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什么(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_马褂_亲王_帽子

本文目录

  • 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
  • 姚广孝宴会中说:我想送顶白帽子给王上!这话中话是什么意思
  •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 铁帽子王是谁,为何享有诸多特权
  •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 林黛玉家四世侯爵,这样世袭的爵位会特别富贵么

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

首先,我们讲一下黄马褂的样式。黄马褂的样式没有什么特别的,和普通的马褂一样。但由于是黄色的,这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因为在古代社会,黄色属于皇族的专用颜色。在我国古代的皇宫中,有两种人可以穿黄马褂,那就是侍卫和太监。请注意,这些人的黄马褂不是赏赐的,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仪,因此配发了黄马褂。此时的黄马褂属于工作服,如果调离原来的岗位,需要把黄马褂交还上级部门。清朝的侍卫分为好几个等级,其中,中上级的侍卫们都有黄马褂。不过侍卫们的黄马褂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侍卫们所穿的黄马褂,都采用了黑色的扣子,而不是黄色的扣子。

一些高级太监们也拥有黄马褂,性质和侍卫们的黄马褂差不多。在很多影视剧中,黄马褂拥有了很大的特权,几乎达到了“如朕亲临”的程度。其实,黄马褂仅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皇帝会把黄马褂赏赐给那些有功劳的官员们,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总计得到了20多件黄马褂。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和珅多么宠信。但黄马褂没有什么具体作用,最多就是官员们之间炫耀的资本。其实,即便是赏赐了黄马褂,也分成了赏赐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不要看只有一字之差,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

有的官员得到了皇帝赏赐的黄马褂,但根本就不能穿。只能天天供奉在家里,就像供奉祖宗一样,如果黄马褂出现了破损,这属于抄家灭门的大罪。那些朝廷的重臣获得了赏穿黄马褂,例如和珅、李鸿章等人。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穿黄马褂,每逢宴会或者庆典,这种类型的官员都会穿上黄马褂。李鸿章不但拥有赏穿黄马褂的权力,而且还赏赐佩戴三眼花翎,能够在紫禁城骑马。换句话说,清朝所有的荣誉性赏赐,李鸿章几乎都拥有。顺便讲一下,黄马褂也是分等级的,不同的功劳得到的黄马褂也不一样。

在民间传说中,黄马褂拥有很大的特权,其实这是因为黄马褂极少在民间出现。一般情况下,清朝的中高级官员才能得到黄马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贬为了城门看守,知县大人想羞辱年羹尧,万万没有想到,年羹尧从包裹里翻出了黄马褂。估计知县大人也是第一次见到黄马褂,立刻带着衙役们下跪磕头。黄马褂根本没有这样的功能,看到穿黄马褂的人,表示一下尊敬就可以了。不过由于穿黄马褂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中高级官员,低级官员和百姓们下跪磕头请安也没有错。

与三眼花翎相比,黄马褂的档次明显低了很多。黄马褂类似于现在的二等功或者三等功勋章,可以重复赏赐,有的官员甚至拥有好几件黄马褂。一般来说,一次战争结束之后,前线的高级将领们都能获得黄马褂。那些地方官员们,如果政绩斐然,皇帝也会赏赐黄马褂。在清朝历史上,得到黄马褂的官员为数不少。但得到三眼花翎的官员,整个清朝200多年都只有7个人,得到双眼花翎的只有20多人。对于那些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官员,皇帝会使出最后的一招,那就是抬旗,直接改变官员的出身。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姚广孝宴会中说:我想送顶白帽子给王上!这话中话是什么意思

白加王,就是皇。

姚广孝就是要燕王朱棣造反当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如此筹算的。

结果朱棣造反成功,逼死亲侄子孝文帝朱允文,自己当皇帝。

但是姚广孝下场不好,回家被乡亲们耻笑。连亲姐姐也不认他。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宫剧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的儿子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了十二等,亲王是最高一等,辅国将军是最低的一等,这些爵位主要是封给皇族宗室,异姓功臣和蒙古贵族。但是通常这些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每一代降一级,降到辅国将军一级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类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永久性爵位,还可以享受太庙配祭,这就是满清时期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就会有印象,八爷逼宫雍正皇帝的时候就是联合了这些个铁帽子王,还把祖制八王议政抬了出来,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到了雍正年间,铁帽子王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没有任何军政权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个清朝276年,总共就出了12位铁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亲王,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两位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封了十三爷和硕怡亲王,到了晚清时期最后又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为清朝打下江山,战功赫赫而受封为世袭罔替的王爵,后面的四位则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统治,稳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区别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铁帽子王,都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最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让其子孙统领各旗,这时起就已有和硕贝勒的称号称呼旗主,贝勒这个词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么待遇,地位还在很不明确,到了皇太极建国之后才开始完善颁布爵位制度。

