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理解现实中如何处理“巧言令色”情况?“巧言令色_鲜矣仁”该怎么正确理解,对生活做事有什么启发_巧言令色_的人_论语

本文目录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理解现实中如何处理“巧言令色”情况
  • “巧言令色,鲜矣仁”该怎么正确理解,对生活做事有什么启发
  •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何理解现实中如何处理“巧言令色”情况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这话肯定有所夸张,但也说明《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翻开《论语.学而苐一》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里的“巧言”指的是乖巧的言语,“令色”指的是谄媚讨好的脸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满口的花言巧语,一脸的谄媚讨好,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义之德的。这句话在《论语.阳货篇苐十七》中,被弟子们再次收入,由此可见弟子们对先生的这句话有多重视。

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饰而本心之德亡矣。”同样说明这样的人是缺少仁义之德的。《论语.卫灵公篇十五》中,子曰:“巧言乱德。”孔子在这里就说的更直接了:“花言巧语损坏和丧失的是仁德。”

我们又看《论语.公冶长篇苐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里孔子更是深恶痛绝地斥之:“极力的花言巧语,伪装谄媚的面容,十足的恭顺逢迎,左丘明对这种行为感到羞耻,我孔丘也为这种行为感到羞耻。”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多次痛斥“巧言令色”的不良风气,实际上是强调人应以诚信为本,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今天,我们重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笑面人生,活出精彩。

“巧言令色,鲜矣仁”该怎么正确理解,对生活做事有什么启发

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花言巧语的,没几个是好人。这真是诛心之言。

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人,花言巧语,口吐莲花,死人也能被他说活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说人话不办人事。你帮他,万水千山,他帮你,一毛不拔。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对这样的人,该拒绝就拒绝,该揭露也要毫不留情,不必怕得罪他。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此语,意在告诫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可见孔子这话,在今天也仍然有道理,但也要看具体情况来。

一、巧言令色讳笑里藏刀,自然流露为好

对巧言令色的理解,我以为有两种 : 一种是被当作计谋时,即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另一种就是自然流露,情到深处时。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但如果带有欺骗性的不良动机,就会招人痛恨。孔子对这种行为就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这和他痛恨“乡愿”一样,谓之“乡愿,德之贼也。”

人们痛恨花言巧语,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花言巧语的虚伪和丑恶本质,而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就像《红楼梦》中下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样。

(齐桓公)

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但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终。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因为他们不仁、不孝,专会逢迎君主。齐桓公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呢,齐桓公刚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无诡犯上作乱,让齐国陷入长期的内乱。

巧言令色在鬼谷子那里,这叫“飞箝术”,用不好,离开实事求的原则,一味吹捧,就是赤裸裸的“拍马屁”。而实事求是地夸赞,是一种认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二、身处职场,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

现代社会,人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方法。职场中,也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心怀鬼胎、作风不正、行事诡诈、冷不防就会对那些有损他们利益的人耍点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做不到处处提防,但可以退避三舍。

口蜜腹剑的小人,最会隐藏自己。身上具有一种表演型人格,在平常的相处中很难去发现,所以说这种人非常可怕。虽然平常和你笑嘻嘻,谈笑风生,用各种甜言蜜语来奉承你、恭维你,但背地里却想尽各种办法来阴你。

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自己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但不能保证别人也是如此,因此,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绷紧防范的弦,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效地减少危险。

巧言令色和笑里藏刀的人,一般都工于心计,和别人交往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交往中遇到这样的人,切记不要让他们知道你的秘密和底细,更不要为他们所利用,或一不小心陷入他们的圈套之中。

(曾国藩)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在他身边不乏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趋炎附势的人。但他深谙人情之道,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若沉醉于拍马中,不仅会让自己掉进沟里,更会让真才实学的人流失。好在他谙熟中庸之道,因而采用了淡然处之的方法,耳中美言,胸有丘壑,因而一生能做到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

三、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被告知,年轻不可气盛,要低调,要懂得隐藏自己,才能保护好自己。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一计给我们的启示。诚然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以为率真就是要顺人性之自然,率性就是保持一个人“真”的状态,而避免做作和虚伪。

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没人愿意听假话。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做人做事光明磊落、真性情的人交往。而对于那些苛求完美,从不显露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的人,人们则敬而远之。

因为人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些“趋于完美”,“毫无瑕疵”的人,虽然在为人处事上并未有多少过错,但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他们虽然优秀,但并不可爱。

为此,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我们一定要做到真情流露,说真话,做真事,有情绪也不要过度的刻意去压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是主角,在别人的世界里也许只是龙套。当喜则喜,活出真正的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给与的一切,不要让苛求完美的心,使生活失去原本的真实。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文人,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庾信,就表现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在他们身上可看到最早的理想之风。他们面对政治环境,又不能有所表达,只能转向思想精神上,于是他们的人可爱,思想可爱,作品可爱。

(陶渊明)

率真的心态能提高我们的能力,改善我们的心智。

总之,巧言令色好不好,重在看行动,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重在看是否对人对己有益,所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重在看心机目的,所谓“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重在看是否实事求是,所谓“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重在学会淡然处之,所谓“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重在学会用行动说话,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