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民族与游牧民族有什么不同啊?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哪一个的军队战斗力强悍_女真_渔猎_真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渔猎 女真 渔猎 真人

本文目录

  • 渔猎民族与游牧民族有什么不同啊
  •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哪一个的军队战斗力强悍
  • 女真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为何也能击败汉族,占领中原
  • 明清之际的女真人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当时的他们还算是严格意义的渔猎民族吗
  •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东北渔猎民族征服中原

渔猎民族与游牧民族有什么不同啊

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首先是生活地域不同,渔猎民族多生活在海边或者大江、大湖旁边,他们以打鱼狩猎为生。一般来说要出来不包含可以耕种的温带地区。

游牧民族多生活在,适宜放牧的草原地区,他们随水草而举,以放牧为生。

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渔猎民族由于居住在海边或者江湖大泽边,一般来说,居所相对固定,但是由于气候较为寒冷,他们会吃大量的肉类抵御寒冷,由于长期食肉,他们身材大多高大,成年男性多是大多都射术极高,体能极好。

游牧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都处于放牧区,牧场随季节而变,他们逐水草而居,他们一般骑术极佳,射术不经训练稍差。

还有其他民俗、文化等不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哪一个的军队战斗力强悍

关于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的战斗力问题,我看过我家先祖,关于这些方面的记载。在宋朝时期,我家族先祖有九代人,是以从军为业。他们作为宋军将士,先后参加过与契丹人丶越南人、党项人、女真人丶蒙古人的战斗。

我家先祖的记录中,对蒙古人与女真人的战力有过详细的描述:

《一》,关于蒙古人。

1,蒙古人从小就练习骑射,加之饮食以奶肉并重。因此蒙古人能骑善射,尤其是在策马奔驰时,射箭依然较为精准。

2,蒙古骑兵不但机动灵活,而且蒙古将领深谙骑兵阵法。两军对垒时,亦能依仗骑兵阵法,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3,蒙古将帅不意气用事,一遇强敌,亦不顽抗。通常在知会其主上后,率军遁走。

4,蒙古人打铁技艺精湛,据说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都有一手铁匠好手艺。据说蒙古刀的品质,十分好。

蒙古军也有几大弱点:

1,蒙古军攻打坚城能力,普遍较弱。

2,蒙古骑兵战力,受地势影响较大。一旦地形复杂、地势不利,蒙古骑兵施展不开,蒙古军的战力就会大幅下降。

3,蒙古骑兵畏惧强弩丶火器。例如,以床子弩击射蒙古骑兵,以火器突袭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就只能遁走,而别无他法。

顺便多说一点,个人看了先祖记载后,对草原民族的衰败,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个人认为,草原民族退出人类历史大舞台,并不是热兵器导致的。

个人认为,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机械动力,让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没了,草原民族在机动灵活上,处于了绝对劣势。如此一来,草原民族就只有挨打的份,没有翻身之日了。再好的战马,与汽车丶飞机相比,也就是普通牲口而已。

《二》,关于女真人。

1,女真人不善养马,骑术并不出众。女真人以渔猎为生,女真人善射,善造弓矢。女真弓矢堪称珍品,为天下英雄所好。据说,女真弓箭自古就作为贡品,上贡给中原天子。

女真人的贫富,处决于射箭能力。女真人大都能在二百步之外,一射洞穿奔跑的狐狸的双目,而不伤狐狸的皮毛。

据说,女真英主阿骨打与辽军作战时,就是仗着女真人射箭的射程,比辽军射箭的射程远;女真人的箭射得比辽军准,而大破辽军的。据说,辽军大都死于女真人的弓箭之下。

2,女真人出于渔猎生活的需要,善于豢养猎犬,善于驯鹰(熬鹰)。

女真人能与猎犬和鹰,进行一定的沟通。

女真人作战时,常利用猎犬,去打探敌方伏兵位置。女真人还利用鹰,在空中收集敌方情报,探察地形、道路。据说优秀的女真萨满大巫,有与驯养的鹰,进行相互沟通的能力。

3,女真人是渔猎民族,因而女真人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产生活经验,女真人擅长于利用地形地势围歼对手,擅长于在山地、丛林丶原野上作战。

4,女真人以渔猎为生,因而野外生存能力较强,女真军对辎重补济的依赖程度,远低于汉人军队,甚至比蒙古军还低。女真军善于渔猎,很多物质可以沿途解决,无须过多补给。

5,女真人生产工艺落后,又是渔猎为生。因此女真人的兵器大多为重兵器,例如,狼牙棒、大砍刀丶大斧头…,这类武器在打猎时很有用。而且女真人经过长期的生产锻炼后,也能轻松的用这类重兵器打仗。

虽然重兵器不利于持久战,但是两军短兵相接那一瞬间,重兵器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据说岳飞元帅抗金时:

1,先射其鹰、猎其犬。

2,避实击虚,攻其必救。

3,与金兵对垒时,从上风坡放烟,削弱金兵弓矢威力。

4,岳家军把与金军相持的阵地,选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带,让金军无鱼可捕丶无猎可打。

5,岳家军与金军开战时,岳家军多以防守阵法与金军相持。由于岳家军攻防得法,金兵手持重兵器,也难以对岳家军造成重大伤亡。一旦久战,手持重兵器的金兵,就会体力不支,很容易被岳家军击杀。

总之,岳元帅对金军的打击,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从而导致金军一遇上岳家军,就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在整体层面上的战斗力,还是要强于渔猎民族的。这当然有前提条件,那就是草原部落要相对的统一,要接受统一号令。

渔猎民族的长处,在于局部的攻伐能力,十分卓越。一旦渔猎民族能积小胜为大胜,也就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女真金国就是这么建立并且发展起来的。

其实渔猎民族,只有女真金国做到了称雄天下。其实后来的建州女真,已不是渔猎民族了。建州女真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族裔,建州女真以农耕为主,以放牧丶渔猎为辅。建州女真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在生产力水准上,都十分接近于中原。建州女真只能看作是中原势力的外延,清朝代明,也只能看成是体系内的取代。清朝入主中原,也不能看作是渔猎民族的胜利。

总的来说,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整体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渔猎民族的。

女真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为何也能击败汉族,占领中原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相比地处中原的明王朝而言,女真族确实要落后许多,在明王朝与女真各部的贸易中,就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

女真人往往只能用名贵药材,皮毛等山货换取中原地区的大米,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
可以说,在明王朝与女真的贸易往来中,女真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与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女真各部大多处于落后的渔猎经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差距很大!

但女真人并非都是处在落后的渔猎社会中。

明朝时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很早就从中原地区学习到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因此,建州女真其实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只有野人女真,才是处在最原始的渔猎社会中,而努尔哈赤就是崛起于建州女真,并最终统一野人女真等所有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

女真人的起义,或者说是反抗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明王朝在处理女真各部问题时,常常使用比较高压的政策,且经常在女真各部背后怂恿搞事,又在与女真人的贸易中利用其经济优势地位来剥削女真人。

因此,女真人对明王朝的不满态度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努尔哈赤率部开始与明王朝直接对抗!
可以说,女真人的抗争是必然的,但女真人能够入主中原,确实偶然的,或者说是多方因素的共同结果!

努尔哈赤在东北自立为王之时,明王朝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朝政腐朽,一个是天灾导致陕西连年大旱,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揭竿而起!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实力不断壮大,并一路打到北京,崇祯皇帝最终自缢而亡,明王朝至此灭亡!

此时中原王朝一团糟,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风头正盛,而吴三桂的投降,使得清军能够顺利入关,并最终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消灭!

女真人的八旗军在20万左右,其中还有不少汉人和蒙古人,真正的女真军队人数还要更少,而清军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出力最多的还要求汉人和蒙古人。
因此,女真人起义是必然的,但能够走到坐拥天下的地步,却更多的是偶然的。

明清之际的女真人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当时的他们还算是严格意义的渔猎民族吗

明清之际,女真人有很多部落,除了建州女真外,还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有三卫(努尔哈赤出自建州左卫),海西有四部(比较有名的叶赫部),野人女真则是在北方的诸多民族(有名的有达斡尔族)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这既与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关,也与他们的民族习惯相关。

(明朝初年东北形势)

远古时代太久远了,就不去说了。金人完颜部原来是比较落后的渔猎民族,用了几千人(有同宗渤海人的鼎力支持)灭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宋,南下中原,一部分野人女真就占领了他们之前的土地,这个就叫做海西女真。

由于有金朝的打下的基础,有些汉化,但是和完颜金国的汉化可真是比不了。由于这个时候元已经灭亡,海西女真成了上层是蒙古人(元朝东路诸王的遗留),下层是女真人的局面。由于北元政权的不断骚扰,还有北方“野人女真”诸多部落也时常攻打,于是阿哈出、猛哥帖木儿这两个万户的女真部落,就从黑龙江依兰一带,南下进入吉林。

明政府为了拉拢他们抵抗北元,就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也就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随着不断迁往距离北京较近的辽东一带,其实也是不断汉化的。由于与朝鲜人接壤,朝鲜北部的骑兵经常追着他们打。他们就告状到明朝,请求明朝主持公道。明朝也是够大方,就把吉林和辽宁之间的一片适合农耕的土地给了他们。这里可是明朝在东北地区,除了辽东地区外最好的耕地。

(建州女真在这里被朝鲜人驱赶)

