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唐朝时期的吐蕃为何如此强大_吐蕃_蒙古_金朝

本文目录

  •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 唐朝时期的吐蕃为何如此强大
  • 中国古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长期争斗,各有所长,哪个文明更有优势更为强大
  • 中国有几个盛世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因为金朝的战略决策出了巨大的问题,举例来说,金朝与蒙古打牌,金朝手里有四个二,明明是一副王炸,但是金朝却将其拆成了四张牌,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

蒙古崛起的时候,金朝已经衰落,但蒙古毕竟只是个草原游牧部族,人丁很少,相较于在中原经营百年的金朝来说,不值一提,金朝当时全国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百万之多。

金朝与蒙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仇恨,因为蒙古有两位先可汗都在金朝的手中丧命,而成吉思汗的父亲,被塔塔尔人害死之后,金朝又收留了塔塔尔人,同样是仇。

不仅如此,金朝为了压制蒙古,每三年就派人前去草原上减丁,弄得草原上民不聊生,此外还不断挑唆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让蒙古内斗,对蒙古来说,金朝是必须消灭的大敌。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迅速开始展开对于金朝的战争,但是那时候蒙古全体的人口加起来也才百万,能够触动的兵力大概也就十多万,而金朝的军队至少有百万的规模,差距很大。

公元1211年的时候,成吉思汗率军南下进攻金朝中都,而金朝方面则动用七十多万人,建设了长达三百公里的界壕,以阻拦蒙古铁骑的进攻,这正中成吉思汗的下怀。

表面看起来,这么巨大的界壕固若金汤,但是战线拉得太长,成吉思汗专门进攻其中的一处环节的话,那么这么长的界壕防线,也就毫无意义,反而变得十分鸡肋。

果不其然,成吉思汗让自己的儿子带兵一万,牵制住了金朝十几万大军,自己亲自带着七万精锐攻陷了要塞乌沙堡,金朝的防线转瞬崩塌,弄得金朝方面朝野震动。

眼看着乌沙堡陷落,金朝又昏招频出,金朝看蒙古铁骑进攻太快,怕他们直接进攻中都,因此直接放弃了中都北部的桓州、昌州与抚州,金朝大军都退守野狐岭防守。

可实际上,这三个州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蒙古大军一时半会还真攻不下来,而且当地非常富有繁荣,金朝将这三个地方拱手相送,成吉思汗恐怕晚上笑得都睡不着觉。

野狐岭一带虽然地形复杂,蒙古骑兵很难发挥优势,可金朝原本众多的兵力,在当地也只能分开防守各处关隘,如此一来,多数就变成了少数,蒙古大军集中攻击,还是很有胜算。

当时的金朝要是聪明,并不应该放弃中都北部的三州,要么用三州与蒙古大军对峙,要么如果蒙古军绕过三州进攻野狐岭,那么金朝也可以前后夹击,蒙古必然要吃大亏。

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野狐岭之战最终以金朝的惨败告终,蒙古以少胜多,以不到十万的兵力战胜了近五十万的金朝大军,金朝百万大军当中的精锐力量,折损大半。

野狐岭之战成为蒙金战争的转折,此后金朝一蹶不振,后面金朝又内乱不休,最后一点元气也被耗尽,而蒙古则越打越强,野狐岭之战后及时收手,恢复生机以待来日。

金朝被蒙古打败之后,送去大量岁贡求和,还将齐国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而蒙古方面也出于全局考虑选择了暂时退兵,留下木华黎继续经营中原地区。

按理来说,金朝应该趁着这个机会痛定思痛,想着如何休养生息,想着如何反攻,但是金朝完全没有,因为金朝内乱之后,朝廷倾轧不断,贵族仍旧丝竹管弦耽于逸乐。

金朝的确有百万大军,但是金朝毕竟那么辽阔,南方的南宋又与金朝是世仇,各地需要大量的兵力防守,真正能够抽调与蒙古作战的兵力也没那么多,其中的精锐更少之又少。

女真铁骑入主中原百年, 中原的安乐富贵,早就将其心智消磨,金朝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当年刚打败辽国的时候,与新生的蒙古,更加不可能相比。

