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靠谱吗当另一半也没了,怎么合葬?植入式树葬来了,你愿意接受或选择这样的方式吗_树木_植入_骨灰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树葬 树木 植入 骨灰

本文目录

  • 树葬靠谱吗当另一半也没了,怎么合葬
  • 植入式树葬来了,你愿意接受或选择这样的方式吗
  • 树葬方式开始兴起,这种下葬方式会不会被人所接受,有何优缺点

树葬靠谱吗当另一半也没了,怎么合葬

首先树葬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古代树葬大都在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2013年2月28日,民政部鼓励生态安葬骨灰:海葬树葬等或政府买单。

这里的树葬应该指的是现在的树葬,骨灰埋入地的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在埋入地的地上植树,或在埋入地的套骨灰盒的石棺上方,平放稍高出地面刻有碑文的石碑四周种上绿草的一种殡葬方式,只栽树不立碑。

最近新闻报道的植入式树葬

然后问题是靠不靠谱,首先它符合国家的殡葬改革方针,对火葬的推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建公益性墓园,投资少、成本低,各乡镇能搞得起,老百姓也能葬得起。然后统一管理,引导人们自觉爱护树木,爱护墓园内的一草一木,共同维护墓园的绿化。树葬是殡葬改革中的一种全新方式,它既满足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入土为安,也是通过将逝者与树融为一体,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得到升华。合葬这个要意愿啦,可以同一颗树或者两棵树相邻。

靠谱和合葬都一个关键性点,就是谁来执行就是负责葬礼一些事,肯定是自己后代或者亲属。如果是器官捐献者且没有后代会有公益帮助打理。

只是我们有了很多年土葬的观念,新形势的树葬我们还没有太理解和几首,葬礼本身意义是抚慰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让生者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

植入式树葬来了,你愿意接受或选择这样的方式吗

我认为不用树葬,把烧完的骨灰撒到江河或大海里,要比树葬简便多了!树长大了肯定有用处的,如果葬一个人的骨灰进去,不仅损坏树木生长和一成材质量,而且让用材的人惊骇。不可取!

树葬方式开始兴起,这种下葬方式会不会被人所接受,有何优缺点

人去世以后的骨灰不用放在墓地之中,而是把骨灰放入成年的树木之中,让生命与树木一样“长青”。

12月12日,“创新生态树葬”实验活动在河南郑州福寿园树葬花园举行。主办方将骨灰存放装置植入树干,然后通过科学手段让大树愈合,从而让逝者的“生命之树”常青。

摆脱了土地的限制,不用立墓碑也可以祭祀自己的先人

人死后火化不存放于墓地,而是存放在树木之中。把烧的骨灰用植入的方式放倒树木之中,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树木运输的养分的通道就是树皮,植入骨灰的同时再去恢复树皮的切口,从而达到对树木的零伤害。

植入式的丧葬方式优点:

1.有效的节省了土地资源,并且能够不破坏地貌。

2.能够不破坏耕地的的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3.有好的寓意,能够让人和树木共存,其含义为“与树木一样长青”。

4.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大,会降低丧葬的成本。

5.环保和丧葬文化的巧妙结合,让人和自然巧妙的和谐共处。

丧葬文化逐渐简化,提倡生前孝顺大于死后表现,其更具有人性化

现在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提倡对于老人的孝顺重点逐渐向生前迁移,人死后花费大量的钱充场面的行为慢慢不被提倡。

如果以后全面实行丧葬的植入化树葬,对于野外的一些坟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树木代表“长者”,找到树木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先人,但是几千年的文明让人逐渐接受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现在除了天葬和海葬以外,其主流还是土葬,这种新式的植入式树葬实行起来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想法的根源就是让人和自然和平共处。

植入式树葬的过程:

从树上裁切一块直径为4厘米树皮,然后打出一个10cm深的横向树洞,其深度并不贯穿树木,讲骨灰放入其中,用一种不锈钢的容器储存。

专家表示:在树洞中放入骨灰安置装置的实验是第一次做,但这方面的树皮恢复技术已很成熟。

因为树干由树皮、韧皮部、木质部和树芯四部分组成,树木生长的有机物运送主要靠韧皮部,木质部主要起支撑作用。

专家说明这种植入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然后让大树内部的空间能够得到利用。

有人埋怨人死以后土葬还得买墓地,并且还得逐年续交

植入树木其成本不会同墓地一随着年份的增长还要缴纳管理费,这样让很多家庭降低了丧葬的成本,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降低了生活压力,其实这种植入式树葬确实有很多的好处,最起码能够帮助人减轻那部分租赁墓地的压力。

植入式树葬是一种新型的丧葬方式,有再多的好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大家接受,所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很多人接受这样的新方式,才是以后能否被普及的关键。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