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都是癞头和尚,有何寓意?《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所说的“冤孽偿清好散场”是到底什么意思_宝玉_和尚_红楼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癞头 寓意 宝玉 和尚 红楼梦

本文目录

  • 《红楼梦》中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都是癞头和尚,有何寓意
  •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所说的“冤孽偿清好散场”是到底什么意思
  • 《红楼梦》上天入地,劝度世人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的原型是谁
  •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怎样的存在两个人有什么玄机
  • 《红楼梦》中跛足道长和癞头和尚是谁为什么总在一起
  • 薛林2人都有病缠身,癞头和尚为何不给林黛玉配药却给薛宝钗配呢
  • 《红楼梦》中引渡宝玉的和尚和道人,为什么是一个癞头一个跛足的形象
  • 宝钗说“金玉良缘”是癞头和尚说的,有根据吗
  • 《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的都是癞头和尚,有何寓意

第1回,绛珠仙草要幻化成人,到人间还泪,这时道人说 : “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僧人)我(道士)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我们注意这里道人用了一个词“度脱”,意思就是“度化解脱”。那么他们怎么做的呢?

1. 道士的度脱

道士唱了《好了歌》,甄士隐听后出家了;道士在破庙中捕虱,柳湘莲听他说话后,和他一起走了;道士给贾瑞″风月宝鉴”,贾瑞没有正确使用,结果失去生命。

我们从这里看,除贾瑞之外,因为他没有听道士的话,其他两位都″度脱″成功的。

2. 僧人的度脱

僧人向抱着英莲的甄士隐说: “舍我罢!舍我罢!”结果甄士隐错失良机后悔己晚,招致英莲丢失。

僧人向林黛玉的父母提出,要使黛玉病好,或出家,或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亲戚一概不见。林黛玉这两点都没有做到。

僧人向薛宝钗,开了海上仙方,她也按照僧人的指点去做了,其效果是“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这也就是说这个海上方,对薛宝钗而言只是治标并不治本。

从这里来看,除薛宝钗有一定的效果之外,其她两位都“度脱”失败。

僧人让黛玉出家与给宝钗金锁的用意 :

黛玉

僧人让黛玉出家,是为了使黛玉身体健康起来。

宝钗

当宝玉看到宝钗的金锁,莺儿笑道 :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从前后语言来看,送的应是那八个字),可是这里为什么有三次宝钗催促莺儿倒茶呢?难道莺儿在有客人(宝玉)的前提下,不知道进礼节吗?不禁让人怀疑,莺儿说的是真话吗?

如果说的是假话,那么莺儿的用意不言而明,就是制造金玉良姻。如果是真话,那僧人也应该是为了配合“海上方″医治薛宝钗的病才对。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癞头和尚所说的“冤孽偿清好散场”是到底什么意思

要弄明自“冤孽偿清好散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首先要明白“冤孽”到底指什么,“偿清“又是谁偿给谁”,“散场”又是指个什么,这些都要弄个清楚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终极含意。

说书说全套,看文看前后,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所施法,逢五鬼,中魇魔,奄奄一息,这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救急,把贾宝玉落草之时所衔“通灵宝玉“持颂一番,其中有这么四句话: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很明显,这四句话的接收对象是“通灵宝玉“,也就是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女娲娘娘弃之不用的补天之石。 那么“冤孽”“偿还““散场“的首先是与通灵玉有关。

诗句前两句是指这次宝玉遇险,通灵宝玉不再通灵的起因:“粉渍脂痕“,“困鸳鸯“。宝玉终日沉迷于吃胭脂,弄脂粉,读牡丹亭,仿西厢记,而那块顽石化身而成的通灵宝玉也因时时跟在宝玉身边,受到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护主作用,因而宝玉有此一劫。 最后两句则是对通灵宝玉的忠告,富贵场,温柔乡不过是好梦一场,不要沉迷于,此,保护好宝玉,把欠给宝玉的情意偿还,然后回归自己的本真要紧。同时也有对神瑛侍者(宝玉)的侧面敲击,提醒他不要一味的在“内帏”里混,因为欠债终是要还的。这里的冤孽不但指通灵玉寄居宝去的情分,还指宝玉与各类男女的情感纠葛。比如秦氏姐弟,金钏,晴雯,袭人,宝钗,黛玉,也包括他的父母姐妹的天伦之情。