蒙古铁骑人虽然没那么多,但全都是历经多番战争的,从跟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开始,再到后面远征花剌子模,蒙古铁骑几乎都是骁勇强悍之辈,战斗力惊人。

金朝败给了蒙古,一方面是因为蒙古的确很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金朝总是在关键时候出岔子,手里的好牌被败光,外敌入侵内斗不休,最终只能走向消失。

唐朝时期的吐蕃为何如此强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唐代吐蕃并不能算很强,它之所以可以同唐朝对峙百年,主要还是地形上的优势。

在隋唐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改良,使用铁制农具、大量种植青稞、小麦,使得人口猛增,粮食产量也越来越高。

作为农耕民族来说,古代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和粮食,就可以变为强国。

而吐蕃还有个天生的优势,就是他盘踞青藏高原。

可以说,只要青藏高原统治者能够保持不要内讧,有个数千上万兵力,入侵者就极难成功。

这主要是高原地形过于复杂,对于军事作战,尤其是进攻作战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远的不说,就算当年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位修路工人。这还只是修路,如果打仗就不堪设想。

当年解放军进入西藏,因为高原反应而牺牲的也非常多。西藏军区曾经做过统计,因为高原反应或者雪崩、塌方等意外牺牲的官兵,这么多年就有5000多人!

同样,川藏线上,公路运输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趟过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急流。在改革开放以前,川藏线即便有了公路,也相当的危险,军车出事并不稀奇。

而文成公主入藏,整整走了一年。

所以在古代,不要说打仗,就算数万人的军队行军到拉萨,也是千难万难。

吐蕃军队甚至不需要决战,只需要坚壁清野,沿途打打游击战,对方军队就够喝一壶了。

所以,吐蕃就是凭借地理的优势,基本是立于不败之地。

吐蕃和大唐的战争,几乎都发生在青藏高原之外甚至边缘。

而且基本都是吐蕃进攻,大唐防守。

而大唐主动攻击也是在青藏高原外面,吐蕃军队只要逃回老巢就没问题了。

而吐蕃也很恶心,遇到大唐强盛,自己打不过,就主动联姻,比如迎娶文成公主。

一旦大唐虚弱,比如遇到安史之乱,他就趁机攻击,趁火打劫,一度攻陷长安15日,夺取大唐西北领土、青海、甘肃,还有西域等等。

但吐蕃军队本身并不难对付,大唐有过多次辉煌的胜利。

但因无法对吐蕃做斩尽杀绝的彻底消灭,所以吐蕃的威胁始终存在,就像跗骨之蛆。

不过,吐蕃也没有强盛多久,内部也开始分裂,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

851年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肃清吐蕃的力量。

而8世纪开始,吐蕃彻底混乱。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层开始互相倾轧。

因为吐蕃严格上并不是封建制度,而是较为先进的奴隶制度,这就决定了藩王割据的局面。

所以随后几百年,吐蕃内部战乱不断,而奴隶们因为无法忍受屈辱的生活,不但反叛起义。

于是,吐蕃也就无力入侵。

同时,吐蕃强盛的时候,藏传佛教也传入吐蕃,逐步取代了本土的苯教。由此,吐蕃又出现了佛教宗派之争,同时宗教领袖逐步成为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

这样一来,原来就很混乱的内部,又更为混乱。

历史考证,多名活佛都是被权臣暗杀而死。

所以,吐蕃真正强悍只有100多年,随后就一蹶不振,半死不活。

而汉民族则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直到今天仍然领导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

中国古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长期争斗,各有所长,哪个文明更有优势更为强大

中国古农耕文明、游牧文明长期斗争,各有所长。这两个文明的优势此消彼长,在不同历史阶段,交互展现优势。

古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各有所长。农耕文明俱有固定的生产资料,有各种与生活、生产需求配套的手工业作坊,有交换产品的贸易市场,在济经发展上占有优势。游牧文明则居无定所,随季节变化搬迁,生活资料要到农业文明区域交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游牧文明区域民风骠悍,能骑善射,在军事上以骑兵见长。

