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怎么死的(胡宗宪的抗倭功劳不亚于戚继光,为何最终冤死狱中,几乎被遗忘?)_宗宪_倭寇_死局

《左传》中有句名言: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这八个字在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变成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通过胡宗宪之口说出。

胡宗宪,嘉靖年间的抗倭第一功臣,被后世熟知的戚继光等人,皆是他的手下。但可惜后来,人们只记住了戚继光,胡宗宪被遗忘了。只因在胡宗宪的身上有一个标签:严嵩党羽。而戚继光后来追随了张居正——其实,道理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人们多说一个字。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被嘉靖帝定义为“两头受气的媳妇”,其实这句过于温柔了。无论影视剧中的形象,还是历史记载中身影,胡宗宪都堪称是位走入了“死局”中的人。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从最基层的知县位置上做起,曾主持过扑灭过多年不遇的蝗灾,谈笑间招安了为乱一方的匪患。从天灾到人祸,胡宗宪初出茅庐,便出手惊人,显示出了其非凡才干。

这其实就是为何,胡宗宪能统领剿灭,困扰大明二十多年的倭寇之乱的原因。因为倭寇之乱,绝非简单的来自于海外,而是内外勾结,加之大批百姓破产,铤而走险所造成的。

据《明实录》记载,在一份弹劾胡宗宪的上疏中,除了攻击胡宗宪跟倭寇首领汪直是同乡外,还出现了这样的话:宗宪乃自立报功庙于吴山,意欲既满,纵饮长夜,坐视江西、福建之寇不发一矢,徒日取驿递官民军前粮饷,而斩艾之朘削之,督府积银如山,聚奸如猬。

这就总督银山的来历。虽有多位同僚替胡宗宪辩解,总的意思就是说,剿灭倭寇不是说句话漂亮话就能做成的。胡宗宪搞钱不是为了自己,几乎全用于军士们的抗倭,“军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财尔。其中用间行饵,贾勇赏谋”

可惜即便如此,由于严嵩倒台,哪怕嘉靖帝裁定胡宗宪无罪,“照旧督抚地方”也毫无效果。因为《世宗实录》是徐阶修撰。

因此才说,胡宗宪是走入了“死局”之中——不是“严嵩党羽”,他就没有办法主持全局抗击倭寇,并最终剿灭之。可正是因他是“严嵩党羽”,在严嵩倒台后,哪怕有再大的功劳,再多的苦衷和无奈,也要遭到穷追猛打,除之而后快。

这种非黑即白,非彼既此的状况,其实一直贯彻于明朝庙堂之上,严嵩领衔的严党VS徐阶领衔的清流派,后来又是魏忠贤领衔的宦官VS东林党。已是很难全面和清晰地,去看待一个人了,给出一个合理评价。比如海瑞跟胡宗宪的这次冲突。

在胡宗宪主政江浙时,海瑞是淳安县令,由于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时,嫌弃招待不周而大怒。海瑞得知后根本不吃这一套,道: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即胡宗宪早就通知过我们,他的下属家人等过境,不得超规招待,再看今儿这人却如此胆大张狂,必不是胡宗宪的儿子。于是海瑞下令,揍了胡宗宪儿子一通。而胡宗宪得知后,根本没有任何责怪和报复海瑞的意思。

这本该是一段佳话的,哪料就因胡宗宪是严嵩党羽,而成了海瑞的功劳,胡宗宪的罪行。

最终胡宗宪因“自拟圣旨”被下狱,他悲愤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死于狱中。哪怕后来被--,奈何他早已是“死局”中人,又有何用?

因此被渐渐遗忘,以至于一提抗倭,人们只知道有戚继光,而忘记了真正统领全局,冤死于狱中的胡宗宪。“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这真是一言难尽,死局中人胡宗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