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老将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吗?张飞能够收服严颜,关羽却只能杀死庞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_庞德_刘备_益州

本文目录

  • 三国里,老将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吗
  • 张飞能够收服严颜,关羽却只能杀死庞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张飞生擒老将严颜,严颜的武力值到底怎样比魏延如何
  • 《三国演义》张飞是怎样收服严颜的严颜的武艺才能如何
  • 历史上张飞义释老将严颜后,严颜为何就销声匿迹了,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 张飞义释严颜,那么严颜后来干什么去了呢

三国里,老将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在此事中,史实、传说与演义互相交错,让整个事件如一团乱麻,不知何处是真,何处是假,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连分清都很难,更别说分析了。

我们先来看史实的部分。

据《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张飞不愧是威震长坂坡的一代名将,一通猛攻便拿下了江州,并擒获了巴郡太守严颜。

张飞大概是要摆威风,当场就叱问严颜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这话说的,这江州好歹也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如果打都不打就投降,严颜这个巴郡太守也当得太扯淡了,所以严颜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张飞被下了面子,大怒,就说来人哪拉下去砍啦!

严颜没有被吓到,反而揶揄张飞道:“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头就砍头,你生啥气啊!

张飞觉得严颜不怕死,有个性,我喜欢,于是把严颜给放了,然后引为座上客,好吃好喝招待。

史书的部分,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严颜后来如何,一概没有交代。按说严颜乃巴郡太守,应算是整个益州排名前五的首脑人物,若是投降刘备,至少也应是这个级别的官员,不可能从此在史书中消失了踪迹。事实上,刘备平定益州后,把严颜巴郡太守的位置给了成都人张裔。张裔由一个小小的帐下司马被提拔为大郡太守,从此以后便对季汉政权忠心耿耿,后来还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亲信。

而史书中既然没有交代严颜的结局,那这就是说书人最好的发挥空间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给严颜一解绑,严颜就立刻成了带路党,说道:“从此取雒城,凡守御关隘,都是老夫所管,官军皆出于 掌握之中。今感将军之恩,无可以报,老夫当为前部,所到之处,尽皆唤出拜降。”然后严颜就一路劝降过去,并以自身为榜样说:“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于是益州望风归附。最后严颜还成了黄忠的好搭档,号称蜀汉二老,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大功。

这些当然是罗贯中瞎编的,而且编的相当扯,竟然还说刘备拿下益州后,以严颜大功,拜其为前将军。刘备自己也只是个左将军,竟然还能封拜比自己还大的前将军,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总之,不管是从正史,还是从常理来看,严颜都是不可能投靠刘备的。据《华阳国志》记载,当初刘备入蜀之时,严颜曾捶胸顿足的说道:“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严颜是刘璋亲手提拔的铁杆益州派,他是不可能加入刘备政权的。那么,严颜为何会在史书中神秘消失呢?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陈寿怎么连个交代都没有,随便加一句“后住江州,病卒”会很费墨水吗?

在重庆忠县当地的民间传说,可能会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答案。民间传说,严颜被张飞释放后,并没有投降,而且在听说刘备最终取得益州后,横剑自刎,完成了自己的忠烈之名。所以,到了唐贞观年间,严颜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谥为“壮烈将军”,其老家临州(今重庆忠县)也被改名为忠州,严颜还被追封为忠州刺史。

图:忠县两大忠烈将军,严颜与巴蔓子

这就对了,在《三国志》的记载之中,张飞表现的粗中有细,颇具政治大局观,知道严颜是益州当地贤达与知名人士,不仅不能杀,还要表示敬重。而严颜虽然表现得不错,但毕竟没像张任那样真被砍了头,李世民用“忠烈”两个字来表彰他就不太适合了。但如果严颜按民间传说那样后来自刎了,这事迹就够分量了!而后来苏轼在经过严颜墓时,也为严颜写了一首赞歌,顺带还把刘备诸葛亮给批了一通……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

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

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显然,苏轼认为严颜最后壮烈殉国了。而宋末文天祥在就义前一年写的《正义歌》里,也将严颜比作四大忠烈之首,说:“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后面三位嵇绍、张巡、颜杲卿都死得极其壮烈,严颜应该也不会差过他们才对。

当然,到了元末明初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传播越来越广,严颜的忠烈之名也就越来越淡了,他一般只作为张飞与黄忠的配角出现,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张飞的国士之风与黄忠的老当益壮。但是,这位忠烈的断头将军,却在民间传说中持续以他的忠烈之风,

张飞能够收服严颜,关羽却只能杀死庞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飞能够收服严颜而关羽只能杀掉庞德,究其原因可不是因为张飞能言善道而说服严颜投降,也不是关羽盛气凌人逼死庞德那么简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别呢?