在农耕文明区域政治稳定、国势强盛时期,游牧文明相对处于劣势。如秦强盛时期,将匈奴赶到漠北。汉朝鼎盛时期,击溃北凶奴,使其被迫西迁。收降南匈奴,安置在河西走廊一带。

在农耕文明区域处于动荡,政权虚弱时期,游牧文明就显现强大优势,掠夺或统治农耕文明区域。如宋朝末年,统治阶级奢侈腐败,国势衰弱,游牧文明处于兴盛阶段。蒙古族先是掠走大宋皇帝,后又灭掉宋朝,建立元朝,统治农耕文明区域126年。明朝末年,国势衰弱,农民起义频发。在明朝灭亡,新政权立足未稳之时,游投民族民族女真,杀入关内,建立清朝,统治农业文明区域295年。

中国有几个盛世

6次盛世。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2、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执政期间呈现的社会现象。最初,由于多年的战争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百姓生活不怎么样。汉文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原则的政策。对百姓不施大压;与此同时,对敌对势力也保持不随便动兵,维护和平,尽可能避免消耗国力。

汉文帝的生活十分节俭,自己的服饰、车驾都没有增添,还下旨不许郡国向皇帝献上奇物异宝。因此,政府过了紧日子,所有开支十分节省,那些当官的更不敢奢华无度,就此大大减少了百姓的压力。

这两位皇帝还非常注重农业,多次下令给那些刻苦耕作的农民进行奖赏,甚至在春耕时他们还会亲自下地干活,给大家做范例。

文、景两位皇帝执政期间,世道非常太平,百姓逐渐富有起来。到了后期时,粮仓都十分饱满,府库里的钱常年不用,甚至于拿来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随着消费水平日渐上升并且迅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多年未见的富裕现象。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文化经济发展曲线最高的。

唐朝时期,唐太宗执政阶段呈现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的盛世现象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制定的方略,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还采用以农为第一,节俭朴素(当官的出去不许吃肉),大力发展文化,并完善了科举制等方略。社会当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现象;并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稳定了大唐边疆;赢得了几十年天下繁荣的理想结果。

根据当时的年号,是在贞观年间,因此这个阶段就被称作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业社会推到了顶峰。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也称开元之治,也是在唐朝的盛世。唐玄宗执政以后治国基本方略采用道家的喧嚣无为思想。同时任用贤才,整理官僚,最终使得唐朝中期的政治十分稳定。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使得名门望族受到打击,百姓担负减轻,农业发展迅速。唐玄宗还停止军队变革,采取了更有效的治军措施,并在边远地区令军队进行屯田,同时进一步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进而扩张领土。

对外民族以和平相处为原则的友好政策,改善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在各个点都到达了非常发达的程度。连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达八千万人 ;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商业繁荣,城市更是繁华。

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到大唐,洛阳、广州、长安等大城市不同肤色、语言、服装的商人来来往往,非常繁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到达最高峰值。

4、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是明朝初期的永乐和仁宣之治。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削弱群雄,将元朝剩余的势力赶到长城以北,并统一了华夏。经永乐皇帝、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三代,近五十年的精心治理,终于创出了三十三年“永宣盛世”的优秀政绩。明朝也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经5次进军蒙古,南至安南,还传命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与世界相通。这么多举动彰显了明朝势如破竹的发展进度。永乐年间城市经济发达,以北京、苏州、广州、杨州、佛山、南京为主,以及一批沿海、沿内陆河城市的手工业、农业、商业兴隆昌盛。在历史中称为“永乐盛世”。

随后又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国力到达巅峰,疆土辽阔,周边邻国每年都进京朝贡,这就是仁宣之治。

5、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的一次复兴,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维持的时间长达134年之久,经过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乾隆皇帝三代的治理,是大清王朝最辉煌繁荣的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的各领域的商业体系不断增高,经济框架达到极致。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变革,社会的稳定、国力的强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中国清朝年间的领土版块更是宽广。

在盛世期间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没有战乱和暴政,甚至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指数都高。当然我也相信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也会是盛世。

6、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