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事迹简介?袁隆平在中国功勋卓著,但在国际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和地位_水稻_杂交_袁隆平

本文目录

  •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
  • 袁隆平在中国功勋卓著,但在国际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和地位
  • 袁隆平简介和事迹
  • 钱学森跟袁隆平,你最敬佩谁为什么
  • 袁隆平简历
  • 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一直居住在湖南不居住在江西或北京呢
  • 为何袁隆平先生英语那么棒
  • 袁隆平院士追悼会于5月24日10时举行,你还有哪些话想对袁爷爷说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使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中国功勋卓著,但在国际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和地位

袁隆平先生是中国农业科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成就来源于背后的千千万万农业科技研究者的付出,这一点袁隆平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袁隆平先生一向低调沉默,并没有到处以“杂交水稻之父”自居。

相反网络上倒是热闹,一边有人把他捧到天上,另一边又有人对他嗤之以鼻。究竟袁老先生的贡献如何,我说个自己理解的大概吧。

杂交水稻发展的世界普遍情况

杂交水稻并不是中国的独创,日本和欧美都搞过杂交水稻,但是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欧美作为首先发明杂交水稻的地区,由于其主要的粮食并非谷物,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虽然起了个大早,却没成功应用。

日本作为稻米的传统大国,其农业生产习惯使得他也在杂交水稻上,占据一席之地,最重要的三系法是日本首创,但是后来应用上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更由于杂交稻口感等因素制约,始终无法推广普及量产。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杂交方法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杂交水稻第一个能普及应用的人。

袁隆平以及他后来的团队,首先发现雄性不育株,然后建立起杂交水稻路线图,国内其他后来关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所以说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但是,袁隆平自己开发的杂交水稻,并非目前大面积播种的品种,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是在他基础上开发的其他杂交水稻,无他,因为后来者居上,产量和口感比袁老过去的超出太多,当然哪种好用就用哪种啦。

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之路

1.起步时期(1920-1949)。

20世纪的20年代,国内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由于战争年代来临,总体发展缓慢。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

建国后,百废待兴;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有组织的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评选出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

3. 矮化育种时期(1960-1969)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广东,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地:广东农科院)。

矮秆品种的发现,极大的解决了密植、中肥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倒伏减产问题,为袁隆平接下来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4. 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成功时期(1970-1979)

正是这个时间段,袁隆平做出两项使得水稻杂交走向实用的关键技术,一是发现雄性不育,二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发现雄性败育,从而构造三系法。

使得杂交水稻走向成熟,年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50% 产量约占稻谷总产57%。

5. 高产、优质和多抗综合发展时期(1980~现在)

1981年,石明松提出了两用不育系概念,开启了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以后,杂交水稻新品种朝着高产、优质和多抗发现发展。部分杂交水稻的米质能与泰国名牌大米相媲美,而产量超过泰国米一倍。

结语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发展,是无数农业科学家呕心沥血的产物,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带来今天的丰硕成果。

袁隆平先生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人们。

谨以此文,致敬不被人们记住名字的科学家们。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袁隆平简介和事迹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曾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钱学森跟袁隆平,你最敬佩谁为什么

谢邀。

钱学森和袁隆平功勋卓著,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钱学森团队研发的先进武器,巩固了国防,给了我们安全和平的发展空间。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民的温饱,给了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可以说他们俩个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最应该受到国人的敬仰崇拜。

袁隆平简历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毕业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一直居住在湖南不居住在江西或北京呢

袁老的工作单位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工作了60多年,一直都没有退休。袁老的夫人是湖南人,三个儿子都在长沙生活工作。袁老早把湖南当作他的故乡了。湖南也以袁老在这工作生活为荣,袁老是湖南人不折不扣的骄傲。

为何袁隆平先生英语那么棒

我原来误认为袁隆平院士英语不行,所以进不了科学院士行列,最后只能步入工程院士。后才知这是本人的浅见。袁隆平院士了得,与外国人交流毫无障碍,是一个英语行家。这里面原因有二:他儿时深受通晓英语母亲的熏陶,并耳濡目染与他母亲的英语教育,再加上他产生了对外语的痴迷,他用勤奋及对语言敏感度成为了外语的驾驭者。

二、他曾经当过俄语教师,在教学期间他不仅努力学习俄语,而且还刻苦自学英语,并不断提高自己听写和阅读水平。通过自己长期坚持和勤奋学习,他可不用带字典阅读英.俄外文杂志和资料。并成为全校第一个外语过关的专业教师。

