声韵两类。其中舒声韵可再分为阴声韵(开音节)、阳声韵(鼻音韵尾)、鼻化韵;相应地,在促声韵也有对应的促读音节,分别为乙类入声韵(收ʔ尾)、甲类入声韵(即传统汉语入声韵,收p/t/k尾)、丙类(鼻化)入声韵。

现代汉语方言中,系统保留阳声韵和传统入声韵的来源基本都是中古汉语,而未受到近代汉语的影响。在这一点,闽南语和粤语、客话是有共通性的。鼻化韵曾广泛分布在闽语、老吴语中,这也佐证了文章开头语言学同人类学可能互有参差的观点。

由于部分韵母管辖的字不多,或者是仅有拟声词、固有词,对应的汉字仍在考证。读者可通过文末的链接查看具体的声韵调体系、注音拼写方案。

(3)声调:如上一节所述,规范闽南语是平上去入分阴阳的,轻声不发达。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调类和韵尾进行连读变调。

上述链接同样有连读变调的说明。

(二)词汇和语用

独特的词汇和语言现象叠加在基本语音层面上,导致闽南语更加艰深晦涩。虽然当地人使用的语言充满烟火气,但对想掌握她的初学者,就要花一番功夫理解。

1、词法和句法

构词法和句式是串联单个读音,形成完整句意的必要环节。这一节涉及一定的语言学知识,烦请读者朋友耐心看下去。

(1)构词:闽南语构词的重要特征是音义存古、地域性特点和文白异义。

①音义存古是指保留古汉语的一些用词,这些词汇的意思已随时代变化发生改变;也可能现代汉语用得不多,但在闽南语仍然活跃。例子如下。

n.箸tự(筷子)、铺pho(床)、兄hiâ(哥哥)、厝chù(屋)、衫sâ(衣服)、糜bắ(粥)、日ji̍t(太阳);

v.揾ùn(蘸点)、徛或企khiã(站)、行kiấ(走)、走cảu(跑)、詈lẹ(骂)、搐choah(抖);

adj.焦ta(干燥)、媠suỉ(美丽)、歹phẩi(坏)、晏oầ(迟)、紧kỉn(快)、乌o(黑)、?gáu(能力强);

图10:gáu图档字。(汉典)

adv.煞sâh(冲着,急着)、野iả(很)、袂boẹ(不会)、莫mài(不要)、加工ke kang(更加)、拙coah(这么);

pron.吾goả(我)、阮gủn(我们,排他)、咱lản(咱们,不排他)、汝lử(你)、恁lỉn(你们)、伊i(他/她/它)等。

②地域性指派生词汇的方法存在地域特征,最突出的方面是名词修饰语后置,这是百越语的特征。古汉语也较多见,但近代汉语已基本消失。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鸡公koe kong、鞋拖oé thoa/浅拖chyản thoa、骹手kha chyủ、亲堂chin tóng、历日la̍h ji̍t、屉抽thoah thiu、私隐sư ủn、闹热lạu jya̍t、康健khong kiạn等。

③闽南语有大量的文白异读现象,约2/3的字同时存在文读和白读。文白异读实际是种特殊的多音现象,贴近古典汉语的为文读,不直接受古典汉语影响的是白读。上面的例子或多或少已反映此现象,这里提示一些同形异义的案例。

譬如行动híng tõng指一般动作的发生与进行,而kiấ tãng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游走;雨水ủ suỉ指第二个节气,hõ cuỉ指下雨时的降水;老师lảu sư指教师,lãu sai指体力劳动师傅,不一而足。

(2)句法:闽南语的特征性句法是助动词“有”的使用,和宾语前置。

①助动词“有”在粤语、闽语都用得比较多,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如:

吾有咧弹钢琴。Goả ũ leh toấ kừng khím.(我正在弹钢琴。)

伊有看著这领事志。I ũ khoầ tiơ̍h cit niả tại cì.(他看到过这件事情。)

汝有做作业无?Lử ũ coè cok gia̍p ’bớ?(你做作业了吗?)

②宾语前置通常发生在句中有修饰宾语的定语时。如:

吾苹果买两斤。Goả phíng kỏ boẻ nững kăn.(我买两斤苹果。)

迄间房阮想够阔。Hit kuî páng gủn syû̃ kàu khoah.(我们觉得那间房子足够宽敞。)

火车汝欲坐较紧的是毋?Hẳ chya lử băh cẵ khah kỉn ’é sĩ ựm?(你要坐较快的火车吗?)