其实原因不外乎有一个,那就是严颜和庞德各自遇到的上司完全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人生遇到抉择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不同:一个选择投降服务新的上司,另外一个宁死不屈,以报知遇之恩。

我们就仔细来分析一下:

首先,严颜的上司刘璋不是什么明君。

刘璋在三国时代以暗弱闻名,其麾下能人智士其实并不少,可是很多人在他的麾下做的并不好,或者说他们的才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许多人一直酝酿着另谋高就,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更好的明主而无法成行。

到底是这些人不够忠心还是刘璋不够明智?究其原因应该是刘璋不善于识人用人,不能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其才干大概是刘璋最大的失误,而如何正确有效的认识和识别谁是人才呢?以刘璋的才能,他大概是无法做到这件事情,因此被人称为暗弱也不为过。

一旦时机得当,刘璋的部下纷纷离散,从最开始的张松,法正到后来的李严,吴懿等人,这些人无不是不满刘璋的暗弱而顺势投靠刘备,以期望在刘备处获得更好的前途,以展其才干。

智谋之士纷纷投靠刘备,其麾下许多武将也在刘备的感召之下不约而同的归顺刘备,正是在树倒猢狲散的气氛之下,严颜偏偏在战场之上被张飞抓获,是殉节还是投降?两条道路摆在严颜的面前。

作为益州之主的刘璋因为暗弱而无法凝集人心,从而导致麾下一盘散沙,最后失去了他们的忠诚。

因此,严颜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对于刘璋其实没有留恋,需要的只是一个颜面而已,只要张飞给予他足够的颜面,严颜还是非常乐意选择生的一面。

其次,庞德顶头上司是旷世雄主曹操。

庞德顶头上司是曹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无论是在三国时期,还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均是声名显赫,不是其他诸侯可以比拟。

庞德原本追随马超,可惜马超不成气候,无法为庞德提供更好更大的舞台。随着马超的失败,庞德只得留在汉中跟随张鲁以期望更好的明主出现。相比曹操而言,无论是张鲁还是马超,他们在曹操面前更如沧海一粟般无法比拟。

遇到曹操,对于庞德来说如同拨云见日一样,坚定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在某种意义上,曹操借手于汉天子,师出有名,以此征战天下,大义在手,更能够说服天下众生。

庞德要想投降他人,是很难找到比曹操更好更强的人物,不然投降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换主人,总得找一个更好的吧,要是找一个更差的,岂不是让人耻笑,贻笑大方吗?

于禁的错误就在于他投降的人比曹操更差,此后的下场也是世人所知,由此,庞德不投降应该是明智之举吧。

最后,曹操能够提供的东西远超过刘璋。

曹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远超过刘璋,欧美凑刘璋和曹操有可比性吗?如果非要比较,那么一个如同萤火之虫的光芒只能照到后尾那么一丁点而已,而曹操的光芒足以盖住所有的萤火之光,因此站在曹操面前,刘璋会暗淡太多,甚至不仔细看,很难看到他的光芒。

那么对这些麾下之臣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严颜面对暗弱的刘璋,才能无法获得发挥,地位和权势也无法满足,不投降只是没有遇到更好的人,因此投降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对庞德来说,他面对的当世之雄主曹操,没有人能够给他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地位,一旦改换门庭,得到的收益不会比原来更好更多了。

自从庞德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也非常厚待庞德,给予庞德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包括名誉,地位和财富,舍弃曹操之后,谁又有这么的权力和气魄能够给予那么多呢?