“散场”有分离之意,自然是指通灵宝玉终有一天离开神瑛侍者,回到原先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也指神瑛侍者终归要洗净尘心,回到自己的原有的位置上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既劝告通灵宝玉,也是敲打神瑛侍者,提醒他们这次历劫不要为尘世浮化所迷惑,而要及时修炼自己。因为一切都要返回本真。

《红楼梦》上天入地,劝度世人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的原型是谁

《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就常常联袂出现,贯穿故事的始终,给全文营造了一种神秘玄幻色彩。癞头和尚在仙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在凡间的形象不堪: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和尚的原型是谁?他就是雍正!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雍正是不是满头疮

历史上雍正皇帝曾患有很严重患头疮,每当轮到太监伺候雍正剃头或者梳头,就变成了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据说先后有六个小太监被雍正杀了。没办法又从民间找剃头服侍,但同样的结局,找回来的也因为梳头碰到了雍正的脓疮,还是被处死或者责罚了。

后来民间罗公道士挺身而出,主动进宫给雍正梳头,解决了这一难题,雍正头疮逐渐痊愈,这样罗公就救了京城的剃头业,于是剃头业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罗公道士雍正五年逝世,卒于北京白云观内,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

(二)接着我们再来论证:雍正的和尚身份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自号“圆明居士”,另号“破尘居士”,常以出家人自居,甚至自封为“天下释主”,写了大量佛学之书,如《悦心集》、《御选语录》等等。

雍正所做的一首诗《自疑》来说明他的和尚身份:“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 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袖人间个野僧”。

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雍正皇帝在宫中大办法会,高僧大德参加,雍正亲自开坛说法,收亲王、大臣、僧侣等十四人为徒,其中包括宝亲王弘历,赐号“长春居士”。

雍正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我之前揭秘的薛宝钗。她的一句“千丝万缕终不改,随他缘聚缘分”,透露出薛宝钗身上的“佛性”,她随口而出,禅宗五祖南能北秀各说心镜一偈的争承衣钵故事,表明薛宝钗对禅学有很深的了解,可以点拨贾宝玉。

从宝钗的判词“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逸的高人,特别符合出家人,“晶莹雪”体现了宝钗对物对欲望的淡然无求,则是其内在禅心的真实表现。《红楼梦》薛姨妈说宝钗:“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第四十回描写宝钗房屋摆设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 衾褥也十分朴素”。这些都印证了宝钗“山中高士”的判词。

(三)癞头和尚是如何支持薛宝钗的金玉良缘:

如果癞头和尚也是雍正的在仙界的一个分身,那么他应该是支持薛宝钗的:

癞头和尚为治疗薛宝钗的病给出了海外仙方,冷香丸;而与此对应的是,癞头和尚没有治疗黛玉的病,非要林黛玉出家。

癞头和尚还为薛宝钗量身定造“金玉良缘”,就是为“拆散”木石前盟而来。癞头和尚给的宝钗金锁上的那“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也正好对应了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四)描写癞头和尚的形象“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里面还有什么玄机吗?

其实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说过一个“腌臜”的人五台山出家,就是鲁智深,在《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章里,鲁提辖冲着郑屠户大骂:“你个腌臜泼才……也配叫镇关西……”其中“腌臜”两个字就是鲁智深骂人的特色。

回到书中提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一段:宝钗便念了《寄生草》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一句“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正好对应了“破衲芒鞋无住迹”

(五)我们说鲁智深五台山出家,那么薛宝钗和五台山有缘份吗?

薛宝钗的过生日一个重大的主题就是和佛教有关系,宝钗生日点的戏名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话说西藏的藏传佛教得到了满族清政府的支持,满族全称为满洲族,满洲本称满珠,源自梵文的译音。清朝开国之初,西藏发送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所以西藏的藏传佛教称清朝的皇帝是“文殊菩萨皇帝”“文殊菩萨皇帝”是西藏致书清廷时常用的启头语,康熙、雍正、乾隆乃至光绪等朝,西藏来书多如此称呼清帝。

清朝皇帝都被称为文殊菩萨化身,那么我们就理解了:宝钗过生日,贾母只拿出二十两银子,王熙凤不满说:“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这里的“你老人家上五台山”,就是指清朝的皇帝都是文殊菩萨化身。贾母的原型是康熙大帝,宝兄弟宝玉的原型是康熙的太子胤礽,宝钗的原型雍正这三人和五台山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六)《红楼梦》薛宝钗生日秘密

