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茶字茶与书法漫笔_汉代_的是_文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汉代 的是 文字

一般说写错“茶”字的人不多,但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把“鍚(yang)荼(tu)壸(kun)”读成“锡茶壶”,三个字都念白了,贻笑久远。其实,不少汉字间的差异,往往就是一笔一画之别,粗心大意不得。这笑话就是杜撰的,不过,把“荼”念成“茶”,似乎可以原谅,还可强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但先秦古籍中没有“茶”这个字,它是很晚从“荼”衍生出来的。而“荼”是个多义字。一是苦菜,《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二是茅、苇的白花,成语“如火如荼”。三是我们所说的茶叶。“荼”作前两义项时,音“tu”;作茶叶讲时,读“cha”。这两种读音在汉代时已共存。

“荼”,最早写作,意思似乎札到锥状枝叶的植物。这种植物多为灌木,最早野生在杂草丛生的环境里,所以,先民造字时,有的还写成那样,从木;有的干脆摹写成的模样,“艸”古草字。旧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虽有些差异,但就“荼”字言,仍按“六书”规律衍变,从“竹”。古代“竹”、“艸”通假。秦代推行“书同文”,“荼”的写法随之定型统一。汉代隶变,文字书写更趋简便、快捷,“荼”字也不例外。而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刻铸印章的艺人们,出于制作或印面艺术的要求,有时将文字进行适当的形体变化,包括笔画的增减、伸缩、挪让、盘屈等,也难免有随意性……

今之“茶”字遂在印章中运生,“荼”减去一笔成个新字“茶”,是汉字形体结构的变例,属后起区别的范围,故未脱离“荼”的羁绊。遗憾的是铸刻有“茶”的汉印实物已难见到,只能从《汉印分韵合编》、《汉印文字征》、《缪篆分韵》等字书中找到一些有关这“茶”字的字形结构。而这“茶”字被广泛应用,多认为在茶圣陆羽《茶经》之后。具体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陈祖规、朱启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编》)。

茶的别名很多,除“蔎”(she)和“荈”(chuan,晚采的茶)外,“茗”的使用频率可与“茶”字相匹。“茗”字约产生于汉代。《说文解字》将其列为“新附字”,不作任何解释。徐铉等注曰:“茗,茶芽也。从艸,名声,莫迥切”。清代郑珍《说文新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