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有的称为帝有的称为宗?独孤天下三姐妹,谁的结局最悲惨_李渊_长孙_独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渊登位 李渊 长孙 独孤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的称为帝有的称为宗
  • 独孤天下三姐妹,谁的结局最悲惨
  • 唐朝第一位宰相,曾支持李渊晋阳起兵,为何没有上凌烟阁功臣榜
  • 唐太宗,一位玄武门后篡位的皇帝,为什么这么多人崇拜他
  • 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
  • 曹操朱元璋都不敢轻易称王,为什么李渊就敢立刻称帝
  •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简介他是什么人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蓄谋已久
  • 有人说历史上李渊起兵几个月就称帝,对此你怎么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的称为帝有的称为宗

帝是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立的,唐以前皇帝谥号一般用一两个字概括,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不按常理出牌,为弘扬李治功德用了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来作为李治谥号。自此后,皇帝谥号逐渐累加。所以后世改用庙号称呼已故皇帝。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独孤天下三姐妹,谁的结局最悲惨

谢邀。

独孤三姐妹是我国古代权势最显赫的女人,分别成为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后,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要比较三姐妹的结局,悦史君认为,要简单从三姐妹的生平经历来说说。

独孤三姐妹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卫国公、太保,三个女儿嫁得最高明。

第一,长女北周明敬皇后独孤氏

独孤信的长女独孤氏嫁给了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晋国公宇文护拥立宇文毓的弟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后,杀死了独孤信,独孤家族遭遇重大打击。

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结果被宇文护弑杀,宇文毓被扶立为天王,独孤氏也成为了王后。

宇文毓登基成为皇帝后,独孤氏也进一步成为了皇后,但独孤皇后几个月后就去世了,最终被追谥为北周明敬皇后。

在电视剧中,独孤般若就是明敬皇后,与宇文护、宇文毓纠缠不休,孩子都是宇文护的,最后难产死了。

第二,七女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独孤信的七女独孤伽罗嫁给了随国公杨忠的儿子杨坚,在两人都遭遇挫折后,支持杨坚代周建隋,成为隋朝开国皇后。

独孤皇后非常热衷朝政,隋文帝杨坚也大受影响,并因此换掉了皇太子,直到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去世,谥为文献皇后。

在电视剧中,独孤伽罗就是文献皇后,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李澄,但最后还是嫁给杨坚,夫妻感情被独孤曼陀破坏,最后郁郁而终。

第三,四女唐朝元贞皇后独孤氏

独孤信的四女独孤氏嫁给了唐国公李昞,李昞的父亲李虎地位跟独孤信相当,两人的结合也算是旗鼓相当。

独孤氏生有儿子李渊,但她身体不好,经常生命垂危,需要有人贴身伺候。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后,追尊父亲李昞为唐世祖元皇帝,母亲独孤氏也被追谥为元贞皇后。

在电视剧中,独孤曼陀就是元贞皇后,独孤曼陀在杨坚、宇文邕、李澄之间摇摆,最后嫁给了李昞,但一直在各种挑唆,最后安排儿子李渊拿天下。

悦史君认为,电视剧除了个别名字跟历史上相似,其他的都是狗血虚构,但人物结局最悲惨,显然是独孤般若无疑,独孤曼陀当然是笑到最后的那位。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唐朝第一位宰相,曾支持李渊晋阳起兵,为何没有上凌烟阁功臣榜

唐贞观十七年,皇帝李世民为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按照真人比例描绘二十四位功臣画像,陈列于皇宫内凌烟阁中。然而,作为唐朝的第一位宰相裴寂却不在画像之列。

作为皇帝,李世民每一个涉及朝臣的行动都有考量,设置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仅是纪念功臣,更主要的目的是收拢人心、平衡各方势力,所以入选名单都是围绕这一目的产生的。那些人能够入选呢?