宝钗的生日是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日,可以看出书中描写这一天,发生这么多和佛教有关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雍正在正月二十一日,发生了什么事情,雍正皇帝的《御选语录》卷十七有明确的记载,雍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静坐,无意中踏末后一关,“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雍正再去叩问章嘉,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雍正心生大欢喜,庆快平生。


《红楼梦》三大主角,贾宝玉的前生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那薛宝钗在仙界是癞头和尚。那么和癞头和尚联袂出现的跛足道人,他的原型就是雍正的好兄弟跛足的胤祥。

建议您看一下薛宝钗的原型是:雍正

喜欢我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陈说红楼原创解密红楼梦人物原型:

北静王的人物原型:曹雪芹的表哥,爱心觉罗 福彭!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14804201639772424/

王熙凤的人物原型:康熙的八王爷胤禩福晋郭络罗氏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99475411296452878/

贾雨村原型是:隆科多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89367375265530125/

贾宝玉的原型:康熙废太子胤礽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45232134149636359/

迎春的人物原型:康熙十皇子胤䄉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68620104214774030/

刘姥姥的人物原型:瘟神痘神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61618115452076301/

板儿的人物原型:曹雪芹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71514225015259403/

粤海邬将军的人物原型:年希尧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74046675427803395/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怎样的存在两个人有什么玄机

仅奉献一些个人的浅见,“癞头”、“跛足”,头在上象征天,足在下象征地,合起来就是天残地缺,这与中国的大环境是契合的,《易经》先天八卦中,“艮”卦为山,在西北方,“兑”卦为泽,在东南方,山高泽低,在地理上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大势,所以自古以来,《淮南子》等经典中,就有“天塌西北,地陷东南”之说。

天残地缺是《红楼梦》的先天谶言

仔细研究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书中从头到尾,都是企图在用华丽的词藻掩盖各种缺憾与不幸,所以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开场诗给作品定下了基调。

文章缘起于一块石头,所以《红楼梦》最早的时候又叫《石头记》,而这块石头乃是女娲补天后所剩下的多余的一块,请注意“多余”二字,这从胎里就透出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道,既然是无事而自扰,那么各种悲剧也就事前注定好了。

所以《红楼梦》原著虽然没有写完,但我们只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又是“金簪雪里埋”,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还有什么“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等等等等,一看就知道结局是个个既悲且憾,这就正好对应了天残地缺的谶语。

天残地缺是《红楼梦》的警世恒言

其实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所象征的天残地缺,其意义是远超《红楼梦》的表面文字的,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这一提法大有机关,这是在告诉我们,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皆如梦幻,是假非真,而我们毕生的苦恼,也在于认假为真。

所以书中记载,当空空道人读了《石头记》后,依文寻义,由事见理,终于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顿时间明白了这尘世间的缘起缘落,这也算是对太虚幻境中发生的一切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关于空空道人所悟的道理,早在释迦牟尼对阿难所讲的《楞严经》中,就已经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解析,经中说“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我想无论《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他对《楞严经》中的这一段内容都是无比熟悉的,阿难迷失了心性,所以佛祖为他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而世人迷失了心性,东鲁孔梅溪则题《风月宝鉴》之名来唤醒世人。

总结

总之,《红楼梦》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他用笔的良苦用心,写人人都见过的人,说人人都明白的事,最后道出的,则是人人都未必明白的理,试想头癞足跛,天残地缺,天地都不完美,这世上哪有完美之事,完美之人?而这世间之人,却偏偏事事都要追求完美,这不是心性的缺失又是什么呢?

《红楼梦》中跛足道长和癞头和尚是谁为什么总在一起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都是作者虚构的神仙人物,他们虽然在书里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不可否认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到贯穿全文,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开篇第一回两人便是一起出现将那块顽石幻化成宝玉携带到人间历幻一番,并且交代了主人公的前世来历,红楼梦的故事也就此由他们展开。

自此后的情节中,两人并不是一直在一起,当他们把宝玉带到人间之后便各自分开行动。这两人神秘莫测,或明或暗的出现。

跛足道人专渡男性,遇到女儿被拐卖之后的甄士隐将他渡化而去,第十二回跛足道人出现送给贾瑞一面镜子,上面写着风月宝鉴本想让他祛除心魔,奈何他自己不争气。尤三姐自刎后,跛足道人渡化了柳湘莲。