2、域外语言影响

明中后期以来,由于形势改变,东南沿海居民下南洋讨生活。这既扩散汉语的流通范围,也带来一些外语元素。由于先闻新声,粤语和闽语的外来词占比显著高于官话。许多借词被吸收入闽南语,为人们津津乐道。

图11:闽粤华人同马来人婚配,形成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相应的案例有很多,如磨仔boá ẩ等。

综上,包括闽南语在内的闽语特点是很鲜明的。和其他方言差异巨大的原因,既有历史和社会的,也有自然与物质的。在普通话不断推进的当下,希望方言使用者保护和继承好这份乡音,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元灿烂。

创作不易,欢迎转发讨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兹附参考文献于下。

为什么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方言在地图上标注的是晋语片区

感觉已有的各个回答只有字,没有图,我找了几张图,锦上添花一下吧。

这是石家庄市的行政区划图——

然后这个是全国汉语方言地图,从这个图上看的出来,其实石家庄市并没有在晋语区——

再来一张晋语区地图,可以发现石家庄市区虽然不在晋语区,但下辖数县确实是被划入了晋语区,即平山、灵寿、行唐和赞皇四地方言属“晋语张呼片”,四地面积相对于整个石家庄市而言,并不算很大。

希望以上几张图能帮助到你。

西南方言官话,为何大家只认同是四川话呢

在南方人耳中,东三省口音无任何差别,同样在北方和沿海人耳中,听不出云贵川渝口音有何差别,由于四川人口相当于云贵总和,而川渝分治也不过二十多年,误把西南方言官话与四川话划等号实属正常。

为什么有人说四川话和武汉话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我在武汉转车,在候车室里,以及上车后的车厢里,我就像见到了家乡人一样的感觉,因为说着差不多的话,只是音调方面有些不一样而已。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话不仅仅是云南贵州和重庆人说,湖北武汉人也说。

【01】湖广填四川

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后与清朝抗衡,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杀了些人,清军入川时又杀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人吧,以为所有蜀人都是张献忠的党羽。张献忠死了后,四川基本上是没人了,清朝为了把这个空填上,便从湖南、湖北这边移人过来,这就是有名的历史上的事实——湖广填四川。但是湖北过来的最多,我家祖上就是从湖北孝感麻城那边过来的,族谱里都有记载,我祖父年轻时,那边的人还送过族谱过来,并传来了字派。

所以把家乡话带过来,也是一个原因,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好多话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后便有了一些不一样。

【02】西南官方话

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湖广填四川,不过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庆在内的,但是贵州和云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会这种话,那就不是湖广填四川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按照区划,湖北、云南、贵州、重庆等都属于西南方向,这一带的人大多说话都向一个方向去,形成了通用的语言。但又各自拥有自己的方言。就像东北话一样,在东北三省以及北京等都受到影响一样的道理。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为什么会有语言差异,方言的存在

回答:语言差异,方言的存在是由于一个民族民风、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必然产物。

只说两点解释

1. 同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形成有关,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演变过程,在本民族发展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文明程度也会不一样,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中,也会造成语言差异和方言的不同。

2.同一个民族由于区域变化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例如:中华民族文明已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民族有56个之多,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并且即使是一个民族同种族,由于生活所逼迫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流落他乡,异地分布的也比较分散,他的生活习惯也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需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已经入乡随俗,生活习惯也渐渐改变,但语言和方言即使不断融合说话语气,状态形成依然存在原来的风土人情,很难发生质变,毕竟不是本地人。例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说话可能模仿很逼真,可英语本国人也能听出我们是外来客。

大家都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你的家乡话是怎么说的

1、方言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要素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人文、习俗和特色,因此各地有各地特色的方言。

2、四川简阳内江一带的家乡话是:为啥子呢? 干哈? 为啥子? 咋个的呢? 咋个弄起的呢? 咋搞起的呢? ……一般方言后面都会加语气词如“呢”“哇”“嘛”等,以表达语气及感情。

3、四川泸州那边讲的是:弄个的哦? 弄呢?

4、重庆那边讲:为么子哦? 么子? 搞么子哦?

5、语言的变化非常快,特别是在近十年的中国,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我们的方言及少数名族的语言都消失得很快。一些本土的地道的方言在逐渐消失,比如在城里工作近20年,家乡的方言也会忘记许多。

6、方言的保护及传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从2007年开始,对四川方言进行调查和研究,一做就是8年,目前已完成对四川140多个方言片区的采集工作,成功绘制了四川方言地图。

湖南台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说:“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从哪里出发的”,汪涵极具语言天赋并始终将“推广方言”

作为自己的使命。

7、方言是这个世界最响亮温暖的声音,我们要多元化的保护方言,希望能成立“语言博物馆”,收集并保护好我们的方言,让我们的语言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下去。

(以下表情包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