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总是喜欢制造认知混乱怀素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吗?《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呢_杜甫_律诗_草书

本文目录

  • 为啥有人总是喜欢制造认知混乱怀素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吗
  •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呢
  • 从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三》说起,如何作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
  •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为啥有人总是喜欢制造认知混乱怀素真的写过杜甫的《秋兴八首》诗的草书吗

谢悟空邀!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期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杜甫的《秋兴八首》代表了唐代七律的最高成就。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的狂草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书法艺术的巅峰,对后世书坛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文善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手书杜甫《秋兴八首》,现存世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传下来的碑拓;二是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拓本。我个人的看法是,前者应是怀素的真迹碑拓,因为后世无人有此高超的草书笔法。早稻田拓本与怀素的《自叙帖》还有一定差距,书法史专家疑为明代祝允明所书,应该可信。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呢

首先题主的认识我是认同的。

大体上说本诗的首联和颔联写景,颈联和尾联是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景生情,抒发羁旅之愁和思乡之苦的感慨。

在这个基本共识的前提下,我很愿意和题主进一步探讨对于本诗的一点儿更加深入的看法:

《秋兴八首》是一套组诗,如果想更真切的理解本诗,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和其它的七首放在一起欣赏。

创作背景:这组诗是大历二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再过四年,诗人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虽然当时杜甫也不过54岁(今天这个年纪还没有退休),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到了暮年时分。

主要内容特征:《秋兴八首》八首蝉联,结构严密。从整体上来说第一首整首诗都是为这组组诗起兴的。下边的七首“具发中怀”,相互照应,相互阐发,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可拆分,也不可颠倒。

情感特征: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回想起长安,今昔对比,触发无限哀愁。目睹国家残破、满目疮痍,而自己老病孤苦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诗人不能明言,也不忍明言,婉转低回的绵绵悲哀化作一唱三叹的无尽感慨。

《秋兴八首》其一是这组组诗的序曲,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抑郁孤独之感和深挚的忧国之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因秋感兴,本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上去就写秋天萧索的风景。“巫山巫峡”萧森的境况,又烘托出诗人所处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从本诗来看是由景入情,抒发感慨;从组诗整体来看,则下启第二、第三首。第二首,写作者身处孤城;第三首,写晨光中的孤城。这两首也有着承上启下的逻辑关联,并且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

《秋兴八首》强烈的对比手法:有于萧索中见富丽的特征。

深秋的冷落荒凉,心历的寂寞凄楚,却没有让老杜甫一味的只书写凄凉、凄惨。相反,他使用了很多绚丽的字词来反衬这种凄苦。在组诗中我们能看到诸如“瑶池”、“紫气”、“日绕龙鳞”、“珠帘绣柱”等等绚丽的词汇。本诗首联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枫树林的是“玉露”,玉露是白露,它很冷也很美。

这种超乎常理的描写手法,使得意境更加深远,随之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情况看来,《秋兴八首》包括这首其一,写景不是简单写景,抒情也不是简单的抒情。作者写景时使用了一些看似情感对立的字句,却获得了更加有效的抒情效果。此外在本诗中开门见山“因秋起兴”,放在全组诗中,本诗全篇又身担为全组诗起兴的作用!

我们通常说的诗歌中的起兴,是指“先言他物,再引起所咏之物”,《秋兴八首》最后要咏的是对故园的追思,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对无可奈何人生际遇的感概,是一个真诚伟大的人发出的有别于“普通呐喊”的“呐喊”。

我们今天的读者想要真实的体验古代的文学作品,需要沉下心了充分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来龙去脉。很高兴题主在对于本诗已有了解的基础上,还愿意进一步探索它的深层意义!对于《秋兴八首》的了解,从个人角度来说,也还比较粗浅。但是我衷心希望以上回答,能对题主有些许的帮助!

谢谢阅读,我是襟亚。

从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三》说起,如何作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

要写好一首七言律诗并非一日之功,首先要从语文基础知识入手,掌握字,词,句的属性及平仄,由浅入深,然后要掌握七言律诗的的格式,严格按要求去写,值得注意的是上下两句的平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须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必须工整。这是重点。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

《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是这组诗的序曲,它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秋天景色,用景物描写来呈现出萧条阴郁、紧张不安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到秋天的景色和秋天里的声音扑面而来,让我们心惊不已,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诗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抒发忧国之情,描写秋天的景色,入木三分,感情真挚且强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上承载了作者的诗意,同时下启第二、三首。

原文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 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