癞头和尚专渡女性,他想要渡化的有甄英莲也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出场最早,在她三岁的时候,遇到了癞头和尚,迎来了生命中的悲惨预言。那僧一见到她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意思是化英莲出家。当甄士隐拒绝后 ,他说出了有关英莲的谶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第二个要渡化的是姑苏林黛玉,但是他的一席话被林如海当作疯子。无奈他对林如海说到: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第三人便是薛宝钗,宝钗出生起便有先天不足之症,癞头和尚来到薛家为其留下仙方制成冷香丸服用。并且在金锁上留字让她结一段情缘,饱尝人间的心酸,希望她能够就此了悟,重归离恨天。

薛林2人都有病缠身,癞头和尚为何不给林黛玉配药却给薛宝钗配呢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红楼梦》开篇便讲述了一个有关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要下凡历劫、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神话故事。为了圆满完成绛珠仙子的报恩任务,太虚幻境成立了“红楼历劫组委会”,由警幻仙子主持大局,制定了历劫指导纲领,由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任执行委员,奔走凡世打通各类关节,开启了一轮辉煌的“红楼历劫之旅”。

这“红楼历劫大计”的第一步,便是让历劫的主角林黛玉以及配角薛宝钗生来便“有病”:林黛玉会吃饭便会吃药,薛宝钗天生从娘胎中带来一股热毒。

有了病,自然得医。此时,好戏正式开锣,癞头和尚出场了。

关于林黛玉、薛宝钗的病症,癞头和尚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林黛玉,癞头和尚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直接度化她出家;如若不能,那么这一生就不能见眼泪,亦不能见父母之外的外姓亲友。这两个条件都不近人情、苛刻无比、并且无法实现,却是断根之法;林家自然一样都无法做到,于是林黛玉一生与病相缠绵,至死方休;

对薛宝钗,癞头和尚倒是爽快,直接给了“冷香丸”的药方,虽然不能使病断根,但每当病势发作的时候吃上一丸,倒也见效。凭着此药,薛宝钗一生倒也无虞。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癞头和尚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要区别对待呢?其实原因无非有两点。

原因之一:林黛玉是为下凡还泪而来,她的病本来设置的就是不治之症,必须无药可医;

林黛玉的病,和她的父母双亡无人作主一样,都是她与贾宝玉不能顺利缔结姻缘的障碍之一。自然,这障碍是“红楼历劫组委会”在他们下凡之前便定下来的。只有将林黛玉的凡间命格设计得越是坎坷无比、凄惨无比,才好使她每天悲悲切切啼哭不休,只待眼泪一完,便能速速助她完成报恩大业,功德圆满返回。

但如果和尚给了药,将她的病治好了,或者暂时压制住了,她和贾宝玉顺利喜结连理,天天喜笑颜开,那还记得还什么劳什子眼泪?泪还不完,当初下凡是干什么来了?难不成历劫历一半不历了,回去后再接着历吗?历劫是多么严肃的一件事情,是决计不能半途而废的呀!

原因之二:薛宝钗是为了配合绛珠仙子也就是林黛玉的还泪宿命而来,病要医,命要留,却需在可控范围之内;

《红楼梦》原文交待过,薛宝钗的病发作的时候其实没什么要紧,只不过咳嗽几声、人不太舒服而已,即使不吃药,也妨碍不到性命。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作为“红楼历劫组委会”执行委员之一的癞头和尚还是主动给了薛宝钗药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薛宝钗的病是天生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股热毒,这股热毒虽然要不了宝钗的性命,却能让薛宝钗的功利心与好胜心旺盛。然而贾宝玉偏偏一生中最讨厌的就是功利心重的女人。薛宝钗虽然有“冷香丸”压制,但也有犯病压制不住的时候,因此她常常在不合时宜的时间或者地点出现在贾宝玉的面前。有一回薛宝钗犯病的时候估计是忘了吃药,跑到贾宝玉房中劝他好好读书求取功名,惹得贾宝玉当场翻了脸,撵她出屋,不再与她交谈。

但是,薛宝钗下凡来是带着使命来的,她的任务就是插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姻缘之中,让他们二人的感情和姻缘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还要起到拆散这对苦命鸳鸯的作用,倘若她犯病的次数一多,让贾宝玉因此彻底对她失去了兴趣,那么这任务便无法完成。薛宝钗的任务若是完成不了,这次的“红楼历劫大计”便会功亏一篑,这样的结局,是做为本次“红楼历劫组委会”最高领导人警幻仙子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薛宝钗的热毒需得压伏,而且需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其与贾宝玉、林黛玉产生纠葛,完美助攻绛珠还泪任务,圆满完成本次历劫。

结语: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司命星君的命格薄子。若是按神话的套路来走,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这一班人下凡历劫之初就已经在命格薄上写好了各自的命数,为的就是把这个历劫故事讲完讲圆满。既然是神话,大家就不必要纠结太多了吧!