综上所述,袁隆平院士的成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他通过自身努力和爱好而获取的。现袁隆平院士在天国用英语与过世的科学家在交流。我们再不要打扰他老人家了!最后用马尔顿的一句话作结束语: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开拓出事业。

袁隆平院士追悼会于5月24日10时举行,你还有哪些话想对袁爷爷说

我们采访了袁老的学生,从袁老学生角度来看看这位可爱的老人。

我的导师袁隆平:他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人

“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可敬的同事”。

每句话之间,吴朝晖都叹气的停顿一两秒。那一刻,和袁隆平过去十九年的交集画面一幕幕重现在眼前。窗外,是响彻湖南农科院的哀乐与上千位自发前来哀悼的人群。

5月23日,面对经济观察网的专访,吴朝晖说真没想到事情会发生的如此突然。一直以来,袁老身体都很硬朗,最近一两年身体才越发的不好。去年上半年,一只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着去工作,哎呀,那就是他的命!只要走的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到外省研发基地,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的稻田,不下稻田,他就像心不安一样。”

吴朝晖与袁隆平的缘分始于2002年6月,那一年,31岁刚硕士毕业的吴朝晖将自己的简历递到72岁的袁隆平手中,两个月后,他进入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2004-2008年,他攻读成为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2013-2016年,他跟着袁隆平在全国一个个研发基地跑技术、跑实验。2017年,吴朝晖开始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至今。只要袁隆平回湖南,他就会经常去袁隆平在湖南农科院的家或办公室串门。

现在,袁隆平已是桃李满天下。

“袁老师带出来的博士学生有20几个,我是其中之一。到了80岁以后,袁老师基本就不带学生了。当初本来想给袁老师挂着导师的名字,但是他说不能挂名而不带学生,所以就婉拒了。现在,他带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各个单位的骨干人员,现在农科院的两个副院长和所长都曾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吴朝晖介绍。

吴朝晖说,对于袁老自己以及他和袁老之间,都还有很多心愿未完成。5月22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简称湖南农科院)官网发文悼念,悼文说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慈祥的“父亲”

“吴将军,你来啦”。

每次碰到吴朝晖,袁隆平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启话题。吴将军是袁隆平给吴朝晖起的外号,这一叫,就是十几年。

1999年,在湖南娄底教学5年后,吴朝晖考入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当时他的研究生导师便是袁隆平的学生,也是袁老师妻子邓哲老师的同学。三年后的2002年,吴朝晖的导师鼓励刚毕业的吴朝晖去袁隆平那里工作。

吴朝晖说,当时真的不敢去,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几番挣扎后才向袁老师毛遂自荐。“当时,袁老师看过我的简历后就问我在哪里教过书,他对教过书的人有种天然的亲切感。袁老师说不仅要把教学搞好,学生的品德教育也不能落下。”

历经两个月的曲折后,吴朝晖终于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跟随袁隆平团队开始工作。作为新人,进入工作短短一个多月,袁隆平给了他第一个机会。

“当年的10月份需要一个专家组去海南三亚的基地做实验。袁老师就说,哎,小吴,小伙子刚来,去海南试一试,自己去种一亩田,看看你到底有什么水平。讲实在话,我也是心里直打鼓,因为我需要完全负责一亩水稻——施肥、打药等等,这是之前从没试过的”,吴朝晖回忆道。

通过严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朝晖的水稻种植很成功。袁老师和师母邓哲老师来海南看了他种的水稻之后对他说:“选人没选错,小吴不错。”

此后,他就跟着袁隆平“南征北战”,在全国多个基地进行杂交稻高产攻关。从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再到1000公斤,超级杂交稻名片随着栽培技术的攻关在全世界打得越来越响。

袁隆平给吴朝晖的题字

对于学术研究,袁隆平异常苛刻。

吴朝晖说:“袁老师对他的学生要求很严格,比如我们写博士论文时,对于英文摘要页,即使他英文已经很好了,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他总是拿本字典在旁边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对。到晚上12点钟,他还经常和我沟通论文的问题,说哪个地方语法不对或用词不对,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扣。”

在生活上,袁隆平和吴朝晖形同父子。

吴朝晖说:“刚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他就问我,都30几岁,怎么还没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哦。不结婚先工作那可不行。他还偷偷问我的硕士导师,是不是我有心里障碍或者啥问题。那时候常有记者来采访我们,袁老就和记者聊天说你们电视台女生多,给我的学生宣传宣传,做个广告,看有没有合适的对象。没想到新闻一发出去。哎呀,一天到晚都是电话来电,不知道哪里打来的。我说,嗲嗲(长沙方言)你害惨我了嘞。”