当关羽大声叱喝庞德,要求他投降的时候,心气更加强硬的庞德当然不会去理睬这些,对于他来说,三生有幸遇到曹操已经足够,关羽和刘备又算得了什么呢?生命在某些时候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是累赘,气节才是最终的归宿吧,我想此时此刻的庞德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因此,对于庞德来说,死则死耳,何须多言?

由此可见是否投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顶头上司是否是明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上司是暗弱之人,那么投降不过是良情择木而栖;如果上司是明主,那么投降则是明珠暗投了,不如一死了之,以报原主的知遇之恩不是更好吗?

张飞生擒老将严颜,严颜的武力值到底怎样比魏延如何

老严颜的武力值应该高于刑道荣,低于纪灵。远不能和魏延相比。

咱们来看一下严颜的战绩。

严颜经历过的打斗并不多,第一次是巴郡之战中与张飞交锋。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中。

回目: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刘备西进川蜀,庞统中伏被乱箭射死。刘备的西征计划严重受挫,无奈之下,紧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前来支援。诸葛亮与张飞相约,分道而行,会于雒城。

张飞兵至巴郡,探马来报告,说巴郡守将严颜十分厉害,“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

说是“万夫不当”,但严颜的武艺差强人意。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人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比如刑道荣、韩德、李异、谢旌都号称“万夫不当”,但真实武艺很水。

严颜也是如此。

严颜箭法不错,在城头上射中了张飞的头盔。张飞大怒,屡次挑战,严颜坚拒不出。
张飞设计,假做要绕城而过,还把军队辎重放在后面。严颜得知,率兵夜袭,落入了张飞的圈套。

于是,张飞就来严颜交战,“交马战不十合”,张飞故意露出破绽,严颜不察,举刀向张飞砍来,张飞闪过,趁严颜招数用老,新力未生之际,贴近身去,扯住甲绦,生擒活捉。

可见,严颜所谓的“万夫不当之勇”也太有些言过其实了。

咱们就以严颜十合被擒做为标准,来看看其他几位能和张飞交手十回的战将的表现。

一.纪灵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记叙了纪灵与张飞的打斗。

回目: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煮酒论英雄后,袁术称帝,
刘备借着讨伐袁术的机会,带关羽、张飞率兵远离京城,到达徐州。

袁术派纪灵率兵来战,两阵对圆,纪灵出战,张飞挺矛跃马与纪灵交锋,“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一矛将纪灵刺于马下。

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交锋,活擒敌人的难度是要高于斩杀死敌人。以此分析,严颜的武艺低于纪灵。

二.张任

张飞曾与张任两次交锋。第一次是在雒城外救刘备,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四回中。

回目: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张任设下计策,分散刘备的兵力,乘敌不备,以奇兵突袭刘备,
打得刘备落荒而走,张任乘胜追击,正好张飞率兵赶来,阻住张任,双方交手,“战到十馀合”,严颜引兵赶来,张任火速回兵退走。

在本回中,张飞二次与张任交手。“战不十馀合,张任诈败” ,绕城而走,把张飞诱入了包围圈。

张任加上一个渣渣水平的吴懿就困住了张飞,说明张任的武艺远远高于严颜。

三.马岱

张飞还曾经与马岱有过十个回合的交锋。这是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张飞与魏延率兵前往葭萌关,魏延先行,遇到马岱,战了十合,马贷诈败,射伤了魏延。

张飞正好赶到,与马岱交锋,“战不十合,马岱败走”,还想故技重施,张飞欲追,被刘备所劝止。

这说明马岱完全具备与张飞大战十合以外的能力,马岱的武艺也远在严颜之上。

当然,严颜也曾有过一次斩获,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回中,他曾斩杀魏军大将夏侯德。

回目: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黄忠请命去取天荡山,以严颜为副将。两位老将设下计策,连续诈败数阵,将夏侯德和韩浩的兵力诱出。夏侯德正在追击,忽然后方营寨起火,夏侯德连忙率兵来救,正遇严颜,“手起刀落”,将夏侯德斩于马下。

通过以上战例,我们分析,实际上严颜的武艺并不高,根本不能和魏延相提并论。

咱们把蜀汉前期(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为标准)的各个将领的武艺排出几个层次:

第一阵容:张飞、关羽、赵云、马超、黄忠;

第二阵容:李严、魏延、关平;