《红楼梦》中引渡宝玉的和尚和道人,为什么是一个癞头一个跛足的形象

可能没有原型,一个是茫茫大士,一个是渺渺真人,作为引子,他们将一块有灵性的石头变成一块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贾宝玉)带入凡间,历尽了红尘中的繁华与心酸,后又回到原山下,上表《石头记》

宝钗说“金玉良缘”是癞头和尚说的,有根据吗

宝钗说“金玉良缘”是癞头和尚说的,有根据吗?。这句话并非是宝钗说的,而是在第二十八回,宝钗因见到宝玉,想起母亲薛姨妈往日曾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处于少女的的羞涩,因此,宝钗总是有意远离宝王。但不管谁说的,应该说有一定可信度。

而且不仅是薛宝钗,就是丫鬟莺儿也是知道的。在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病后的薛宝钗時,两人相互交换看对方玉和金锁,宝钗看到宝玉的玉的正面,口中念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还不倒茶去,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当然也要看看宝钗的金锁,也念了两遍,而且也把自己的玉上的字念了两遍,因笑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一一”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又问问玉从那里来。不仅有意用话语,把这件事情避开,而且中间宝玉、宝钗的相互交换看对方玉和金锁時,宝钗两次让莺儿倒茶似乎怕莺儿不慎透露出什么?。偏偏莺儿两次说到:玉和金锁的字是一对,又是什么癞头和尚送的。宝钗和莺儿一个似乎相支开对方,不让多话。一个偏偏活到嘴边又被堵了回去,耐人寻味,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东西?联系前边说到的“金玉良缘”。显然莺儿是知道的。这从侧面可证明:癞头和尚,说的“金玉良缘”有一定可信度,并非空穴来风。

《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癞头和尚似乎很大方,不仅给了薛宝钗金锁,还给她配了冷香丸,林黛玉的养荣丸也是这个和尚的独家配方。此外,癞头和尚把“通灵宝玉”送给了贾宝玉,还要收养甄士隐的女儿香菱。

那么,《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要给薛宝钗送一把金锁呢?

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仙缘》,庚辰本夹批道:“伏甄宝玉送玉”。我一直认为,这一笔肯定是后文伏笔,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但是,现在却不这样认为了,书中很多批注“伏笔”,其实早就写过了。比如,“《仙缘》:伏甄宝玉送玉”其实已经伏在了第一回书中。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这个回目与文本故事比,显得实在太小了,根本管不住下面的文字。在甄士隐出场时,作者花大力气写了一大段一僧一道的事,这段文字非常重要,为何没有写进回目之中呢?

却说“石兄”在青埂峰下听了一僧一道大谈红尘中荣华富贵,便动了凡心,化作一块“通灵宝玉”,求僧道“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块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之玉,难道这不就是“送玉”吗?

“通灵宝玉”诞生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一僧一道也是神仙人物,岂不就是《仙缘》?

而且,当时是和尚袖了那块女娲补天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经历几世几劫之后,一僧一道再度演绎《仙缘》,在甄士隐的陪同下,把“玉”送到了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也是《红楼梦》中的仙境,贾宝玉佩戴这“通灵宝玉”来到这里,为全书“谋划”了总纲。同样,这也是《仙缘》。

因此,元妃点戏,其中的《仙缘》早已交代,而那个把“玉”送到凡尘之中,又把“玉”交给太虚幻境的和尚就是癞头和尚,他就是“甄宝玉送玉”的甄宝玉。

那么,这个癞头和尚究竟又是何方神圣,送了玉,还要送给薛宝钗一块金锁呢?癞头和尚送金送玉,是因为他亲手“缔结”了金玉良姻。

癞头和尚从何而来

从无稽崖青埂峰,到癞头和尚再度出现,这其中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这块写满“石兄”风尘故事的通灵宝玉,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因而,这是一段跨越式的故事,距离《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当然也是经历了无数岁月无数劫。

这个癞头和尚原本就是一个“仙”,由他引出“石头记”,也是“仙缘”。而这个“仙缘”,却是一枕黄粱,也就是“红楼梦”。红楼就是朱楼,赤霞,便是朱霞,绛珠,更是红红之“朱”,这个“朱”是带玉之朱。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明实录》中的记载,这段记载说的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太祖)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