说到这里,吴朝晖笑了好一会儿。

2005年5月,经他人介绍,吴朝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6月,吴朝晖带女方去见袁隆平时,袁隆平就对他说:“女方人可以,蛮好!不要拖了,十月一号就可以结婚了。”最后双方也按照袁老师定的日子,选择在当年的十月一日结婚。

“平常过年过节,看到我们年轻人,他都不收我们的红包,说哎呀,你们没什么钱。袁老反倒还要拿红包给我们,说我们结了婚还要带孩子,生活压力大,能帮我们一点是一点。平常有机会他也都会尽力给到我们”,吴朝晖表示。

伟大的科学家

“他这个人,不可复制,也再不可能出第二个。”

吴朝晖说,袁老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总能够在关键时候保持战略定力。

20世纪60年代,水稻不具有异花授粉功能学说正垄断着科学界,即使国外有科学家提出水稻有可能有异花授粉的能力,但也从未有人实践成功过。而当时袁隆平敢于怀疑主流学说的正确性。作为第一人,通过数年的实验,在1973年终于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

1989年,袁隆平再一次迎来质疑的危机。

吴朝晖介绍,1989年“两系法”水稻实验大面积失败,这时候各种质疑否定蜂拥而至,否定杂交水稻、否定两系法。但是袁老没有被吓倒,反而冷静思考并坚定的站出来。袁老师发现,“两系法”制种的时候,水稻有可能有光敏感和温敏感,最终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完成了两系法水稻实验。

1996年,超级杂交水稻被提出,由袁隆平主持培育计划。

“当时我们能走多远、达到亩产多少并不知道。随着不断刷新的亩产记录,超级杂交稻的名片逐渐被世界认知。这背后都是袁老师带着我们到各个研发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高产攻关。袁老师这辈子做的一件事就是,高产高产更高产。他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管别人怎么说”,吴朝晖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他不像一般的科学家。

“他从不摆架子,你和他相处时很舒服。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聊天,他老人家大胆的鼓励、扶持年轻人。他也总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科学思想上保持自由进取的心,不受条条框框和权威的禁锢。他有着自己的八字方针——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汗水意味着实践,中国有句古话,如果欺骗地皮,地皮也将哄你的肚皮”,吴朝晖表示。

可敬的同事

用实验结果来说话是袁隆平和他学生工作的准则。

2013-2016年,吴朝晖常和袁隆平跑山东的研发中心,吴朝晖当时也主要负责山东方面的水稻技术攻关。

最开始是在山东种超级杂交稻行不行的争论。

“原来山东是粳稻的天下,湖南的籼稻刚刚开始种,所以当时很多人不了解也不认可。但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手段种出来的超级稻,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我们的禾苗更高更壮产量也更高,别人立马心服口服”,吴朝晖表示。

紧接着是海水稻的争论。

海水稻的说法最开始来自于一个座谈会。2015年,青岛市领导和多位专家举行座谈会。青岛市领导提出,杂交水稻在山东其他地市推广的很好,可惜还没引进青岛。袁隆平则谦虚的说只懂技术,其他的不懂。此后进而聊到青岛海水多,为什么不搞海水稻?吴朝晖表示:“当时真的就是异想天开的聊,想不到就这么聊出来了。青岛那边有意愿,也能提供相应的资源;我们这边有技术优势也有想法。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海水稻的研发。海水稻的名字也就在那时定了下来。”

吴朝晖向经济观察网介绍:“最开始搞海水稻的时候,很多人说哎呦,搞什么,现在很多良田都没人愿意种水稻,你还去搞那些盐碱地种水稻,很多人就冷笑甚至耻笑”。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袁隆平制定了中国耐盐水稻的标准,并协调农业农村部开通了相关的审定通道,还在全国多个地区以及海外推广试验田,经过两三年的推广和种植,积累了不少产业化的经验。

最近几年,袁隆平还为海水稻拟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十百千”,即在2020年推动十万亩、2021年推广百万亩、2022年推广千万亩“海水稻”的种植,希望以此带动一亿亩的海水稻种植。

吴朝晖介绍,当青岛的研发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后,袁院士又向李克强总理提出来要加大盐碱技术研发中心规模,形成国家性质的研发中心,现在批文也已下来。只是,袁老看不见研发中心的进一步扩大了。

5月23日中午12点,历经一小时的采访一结束,似乎感觉到刚刚回忆的片段都将成为一个人的记忆,这个即将迈入知命之年的男人情不自禁的开始抽噎。此刻窗外,是响彻农科院的哀悼乐与上千位自发前来哀悼的人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