第一,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功臣。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登上皇位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所有参与者都是李世民最忠心的属下,这一类人是最值得李世民拉拢、奖赏的,入选凌烟阁毫无疑问。

第二,李唐夺取天下的功臣,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权夺位中保持中立。这些功臣在李唐朝廷各部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李世民收拢人心的主要目标。

第三,各方势力代表。这类人共同特征是服从李世民的统治、在各方势力中有影响力和代表性。李唐宗室的代表:李孝恭、柴绍等;关陇势力代表:长孙无忌等;山东势力代表:程知节、李勣、秦琼等;南方势力代表:萧瑀、张公谨、虞世南等;隋朝旧臣代表:屈突通等;李渊旧臣代表:刘政会、唐俭等;废太子李建成势力代表:魏征等。

第四,李世民登位后做出重要贡献的。这类人一方面帮助李世民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这类人在朝廷、军队、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这类人,李世民将自己的影响力传播了出去。

裴寂作为帮助李唐控制太原、夺取天下的主要功臣,李唐的第一位宰相,同时和李世民颇有交情,为何落选呢?

第一,裴寂是李世民登位之初的主要威胁来源。李渊和裴寂是数十年的故交,裴寂在李渊称帝后颇受恩宠,位高权重。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李渊退位给李世民是迫不得已的。李渊要想夺回皇位,身在宫外、位居宰相的裴寂就是最重要的帮手,李世民的皇位受到裴寂的威胁,所以李世民必然要打压裴寂。这是裴寂落选凌烟阁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裴寂曾害死李世民的心腹刘文静。刘文静是李世民主要幕僚,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封爵秦王、开府建牙,刘文静功不可没。但是刘文静和裴寂因为争功争宠而反目成仇,刘文静酒后失言扬言要杀了裴寂,裴寂得知之后便向李渊举报刘文静口出怨言心怀不轨,虽有李世民极力袒护,刘文静还是被处死。这件事让李世民与裴寂反目成仇。

这两点是裴寂在李世民当政后渐渐没落的主要原因,至于结交妖人、有意谋反不过是李世民处决他的借口,而且真正谋反的侯君集、张亮都入了凌烟阁。

裴寂毕竟是有功之臣,生前被李世民打压,死后恩怨皆消。李世民追赠他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唐高宗裴寂等三十六位太原元从、西府旧臣第一等功臣。唐代宗评定裴寂等十一人被定为前代功臣第一等, 唐德宗将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定为功臣上等, 唐宣宗将司空魏国公裴寂等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

后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

第一 赵国公长孙无忌:李世民皇后长孙氏之兄,与李世民总角之交。一手谋划了玄武门之变。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第二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渊堂侄。经略巴蜀,与李靖平灭萧铣、辅公祏,统领长江以南,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第三 莱国公杜如晦:李世民主要幕僚,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随李世民参与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第四 郑国公魏征: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第五 梁国公房玄龄: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第六 申国公高士廉: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二人实际由高士廉抚养。最早赏识李世民的人,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第七 鄂国公尉迟敬德:李世民与王世充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渭水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勇将代表。

第八 卫国公李靖: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贞观年间夜袭定襄、斩义成公主、俘虏颉利可汗、平定东突厥,后消灭吐谷浑势力。一代军神。

第九 宋国公萧瑀:隋炀帝萧后之弟,善行政。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第十 褒国公段志玄:首义功臣,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第十一 夔国公刘弘基:太原起兵时,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攻克长安被评为战功第一。

第十二 蒋国公屈突通:原为隋朝大将,投降李渊后被封为兵部尚书。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洛阳镇守。

第十三 勋国公殷峤:太原起兵时旧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第十四 谯国公柴绍:平阳昭公主驸马,李世民姐夫。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第十五 邳国公长孙顺德: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叔。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

第十六 郧国公张亮:李世民幕僚,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第十七 陈国公侯君集:李世民心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第十八 郯国公张公谨:李世民幕僚,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人之一,担任李靖副将灭亡突厥。

第十九 卢国公程知节: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主要参与者。

第二十 永兴县公虞世南:李世民幕僚,尽心辅佐,李世民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第二十一 渝国公刘政会:首义功臣。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

第二十二 莒国公唐俭:李家世交,首义功臣。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冒死出使突厥,为李靖平定突厥创造了条件。