在天聪十年(皇太极年号)清朝进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亲王,郡王七人,贝勒两人,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又加封了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时满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清王朝没有承认他们世袭罔替的权利,到了乾隆年间,国政基本上稳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确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袭罔替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不犯重大过错,不谋反)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

今天我们会把一些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铁帽子王这个称呼也是因为爵位世袭罔替而非世袭递降得名,那么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邬思道劝十三爷别要铁帽子王,清朝的王爷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军队,他们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职,朝廷管理非常严格,就怕挑不出错,就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为吞占多尔衮家产,导致他死了之后他的长子被削爵为贝勒,铁帽子王被转给了代善另外一位孙子爱新觉罗·杰书,克勤郡王岳托的儿子讷尔图因为殴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讷尔福袭爵位。

通常铁帽子王会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没有后人为止,最多的多罗克勤郡王传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硕庆亲王只有一代,满清就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铁帽子王倒是够铁了,只是承袭爵位的这些遗老遗少没那么铁。从根本上来说,满清的爵位制度其实进一步的

将权利集中在皇权上,同时又削弱了宗亲旁支的影响力,也不过是稳固统治的手段罢了。

铁帽子王是谁,为何享有诸多特权

谢谢邀请,

首先铁帽子王并不是一个人,不是“谁”,而是指一个世袭的王爵。它源于清的封爵制度,至于为什么可以得到更多的优待是因为铁帽子王对清王朝初期的建立和中后期的巩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多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12位,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满清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可以看出铁帽子王的“待遇”都是自己打出来的。

  爵位来历:

1636年皇太极登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乾隆皇帝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满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

铁帽子王都有谁:

  满清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满清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满清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3项:

1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2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铁帽子王?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时候有,初期八个,靠的累累战功戴上去的,中后期加了四个,说是对清朝的巩固有助力的,这叫恩封。

所以满打满算一共十二个。

那么他们有嘛特权呢?

这最主要的一个按照官方的话说,叫世袭罔替。啥意思呢?

清朝他有一个规定,您这爵位到手之后,想要往下传,给儿子,这就必须削一个等级才能传下,传给孙子,就再削一个等级,削到辅国将军这爵位的时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传下去了。就跟那征收遗产税一个意思,往后一传,他总要卡你点东西下来。

而要是按上世袭罔替这四个字,就能将爵位完整的保留给下一代。

就这铁帽子王的工资可不少,年薪一万两,禄米一万斛(也就是十万斗粮食)。

就这还不算,生了儿子,那叫世子,同样有工资,六千两银子,禄米六千斛。

你瞧,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现实中的例子。

这种工资一直能发到死,直到儿子顶了自己的班。这还不算,您要是在朝廷里头还领着一份职务,您还能从朝廷赚另外一份工资。

啥叫领双响,这就是,一份爵位的,一份打工的,俩不耽误。这要是在朝廷来个身兼数职,这工资可就不是双响那么简单了。

最简单的说当年和珅最有面的时候,身上就挂了十个官,每一个官对应一份工资,五个一品文官,俩二品文官,加俩二品武官,挂一不赚钱,但赚着权利的军机大臣的职务,肥吧!

和珅光这些个职务带来的银钱,一年下来就有十一万两千六百两银子的工资,外加一千二百一十斛的粮食。

而能戴上铁帽子王称号的王爷,那一个不是皇帝的贴心人啊,身上不兼着三五个职务,这都不可能。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清朝这铁帽子王,他的帽子是铁的,戴上这称号就成,但这帽子底下的人可就不一定了,指不定就会让当朝的皇帝给你换了。

那么这十二个铁帽子王是那十二个呢?

