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让怎么死的(袁绍诛杀宦官的前夜:三次交锋、两相伤害、一颗雄心、空留遗恨)_宦官_袁绍_禁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雄心 遗恨 宦官 袁绍 禁军

那是一场人尽皆知的乱斗,那也是一个最混乱的时代。

当时,袁绍向大将军何进,进言道:“宦官专权已久,干掉他们吧,彻底点。”

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在热血过后,陷入了犹豫之中,毕竟在他看来,杀宦官,可比杀猪难多了。而他的妹妹何太后,也因收受了宦官的贿赂,表示不同意这么做。

就在犹豫之时,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将何进拦在了宫内。

宦官张让,慷慨陈词:“你说我们不清白,敢问朝堂之内,有谁是清白的?”说完之后,一剑将何进斩杀。

听到消息的袁绍,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率军大开杀戒,见到不长胡子的男人,就一刀结果,害得很多没长胡子的年轻人,不得不在大街上脱了裤子,以证明自己不是宦官。

而皇帝身边的宦官们,见状不妙,则裹挟着小皇帝刘辩,逃出了洛阳城。

但很快,袁绍就追了上来,宦官头头张让,只好投水自尽。

自杀前,张让还不忘对小皇帝做了这样一番预测:“我等尽灭,天下将乱,陛下保重。”

这便是乱斗的过程和最终的结局。

然而,之前呢?乱斗之前,都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宦官与何进、袁绍之间,都发生过什么呢?

毕竟,一件事情在进入高潮之前,都会有铺垫。

事情还要从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说起。

那一年,袁绍成为大将军何进的僚属,从此袁绍开始平步青云,四年后,他成为了“禁军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

很风光,但他却不太满意。

因为,“禁军八校尉”的最高指挥官,是一个年轻的宦官——蹇硕。灵帝不仅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而且还明确指出:“蹇硕是禁军元帅,袁绍,乃至连何进都要听他的。”

袁绍、何进当然不满意。正所谓不平则鸣,互相倾轧,当然不在话下。

第一次交锋就在第二年初开始了。

189年春日里的某一天,汉灵帝突然召见何进,赐给了他,象征天子威严的虎贲和斧钺。

何进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陷入了焦虑之中,因为皇帝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望大将军能率一部分禁军,西进关陇地区,平定叛乱。”

何进问:“带哪部分禁军前往?”皇帝答:“中军校尉袁绍,可随你一同前去。”

首先,如此大的事,为何不提前和何进商量一下,就直接下命令?其次,关陇距离洛阳那么远,根本不构成威胁,有必要大将军亲自出马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他赶紧召来袁绍商议。而袁绍则认为,这就是宦官设下的一个局,他们真实的目的是:将何进和自己赶出京城。

何进和袁绍,最终商量的办法是——“拖着”随后,何进上奏皇帝,说洛阳东边的徐州、兖州境内有黄巾军,为了安定后方,在西进关陇之前,要先把他们灭掉。

而出兵之人,他推举袁绍。

汉灵帝表示同意。于是,袁绍便带着队伍,出京“郊游”了一番。

有效果吗?有,因为何进、袁绍成功地拖死了汉灵帝。

这便为第二场交锋,埋下了伏笔。

汉灵帝一死,继承人问题,就成了何进与宦官斗争的焦点。

汉灵帝喜欢次子刘协,他一直觉得刘协非常像自己。他不喜欢长子兼嫡子的刘辩,因为他觉得刘辩举止轻佻,没有帝王威仪。

所以,灵帝在死前,选定了刘协。

对此,宦官们当然很高兴,他们也不喜欢刘辩,原因很简单,刘辩是何进的亲外甥。

而何进,则很不高兴,因为只有外甥刘辩当了皇帝,他才能继续掌握大权。

189年4月,汉灵帝刚死,蹇硕等人便密谋,召何进入宫,然后一举杀之,拥刘协为帝。

何进不明就里,屁颠屁颠地前往皇宫,准备从皇帝的大舅子,摇身一变,变成皇帝的亲舅舅。

直到走到半路的时候,他才发现有人用眼神示警于他。他一下子反应了过来,转身便跑。

对此,何进很生气。他立刻召回了袁绍的精锐兵马,浩浩荡荡地进驻到了洛阳城中,向蹇硕示威。

蹇硕见状,只得软了下来。于是,刘辩登基。

但,刘辩只有十四岁,所以得有人辅佐。母亲何太后自然要临朝听政了,而大将军何进也自然成了辅政大臣,进一步掌握大权。

斗争结束了吗?没有。

此后,袁绍数次劝何进,趁着刘辩刚刚登基,除旧布新之时,一举尽灭宦官。

何进深以为然,并召回了“党锢之祸”被迫害的党人。像袁绍的密友何颙,就在这时候被任命为“北军中候”,这相当于首都地区的卫戍司令官——何进和袁绍,由此掌握了洛阳附近的军权。

蹇硕,自然也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着手反击。于是,他给宫内各中常侍写了封信,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援助:

“大将军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等。……今宜共闭上閤,急捕诛之。”

蹇硕的谋划很简单,那就是:串联中常侍们,找机会将大将军何进堵在宫门之内,围而杀之。

然而,中常侍们中有个叫做郭胜的人,曾得过何进的好处。他带头反对诛杀何进,并且提出了灵魂一问:“何进痛恨的是谁啊?当然是蹇硕啊。把蹇硕杀了不就完了嘛。”

众宦官,点头同意。于是,蹇硕的人头,就被呈献给了何进。

深受鼓舞的袁绍,没有停手的意思,他再次向何进提出,一鼓作气,杀光宦官。可这时候的何进,则有点犹豫:“你看,有些宦官,还是不错的嘛。”

如果说,何进是犹豫,那么她的妹妹何太后,则是坚决不同意。她表示:“祖宗之法不能变,宦官还是要留的。否则,清白说不清了。”

在大骂“女流之辈不足与谋”之后,袁绍疯狂了,她为了吓唬何太后,逼迫何太后主动清理宦官,于是提出,征调四方猛将,领兵入京。

后面的事,我们就全都知道了。董卓入京,三国拉开了序幕。

不过,还有个问题等着我们,袁绍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诛灭宦官”?

他的心结是,他是“四世三公”家庭中的——庶子。

他的人生转机,是他的父亲把他过继给了他的伯父,这样,他才有了嫡子的身份——尽管那时候,他的伯父已经去世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嫡子身份,后来,袁绍不仅为他的伯母守孝三年,还顺便为他死去多年的伯父,又守孝了三年。足足过了六年的“庐墓岁月”

高门贱子,一直是袁绍的心病,所以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为此,他一直以“清流士大夫”代表人物自居。

所以,他必须与宦官势力势不两立。

自卑引发自信,乃至自傲、自负。而这,则会激发出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

他希冀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立不世之功勋。宦官专权,政纲失统,党锢之祸,对此,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袁绍,当然不能忍。

所以,他要杀尽宦官,一举功成。

然而,袁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手策动的“诛杀宦官”的大乱斗,竟会给东汉政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一直以来,东汉政局三足鼎立:外戚、宦官和士族门阀,风水轮流转。缺了外戚和宦官,鼎就倒了。

于是,门阀也变成了军阀。

三国就此拉开了帷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