第二十三 英国公李勣: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

第二十四 胡国公秦琼: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

唐太宗,一位玄武门后篡位的皇帝,为什么这么多人崇拜他

唐太宗玄武门篡位当的皇帝是他的家事,老百姓要的是英明主子,利国利民的好皇帝。只要能治理子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这个位该篡。凡懂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玄武门政变,让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国家和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纣王,杨广就是例子。玄武门政变不仅仅是为李世明谋皇位,是天下有识之士为国为民谋利益,是众望所归。历史事实证明李世明确实是一代明君,是历史上少有的优秀皇帝,爱国爱民的主子百姓肯定拥护。

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

“朕观古代创业拨乱之主,都超过四十始登大位,只有东汉光武帝在三十三岁就登位了。但是,朕年十八即举兵经纶王业,二十四岁就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即已升为天子。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还有谁人能比得上我!”

唐太宗在即位后八九年间,曾两次自豪地说。

唐太宗名叫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的别馆。

李渊家族系出陇西李氏,是阀阅之家,门第甚高,累世仕西魏、北周和隋朝,均为最高级的将领之一,封为唐国公,也曾经一度被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归宗姓李。

隋文帝杨坚即是李渊的姨父,因此李渊在隋仕途颇畅,他与窦氏所生的长子取名为“建成”,次子取名为“世民”,以后诸子才以“元”字排行。李渊为次子取名为“世民”,即寓“济世安民”之意。

世民的母亲出身京兆窦氏,是屡代显贵的最高门第之一。窦氏的舅舅就是北周武帝。她有智略勇气,识大体,颇善书法和写文章,后来长孙晟(shèng)把女儿许配给世民,即与此有关。

李渊和窦氏都具有胡人血统,是胡、汉混血儿,所以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

窦氏在隋文帝开皇九年——中国南北统一那年(589),为李渊生下第一胎,即李建成,又过了九年才生下李世民,所以建成比世民整整大了十岁。第三子李玄霸早夭,第四子李元吉则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才出生,比世民小六岁,比长兄小十四岁。李渊另有十八个儿子,均不是窦氏所生。

至于女儿则一共有十九人,第三女即后来著名的平阳公主,也是窦氏所生的。平阳公主可能是建成之妹、世民之姊。

李渊七岁就袭唐国公爵位,以后一直任官,也常常外调为地方长官。隋朝制度,地方长官赴任,只可以携带十五岁以下的儿子同行,所以李建成在文帝末年及炀帝时期,常常是留在京师的家里主持家事,世民则得以随同父母赴任,兄弟之间因此形成隔膜。

李元吉在隋朝崩亡时才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所以留在家里由长兄照顾,这是日后元吉协助建成,而对二哥世民不好的伏因。

世民则因随侍父母,尤其最得母亲宠爱,这是形成世民青少年时代,比较任性刚烈,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的性格的基本因素(太宗后来即曾自述此性格)。

世民是军事阀阅的子弟,自小即喜飞鹰走马,尤精于射箭。至于读书方面似乎不甚了了,他没有下过苦功,也缺乏师傅的指导,很少听到贤达之言。及至十七八岁时,又碰到天下大乱,于是提剑跃马,东征西讨,想求学也无暇了。后来当了皇帝,就曾多次对此表示咎悔。

事实上,由于经过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造成了地区风尚的差异,西北一带的社会,大多崇尚政治事业与军事功业——当时称为“冠冕”“武功”的成就,李世民自不例外。