“癞头”其实是“摩顶”,因为,“癞”是麻风病的意思,“麻”下之手,就是“以手抚上顶”的“摩”,也就是东檐下的僧人用手摸了朱重八的头。朱元璋小时经常患病,是不是麻风病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因为这件事,他的父亲便产生了把老四“舍”给寺院的想法。朱元璋十七岁时,病体依旧反复,加上饥饿,便真的去皇觉寺出家了。

书中的香菱、妙玉、黛玉、宝钗,或遇癞头和尚而“火起”,或因病出家,终身吃药。霍起,并非祸起,而是“火起”,是朱元璋出世时的“红光满天”,邻居以为他家“走水”了。

而且,朱元璋的画像被清代或者民间恶搞,脸上有麻子,这也符合“癞头和尚”的造型。

这就奇怪了,《红楼梦》是朱楼梦,贾家的人都怀揣一颗紫禁城红楼之谜,为何也如此恶搞自家的圣祖呢?

朱洪武亲手缔结金玉良姻

《红楼梦》说的是朱家人藩王的家史,这家藩王不是亲王,而是桂林靖江王。这一脉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后代。朱兴隆的儿子叫朱文正,书中的贾政就是“文正”。朱兴隆没有等到朱元璋打天下就去世了,朱文正就跟着叔叔打江山。这也是荣国府贾赦住在黑油漆大门中,而他的长子却跟着叔叔做事而叫做“琏二爷”的缘故。

伟大的作者一笔多写,一击多鸣,以这样错综的人物关系,隐藏了洪武家族的家史。这段家史中,就隐藏着金玉良姻。

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分封诸王,以皇子为各地藩王。此前,朱文正因为不满封赏,欲投奔张士诚而“坏了事”,遭到软禁处罚。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吓得瑟瑟发抖,四爷爷以手摸他的脖子,说:“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

朱洪武虽然严酷无情,但对于亲人还是十分有恩义的,他没有食言,分封自己儿子时,也同时将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地在桂林。虽然靖江王不是皇子藩王,但规制却与皇子藩王一样,只是俸禄减半,朱洪武没有把大哥的子孙当外人。

明朝建立于戊申年(1368年),申肖猴,属金,朱洪武又以“金木水火土”为朱家皇室辈分,他就是《水浒传》、《西游记》中的“金公”。脂砚斋在第二十六回书中有这样一句夹批:“《水浒》文法。用的恰当,是芸哥眼中也。”《红楼梦》的作者读透了《水浒传》,书中也以“金”象征著名王朝的皇室。

朱元璋字国瑞,“璋”就是“玉”,“癞头和尚”送玉指的就是封赏了桂林靖江王,这就是“金玉良姻”。薛宝钗得癞头和尚的金锁,那是要与贾宝玉“结合”的,他们原本都是“金玉”家族的人。

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是一种开紫色花的香草(兰),却还不是“木”。木石前盟,则更是点明了桂林靖江王城,这是一座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亲王级别的以石头筑成的小石头城。因为“金石良姻”,所以才有了“木石前盟”,木,指的是桂林,石既是金陵大石头城,也是桂林小石头城。

“自从两地生枯木”、“玉带林中挂”,说的都是“桂林”。所以,香菱、黛玉都遇到了癞头和尚。

薛宝钗比贾宝玉、林黛玉来头更大,癞头和尚亲手以各色“十二”给他调制了“冷香丸”。“冷香丸”也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因为朱元璋母亲梦中吃了一粒神仙给她的白色药丸而生下了他。白色就是冷色,这就证明薛宝钗是“真宝玉”那里来的。“十二”,指的是北京十二陵(当时没有思陵),薛宝钗代表了朱明皇室正统。

林黛玉也得癞头和尚配置了养荣丸,那就是“养”荣国府的意思,荣国府其实就是桂林靖江王府。林黛玉在荣禧堂看到的一切,都是明代藩王的规制,其中就隐藏着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

既然贾家得了“金玉”这样的恩遇,《红楼梦》的作者为何要把圣祖写成“癞头和尚”呢?