第三阵容:马岱、王平、廖化;

第四阵容:严颜、刘封、雷铜、吴兰

不知道年轻时代的严颜武艺如何,但年老的他确实担当不起“万夫不当之勇”的评价。根本无法和魏延相比,差距太大。

当然,严颜的箭法还不错。

《三国演义》张飞是怎样收服严颜的严颜的武艺才能如何

张飞收严颜那是以恩义感动对方,而严颜的武艺相当不错,放开手的话遇到张郃这个档次的也能打一打。

张飞义释严颜也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经典的故事:庞统死在落凤坡以后,张飞和诸葛亮分兵入川。张飞兵至巴郡以后被守将严颜所挡,一时无法前进。后来张飞用计活捉了严颜,严颜坚决不降,说川中只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要砍头便砍。

张飞见他为人豪迈,深感佩服,于是亲自为他解绑穿衣,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向他致歉。张飞如此放低身段,让严颜大为感动,最后归降了张飞,还协助他一路收服路上守将,顺利和刘备会师。

严颜虽然年纪大了,在演义中出场时间也不长,战斗机会也不多,仅有两次单挑记录,不过他实战中的表现证明,他的武艺还是非常出色的。

严颜第一次单挑是和张飞,这一次虽然战不十合严颜就被活捉,看上去表现不怎么样。不过当时他是中了张飞之计,被围之时心慌意乱,举手无措的情况下和张飞交手,并非公平交手。

我们可以对比一个类似的战役,在雒城之战时魏延曾经两战泠苞,第一次两人打了三十合不分胜败,第二次泠苞掘堤时被魏延伏击,战不数合就被活捉。泠苞在两次不同的状态下面对同一个对手表现差异如此巨大,可以想见严颜如果是在公平条件下和张飞交手的话,表现也不会太差。即使不像泠苞这么明显,起码来说打上二三十个回合没问题,这个水平已经接近张郃等一流武将了。

严颜第二次单挑是和黄忠一起攻打天荡山,一刀斩杀了守将夏侯德,又和黄忠一起击败张郃、夏侯尚。夏侯德虽然没有什么战绩,可能只是一个杂鱼级的货色,但是严颜这么大年纪能一刀杀死,这个出手也是很迅捷的。

所以综合看,严颜的武艺非常不错,而且从他守巴郡和后来配合黄忠取天荡山的表现看,他也善于用计,可以说智勇双全了。可惜严颜年纪太大,不然刘备又可以得到一个得力武将了。

历史上张飞义释老将严颜后,严颜为何就销声匿迹了,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说到严颜,先要吐槽其主刘璋的引狼入室。

不晓得是刘璋自己头脑不清,还是被刘备的表象所惑,竟然邀请急于扩充地盘的刘备入川。

虽然法正张松等极力撺掇,但蜀中并非没有明白人,这其中就有严颜。

彼时严颜驻巴蜀,有人说他是巴蜀太守,据知乎上高人考证,此时的严颜应该只是驻巴蜀的一名武将,太守另有其人。

巴蜀想抗张飞的大军,毕竟汉中基业,不想拱手送人。但形势不容人,巴蜀扛不住张飞的攻打。

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生气,命左右将严颜牵去砍头,严颜表情不变地说:“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

这就是“义释严颜”的经过。演义上说得刘备进川很是凛然,所以放了严颜,还叫做“义释”,估计张飞当时听了严颜的一番话,也颇不好意思吧。

确实,“卿等无状,侵夺我州”啊。所以,史书虽然没有对刘备的行为多加批评,对严颜的忠义却是大书特书的。

文天祥就曾在其《正气歌》中说,为严将军头(指严颜),为嵇侍中血(指嵇绍)。

即便是偏爱刘备的罗贯中也对严颜多有赞赏: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日,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这样一个忠义的老将,其后生活如何呢?史书中只有简略一句:(张飞)以严颜为宾客。

宾客,相当于门客。这是严颜最后在史书中的形象。也就是说,此后严颜再没有上战场了,待在张飞宅中做了一名闲人。

一个忠义之士,无力改变现状,估计从此心灰意冷,得过且过罢了。

张飞义释严颜,那么严颜后来干什么去了呢

“义释严颜”是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发生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在真实的历史上,也能找到这个故事的原型,那就是在《三国志·张飞传》中的这段记载:

这个故事既彰显了张飞粗中有细、义薄云天的个性特点,也表现了老将严颜忠肝义胆、威武不屈的豪情。

但是,在史籍中,关于严颜个人事迹的描写却并不多,在《华阳国志》中,还有一段记载:“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

原来在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之初,严颜就看出了这是在“引狼入室”,必有后患。后来的事实果然让他言中。

而这句话能出自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将之口,也说明了严颜并不是一介莽夫,而且是一位极富战略眼光的智将。

但是,关于严颜此后的事迹,史书中并未再有记载,我们所知的仅仅是“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倒是在几百年后,一个地名的诞生,又一次让严颜永载史册。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严颜和巴蔓子(战国时巴国的将军)的忠信,特别将四川的临州改为了忠州,以此来推崇历史上的忠信之人。

又是几百年后,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中,再次讴歌了严颜:“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能将严颜列为“四大烈臣”之首,并将其引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可见严颜在三国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是以“忠义”精神感召人心。

那么,既然严颜在史籍中“失踪”,他是否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屡屡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呢?

下面,我们先按照演义中的时间线,看看严颜在投降蜀汉后都干了什么?

1、严颜向张飞投降后,马上化身为“带路党”。因为雒城的所有关隘都是由严颜管辖的,所以,他自告奋勇做张飞的先锋,所到之处,一路劝降,而张飞只需要在后面接收胜利果实即可。因此,张飞得以顺顺利利赶到雒城与刘备相会。

2、在雒城,刘备正带领黄忠、魏延与劲敌张任交锋。张飞、严颜赶来助战,击退张任。刘备听说了严颜的事迹后,大为感动,将自己的黄金锁子甲赠与之。

3、之后,诸葛亮又来助战,设计擒住张任,而严颜则与降将吴壹、张翼等攻克雒城。

4、刘备占领益州后,加封严颜为前将军。

5、汉中之战,黄忠与严颜组成“老将二人组”,其化学效应威力无比。黄忠先是大败张郃,而后斩杀了夏侯渊、韩浩,而严颜也斩杀了夏侯德,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大功。

6、战后,严颜被诸葛亮派到到巴西阆中守隘。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关于严颜的全部戏份,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破绽颇多:

第一,《三国志》中说,张飞义释严颜后,继续往成都开进,“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这里用的是“战克”二字,说明张飞其实是一路打过去的,而不是由严颜一路劝降过去的。

第二,严颜刚信誓旦旦的说完“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被张飞松绑后,接着态度就来了个180°大转弯,为张飞鞍前马后的效力,这种转折也太过突兀了!

第三,刘备称帝前,蜀汉的“前将军”只有一个,那就是关羽,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在刘备称帝前,“前将军”就是蜀汉的“第一军人”,此位子非关羽莫属,根本不可能由严颜来担任。

第四,如果严颜真在刘备入川和汉中之战中立有大功,陈寿在《三国志》理应为其单独列传。即使没有单独列传,也应该对这些功勋进行简要列举,或者说明严颜最后身居何职,毕竟这些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历史成就。然而,《三国志》中对此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严颜成为历史上的“失踪人口”!

虽然在史籍中,并没有关于严颜最终归宿的记录,但从其他途径,我们或许能够较为合理的答案。

在现在的忠州忠县,有这样一条关于严颜下落的传说: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并没有投降,而是在成都陷落后,选择了自尽而亡。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的誓言。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找到蛛丝马迹:

“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说明严颜并未成为张飞的部将,而是宾客。因此,他不可能成为“带路党”,参与此后的入川作战。

其次,因为未参与入川作战,严颜也就不会有演义中那么多的功绩,而他的历史记录也就在“因为宾客”这里戛然而止了。

第三,如果严颜当时投降做了“带路党”,帮助刘备平定益州,那么他又怎么会成为流传后世的“忠义烈臣”呢?

所以,我们猜测,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并未投降,所以他以宾客的身份,被蜀汉方面监控了起来。

等到刘备平定益州以后,严颜仍然坚持“忠臣不事二主”,最后选择了一死了之,来成就自己忠贞不二的英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