他少年时代的挚友如长孙无忌、柴绍和窦诞,皆为贵胄门第的公子。

无忌较好读书,有智略,反应敏捷,后来协助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成为第一功臣。

柴绍亦出身军阀之家,自幼即身手矫捷,勇力过人,任侠之名闻于关中,少年时代即成为炀帝太子的带刀侍卫,李渊将平阳公主嫁给他,可说是世民的姐夫。

窦诞则是李渊夫人窦氏的族人,后来亦协同世民东征西讨。

这群贵介公子,都是活泼、外向、进取、坚强,喜爱武功,甚至有胆大妄为、敢说敢做的倾向,所以世民后来说他们不是益友。

窦氏在四十五岁那年逝世,这时天下已经崩乱,李渊经常奉炀帝的诏命领军征伐,他似乎并没有很多时间去留意教育世民。

事实上,他稍后即有志乘时起事,暗中结交天下豪杰,建成、世民、平阳公主等也分担了父亲的忧劳,均在暗中各自结交豪杰。所谓豪杰,大多是指那些任侠敢为之士,这是建成、世民后来各有人事集团的原因之一。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炀帝决定二征高丽。在远征期间,杨玄感举兵起事——这是隋朝贵族大臣首次大叛变(玄感时为礼部尚书,是前任宰相杨素之子),李渊奉诏驰镇弘化郡(治今甘肃庆阳)。

就在这一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和十三岁的长孙氏——长孙晟之女、长孙无忌之妹——结婚了。据说两家通婚,是因为长孙炽——长孙晟的哥哥——认为窦毅之女李渊夫人是聪明睿智的妇人,她所生的儿子之中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和李家谈婚论嫁,因此长孙晟就把女儿许配给李世民。

世民成了家,但却没有让婚姻绊阻了他的事业,长孙氏是知书达理、富有智略的人,正好能成为世民的贤内助;事实上,她确为中国史上少见的模范皇后。

两年后——世民十八岁、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由于雁门事变,遂使世民展开了军旅生涯。

这年四月,炀帝北巡至汾阳宫(在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县境)避暑,李渊则奉诏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讨捕管区内的群盗。八月,炀帝出巡北塞,一向称臣的东突厥始毕可汗突然率领数十万骑兵来袭,将炀帝一行围困于雁门郡(治今山西代县)。

炀帝急令天下募兵前来赴难。世民因而应募,隶属将军云定兴麾下,建议云定兴多张旗鼓为疑兵,全速前赴解围。这就是世民后来自述的“朕年十八即举兵经纶(lún)王业”。

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世民即将兵从战,并协助其父策划起事大计。部署进行得差不多,遂于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甲子发动太原兵变,举兵起事。这年世民才二十岁。

这时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炀帝远在江都,李渊自称为大将军,东连山东最大的李密集团,使东线无所顾虑;然后北连东突厥为军事同盟,突厥遣兵来助战,约定西入长安之后,人民和土地归唐公,金玉财物则归东突厥,李渊遂起兵西进。

太原集团留守是李元吉,西攻部队总兵力共三万人,李渊自领中路军,左、右两路军则分由建成、世民指挥,以起义为国、尊立代王(炀帝孙,西京留守)为名义,浩荡出发;平阳公主则在关中起事,统率豪侠群盗响应李渊,牵制隋朝首都地区的兵力。

西进部队势如破竹,沿途亦有群雄来响应,收编为西进军,其间曾一度在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为强劲的屈突通兵团所阻,令西进军绕道攻长安。

同年十一月九日,大军围攻长安时,已发展成二十余万众的大兵团,把首都攻陷了。屈突通兵团见大势已去,寻即崩溃东撤,半途被俘,关中隋朝政府武力被彻底摧毁,奠定了大唐开国的基础。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迎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yòu)为皇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年号改为“义宁”,意谓起义宁国,然后自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实际执政。

建成则成为世子,李渊随即让他为尚书令(相当于总理);世民则为京兆尹、秦公,元吉则为齐公;稍后李渊分任建成、世民为左、右元帅,元吉为太原道行军元帅,各付与军国重任,力量相埒,分庭抗礼。

义宁二年(618)江都兵变、炀帝被杀的消息传至,李渊乃于五月二十日废杨侑为“恭帝”,自己即皇帝位,改元“武德”,创建唐朝。

由于建成升为皇太子,所以尚书令遗缺遂由世民出任;世民接着晋封为秦王,主掌大政至兵变即位才停止。

因为世民是首任尚书令,后来群臣不敢与他相比,遂无人再出任尚书令一官了,而分由左、右两仆射(yè)掌握行政大权。这时李世民才二十一岁,可谓年少得志了。

曹操朱元璋都不敢轻易称王,为什么李渊就敢立刻称帝

这问题有意思,曹操一辈子都在纠结要不要称帝,朱元璋的三大政策之一就是缓称王,而李渊,从起兵到称帝一共用了12个月,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都是时事决定的。