金玉良姻破灭,木石前盟终结

林黛玉、薛宝钗原本是“宝玉合一”,尽管大家说的是宝黛合一、钗黛合一,其实就是“宝玉合一”,这两个人的名字中就有“宝玉”。而且,无论怎么“合一”,都是一个意思,说的都是金玉良姻,而不是什么“木石前盟”。

然而,贾宝玉却根本不念先祖的恩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认为自家做靖江王是应当应分的。《红楼梦》的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件事,还得从《朱氏世德碑》说起。

这块颂述朱元璋家事的碑,碑文为朱洪武亲撰,其中,朱洪武称大哥朱兴隆为“孟兄”。也就是说,原本是一母同胞却被搞成了“庶出”。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十分看重“嫡传”。

朱元璋总共兄弟四人,称帝之后追谥其父为仁祖。自己做了皇帝,那是袭了仁祖的龙衣。假如大哥是嫡长子,那就说不过去了。这恐怕是书中的贾宝玉不认“金玉良姻”的主要原因,贾宝玉,原本就是假的,是癞头和尚(真宝玉)给他送了一块玉,这才有了金玉良姻。

原因之二,便是“荣穆王”之子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自缢后(秦可卿之死),涉嫌谋反,试图取代朱家正脉皇统,为自己的先人证明,他们家不是“庶出”。犹如书中的贾探春那样,明明不是正室所生,偏偏就不承认。而第一代靖江王千真万确与朱洪武同父同母,为何就做了二房庶出呢?

朱亨嘉为其先祖正名的呢?其做法十分逆天,把他在桂林靖江王城自称监国的那一年,确定为洪武278年。如此,就是仁祖——洪武——平帝。朱亨嘉死后,被部下追谥为“平帝”,就是协理宁国府王熙凤身边的平儿。

南明皇室正统隆武帝派兵攻陷了桂林王城,活捉了朱亨嘉,并把他秘密吊死,又宣称其暴病而亡。这就是书中诸多金钗两种死法的真实写照。

义忠亲王老千岁再度“坏了事”,金玉良姻破灭。随之,靖江王从历史舞台上黯然谢幕,木石前盟也彻底瓦解。如此,靖江王城中的人能不怨恨吗?

这就是《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给薛宝钗送金锁的背后故事,这段故事就是“《仙缘》:伏甄宝玉送玉”。贾宝玉把自己幻想城甄宝玉,当真是做了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谢“无弦琴韵”邀请。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是神出鬼没的神仙代表。如果要说他们在故事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我认为大概有这些:

1.开启和收束整个故事,给一场道尽世事苍凉的故事披上“梦幻”外衣,在文学上可以增添奇幻色彩。如果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红楼梦》中隐藏了一些不能说的历史故事,那么这种奇幻设定就更加有必要。

书中第一回就说了,整个故事原来是刻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石头上的,故曰《石头记》。而这块石头原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因为某天听路过的一僧一道谈论红尘富贵,动了凡心,再三恳求两人带它下凡,才有了后来它所见证的这段故事。

来头够大吧?够神秘吧?而且书里第一句就说: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说了,因为某种奇幻经历,所以用这种曲笔把真事隐去。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我这书里藏了一个特地隐去的大谜团吗?后世读者拼命想挖出那“真事”是啥,就不奇怪了。

第一回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对话,说明了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借了什么缘由下凡的,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公案。换言之,石头的职责就是见证这一公案,石头上所刻记的,就是这一公案的经过。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木石前盟,也就是宝黛恋情,是全书的中心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绛珠仙子用今生所有眼泪偿还神瑛侍者,也就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所有眼泪(泪尽而亡)。那么,整个书要讲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如何发生。

一段痴男怨女的爱情,值得这么隆重其事大书其书吗?而且还说得神秘兮兮,不但扯上女娲补天之石,还借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话,极力暗示这个故事很特别、很有意义、很有流传的必要。那自然就不由得读者猜想,表面的儿女情长背后隐藏的“真事”,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不管那“真事”是啥,可以确定是一个大悲剧,不然不值得第一回如此浓墨重彩地暗示又暗示。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别的,就是一段悲剧爱情,那也说明这段爱情的意义对作者来说非常重大。个人认为,至少超越了“自由恋爱”这重意义。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某些人把宝黛爱情贬低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情”故事的原因。因为第一回那块石头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故事和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同。非要把宝黛爱情的意义往这上面靠,我觉得也太小看作者了。《红楼梦》非但不是《三言两拍》之类庸俗的“奇情故事”“世情小说”,而且也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样小的格局。

不然作者不用再三暗示之后,还来一首五绝强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全书最早出现的人物。根据种种线索,最后全书结尾时,这两位应该还会出来做一个收束,把宝玉带走,让这一桩神仙公案彻底完结。只是原书后四十回佚失,看不到真相了。