接下来咱就聊聊,清朝这十二个铁帽子王是咋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听一下,把这咱就当做这个问题的一个补充。

首先最开始是八大铁帽子王,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乾隆年间才有的说法。

那么这八个王爷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的时代,这会清朝还叫后金呢?

那会清朝也没啥文化底蕴,毕竟就是打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来的奴隶制外加部落制,这么个一个国家,文字都是按照蒙古文现造出来的。

所以努尔哈赤对于手底下的兵力把控的相当严格,把八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

于是这八个旗的头,安排自己的儿子孙子或者信得过的亲戚来担任,您比方说代善,豪格,多尔衮,皇太极,岳托这是五个,再加上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明,齐尔哈朗,再加上自己领的一个,这八个旗正好。

就这时间点上,他也没啥爵位的说法,毕竟刚刚带着那么点文明的气息,制度还不算完善,没那么多的讲究。

大家伙一水的叫贝勒,翻译过来也就是王的意思,什么大贝勒,什么和硕贝勒,什么旗主贝勒这么的叫。

这不后来,努尔哈赤死了,一切都从头开始。皇太极把多尔衮给踹下去,逼着多尔衮的生母殉葬了努尔哈赤,把权利给夺过来之后,这后金就变成了清。

这封爵的制度这才正式的定型了,那么这一次一家伙就分出去七个亲王和郡王,外加俩贝勒。

而这七个亲王和郡王就是最初的八大铁帽子王,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七和八这不缺一个吗?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册封代善的儿子萨哈廉原生病了,没有参加这次册封,结果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嘎嘣死了,来了一个追封,封为颖亲王,您看八大铁帽子王算是凑齐了。

那么那七个分别是谁呢?

代善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和硕郑亲王,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和硕肃亲王,岳托和硕成亲王,阿济格多罗武英郡王。

这里,咱再强调一下,这铁帽子王指的帽子是铁的,戴着这帽子的人是可以替换的。

那么这个时间点上,还没有什么世袭罔替的说法,所以也谈不上铁帽子王的说法。

后来这些个王爷又经历了一次调整,这些个铁帽子的名称有一点点变化。

您比方说顺治登基,这是大事,所以把这些个王爷又重新的封了一下,这其中有之前犯了错让撸下去,现在又提起来的,还有爹死了,封了儿子的,在这里头换了一个生面孔,就是硕塞他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后来因为军功这位从郡王变成了亲王,打这里起八大铁帽子王里头就有了一个庄亲王。

八个王是有了,但世袭罔替的事还是没提出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之后,顺道就恢复了一下王爷们最初的封号。

在这之前,这些所谓的铁帽子王,也有降级的,也有被削去爵位的,直到乾隆把他们这些个弯弯绕绕理清楚了,这才有了铁帽子王的说法。

在这次定位当中,有七个没有变,变了一个,八个人就变成了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那么剩下四个又是谁呢?

雍正的好兄弟老十三怡亲王胤祥,他的功绩就不用细细的介绍了吧,说他是雍正的一条胳膊都不亏。

恭亲王奕欣,历史著名的鬼子六,当年道光在他和咸丰当中选继承人,结果眼睛歪了看对了一身毛病还胆小的咸丰,一家伙把清朝带的更歪了。鬼子六在清末的地位也很重要,在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同样是一位愿意接受西方新技术的人。

醇亲王奕譞,这位不用说了吧,光绪的生父,溥仪的爷爷,俩皇帝的父亲,您就说吧他不世袭罔替,谁还能世袭罔替呢?

庆亲王奕劻,这位那是慈禧很倚重的一个家伙,很多事都是经过他的手办的,你说清朝毁他手上也不为过,当年他死了,家里人想向溥仪申请一个谥号,结果溥仪给了个密字,谥号里头最差的,你就知道溥仪多恨他。其实他这个铁帽子也就那样了,毕竟清朝都完了,还说什么铁帽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林黛玉家四世侯爵,这样世袭的爵位会特别富贵么

上辈创下的基业和累积的荣誉,下辈就躺在上面肆意地挥霍,这样几辈下来,或人丁稀少,或家产败尽!到林黛玉这一代只剩下她孤单一个一脉单传,或许有家产,也被贾家以抚养黛玉的名义给霸占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