后来,明朝衰落了,猛哥帖木儿(看这名字,就挺像蒙古人)的后代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合并了海西女真(努尔哈赤时代动用兵力3万人攻打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皇太极时代多次北伐掳掠各部人口,建立索伦八旗等),又利用蒙古内讧(林丹汗的野蛮霸道),统一了蒙古漠南部落。

建州女真彻底成势了。

不过,这个女真也不是当年建立金国的那个女真了。单从名字看,上层几乎全是蒙古血统,于是皇太极又搬出了自己祖先用的名字,改名叫“满洲”(勿吉的另一种音译)。

此时的女真人在虽然还保留着渔猎习惯,但早已转入农耕。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明朝鏖战这么多年。

15世纪末,明朝东北地区(包含外东北地区,建立了118个于史可查的卫所)的女真人还“惟知射猎,本不知耕稼。”到了正统年间,前往建州部的明朝官员吴良就惊奇地发现,建州女真“家多中国人,驱使耕作。”朝鲜官员进京朝贡时也在书里说“潜渡婆猪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弥府,见水两岸大野,皆率耕垦,农人与牛散布田野。”

到了嘉靖六年(1527),监察御史卢琼发现女真人“诸夷环徼而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最。”就是靠近蒙古部落的海西女真也让这位明朝官员有了“俗尚耕稼”的印象。又过了几十年,到万历年间,有两个去过建州的朝鲜人申中一、李民郄带回来一份报告,他们发现建州部此时“无墅不垦,至于山上亦多开垦;田地品高,则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者仅收一石;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

(女真哨骑)

由此可见,到了万历末期,女真人在跟辽东汉人长达两百年的接触下,已经慢慢普及农耕,且农业技术在跟汉人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加强,最终成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来源的民族。

之后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把俘获来的汉人、蒙古人实行编民户政策,统一分配到各处去开垦耕地。根据统计,后金仅在辽河以东地区就有三十万日耕地(每日六亩),因此辽东以东地区后金共有耕地1981038亩。

根据记载,沈阳附近各庄田产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间。而屯监禁军私赁田由于是私人耕地,因此积极性较高,产出比例高达1:48。在古代社会,粮食就意味着兵源与动员能力,而这也是后金政权为什么能拥有很强攻击性和动员能力的根本原因。

有了粮食,皇太极又不断东征西讨。五次入关,抢了近百万口汉民。东征朝鲜,又抢了数十万口。北伐野人,再抢了十多万口。所以,满清入关前,已经由一个20万的小部落,成长为关外一个人口达200万的最强大的奴隶主政权了。他们同时还拥有了沈阳的冶炼工业,能够打造出铠甲和武器。

(清朝皇帝狩猎图)

后金(满清)凭借这这些经济优势,才长时间保持一支战斗力强悍、规模庞大的军队与明朝相抗衡。这种力量可绝对不是连个铁锅都要南下抢的蒙古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人口多了,所以一遇到灾荒就是个灾难。在明朝末年,刚好是小冰河期,后金经常闹饥荒,所以他们拼命出来抢掠。如果明朝能守住个三五年,同时严抓内奸(晋商做生意贩运粮食),后金也是很难维持的。

所以,那个时候的女真民族已经不能成为渔猎民族了,甚至于说他们也已经不完全是纯粹意义上的女真了,混入了很多蒙古血统。

历史上为什么只有东北渔猎民族征服中原

因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就是来自东北,可以说正是来自远古东北的渔猎民族开启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前,红山文化下的黄帝部落开始了南下的脚步,先民们从辽河中上游一直到了黄河中下游,一路上征服、融合无数个部落,平蚩尤、战炎帝,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三千六百多年前,从东北崛起的商部落沿着先人黄帝部落的脚步再次南下,一路的征伐问鼎中原,建立五百多年商王朝。而之前从东北走出去的另一个分支已经发展成了关西的秦人先祖,为商王朝镇守西戎。

东晋之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分崩离析,出现多个小朝廷,从西伯利亚走到辽河流域的鲜卑人,再次彰显东北先人的强悍,鲜卑的拓跋珪部一统中原建立北魏政权。

947年1月,东胡鲜卑人的一个分支契丹人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在开封登基并将国号改为大辽 ,开始了历史新篇章。大辽国在全盛时期疆域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国土面积有近500万平方公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北宋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其为“幅员万里“。

1115年,源起于黑龙江的黑水靺鞨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立国,国号金,鼎盛时期疆域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奠定了中国北方的疆域。

明末,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纵观历史,至远古开始,东北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让很多人一直认为,远古的东北是一块贫瘠之地,这里荒芜、贫瘠、野蛮、落后。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龙在这里腾飞,中国第一只凤在这里飞翔,从东北这片黑土地上走出去的一个个古老的东北民族直接、间接的参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