2.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同时也对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暗示,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除了开头统领大纲之外,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还合体或者分身出现了几次:

第一回,先是在甄士隐梦中出现,提示了通灵宝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键词之后,又在现实中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对香菱命运作了暗示。香菱被拐走之后,跛足道人再次现身,对甄士隐念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成功把甄士隐渡走了。——这一段,我认为是暗示全书主旨,是一个繁盛烟花地变成凄凉黄土堆的大悲剧。而且,从此“真事”真的“隐”了,“贾雨村”登场。也就是说,这个悲剧故事,要用“假语村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了。

第十二回,贾瑞被凤姐害得命悬一线,跛足道人专程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不听神仙之言,非要正照镜子,最后一命呜呼。贾瑞父母要烧镜子,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抢了回去。——这一段,我认为是提示读者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意。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中了魔魇,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把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摩挲持颂,三十三天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这一段,我认为还是提醒读者莫忘前尘,毕竟读到这里可能不少人都忘了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的神仙石了。同时,也暗示宝玉日后还是要回去太虚幻境归案的。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恍恍惚惚中走到一处破庙,跛足道人在旁边坐着捉虱子。柳湘莲问他名号什么的,他一问三不知,柳湘莲由此悟道,挥剑斩断烦恼丝,随他去了。——这一段前面刚写完尤三姐托梦告知返回太虚幻境,我想道士出现的用意应该是再次提示读者,太虚幻境专门收容世间追求真挚爱情的薄命女子。

另外,书中还有两处并非用第三人称客观叙写,而是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出场。一处是黛玉转述的,癞头和尚在她年幼时试图化她出家。还有一处是宝钗转述的,癞头和尚给她献方冷香丸。当然,后面更提到癞头和尚指定的“金玉良姻”。

不过我本人认为,宝钗一方的叙述充满细节的矛盾,比如一时说秃头和尚,一时说癞头和尚,一时说和尚送了带字的金项圈,一时说只是送了几个字。这些都是“金玉良姻”之说值得怀疑的地方。

3.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书是有深意的,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文章。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牢牢抓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提示,仔细分辨隐藏在“假语村言”中的“真事”。

而这一僧一道,作为提示者本身,也是可以被辨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神仙,如果《红楼梦》真的隐藏了什么真事,至少这两位以及他们所说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有鉴于此,我觉得单纯把这一僧一道看成是全书最顶层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这方面我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隐约的感觉。比如,全书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主角,因为男主只有他一个,通灵宝玉或者说“石头”也直接联系着他,其他人的身份都可以置换成和他有某种关联的人,包括黛玉和宝钗)。而这么重要的人物,书里也说了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幻,但是历幻过程中其他种种顽劣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袭人在第十九回特地要他改正的“毁僧谤道”这一特点呢?

要知道他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不应该和僧道有啥过不去的,平时自己也思考佛理不是?似乎书中,和尚道士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安排“金玉良姻”了。

但再仔细看,其实书中的僧道二人是有分工的。在甄士隐的梦里,跛足道人问癞头和尚要把那块石头带去哪里,癞头和尚就把木石前盟的公案告诉了跛足道人。也就是说,跛足道人本来还不知道这公案。

带走石头的是和尚,在石头上镌刻通灵宝玉字样的也是和尚。

在黛玉三岁时要她出家的是和尚。当时旁边没有跛足道人。

给宝钗冷香丸和金字的还是和尚。当时旁边还是没有跛足道人。

换言之,宝黛钗三大主角的纠葛,始作俑者是那位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并未参与。宝玉梦中直骂“和尚道士”,道士会不会是无辜躺枪?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三次,一是渡化甄士隐,二是点拨贾瑞,三是渡化柳湘莲。看起来跛足道人接触的,都是和主体故事无关的边缘普通人物。而宝黛钗这样的大主角,就交由癞头和尚专心对付?

这样的写法是巧合还是有寓意呢?难道和尚和道士在书里还有什么区别呢?但如果说没区别,又何必安排两个人,只安排一个“神仙”不就行了?仅仅是两个人更好看些?

我对宗教文化不大懂。印象中,和尚代表的佛教是外来文化,而道士代表的道教是中华原生文化。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到底是如前面某些答主说的宿命观,还是“毁僧谤道”,还是暗中扬抑,推崇一个而贬斥另一个?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喜欢宝钗还是偏爱黛玉?》

《贾瑞为什么敢调戏王熙凤?》

《小说《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