首先说,三个人共同点也有,他们掌控一方的时候,都有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曹操是汉献帝,朱元璋是元顺帝和小明王,李渊是隋炀帝和代王,而且,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傀儡来利用,朱元璋利用小明王,李渊利用代王。利用傀儡的话,就要看什么时候适合甩开傀儡了,这就是什么时候称帝的决定因素。

那么,为什么代王只半年就被废?这就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导致的,就是其他势力的支持与否。如果,曹操称帝,有一群实力强劲的观望者会立即支持曹操,我想曹操也不会客气,他也会称帝,但现实是并没有这种观望势力,反而曹操称帝会遭到天下群起而攻之。但是李渊就有这种势力帮助,就是武川军事集团。

武川军事集团简单说就是当年宇文泰和一群哥们开创的军事集团,李渊的爷爷也是其中之一,西魏,北周和隋都是这个集团掌控的,隋文帝登位那么容易,其实也是这个集团觉得宇文氏气数已尽,可以更换代理人了,于是隋文帝上位。杨家气数已尽,怎么办?李渊只要站出来,十拿九稳会被当做新的代理人。

李渊七岁继承唐国公爵位,深受隋文帝喜爱,可以说是从小就跟武川军事集团混的熟的不能再熟了,上位并且获得支持是轻而易举的。当然前提是你要拿下武川集团的总部长安城。李渊拿下长安那么容易,也是受到支持的原因。

简单说,李渊早称帝,你就是新的真龙天子,你不称帝,等武川集团不耐烦了,你就是刀下之鬼,李渊怎么选?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简介他是什么人

李昞(514年—572年),亦作李昺,赢姓李氏,字明泽,南北朝时期北周人,祖籍陇西成纪,是唐朝开国君主李渊的父亲,妻为元贞皇后独孤氏。出身陇西李氏,家族世代都仕于北朝,其父李虎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陇西郡公李虎一共八子,李昺是第三子,由于李昺大哥李延伯出仕北齐、二哥李真殉国,551年,李昞承袭为陇西郡公,564年,加封唐国公。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昞死后谥唐仁公。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皇帝。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蓄谋已久

谢谢邀请!李世民做皇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是否是不得已还是事先有预谋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得已占的成分大,若他没有准备,有可能做不了皇帝。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一些开国的功勋卓著的文武人才都在李世民的手中,跟着李世民南争北战,时常提示李世民每一步棋该怎样走,自己打下的江山,让了别人有点不甘心,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今后没有好日子过。在父亲李渊的眼里,四个儿子,唯独二儿子李世民有作为,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不过也没有办法,长子李建成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是太子,只能让他继承皇位。对于李建成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太子,别人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当他看到秦王李世民的实力不断壮大,自己的能力远不如秦王李世民,担心皇位被李世民抢去,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不处死李世民,就是自己是太子也没用。于是就和三第李元吉谋划怎样杀死李世民。李世民也看到了,他的特点是善于倾听属下的意见,大家要求他先动手。这时李世民才拿定主意,先再玄武门设下埋伏,当李建成要动手的时候,伏兵四起,双方激烈厮杀,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之变”。李渊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了,几个儿子只剩下李世民了,天下是他打下来的,皇位只能给他了。

有人说历史上李渊起兵几个月就称帝,对此你怎么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哥,身份很高,继嗣唐国公,为太原留守。他从起兵到称帝也就一年时间。由于他的儿子李世民喜欢篡改历史,很多人误以为李渊很无能,功劳全是李世民的。其实李渊很厉害,从三方面可以看出:

一、李渊起兵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在大一统王朝中,是年龄最大的。这本身就不简单。

二、他正确的决策是唐朝快速崛起的关健。起兵之初,李世民主张取长安,裴寂主张取河东。李渊均采纳,兵分两路。打开事业新局面。

三、李世民再厉害,没有李渊重用他,也发挥不了作用。李渊不但用了李世民,还用了大批人才,为唐初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然他本人武艺高强,且为关陇贵族集团重要成员,他的成功有时代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